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 快乐读书吧 大头儿子小头爸爸 教学反思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 快乐读书吧 大头儿子小头爸爸 教学反思

资源简介

《快乐读书吧·大头儿子小头爸爸》教学反思
“快乐读书吧”栏目已经安排过3次了,分别是一年级的“读书真快乐”和“读读童谣和儿歌”,以及二年级上册“读读童话故事”。本次“快乐读书吧”是“读读儿童故事”。李老师执教了《快乐读书吧·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一课,下面请李老师就本堂课教学进行反思。
接下来,就自己上的这堂课进行反思。如有不足,还望马校长多多指正。
“快乐读书吧”推荐4个儿童故事供学生选择阅读,分别为:《神笔马良》《七色花》《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愿望的实现》。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儿童故事的内容非常贴近他们的生活,情节也生动有趣,容易引起共鸣。本次整本书导读课选择了郑春华女士著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这是一部历久弥新的经典幼儿文学作品作。
根据本课程的要求,我尝试将思维可视化工具运用到整本书的导读课中。以下结合实例谈一谈思考:
一、借助“概念图”,重新构建思考
概念图是一个主题的概念及其关系的图形化表示。我是通过如下方法设计了概念图。
提到“大头儿子”,我们的头脑中立刻会出现“活泼、可爱”等词语,这就是我们的原有认知,所以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就让学生谈一谈大头儿子的印象,学生想到了如下词语:善良、聪明、可爱、鬼点子多。我将写有大头儿子特点的词语贴到了黑板上。这是对大头儿子形象的“概念图”雏形。让学生在阅读整本书前,唤起了对书大头儿子的原有认知,这样就为接下来的阅读作了较好的铺垫。
读整本书的另外一个重点是感受童话中人物形象。李老师还将概念图的运用贯穿始终。大头儿子顽皮可爱的形象已经在学生的心里扎下了根,李老师便以人物形象为切入点,由对人物的兴趣引发阅读的欲望。先让学生聊聊大头儿子的印象,再让孩子们读一读作品,这样能让孩子对大头儿子有更全面的认识。
在汇报交流过程中,学生们对大头儿子有了新的印象,如贪吃、挑食、开心果、没礼貌等。结合概念图,我让学生思考: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做过恶作剧?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的话匣子马上被打开了,有的孩子曾把水盆放在了门上,把姐姐淋成落汤鸡;有的孩子曾躲在门后,吓唬妈妈……正当孩子们说得正起劲儿的时候,我突然问道:“原来你们也爱做恶作剧,那你们的爸爸妈妈还喜欢你们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喜欢!”我又追问孩子们说原因,让学生认识到大头儿子和他们的年龄相仿,正是爱搞恶作剧的时候,这也是一种天真的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变得越来越成熟稳重。
二、利用“情节梯”,把握书中脉络
在指导学生阅读《十个会魔术的鸡蛋》的故事时,我通过指导学生关注故事中小头爸爸、客人们及大头儿子的行为,把最能显示故事情节的关键词,用阶梯式的图示勾勒出来。这样就相当于展示了一个故事的全景图,很好地帮助学生理清了故事的结构。课下,我对学生运用情节梯情况做了如下分析,我们先看《大人厨艺展示及大头儿子反应表》:
人物 小张阿姨 老李叔叔 小头爸爸
厨艺 香菇炒青菜 糖藕 蒜蓉炒鸡蛋
填对人数 30人 30人 30人
正确率 100% 100% 100%
大头儿子的反应 看着大家吃 拼命吃 1.一边跑一边大叫2.挤在人堆里抢着说
填对人数 28人 30人 28人
正确率 93% 100% 93%
通过这张表,我们发现学生对于提取明显信息的能力很强,学生能够准确提取,正确率很高。接下来,我看看出现问题的几份,首先小张阿姨做的香茹炒青菜,在大头儿子的反应中,有两个学生填写的是“看着”吃,虽然抓住了关键词,但表达不够准确。小头爸爸做蒜蓉炒鸡蛋时,大头儿子反应如何呢?有27人填写的是“一边跑一边大叫”,一名学生填写的是“挤在人堆里抢着说”。通过这份数据,我发现学生提取的信息,还较为单一,准确率较高。
三、运用“意见椅”,论证个人观点
当学生阅读完这个故事后,对大头儿子有了新的认识。为了避免学生笼统地说“喜欢”或“不喜欢”,或者脱离文本,漫无边际地谈感受,运用了“意见椅”这一形式。我让学生从故事中找到关键词谈大头儿子的印象。例如,有些学生的观点是喜欢,有的学生的观点是不喜欢。课后,我将意见椅上所填写的理由进行了梳理,请老师们看《“意见椅”学生观点及理由维恩图》。我发现学生“喜欢”和“不喜欢”的理由有重叠部分,其理由有:①恶作剧②拼命吃③狠狠舀起三大勺④头儿子一边跑一边大叫⑤大家笑得肚子疼⑥大家看着都笑起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认为这和学生的思考角度不一样。喜欢大头儿子的学生认为大头儿子的表现体现大头儿子活泼可爱,不喜欢大头儿子的学生认为大头儿子很没礼貌,让爸爸难堪。无论哪种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本节课,我通过运用“概念图”、“情节梯”和“意见椅”这三种思维可视工具组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大头儿子的生活,感受人物形象。我认为思维可视化工具是整本书阅读的“金钥匙”,使学生养成运用这些思维可视化工作进行阅读,真正学会阅读。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课外阅读的快乐!
《快乐读书吧·大头儿子小头爸爸》教学点评
河北省大厂县城关小学 马春凤
接下来由我对李老师的这堂课进行点评。如何读一部书呢?李老师执教的《快乐读书吧·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一课,风趣幽默,深入浅出。
李老师着力克服课外阅读的边缘化,促进儿童阅读进教材、进课程,使课外阅读课程化,给学生如何读课外书以全方位的指导。将知作者、看评论、读目录、晓内容、要思考这五个读整本书的方法,比作开启阅读的大门的五把钥匙,形象生动,对整本书的教学起到了示范作。从李老师的这堂课来看,应该增加一个“会表达”环节,这样条理更清晰了。无论在讨论环节,还是在汇报交流环节,学生都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就整本书导读课效果而言,李老师在“导”上做足了功夫。
一、导趣,引发情感参与
阅读一本书需要一两天时间或者更长的时间,为使学生在这段时间里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良好状态,此环节的设置至关重要。
导读,顾名思义,就是引导孩子阅读,一般在孩子阅读一本书之前进行。根据《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作品特点,李老师选择了多个切入点。首先是以“歌曲”为激趣点。一提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学生就会兴奋不已,有的学生情不自禁地唱和起来。于是李老师从动画片主题曲切入,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这部动画片陪着孩子们度过了很多美好的时光。李老师没有让孩子们沉浸在动画片的情节之中,而是以此谈了自己读《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这本书的感受,激发了孩子们阅读的兴趣。
其次是以作者简介为激趣点。在作者简介里,有一个重要信息提供给孩子们,那就是她的其它作品。很多时候,孩子喜欢一个作者,可能会把她的其它作品找来读一读,激发了孩子读同一作者作品的愿望。
二、导读,全面感知内容
这里的读,是指整体的浏览感知。李老师引导学生看评论、读目录,以此获得对整本书的印象。
1.看评论知价值
喜欢读书的人可能都会有一个习惯,就是在读书之前先读一读媒体评论,以此来决定这部作品是读还是不读。李老师充分利用封底上的媒体和名人对该书的评论,不仅让学生了解到这本书的价值,为学生今后选择阅读提供了参考。
2.读目录知梗概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初步学会看目录,能从目录中大致了解书里主要写了什么,要读的内容从哪一页开始。在李老师的这堂课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在课前交流中,我了解到学生已经有了读整书的经验,对于目录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开始读之前,李老师先让学生认识自己要读的那本书的基本信息。如,观察封面,看看书名、作者、插图。引导学生交流目录的作用。
在已经对目录作用认识的基础上,李老师让学生浏览目录,思考:你最想读哪一个故事?为什么?相机总结目录的作用,抓住了教学的重点。同时,李老师指导学生通过目录及封面插图,让学生预测故事内容,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三、导法,明确阅读策略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李老师制作了“情节梯”和“意见椅”这两种思维可视化工具。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所以这两种思维可视化工具设计得简单明了,可操作性强。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掌握这两种思维可视工具,李老师先给学生做了示范。刚才,李老师对学生填写“意见椅”情况做了分析。接下来,我从学生填写理由的数量做一下分析。请老师们先看看《学生填写“意见椅”理由数量统计表》,我们发现,在30份“意见椅”中,写出1条观点的有1人;写出2条观点的有4人;写出3条观点的有9人;写出4条观点的有15人;写出6条观点的有1人。通过这组数据,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差异已经充分体现出来了,这和学生默读速度及提取信息能力的强弱有密切关系。另外,我还发现有部分学生填写的理由并不是从文中找到的关键词或句子,而是自己概括的,如:“可爱”“天真”“让大家开心”等,这说明孩子还未搞清楚填写要求。因此老师在明确要求,做好示范的同时,还要在巡视的时候及时纠正。
结合上面分析,李老师设计的“意见椅”可以完善一下,增加一个思考问题,即:我认为大头儿子是( )孩子。从阅读理解策略角度看,这个问题既是指向对人物形象的评价,而写“理由”则指向的是提取信息角度。从论证角度看,学生的观点是“喜欢”或“不喜欢”,是论点;“理由”是论据;对大头儿子的评价是“结论”。论证的过程就好像一条线,把论点、论据和结论有机结合起来,贯穿这堂课的始终。
四、导行,课内延伸到课外。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李老现还引导、鼓励学生运用本节课所用到的、学到的方法策略运用到课外阅读整本书中去,为后面的阅读作铺垫,营造一种共同阅读的氛围,提高了阅读的实效。总的来讲,李老师的这堂阅读课,还是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而没有问题的课堂,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感谢李老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辛勤付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