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共48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共48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48张PPT)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内容,掌握有关的文言基础知识。
2.本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本文具有怎样的说理艺术?
4.我们应该学习古人怎样的精神?
答司马谏议书
指司马光,因为当时的司马光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所以在此称之为“司马谏议”
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文体,属议论文。
答复、回复之意
王安石
解题
书: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
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如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临川集》等。
作者简介
背景介绍
王安石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终,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因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
王安石变法:1067年宋神宗即位,王安石出任江宁(今南京)知府,旋被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即开始实施变法,亦称“熙宁变法” “熙丰变法”。所行新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等。同时,改革科举制度,为推行新法培育人才。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地主和豪商对农民的剥削,促进了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使国家财政状况有所改善,军事力量也得到加强。但由于司马光等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宋神宗也时有动摇,新法在推行中屡遭阻碍。熙宁七年(1074),王安石被迫辞相,再任江宁知府,次年二月复任宰相,不久又因维护新法得罪了神宗而再次罢相,退居江宁半山园,被朝廷封为“荆国公”。后人称其王荆公。
知识拓展:
一、自主学习-理性之词(文言字词梳理)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启:写信说明事情。
蒙教:承蒙您赐教。这里指接到来信。蒙,受
窃:谦辞,私自,私下。
君实:司马光的字。古人写信称对方的字以示尊敬。
游处(ch ):同游共处,即同事交往的意思。
每:常常。 操:持,使用。 术:方法,主张。
强聒(guō):硬在耳边啰嗦,强作解说。聒:说话声嘈杂。 见:表被动。 略:简略。
上报:复人来信的敬语。回信:指王安石接到司马光第一封来信后的简答。
辨:同“辩”,分辩 重(chóng)念:又考虑到。
视遇:看待,对待。 反覆:指书信往返。
卤莽:粗疏草率。 具道:详细说明。
所以:……的理由。 冀(jì):希望。 或:或许
见:指示性副词,相当于“我”。
1.这一段主要交代了什么内容?
明确:交代写信的原因和目的。
(1)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政见不合
(2)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矛盾不可调和
2.措辞有何特点?
彬彬有礼
蒙教、上报、见恕
含蓄委婉
强聒、不宜卤莽、冀君实或见恕也
暗藏锋芒
终必不蒙见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
盖:句首发语词,不译。
儒者:这里泛指一般封建士大夫。
名实:名义和实际。 所以:用来……的。
侵官:超越权限而侵犯其他官员的职权。
征:求。 以:连词,表结果,译为“因而”。
怨谤(bàng):怨恨,指责。则:却。
以谓:以为 人主:君主,这里指宋神宗赵顼。
议法度:讨论、审定国家的法令制度。
修:修订。 以:把。 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员。
举:推行。 先王:古代贤明的君主。以:来。 利: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有利的事情。
辟邪说:批驳错误的言论。辟,批驳,排除。 难(nàn):排斥、责难。
壬(rén)人:奸人、佞人,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 固:本来。 前:预先。
1.这一段主要交代了什么内容?本段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第2段是答书的重点部分。作者先立后破。先立的是“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名正,才能言说顺畅,行事通达。但是,立场角度不同,对同一件事(即“实”)是否合理(即“名”是否“正”)的看法,就会有所不同,甚至截然相反。这样的立,是抓住问题本质的高屋建瓴的立,从而避免陷入纠缠表面现象和具体事实而易使自己陷于琐碎辩解的不利处境。有了这样的立,就有了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基础,从而为变法正名。有了这样的“先立”的正“名”,下文对守旧主张加在变法运动上的种种罪名的驳斥,也便有了稳固的逻辑支点。
1.这一段主要交代了什么内容?本段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先破“侵官”。作者指出,“受命于人主”而决定变法,“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而制定新法,“授之于有司”而执行新法。这一“受”、一“议”、一“授”,梳理出了决定变法、制定新法、执行新法的“名正言顺”。这里,不仅强调了受命于人主的名分亦即正当性,更强调了议定法度的过程的正当性,表明变法绝非一人独断,更非一意孤行。这样的正名,有效避免了纠缠于枝节问题,而让“侵官”之说不攻自破。
1.这一段主要交代了什么内容?本段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次破“生事”。“举先王之政”,遵循古代先王圣君的德政,是变法的根据和出发点,也是“兴利除弊”的保证。这样的“实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当然不能称之为“生事扰民”。
再破“征利”。“为天下理财”,保证了“征利”出发点根本上的正确性。这样“为天下”的实事,怎能说是“征利”?
前三处先行立论的出发点,依次是人主、先王和天下,由此出发点展开的批驳也就自然理据充足,令人信服。这三个出发点,也正是司马光《与王介甫书》中责难作者的基本根据。
1.这一段主要交代了什么内容?本段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然后破“拒谏”。有了上述三点的辩驳,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也就自然成立了。
最后一句“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除了在文章结构上引出下面的议论外,更蕴有某种早有意料、不值一驳的讽刺意味,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2.第二段中王安石的辩论有何特点?
明确:1.思路清楚、逻辑明晰
2.抓住问题实质
3.言辞锐利、气势逼人、锋芒毕露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以:把。 恤(xù):关心。媚:形容词作动词,献媚 善:美德。 乃:才,却。 以:来
抗:抵制,斗争。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士大夫”。汹汹然: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
胥(xū)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胥:互相。非特:不仅 改其度:改变他原来的计划。度:计划。
度(duó)义:考虑是否合理。度:考虑。义:适宜
是:动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做得对。
以:因为 以:来 膏泽:名词作动词,施加恩惠。
一切不事事:什么事都不做。事事,做事。前一“事”字是动词,做,后一“事”字是名词,事情。
守前所为:墨守前人的做法。
非:否定判断 所敢知:愿意领教的。知,领教。
1.这一段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1.第一部分:指出当前朝廷现状
2.第二部分:盘庚迁都的事例
3.第三部分:提出两个假设
2.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变法?
明确: 人——“习于苟且”
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上——“欲变此”
进一步申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放弃推行改革,墨守前人的成规,那不是我所敢领教的。该段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指出当前现状,强调是皇上想要改变此情况,而自己则不顾众人反对,要“助上以抗之”,然后用一句反问句来增加结论的不容置疑性。
第二层作者举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这个例证涉及的对象,正是司马光指打摘作者经常提及的“先王”。盘庚迁都,反对者既有“民”也有“士大夫”。这种情况,与现在改革遭遇到的阻力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然盘庚“度义而后动”,无“可悔”。这里的潜台词就再豁显不过了:当年的盘庚尚且没有退缩,当下的改革就更无退缩之理了。
3.本段的论证思路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第三层由两个假设句构成,内容上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驳斥更显柔中有刚。先让一步,“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其斯民,则某知罪矣”;再进一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表明改革的力度和决心只会愈发加大和增强。语 气稍加委婉,态度更加决绝,也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所有言行的真正实质,即“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
3.本段的论证思路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不任(rén)区区向往之至:意谓私心不胜仰慕。这是旧时写信的客套语。
不任,不胜,受不住,形容情意的深重。
区区,小,这里指自己,自谦词。向往,仰慕。
这一段主要交代了什么内容?
第四段:结束全文,说一些礼仪性的客套话。
1.王安石所推行的变法在实施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王安石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你觉得出现这种情形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二、文本探究
文本探究
出现的情形:天下——“怨谤”;众——“汹汹然”。
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王安石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根本原因是: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二、合作探究-理性之思
1.本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本文具有怎样的言说技巧?
《答司马谏议书》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论证思路--驳论为主,思维严密。
先破--驳斥对方的四条责难:名实不符。后立--表明态度:坚持变法。
论证方法--理论论证、事例论证。
整篇文章严正坚定,不涉私人意气,不屈从反对意见。立论与驳论结合,当下与历史结合,峻切而不失委婉,意志则坚定果决。
《答司马谏议书》的论证思路
论证前提:名实相符
驳斥指责
不为侵官
不为生事
不为征利
不为拒谏
表明态度
指出时弊
盘庚迁都
坚持变法
小结:
《答司马谏议书》一文针对司马光对变法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谤等指责,进行了简洁有力的驳斥,表达了对保守派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现状的不满,表明了自己坚持改革、敢想敢为、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其文文笔犀利,注意分寸而入情入理,举重若轻而简明扼要,既表明了作者坚持原则的政治态度,又不失答谢之礼。
(1)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2)有的放矢,反驳有力。
(3)言简意赅,措辞委婉而坚决。
三、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
(1)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作为书信体议论文,首要特点是行文简洁、结构严谨、没有枝蔓。本文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的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酬答之礼。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堪称古代驳论文的典范。
艺术特色
(2)有的放矢,反驳有力。
本文通过逐一反驳司马光的指责,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表明了作者推行新法的决心。全文除开头和结尾段用了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外,紧紧扣住五大弊端进行驳斥。此外,其反驳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文中有“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这样的直接反驳;有“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样的举出根据的反驳;还有“盘庚之迁”这样的举出史实的反驳这些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定决心。
艺术特色
(3)言简意赅,措辞委婉而坚决。
这篇文章的语言柔中带刚,态度委婉而坚决,这样的辞令符合答复指责性书信的特点。同时,本文驳斥司马光指责的语句言简意赅、不容置辩、千净利落。如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作者说道:“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坚持改革的决心。
四、我们学习古人怎样的精神?
学习王安石不畏责难、矢志变法的决心,面对大是大非的问题,我们应该据理力争,决不让步。
体会古代士大夫对国家大事的担当精神。对待“汹汹然”的“怨诽”态度委婉而坚决,讲究沟通的艺术,尽显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既针锋相对地批驳了司马光的指责,也表明了自己坚持原则的政治态度,结尾处礼节性致辞又不失赠答之礼,体现了作者对国家大事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
书信体
1.中心论点:反驳“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
2.论据:
理论论据:①名实相符的原则
事实论据:①新法的实际情况 ②盘庚迁殷
3.论证方法: ①道理论证②举例论证
4.效果:使反驳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实际原则基础之上
驳论文
一、通假字

1.不复一一自辨(辨,通“辩”, 辩解)
二、古今异义
1.故略上报
古义: 写回信。今义:向上级汇报
2.于反覆不宜卤莽
古义:书信往来。今义:多次重复
3.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古义:大吵大闹。今义: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4.故今具道所以
古义:……的理由。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
5.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古义:用来……的。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
二、古今异义
6.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古义:谦词,用于自称。今义:指小或少
7.以致天下怨谤也
古义:因而招致。今义:连词表结果。以致
8.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古义:谦辞,私自,私下。今义:偷窃。
9.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古义:反、只、不过。今义:特殊,超出一般。
10.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古义:想到。今义:想念。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以膏泽斯民 (施加恩惠,给予好处)
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做)
2.形容词作动词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谄媚,巴结)
3.形容词作名词
以兴利除弊(有利的事业)
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也”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加粗的“为”译为“是”表判断)
胥怨者民也(……者,……也表判断)
2.状语后置句
(1)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于朝廷”作状语后置)
(2)受命于人主 (“于人主”作状语后置)
3.定语后置句
至于怨诽之多(“多”作定语后置)
4.被动句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见”表被动)
文言知识
1.以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介词,把)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连词,表目的,来)
虽董之以严刑(介词,拿,用)
2.为
不为侵官(算是)
未能助上大有为(作为)
为天下理财(介词,替,给)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当作)
守前所为而已(做)
五、【一词多义】
文言知识
3.故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缘故)
故今具道所以(所以)
4.度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制度,法度)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计划)
度义而后动(考虑)
文言知识
5.事
而议事每不合(事情)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办事)
6.则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那么)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却)
7.复
不复一一自辨(再,又)
以复天子厚恩(报答,回报)《汉书·匈奴传下》
文言知识
8.见
终必不蒙见察(加在动词前,表被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看见)
冀君实或见恕也(加在动词前,称代自己)
9.理
而天下之理得矣(道理)
为天下理财(治理,管理)
10.知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知道,懂得)
则非某之所敢知(领教)
孰为汝多知乎(知识)(《列子·汤问》)
重点文言语句翻译
1.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译文: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我本来早就知道它会这样的。
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
译文: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所做的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重点文言语句翻译
3.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译文:没有机会(与您)见面,我内心不胜仰慕到极点。
4.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译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