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电影《满江红》作文+诗歌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电影《满江红》作文+诗歌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电影《满江红》:话题标题+例题范文+诗歌练习
【影片简介】
今年春节,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满江红》红透大江南北,让一代名将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被世人一遍遍重忆,火热的观影效应也引发了网络热议。电影讲述了南宋绍兴年间,岳飞死后四年,秦桧率兵与金国会谈。会谈前夜,金国使者死在宰相驻地,所携密信也不翼而飞。一个小兵与亲兵营副统领机缘巧合被裹挟进这巨大阴谋之中,宰相秦桧命两人寻找凶手和真相的故事。电影以“一个小时内破案”为主线,将喜剧与悬疑结合起来,通过轻松幽默又富有悬疑色彩的方式,也讲述了一批为民族大义赴死的小人物故事……
【适用话题】
1.喜剧力量 家国情怀
2.义利之辩 生死选择
3.艺术魅力 寓教于乐
4.色彩美学 中国味道
5.时代与人心 永恒与浪漫
6.挑战与尝试 合作与氛围
7.大历史与小人物 新视角与风格化
【经典例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岳飞《满江红》“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体现了国人志存高远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当代青年将英雄为榜样,传承传统文化,立志报国。目前有相当多的高中生,在刻苦学习的同时,积极参与传承文化、社会公益活动、国际交流互动等,更加开放自信地融入世界,体现了时代青年的精神风貌。上述材料能给新时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意:1.树立远大理想,担当社会责任。2.青年人当以天下为己任。3.青年人要培养社会责任感。
【例文】
承担社会责任,实现个人幸福
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英雄告诉我们成长的过程需要我们心存报国之志,奋斗成才,承担社会责任,实现个人幸福。
1950年9月,钱学森辞去工作,办好了回国手续,买好了回国的机票,就在这时,他接到美国移民局通知:不准回国!钱学森坚持奋斗了5年,他的斗争得到了世界各国主持正义的人们支持,更得到了中国政府和周恩来总理的关怀,10月8日,他含着幸福的泪花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此后他以自己卓越的成就回报了自己伟大的祖国,也实现了自己无可取代的价值。
责任不是一个甜美字眼,它有的是岩石般的冷峻。一个人真正地成为社会的一分子的时候,责任作为一份礼物已不知不觉地落在了我们的肩上。责任的存在,是上天留给世人的一种考验。许多人通不过这场考验,逃匿了。许多人承受住了,戴上了桂冠。逃匿的人随着时间消逝了,没有在世界上留下一点痕迹;承受的人也会消逝,但他们仍然活着,精神使他们不朽。
责任如淡淡的茶香,先苦后香。屈原品味着艰苦,乃赋《离骚》;张骞忍受着寒冰肆虐,匈奴猖獗,飞沙莽莽,开拓丝绸之路;岳飞不怕困难,一心报国,收拾旧河山,朝天阙;林则徐苟利国家忘生死,不避祸患,流放边疆吃得苦中苦,造福边塞。身兼重任,以一己之能回报泱泱大国,也定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责任,宁静着人的灵魂,使我们勇于开拓。也许,它苦涩难耐,肩扛着它重,口含着它热,手拎着它烫,但当我们毅然决然的扛起这份沉甸甸的重任,历经风雨之后定能见到彩虹。
身为青年,为搏中国梦,应立凌云志,像岳飞一样承担社会责任,像岳飞一样实现人生价值。莘莘学子在伟大进程中也应勇往直前。我们怀揣着人生的理想和抱负披荆斩棘,创新波声四起,呐喊昭示毅力。就让我们挑起这历史重任,以奋斗与担当写下青春诗行吧!
【诗歌练习】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关山月
陆 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小题1:这首诗曾在抗日战争中让无数爱国男儿热血沸腾。请问这首诗的`哪些情感打动了他们 (3 分)
小题2:这首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很有特色,试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3 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其二】
高适
古镇青山口,寒风落日时。
岩峦鸟不过,冰雪马堪迟。
出塞应无策,还家赖有期。
东山足松桂,归去结茅茨。
【注释】①青夷军,唐戍边军队。此诗歌是四十七岁的高适送兵往青夷军,归途入居庸关时所作,他曾到边塞寻求避身之路,但未成功。②东晋谢安在时局混乱时退居东山,相机而作。
1.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5分)
2.后两联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夜泊水村①
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②。
一身报国有万死, 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注]①这首诗作于溥照九年(1182)秋.作者时年五十八步岁。②新亭:又名劳劳亭,在今南京市南。东晋时中原沦陷,王室南渡,有一些过江的士大夫在新亭宴饮,席间有人慨叹江河沦丧,于是众人相对涕泣。独有王导不以为然,说:“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耶 ”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的首联写诗人久离疆场、功业未成的落寞怅惘,奠定了一种种失意悲愁的感情基调。
B.领联末句用典,表达了对达官贵人在国家山政山河破碎之际束手垂泪的懦弱昏庸的不满。
C.尾联诗人以新雁自比,借荒寒汀州上新雁找不到安栖居所抒发自己无法报国的苦痛。
D.本诗用典贴切,出语自然,感情充沛,虽有失意悲愁之情却又不失沉雄浑厚的气象。
2. 这首诗的颈联和《书愤》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请简要分析。(6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牡丹
宋 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注释: 这首诗作于绍兴六年(1136),当时陈与义以病告退,除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寓居浙江桐乡。他虽身离官场,但心系魏阙,对国事非常关心。陈与义是洛阳人,洛阳以牡丹闻名天下,因此他见到眼前牡丹盛开,勾起了伤时忧国的情感,写下了这首传布人口的佳作。
  ①十年:从靖康二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到诗人作此诗时整整十年。
  ②伊洛:河南的伊水和洛水。《国语周语》云:“昔伊洛竭而复之。”因此,“伊洛”既指诗人的故乡洛阳,又暗寓他亡国的悲痛。
  ③青墩:在今浙江桐乡,当时诗人所居处。龙钟:年老体衰,行动不便的样子,诗人自指。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从诗题上看本诗是咏物诗,诗的内容实际上是借物喻人,所以不用咏物诗格,一开始就以回叙当年寄情。
  B.短短四句诗,使人仿佛见到诗人独自一人在牡丹花前怆然伤怀,悲苦欲泪,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C.“十年伊洛路漫漫”中“路漫漫”是说离自己的家乡洛阳(伊水、洛水)路途遥远。
  D.诗作苍凉悲怆,言短意深,对故乡的怀念,对金兵的仇恨,成为强烈的弦外之音。
  E.末句有“有余不尽”之意,非常含蓄。独立花前,不忍离去,显然不单独是赏花,更主要的是怀旧。
  2.本诗在构思和手法上与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一句极为相似,但也有不同。请比较一下异同。
参考答案:
一、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解答边塞诗阅读题按照下面三步法:
首先,根据诗歌标题、作者和意象判定是不是边塞诗。据注解可知标题中的“北庭”即指唐六都护府之一,作者为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诗中有“轮台、武威”等边塞地名,所以这是一首边塞诗。
其次,从分析意象和意境、抓情感词、联系时代背景等方面把握思想情感,要用到“从军报国、建功立业、思乡念亲、穷兵黩武”等表达思想情感类术语。这首诗的前三联极写通往轮台之路的奇寒景象和边地风物,表达了诗人不辞路途遥远艰苦之意。尾联意思是“为王事尽力岂敢说路远,只希望能从梦中返归”,表达了尽力国事的高昂豪迈的思想感情。
所以第5题的第(2)小题的答案: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第一问)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第二问)
最后,分析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要用到“对比、夸张、动静结合、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表达技巧类术语。所以第5题的第(1)小题的答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边塞风光,本诗则是间接描写边塞风光。诗中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虚写)。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诮简要分析。(5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二、《关山月》阅读答案
  小题1:①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愤怒谴责。②对朝廷大臣不顾国家安危,醉生梦死行径的无情鞭挞。③将士们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闷。④忧国忧民、渴望统一的爱国情怀。(每点1分,答对三点即可)
小题2:诗歌包含以下三组对比:①统治者的醉生梦死和战士切盼杀敌;②刚从军时的大好年华和如今的年华空逝、壮志难酬;③年华已逝和壮心不已。通过这三组对比,痛斥了南宋朝廷文恬武嬉、不恤国难的态度,强调了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苦闷。
三、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其二】
答案:1.(5分)
描绘了冬日傍晚的居庸关寒风呼啸、峰峦高耸、冰雪凄迷、路途艰险的景象。(2分)交代了时间、地点,(1分)渲染了荒寂、凄冷的氛围,(1分)暗示了诗人前途渺茫的悲凉心境。(1分)
2.(6分)
①对此次出塞找不到安边之策的失望。(不能施展抱负的无奈)②归家有望的喜悦。③暂且归隐,等待时机报效朝廷的愿望。(每点2分,共6分)
四、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的赏析能力。C 项,“直接抒发”有误,“借荒寒汀州上寻寻觅觅的新雁找不到安栖居所之景象”是借意象抒情(间接抒情),非直接抒情。
2.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参考答案:①同:《夜泊水村》中“万死报国”“双鬓无再青”和《书愤》中“自许”“塞上长城”“衰鬓先斑”,都抒发了诗人希望报效国家的爱国之情,表达了陆游功业未成、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叹息和愤懑。②异:《夜泊水村》诗颈联鲜明表达作者的拳拳爱国心与殷殷报国情。也包含作者对华年空掷、青春难再的感伤与悲愤,即便他抱定了“为国牺牲敢惜身”的志向,也没有谁能了解他的苦心。是全诗之眼。《书愤》中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则表达作者对自身的辉煌功名只能出现在镜中在梦里,虽怀报国壮志而白发催人的悲愤之情。(相同点 2 分,不同点 4 分,意思对即可。)六、五、陈与义《咏牡丹》阅读答案
1. A C 【解析】 A项“借物喻人”错,应为“借物抒怀” ;C项“路漫漫”三字,表现了诗人很复杂的心理,既是说国运不昌,中原沦陷,无由再游故地,再赏洛阳牡丹,也是痛惜家国,不能回乡;又有感叹前途渺茫的意思。(选对一项给3分)
2.【答案示例】异:杜诗用“江南好风景”来烘托感昔伤今和漂泊他乡的凄苦之情,(2分)陈诗用看异乡的牡丹来抒发伤时忧国之感和思念故园之情。(2分)同:两诗都是以乐景写哀情,(2分)起到倍增其哀的强烈艺术效果。(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