山西省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练习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西省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练习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山西省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2·山西·统考模拟预测)下列表格所列历史史实与其历史结论之间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中美两国关系已正常化
B 1997年香港成功回归了祖国 祖国统一大业已经实现
C 2012年辽宁舰航母交接入列 海军国防建设水平提升
D 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多极化局面已正式形成
A.A B.B C.C D.D
2.(2022·山西吕梁·统考三模)历史史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分析历史史实的看法和状态。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香港、澳门回归的重要原因
B.1955 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C.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海军的现代化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3.(2022·山西临汾·统考模拟预测)广东某军事展览的代表性图片有《毛泽东视察海军某部》《国庆七十周年大阅兵》《“辽宁号”航空母舰》,请问该展览的主题应该是
A.新中国国防建设的发展 B.社会主义科技的发展
C.人民海军的建立与发展 D.战略导弹部队的发展
4.(2022·山西太原·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校考模拟预测)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中共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B.万隆会议上面对西方国家的挑唆,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C.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大战区、五大军种的建设彰显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D.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5.(2022·山西·统考模拟预测)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些科技成果。这些科技成就( )
A.直接推动了经济发展 B.表明我国科技领先世界
C.有力捍卫了国家安全 D.提升了国防现代化水平
6.(2022·山西临汾·统考一模)周恩来说:“如果不是坚决贯彻独立自主的立场,就会成为卫星国,仰帝国主义的鼻息,就会成为从属国家。因此,在坚持独立自主上不能放松。”这表明新中国建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是
A.“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D.战略合作的外交政策
7.(2022·山西临汾·统考一模)探寻历史事件的逻辑关系,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面是小王同学围绕中国现代的“外交成就”整理的笔记,其中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历史史实 历史结论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标志着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B 求同存异 促进了中国同欧洲国家的友好交往
C 中日邦交正常化 亚洲实现了永久和平
D 中美建交 消除中美两国的隔阂
A.A B.B C.C D.D
8.(2022·山西晋中·统考一模)1975年美国总统福特访华时表示,美国“不能在预期和平演变以外的前途的情况下抛弃台湾”。邓小平指出:美国必须同台湾当局断绝“外交关系”……用何种方式解决这一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为此直到1979年中美才正式建交。这说明( )
A.中美建交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台湾问题 B.美国已经断绝一切和台湾的联系
C.中国坚持在国家利益基础上的独立自主外交 D.中美关系在建交后的发展中始终摩擦不断
9.(2022·山西·模拟预测)2022年2月21日,在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汪文斌回答美联社记者提问说,50年前美国总统访华,中美实现了历史性的握手,结束了两国长期隔绝状态。文中“总统”是
A.拜登 B.奥巴马 C.特朗普 D.尼克松
10.(2022·山西大同·统考一模)《时代周刊》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下图是不同时期美国《时代周刊》上的中国形象,关于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A.建国初期美国煤体对中国的报道体现了两国的友好关系
B.20世纪70年代出现积极报道主要源于1972年中美建交
C.美国煤体对中国报道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
D.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影响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
11.(2022·山西·统考模拟预测)美国与苏联争霸中所处的守势地位,使美国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同样,中国也面临新的战略抉择:改善中美关系,有利于应对来自苏联的威胁。这表明,中美关系改善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美双方有共同利益
C.中美双方意识形态的分歧消失 D.中国国际影响的扩大
12.(2022·山西临汾·统考二模)下列场景所反映的事件( )
场景一:1971年10月25日,很多非洲国家的代表在联合国大会现场欢呼,跳舞庆祝。场景二:1971年11月15日,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的乔冠华率中国代表团首次在联合国会议大厅。记者问到心情,他放声大笑,后来有媒体称这个瞬间为“历史的大笑”。
A.使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B.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C.结束了长期的对峙,有利于中美经济发展
D.加强了中非的团结合作,扩大了国际影响
13.(2022·山西阳泉·统考模拟预测)1971年11月,两名升旗手来到联合国大厦第二十三根旗杆旁,将匆忙制作的五星红旗高高升起,新中国国旗第一次升起在纽约的上空,这一幕的发生是源于
A.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C.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4.1950年,中苏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这表明,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石是( )
A.独立自主 B.不结盟 C.“一边倒” D.睦邻友好
二、综合题
15.(2022·山西晋中·统考中考真题)国家名片是代表国家形象的符号,以其独特的风格与意蕴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各国、各民族的文明成果。根据下面的图文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1)【文化名片】建筑艺术呈现独特文化。分别概括下面两处建筑遗址的特征。
(2)【人物名片】杰出人物展现国家形象。仿照下面示例,为孙中山制作人物名片。
人物:华盛顿 身份:美国第一任总统 主要事迹:领导美国独立战争,推翻英国殖民统治,赢得国家独立。1787年主持制宪会议,制定了美国宪法。被誉为“美国国父”。 人物:孙中山 身份:__________ 主要事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外交名片】历史场景再现政治智慧。下图相关史事蕴含了怎样的政治智慧?并简述它们产生的共同影响。
16.(2022·山西·统考模拟预测)大国关系是国际上一种非常重要的关系,其演变影响着历史的走向。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相关问题。
(1)【看图说史】中日关系源远流长,下列两幅地图反映了两国之间的交流碰撞。分别简述图一、图二历史现象或事件的影响。
(2)【解读照片】巴黎是一座世界性的城市,它见证了法德两国的历史恩怨。两次世界大战中法德分别属于哪两大对立军事集团?战争结果如何?
(3)【分析漫画】下列以中国龙为主题的漫画,表现了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的重要发展时期。这组漫画表现出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其发生变化的原因。
17.人类文明在碰撞与融合中体现了多样化的态势。根据下面图文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1)【战争与和平】是文明交往的两种方式。观察下面地图呈现的两次文明交往,对比它们的异同之处。
(2)【局部与全球】密切了世界市场的联系。下面示意图中的文明交往分别开始于哪一历史事件?概括它们对文明交往产生的共同影响。
(3)【对峙与合作】是处理国际关系的不同态度。杜鲁门的演讲是在什么背景下出台的?简述习近平主席讲话的深远意义。
杜鲁门在1947年的国会演说中,宣称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的政体,一边是“极权政体”,一边是“自由国家”。美国将领导和帮助所有选择“自由制度”、抵抗极权统治的力量。 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联合国大会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2017年,联合国将这一理念首次写入联合国决议中。
18.(2022·山西·模拟预测)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旨在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建立公正的国际新秩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
材料二: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极盛一时。他每到一处,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馈赠当地的国王或换取当地的特产,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材料三: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的政策……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消极作用。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四:中国愿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所有“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的友好合作。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分享发展经验,但不会干涉他国内政,不会输出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更不会强加于人。我们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会重复地缘博弈的老套路,而将开创合作共赢的新模式;不会形成破坏稳定的小集团,而将建设和谐共存的大家庭。
——习近平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发表主旨演讲
(1)写出材料一所示图片中的通道名称?西汉时期,为该通道的开通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是谁?请将材料一所示通道中A、E两处填写完整。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明朝郑和下西洋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前期采取的对外政策。根据材料三回答该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归纳我们推进“一带一路”的目的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主要趋势。
19.(2022·山西临汾·统考一模)心系民生,举措得当,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根据下面图文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1)【心系民生】人民幸福是国家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概括下面两位政治家共同的治国理念,并分别列举一例具体措施。
《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汉初,汉高祖吸取秦之教训,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邓小平指出:“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
(2)【举措得当】举措得当能促进经济发展。结合下面的图文信息,比较两个水利工程的异同点。
图一 苏联第聂伯河上的大坝 图二 美国田纳西水利工程
(3)【世界共享】世界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必然趋势。观察下图,列举宋代粮食产量增加的外来品种一例,并简述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有益于世界民生的影响。
图三 宋代海外贸易图 图四 “一带一路”示意图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所学,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说明我国海军国防建设水平提升,C项正确;1979年中美建交才是正常化,排除A项;香港回归后澳门还没有回归,台湾还没有统一,排除B项;多极化是一种趋势,并没有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历史史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分析历史史实的看法和状态。“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海军的现代化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是对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海军现代化水平的看法,属于历史观点,C项正确;“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香港、澳门回归的重要原因 、1955 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历史真实情况情况,属于历史真实,排除AB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材料展示的是“毛泽东视察海军某部”、“国庆七十周年大阅兵”“‘辽宁号’航空母舰”的图片,体现了我国的钢铁长城的建设,充分显示了新中国国防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所以该展览的主题应该是新中国国防建设的发展,A项符合题意;B项与题意不符,排除;CD项都不全面,排除。故选A。
4.C
【详解】根据材料“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大战区、五大军种的建设彰显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体现出来对人民解放军五大战区、五大军种的建设价值的评判表述,C项正确;中共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属于史实陈述,排除A项;万隆会议上面对西方国家的挑唆,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属于史实陈述,排除B项;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不属于对三大改造态度与价值的评判,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这些均是国防尖端武器,它们有力捍卫了国家安全,C项正确;材料显示的是国防成就而不是经济技术,国防尖端武器不能代表整个科技水平,也不能代表整个国防现代化水平,实际上,当时我国的整个科技水平、整个国防现代化水平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6.B
【详解】根据“如果不是坚决贯彻独立自主的立场,就会成为卫星国,仰帝国主义的鼻息,就会成为从属国家。因此,在坚持独立自主上不能放松。”可得出新中国的外交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不会屈服于帝国主义国家,而是坚持独立自主地发展对外关系,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一边倒,排除A项;C项是在新时期,排除C项;材料与战略合作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在访问印度、缅甸与两国总理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中国外交发展的阶段性界碑,它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A项正确;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排除B项;中日邦交正常化,亚洲实现永久和平、中美建交消除中美两国的隔阂说法是错误的,排除CD项。故选A项。
8.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邓小平指出:美国必须同台湾当局断绝‘外交关系’……用何种方式解决这一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结合所学可知,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说明中国坚持在国家利益基础上的独立自主外交,C项正确;中美建交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经济,排除A项;美国已经断绝一切和台湾的联系,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中美关系在建交后的发展中始终摩擦不断,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根据材料“2022年2月21日”“50年前美国总统访华,中美实现了历史性的握手”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50年前,也就是1972年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D项正确;拜登、奥巴马、特朗普都是21世纪后当选的美国总统,而不是50年前的,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根据图片可知,70年代以后,美国媒体对中国形象报道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C项正确;50年代用蝗虫代表美国,对中国的蔑视说明建国初期美国煤体对中国的报道体现了两国的关系的紧张,排除A项;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签署《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排除B项;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与50—70年代的世界格局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由题干材料可知,中美关系改善符合中美双方的利益,这是根本原因,B项正确;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中美双方意识形态的分歧是存在的,排除C项;D项不符合中美关系改善的根本原因,排除。故选B项。
12.B
【详解】根据“1971年11月15日,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的乔冠华率中国代表团首次在联合国会议大厅”,结合所学可知,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B项正确;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但不能增强中国综合国力,排除A项;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结束了长期的对峙,有利于中美经济发展,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便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非只有同非洲国家的团结合作,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1971年11月,新中国国旗第一次升起在纽约的上空。故C符合题意;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是2001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是1972年,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1972年。故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4.A
【详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题干“1950年,中苏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表明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石是独立自主。故A符合题意;不结盟、“一边倒”、睦邻友好不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石,排除BCD。故选A。
15.(1)图一:沿中轴线对称;木结构为主,辅以砖瓦;设计蕴含中正观念;是国家政治权力的中心等。图二:拱形、穹顶,廊柱环绕;坚固结实,华丽宏伟;以石材为主;是公共活动场所等。
(2)身份: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等主要事迹:创建兴中会、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被誉为中华民国的“国父”。
(3)图三:万隆会议上,面对西方国家对共产主义的攻击,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保证会议的顺利进行。
图四: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我国政府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共同影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
【详解】(1)特征: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外观形式和功能等方面分别概括“图一 中国北京故宫”“图二 古罗马大竞技场”的特征,得出图一:沿中轴线对称;木结构为主,辅以砖瓦;设计蕴含中正观念;是国家政治权力的中心等。图二:拱形、穹顶,廊柱环绕;坚固结实,华丽宏伟;以石材为主;是公共活动场所等。
(2)身份:根据所学知识,仿照示例得出孙中山的身份是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等。主要事迹:根据所学知识,仿照示例得出孙中山的主要事迹。
(3)政治智慧: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图三 万隆会议上,面对西方国家对共产主义的攻击,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保证会议的顺利进行;图四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反映的香港回归,得出图四: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我国政府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共同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参加万隆会议、解决香港问题,都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
16.(1)图一遣唐使促进了中日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为日本带去了隋唐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成就,刺激日本进行了大化改新,实现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图二甲午中日战争,加重了民族危机,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使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日本获得巨额战争赔款,完成资本积累,允许在中国设厂,打开了中国市场,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一战中法德分别属于协约国集团和同盟国集团;二战中法德分别属于反法西斯同盟和轴心国集团。结果:德国是两次大战战败国、法国是战胜国。
(3)由敌对或对抗走向缓和或合作正常化。原因:国际形势的变化(美苏争霸美国力不从心;西欧日本崛起竞争加剧;美国深陷越战等;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详解】(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图一反映了日本项中国派遣使者,遣唐使促进了中日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为日本带去了隋唐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成就,刺激日本进行了大化改新,实现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图二反映的则是甲午中日战争,加重了民族危机,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使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日本获得巨额战争赔款,完成资本积累,允许在中国设厂,打开了中国市场,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一战中法德分别属于协约国集团和同盟国集团;二战中法德分别属于反法西斯同盟和轴心国集团。结果是德国成为两次大战战败国、法国是战胜国。
(3)根据图示中美国和中国的形象可以看出,两国关系由敌对或对抗走向缓和。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17.(1)相同: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都有杰出历史人物的推动;交往的范围广、跨越了多个文明区域;等等。不同:交往的方式不同,亚历山大东征用暴力方式,郑和下西洋以和平交流为主;亚历山大东征以陆路为主,郑和下西洋以海路为主。
(2)张骞通西域。新航路的开辟。共同影响:世界各地各个民族各种文明之间彼此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日益密切;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文明交往逐渐融合、相互影响,成为共同的人类文明财富。
(3)背景:美、苏两国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美国谋求世界霸权。意义:彰显了中国的大国责任;有利于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有利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等等。
【解析】(1)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相同:亚历山大东征和郑和下西洋都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都有杰出历史人物的推动;交往的范围广、跨越了多个文明区域;等等。
不同:交往方式不同,亚历山大东征是暴力方式,郑和下西洋以和平交流为主;路线不同,亚历山大东征以陆路为主,郑和下西洋以海路为主。
(2)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三是张骞出使西域;图四是新航路开辟。造成共同影响是世界各地各个民族各种文明之间彼此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日益密切;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文明交往逐渐融合、相互影响,成为共同的人类文明财富。
(3)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杜鲁门主义”“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的政体,一边是“极权政体”,一边是“自由国家””是由于美、苏两国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美国谋求世界霸权。
习近平主席讲话“强调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意义是彰显了中国的大国责任;有利于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有利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等等。
18.(1)丝绸之路;张骞;A长安、E欧洲(大秦)。
(2)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3)闭关锁国。影响: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4)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所有“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的友好合作。开创合作共赢的新模式,建设和谐共存的大家庭。(可摘抄原文)
(5)从开放交流到闭关锁国。
【详解】(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示图片中的通道是丝绸之路。西汉时期,为该通道的开通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是张骞。丝绸之路从东向西的路线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到达西域,再到中亚、西亚,到达欧洲大秦,所以A是长安,E是欧洲(大秦)。
(2)由材料二“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极盛一时。他每到一处,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馈赠当地的国王或换取当地的特产,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经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3)据材料三“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的政策……”可知,清朝采取的对外政策是闭关锁国政策。据材料三“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消极作用。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可知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4)根据材料四“中国愿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所有‘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的友好合作”“开创合作共赢的新模式,建设和谐共存的大家庭”,归纳我们推进“一带一路”的目的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所有“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的友好合作。开创合作共赢的新模式,建设和谐共存的大家庭。
(5)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唐至清,中国古代对外政策变化的轨迹是从开放交流到闭关锁国。联系今天对外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可知,闭关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开放交流才能促进发展,我们国家要积极主动的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等。
19.(1)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生产);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等。
(2)背景不同,第聂伯河水电站修建的背景是苏联工业落后,国家迫切需要发展重工业;美国田纳西水利工程的背景是美国爆发经济危机,大量工人失业,为解决就业问题,国家推行“以工代赈”来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经济恢复;都是政府主持兴建,都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3)占城稻;“一带一路”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为指引,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参与;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往来,文化交流;加强了亚非欧各洲的联系;为沿线合作各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等。
【详解】(1)理念:依据材料一“汉初,汉高祖吸取秦之教训,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可知,汉高祖和邓小平共同的治国理念是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生产);举例:汉高祖承秦之弊,重视减轻人民的负担,因此汉高祖的治国措施有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等。邓小平的措施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等。
(2)异:背景不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聂伯河水电站在1939年建成,苏联此时刚刚完成工业化,虽然工业生产能力有很大提升但是仍有提升空间,因此国家迫切需要发展工业;根据所学知识1929年至1933年,美国爆发经济大危机,数千万人失业,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国家推行“以工代赈”来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经济恢复;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和美国两大工程的修建都体现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力量,即都是政府主持兴建,同时这两大工程的修建都带动了两个国家的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3)举例:根据材料三图一可知宋代粮食产量增加的外来品种是占城稻;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带一路的倡议的提出强化了中国和周边国家以及沿线国家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给沿线各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沿线国家积极参与,创造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目的的丝路精神,创造了人类社会合作发展的新范例,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好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