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200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200

资源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
(第200期)
文化知识篇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成语汇总(三)
高中课本成语第五部分
1.忍无可忍 再也忍受不下去了。
2.逼上梁山 比喻被迫起来反抗。现也比喻被迫采取某种行动。
3.垂头丧气 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情绪低落、萎蘼不振的样子
4.没精打采 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
5.兴高采烈 原指文章志趣高尚,言词犀利。后多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6.平心静气 心情平和,态度冷静。
7.理所当然 按道理应当这样。
8.正大光明 心怀坦白,言行正派
9.物华天宝 原指万物的光华,天上的宝气。形容各种珍贵的物品。
10.人杰地灵 意指人使地增色,地因人而著名。即杰出的人物出生或到过的地方,便成为名胜之地,或指杰出人物生于灵秀之地。
11.胜友如云 才智出众的朋友们云集一处。
12.高朋满座 满座尽是高贵的宾朋。
13.腾蛟起凤 象蛟龙腾越,凤凰起舞。比喻文辞奇巧优美,才华横溢。
14.钟鸣鼎食 吃饭时,奏乐列鼎。形容贵族和富贵人家豪华奢侈的生活。
15.云销雨霁 云消雨散。指满天的云雨顿时消散,形容已经逝去的一切都不会再回来了。
16.响遏行云 声音高入云霄,把浮动着的云彩也阻止了。形容歌声嘹亮有力,悦耳动听。
17.天高地迥 迥:遥远。形容天地之间广阔无边。
18.兴尽悲来 高兴的劲儿过去了,使人悲苦的事又来了。
19.萍水相逢 萍:在水面上浮生的一种蕨类植物,随水漂泊,聚散不定。浮萍在水里偶然相遇。比喻从来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20.冯唐易老 比喻仕宦不得志。
21.老当益壮 当:应当。益:更加。原指年纪老而志气应当更壮。
22.穷且益坚 也作“穷当益坚”。穷:不得志。益:更加。处境困难而意志应当更加坚定。
23.涸辙之鲋 涸:水干,枯竭。辙:车辙。鲋:鲫鱼。干枯的车辙里的鲫鱼。比喻处于困境急待救援的人。
24.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上。桑榆:西方;日落时,余光落在桑树和榆树之间;指晚上。早上有所失,晚上则有所得。比喻这个时候失败了,另一个时候得到补偿。
25.一介书生 一介:一个。旧时读书人自称。或对一般读书人的雅称。
26.投笔从戎 投:扔掉,放弃。笔:笔杆子,指文墨生涯。从戎:参军。指弃文就武,放弃文墨生涯去参加军队。
27.高山流水 原指含蓄在古琴曲里的两种喻意。后用以比喻知音或知己。
28.盛筵难再 盛:盛大。筵:筵席。盛大的筵席难以再得。
29.陆海潘江 陆、潘:晋朝的文学家陆机、潘岳。本是称颂陆机和潘岳文才很高。后用以称颂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
30.鹏程万里 相传鹏鸟能飞万里路程。比喻前程远大。
31.不近人情 不合乎人的常情。也指性情或言行怪僻。
32.扶摇直上 形容上升很快。比喻仕途得意。
33.孤苦伶仃 孤独困苦,无依无靠
34.茕茕孓立 孤独无依的样子。
35.形影相吊 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在一起互相慰问。形容非常孤单,没有伴侣。
36.日薄西山 太阳接近西山。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
37.气息奄奄 形容人即将断气、死亡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
38.朝不谋夕 亦作“朝不虑夕。”早晨不能谋及晚上。形容形势或事情危急,只能顾及眼前,无暇作长远打算。
39.乌鸟私情 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
40.结草衔环 亦作“衔环结草”。原是古代两个受恩报答的故事。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41.皇天后土 古人对天地的尊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
42.人命危浅 指人的寿命不长了,随时都会死亡。
43.咬文嚼字 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
44.学富五车 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45.才高八斗 比喻人极有才华。
46.心有余悸 危险的事情虽然过去了,回想起来心里还害怕。
47.流毒无穷 比喻祸害非常严重的事物
高中课本成语补充部分
1.走投无路 无路可走。比喻处境非常困难。
2.咀嚼鉴赏 细细品味和欣赏。
3.张冠李戴 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
4.信口开河 随口乱说一气
5.深恶痛绝 厌恶、痛恨到了极点。
6.不即不离 不靠近也不分离。
7.锱铢必较 对极小的事都计较
8.得鱼忘筌 筌是用来捕鱼的,得了鱼,就忘了筌。比喻达到目的后就忘了原来的凭借。
9.熟能生巧 熟练了就能掌握技巧或窍门。
10.游刃有余 比喻技术熟练,经验丰富,解决问题毫不费力
作文素材篇
作文素材 2020年“十大流行语”(二)
06
即通过互联网平台,使用直播技术,进行线上展示、导购、销售的新型商品交易形式,是“新一代电子商务模式”。 新冠病毒肆虐期间,“直播带货”有效解决了实体店顾客大幅减少、库存积压商品滞销的问题,一批“大流量”带货主播实现了惊人的销售业绩,吸引了众多行业采用这种模式。据媒体报道,疫情严重的美国日前也开启了“直播带货”模式。“直播带货”已成为广为人知的流行语,进入大众视野。然而,在“直播带货”火爆的背后也出现了不少隐忧,如违规宣传,数据造假,假冒伪劣产品不时出现,售后服务无法保障,等等。有效监管已成为当务之急。
【精选时评段落】
让直播带货带来更多温暖的力量
网络视频直播带货,是一种新兴高效的网络经济方式。只要网络主播和网络平台规范有序,能够为消费者减少销售环节,节约时间成本,确保商品质量,降低购买成本,提高购物效率,提供完善服务,就应该大力支持。而通过网络视频直播带货方式开展公益活动,更是使直播带货拥有了一颗关爱社会、随手公益的公益心,更应该大力支持。从一场“谢谢你为湖北拼单”的公益活动,我们可以看到大时代背后的历史脉动。
从网络视频直播带货公益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型移动互联网传播平台具有的深厚力量。没有先进的移动互联网传播平台,没有成熟的网络视频直播带货商业环境,就不能为人们提供以海量资源对接海量需求的机会。央视段子手朱广权、直播带货李佳琦、公益直播,央视公信力、明星号召力、社交平台影响力,这些因素融合在一起,使得央视新闻新媒体发起的“谢谢你为湖北拼单”大型公益活动办得生龙活虎,人气旺盛,成效显著。
从网络视频直播带货公益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千千万万普通中国人爱心凝聚的巨大力量。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中国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磨难。全国心系湖北、全国心系武汉,全国驰援湖北、全国驰援武汉,构成了一幅众志成城、同舟共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壮阔画卷。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武汉人民、湖北人民做出了巨大牺牲,付出了巨大代价。在当前疫情防控背景下,全国网民都愿意搭一把手、尽一片心,支持湖北尽快恢复社会经济秩序。让湖北尽快热闹起来,让武汉尽快繁华起来,这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07
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再次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对“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路径做出的重大调整完善,是着眼于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我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对于促进世界经济繁荣,都会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双循环”已走进大众视野,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词”。
08
打工,本指做工,多用于临时性的工作;打工人,原本多指从事体力劳动的人,通常为外来务工人员。9月22日,一名网友在网上发了一条自拍的短视频,视频中他做出要出门打工的样子,并说:“勤劳的人已经奔上了塔吊,你却在被窝里伸了伸懒腰,你根本没把自己生活当回事儿。早安,打工人!” 这个视频引来大量关注与模仿,“打工人”随即引爆网络。在流传中,“打工人”适用范围扩大,指称对象多元化,几乎成了各行各业劳动者的统称。无论是社会精英还是普通职员,无论是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都称 “打工人”。
【精选时评段落】
“打工人”自嘲背后也有坚韧与奋斗
我们也要看到,“打工人”段子和表情包也透露出“打工人”在沉重中的坚韧、在不甘中的奋斗、在平凡中的追求。比如,“老天爷不会辜负你每一滴汗水,它们都会体现在你老板的账户余额里。早安,打工人!”“打工人,与生活负隅顽抗,与老板据理力争,与客户百般耐心沟通,与周一的闹钟搏斗,顽强不屈的意志天地可鉴。”这些段子传递出,虽然人在打工,却不卑不亢,透露出一种自嘲式的坚韧,相比于佛系、丧文化,它带有更积极的乐观主义色彩。
罗曼·罗兰曾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每一个平凡的“打工人”就是如此。除了对“打工人”的自嘲予以倾听、理解,也要意识到,工薪收入者既是劳动人口结构的主体部分,也是社会运转的中流砥柱,“打工人”需要得到切实的保障与支持、关切和关怀,他们才能带着坚韧与奋斗,坚定地走向充满希望的未来。
09
又称“内卷化”,译自英语involution,本是社会学术语,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更高级模式的现象。2020年下半年,有几张图片刷屏:有人骑在自行车上看书,有人边骑车边用电脑,有人床上铺满了一摞摞书……“边骑车边用电脑”的同学被称为“卷王”登上热搜。“内卷”流行开来,高校学生用它指非理性内部竞争。有同学举例:老师要求论文五千字,不少同学为评优写了一万字,甚至更多。人人都超要求完成任务,但获优比例并未改变。现在,“内卷”从大学生群体中“出圈”,各行各业内部的非理性竞争都以“内卷”称之。专业人士指出,发展中出现停滞阶段很正常,关键是要有效地进行理性竞争,呼吁相关行业正视非理性的“内卷”现象,积极探索“去内卷化”的改革之路。
【精选时评短段落】
大学生也“内卷”了?破解之道是提供更多选择
最近,“内卷”成为舆论场中的热词。该概念在年轻人中广为流传、屡次出圈,引发广泛网络讨论。“内卷”的热度,不仅是大学生的一种自我调侃,也是大学生面对学业以及自我发展的众多压力的真实写照。那么,今天的年轻人是否能突破自我,摆脱“内卷”的束缚?
公众关注“内卷”,归根结底还是和当下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形势有关。身处象牙塔的年轻人,对此有着更深的感受。《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就指出,有些大学生认为,网络上关于“内卷”的讨论更多是在贩卖焦虑。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精密仪器系的硕士研究生贺如松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大多数人来说,竞争本就存在,想往高处走就势必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口嗨’无济于事,不如多花点时间泡图书馆”。
可见,“内卷”一词虽热,但每个人对此的理解并不相同,甚至有南辕北辙的倾向。人类学家项飙口中的“内卷”,已经脱离了学术圈的定义,实际上形容的是“一种不允许失败和退出的竞争”。他举了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如果你在职场不高兴,你去干点别的,开个面馆不行吗?不可以,大家一定要挤在一个道上。
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所以,人生的道路不该只有“内卷”一条,值得肯定的价值观也不只有“往高处走”。如何为年轻人开辟更多可以走、愿意走的道路,让他们的人生更多姿多彩、健康丰富?要完成这个任务,就不能只靠高校一家了。
10
一种“以低调的方式进行炫耀”的话语模式,也称凡学。这种话语模式先抑后扬,明贬暗褒,自说自话,假装用苦恼、不开心的口吻炫耀自己。比如,有人自炫长得瘦:“好羡慕那些轻轻松松就长胖了的人,我一个月吃了好多东西以为能到90斤,结果……太不公平了,我想哭!”“凡尔赛文学”的得名源自日本漫画《凡尔赛玫瑰》,这部作品细致刻画了18世纪末法国凡尔赛宫贵族生活的浮华奢靡,网友以“凡尔赛”借指高档、奢华的生活。11月初,一个微博认证为作家的网友,在微博上用“平实”的文字记录她的“高贵”生活,引来网友吐槽。“凡学”因此而爆红,网上掀起了一场“凡尔赛文学”创作大赛。实际上,现在的“凡学”作品多数已不再是炫耀,而仅是一种调侃。
【精选时评段落】
“凡尔赛文学”遭奚落是对扭曲价值观的纠偏
来源:光明日报
一夜之间,凡尔赛文学火爆网络。这种典出日本漫画《凡尔赛玫瑰》,以平静淡泊的口吻,“不经意”地炫富、秀恩爱的网络文体,在亿万网友的围观、调侃、嘲讽和解构之下,引发了又一场网络狂欢。
“富即正义”“颜即正义”,在凡尔赛文学中,对于美貌、财富、地位、权势、情爱有着近乎病态的推崇和张扬,这一点一如既往地遭到人们的口诛笔伐。然而,在不经意之间,网络情绪其实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一点尤其引人寻味。
 
民智渐开,很多人一眼就能看出来,凡尔赛文学只是一场不着四六的呓语。其所描绘的生活和“人设”,假得没边儿没沿儿。它或许是作者对于“上流生活”的臆想,也或许是他们对于理想人生的虚幻投射。但其段位,其实如同“皇上顿顿吃白馍,皇后娘娘挑水都用金扁担”相差无几,本身就暴露了他们离那种“上流生活”有着多么遥远的距离。事实也是如此。在不少凡尔赛文学的案例中,那些一掷千金、香车宝马的“人设”,其创作者根本就没有富。那些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被一位完美爱人无度宠溺的“公主”,其创作者甚至没有丈夫或者男朋友,不知爱情为何物。他们笔下的生活和“人设”,只不过是他们自己的乌托邦而已。 
人要有梦想,甚至可以有一点幻想——万一它真的实现了呢?把梦想和幻想投射于网络虚拟空间,借助凡尔赛文学来营造一个理想中的自我“人设”,为心灵留存一方玫瑰色的乌托邦空间,只要能分得清现实和虚幻,似乎也无伤大雅。但是,我们的双脚永远都不能离开脚下的土地。直面真实的人生,接受现实的生活,然后付出辛劳和汗水,才能浇灌出真实的幸福之花。相反,如果沉溺于虚幻的凡尔赛文学不可自拔,错把乌托邦当成愿景,面临悬崖尚且凌空高蹈,那么,那条充满蛊惑的“通往天堂之路”,是不会把人引领到天堂的。
实战训练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个字的故乡
周伟
故乡是一篇干脆的散文。
故乡里最长最长的一个字是等,最深最深的一个字也是等。
等太阳爬上树梢,等月亮落到水里。等油菜开了花,等稻子抽了穗。等黑发染成白发,等背脊弯成弓犁。
你看,八太婆不还在村口那棵树下等吗?一棵小小的桃树等成枝繁叶茂的一棵老树。八太婆被抓了“壮丁”的崽还没有回来。有人劝她,不要等了。她说:“等!等着等着就回来了。我常常看见村口的路尽头,有木娃欢蹦乱跳的身影……”有人替八太婆伤心,要是真等不着呢?八太婆先是一怔,继而喃哺自语:“等,就一定等得到!等过了,也算等到了。”
等到了,是一种胜利和满足;等过了,是一种踏实和美丽。等,不单单是等一个人,不仅仅是等一种结果,更重要的是用整个心在等。心与心的等待,超越时空,超越语言,比什么都重要。
故乡里最美最美的一个字是怀,最暖最暖的一个字也是怀。
高兴了,汉子们就开怀大笑,在火塘边,大碗大碗地喝着苞谷烧,咬着猪头肉。嫌不过瘾,干脆伸出手去抓,肉肥汪着哩,也把手弄肥滑了,晶亮晶亮地流着油,脑门上的汗一线一线地,从满脸的黑土地上流下来。火塘里的火,旺旺地,开怀地呼呼呼地笑。就是有个鸡零狗碎的事,乡里乡亲谁也不放在心上,袒露胸怀,总是检讨自家的不是。
姑娘开了怀,小伙喜癫了,欢快地追逐着,嬉戏着。山川田野上,走一路,笑一路,写下一路抒情的篇章。有过一回,让人美丽感动一生。一生再也难以忘怀。
故乡开怀的日子,大多选在金色秋天的收获季节里,甚或把欢乐陶醉在油亮亮香喷喷的腊月里。也许,他们的春天太忙碌,夏天太多情。
故乡里最怕最怕的一个字是单,最真最真的一个字也是单。
走山路,最好多凑几个人,一个人太单了。还记得,晚婆婆总在山路这头送走一起一起的过路人。白天,她定要过路的人先歇上一会儿,喝口水,呷杆烟,养足劲才走。晚上,给过往的行人点一个火把。这时,一律地说,不怕!你只管往前走,不要回头,我看着你走,我就站在你的身后,你就不觉得单了。
后来,我晓得晚爷爷有一天也是从山路这头走过去,再也没有走回来。晚婆婆哭得山摇地动,“一七”(七天)水米不进,一句话也不言语。后来,就常见晚婆婆唠叨:单,单了,啥都不怕,就怕单了。老鬼走了,我一个人,单了;老鬼在那头,就他一个,日夜里过,也太单。要走,总得一块走,手牵着手。
故乡的文章里,要说的字还很多很多,都储存在我的脑海里。动不动,就会一个一个地蹦出来。
故乡的山川土地,雄浑,肥沃,壮美无边。在乡人眼里,就不仅仅是山,就不仅仅是水,就不仅仅是地。是亲人,最亲最亲的人!是父亲,是母亲!
他们一个字就把人生说透,世间看穿。父亲是山,母亲是地。父亲的伟大都长在山上,母,亲的慈爱都生在土里。是的,他们再没有办法,故乡的字都是生长在父亲山母亲地的土壤中,一个字一个字都是打磨了几千年的。
一个字就是浓缩的一页历史,沉甸甸的。要读懂她,其实,什么也不用说,什么也不用做。要说,只轻轻地说一个想字,在梦里说了千万次的那个想字。一个想字,说起来很轻很轻,看起来很淡很淡,却要胜过浓浓的爱字千倍万倍,千锤百炼,千万钧地重。一辈子望穿秋水,日思夜想,行色匆匆,几千里路云和月,到头来,投到故乡的怀抱里,只会捧一杯黄土,贴着胸;掬一捧山泉,甜着心。
啊,故乡!回,回了,我回到你的身边来了!回,四四方方的两个方圈,大圈套小圈,不管走到何方,思想却在故乡。记住一个回字,就能走准一生,方方正正地做人。来来去去,生生死死,无论贫穷和富有,得意或失意,风光也好无名也罢,都一样地走了一圈,回到原地,回到最后的安居地。一个回字,一生的体验,尽在不言中。
故乡,年年月月,日复一日,总是这样吝啬,吝啬到不肯多用一个字。
哦,我一个字的故乡!
(原载《散文·海外版》,有删改)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八太婆喃喃自语“等,就一定等得到!等过了,也算等到了。”其实老人也知道这种等待毫无希望,她的等更多是一种心安的态度。
B. 文章第七段通过火塘边的场面描写,刻画了故乡的汉子们的形象,大碗喝酒,大手抓肉,大汗淋漓,洋溢着开心与快乐。
C. 晚婆婆哭得山摇地动,“一七”又水米不进,这夸张的表达,传递的是晚婆婆刻骨铭心的伤痛和对晚爷爷的一片难舍难离的深情
D. 本文以“故乡是一篇干脆的散文”开篇,以“我一个字的故乡”收束,首尾呼应,在构思行文上形成回环,结构完整严谨。
2. 故乡的人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概括分析。
3. 作者说“故乡是一篇干脆的散文”,你如何理解?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
答案与解析篇
1. A
【解析】 A项,“老人也知道这种等待毫无希望”分析错误。由第四段可知,当有人说“要是真等不到呢”时,八太婆一怔,说明老人之前没有想到过等不到的结局。故选A。
2. ①真实善良。比如八太婆等儿子归来,长年累月,苦苦守候,真实执着,用了整个心灵;而乡人也会为老人伤心难过,善良而富有同情心。②心胸开阔。乡里人不会把鸡零狗碎的事放在心上,总是先检讨自家的过错,足见淳朴坦荡,心胸开阔。③ 重情重义。晚婆婆对晚爷爷的刻骨铭心的情感,生在一起,死也要一起牵手走,感人至深。
3. ①说故乡是散文,意味着故乡人和事,故乡的点点滴滴,都和作者对故乡的一片深情紧密相连,符合散文的形散神聚的特征;而且故乡的深情是舒缓绵长的,足够娓娓道来,但越来越感动人心。②说这篇散文是干脆的,是因为故乡的人和对故乡的情感往往用一个字就可以概括,但是一个字就是一部浓缩的历史,沉甸甸的。字虽少,但情深意重,蕴含丰富。③ 作者用这样一个比喻,高度概括了故乡和故乡人的特征,更形象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厚的情感。也给人以无限美好的遐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