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共5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共50张ppt)

资源简介

(共50张PPT)
第二章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课程标准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学习目标
1.运用资料,说出生态脆弱区自然环境的特点。
2. 运用资料,说出北方农牧交错带自然环境的特点。
3. 运用资料,以北方农牧交错带为例,说明其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4.归纳学习某生态脆弱区自然环境的特点、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的一般方法。
浑善达克沙地是中国十大沙漠沙地之一,位于内蒙古中部锡林郭勒草原南端,距北京直线距离180千米,是离北京最近的沙源,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的地区。20世纪后期,这里草场退化严重,沙尘暴频发,成为京津地区沙尘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如今,这里绿洲重现。
1、20世纪后期,浑善达克沙地为什么草场退化严重
2、现在的浑善达克沙地是如何从沙源地变成了生态绿洲
生态脆弱区
0 1
什么是生态脆弱区?
我国的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哪里?
【思考】
1、生态脆弱区
分布: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理环境过度地区。
1、生态脆弱区
概念: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
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形势和危急区分布图
1、生态脆弱区
生态脆弱区的脆弱性性表现在哪里?
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形势和危急区分布图
主要表现为:生态系统稳定性差,以及稳定性打破后会产生环境问题
【思考】
稳定性打破后,会产生哪些环境问题?
水资源短缺
土地退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自然灾害频发
生态脆弱区主要的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土地退化
概念:指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出现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的过程。
土地退化表现:
土地沙化
石漠化
土壤侵蚀
土壤盐碱化
土壤肥力下降
思考:
(1)什么是喀斯特地貌 它有什么典型特征
(2)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脆弱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案例研究:南方喀斯特地区
2、喀斯特地区土地的退化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可溶性的碳酸盐岩广泛出露,岩溶发育广泛,地势起伏大,地面切割破碎;喀斯特地区成土速度缓慢,土层薄且分布不连续;降水量大但过于集中,旱涝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严重;植物生长困难,地表植被覆盖率低。
思考:(1)什么是喀斯特地貌 它有什么典型特征
案例研究:南方喀斯特地区
2、喀斯特地区土地的退化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可溶性的碳酸盐岩广泛出露,岩溶发育广泛,地势起伏大,地面切割破碎;喀斯特地区成土速度缓慢,土层薄且分布不连续;降水量大但过于集中,旱涝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严重;植物生长困难,地表植被覆盖率低。
概念:指在适当条件下,可溶性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特征:地表崎岖不平,多陡坡,土层薄,地下水埋藏深。
思考:(2)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脆弱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石漠化的原因)
案例研究:南方喀斯特地区
2、喀斯特地区土地的退化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可溶性的碳酸盐岩广泛出露,岩溶发育广泛,地势起伏大,地面切割破碎;喀斯特地区成土速度缓慢,土层薄且分布不连续;降水量大但过于集中,旱涝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严重;植物生长困难,地表植被覆盖率低。
生态环境脆弱性表现为:全年降水量大,多暴雨,融水侵蚀严重,而且喀斯特山地多陡坡土层薄,成土过程缓慢,加之过度砍伐山体林木资源,植被覆盖度低,造成严重水土流失,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频繁发生。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是地形、气候、生物、土壤等自然因素与人口增加、贫困、过度开垦等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石漠化的危害表现在哪些方面?有哪些治理措施?
【问题】
石漠化的主要危害:
(1)耕地破坏,生产力降低。石漠化使土层变薄,土壤层次缺失,土体结构破坏,土壤养分流失,肥力降低。随着耕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
(2)旱涝灾害严重,人畜饮水困难。植被败坏,导致水源涵养能力差,石漠化地区特殊的地质条件,造成旱涝灾害频发。(3)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日趋脆弱
石漠化的危害表现在哪些方面?有哪些治理措施?
【问题】
石漠化的治理措施
(1)促进高产优质农业的发展。严格保护耕地,充分利用耕地资源,加强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加强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全面提高农产品的内在质量。
(2)封山育林,恢复植被。
(3)继续推进各项林业生态建设项目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生态综合治理等工程的实施。
(4)加大移民开发力度。对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石漠化山区,要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移民。
(5)加大资金投入。如争取国家加大支持力度;各级财政逐步加大投入力度:依法征缴各类育林基金、绿化费和生态效益补偿费等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02
什么是农牧交错带?
【问题】
农牧交错带:农牧交错带指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草原牧区相连接的半干旱生态过渡带称,是农业生产边际地带。是生态脆弱带。。
1、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位置和范围
位置: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该带北段大致在大兴安岭以西,南段大致沿长城一线延伸和展布。从干湿地区看,大致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附近,属于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范围:共涉及内蒙古、吉、辽、冀、晋、陕、宁、甘8个省级行政区。
思考: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位置在哪里?包括哪些省区?
思考:北方农牧交错带是如何形成的?农牧交错带上会出现什么问题?
成因:在历史时期,由于气候变化及政府政策影响,北方农牧交错带就出现了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的现象。在气候暖湿时期,往往出现农进牧退现象,农民越过长城,将草原开垦为农田,农区北界向西、向北推移,如汉、唐、宋时期;气候干冷时期则出现牧进农退现象。战争、政策等因素也会影响农牧交错带的位置
问题:过度开垦,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土地退化,流沙泛滥,风沙掩埋农田等问题。
2、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
根据鄂尔多斯市降水量的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鄂尔多斯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
(2)鄂尔多斯的降水有什么特征
(3)鄂尔多斯降水的变化特征如何影响该地的土地退化
(1)鄂尔多斯(Ordos),蒙古语意为“众多的宫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西北东三面为黄河环绕,南临古长城,毗邻晋陕宁三省区
2、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
降水季节变化大,夏季多暴雨。
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
降水年际变化大。
降水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
(2)鄂尔多斯的降水有什么特征
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是旱作农业的低限,在300毫米以下时,农作物就会绝收。
本带年平均降水量大多在300-400毫米,降水变率大,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在夏季。
暴雨集中,不仅降低了水分利用率,还造成强烈的土壤侵蚀;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也比较大,降水量少的年份往往出现旱灾,加剧土地退化。
(3)鄂尔多斯降水的变化特征如何影响该地的土地退化
2、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
鄂尔多斯地区为什么冬春季节多大风
【问题】
鄂尔多斯位于我国西北地区,靠近亚洲高压中心,冬春干旱季节,亚洲高压势力强盛,地面植被少,所以大风日数多且风力强劲。
②多大风
鄂尔多斯高原大风天数超过40天,60%以上的大风集中在冬春季节,
其中春季大风天数在10——30天。
2、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
鄂尔多斯地区土地极易遭受风蚀和沙化的原因是什么?
【思考】
春季气温回升,地表解冻,但是气候比较干燥,降水少;地面植被覆盖状况差,因此表土层裸露、疏松,此时冬季风强烈,极易遭受大风侵蚀。
3、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
过度开垦:由于该地带生态环境脆弱,开垦后土壤肥力逐年下降,作物产量逐渐降低,土地不断退化。
阅读
case
降水多的年份,适宜农耕的条件好,农区向牧区扩展:降水少的年份,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且由于农作物长势差,对土壤保护作用弱,一遇大风、 暴雨,易加重土壤侵蚀。为了维持生计而增加作物产量,人们进一 步扩大讲地面积,期望来年降水多,农作物产量高。这样,使得农耕区逐渐向西、向北扩展。由于该地带生态环境脆弱,开垦后土壤肥力逐年下降,作物产量逐渐降低,土地不断退化。
1953年荷兰遭风暴潮袭击景象
过度开垦为什么会导致荒漠化
1.过度开垦会使用大量的水资源进行灌溉,大量的水资源被截流灌溉,没有了水,植物就不能生存,绿地可以很快退化为一片沙砾。
2.肆意砍树割草,破坏生态环境,导致局部地区的气候发生变化,降雨减少,地面裸露,由于缺少树木的阻力,风会更大,地表的土壤受到严重破坏,营养缺失,不适于植物的生长。
3.大风强劲地侵蚀表土,沙子会越来越多,慢慢地发育成沙丘,这就使可耕牧的土地,变成不宜放牧和耕种的沙漠化土地。
3、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
过度放牧:放牧超过了草场的承载能力而使草场植物不能恢复正常生长,造成草场退化,甚至半荒漠化、荒漠化的现象。
20世纪50年代,浑善达克沙地地区的牲畜量为100万头,到20世纪80年代末,增加到了1000万头。从20世纪70年代起,草场开始退化,到20世纪末,1/3 的草场已成沙地,80%的草场退化。
水资源利用不当
工程建设
过度农垦
过度放牧
过度樵采
水资源利用不当
过度开垦
过度放牧
过度樵采
工程建设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是主要原因
人类活动不当的具体表现
▋活动●分析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
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一种表现形式。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萨赫勒地区遭受罕亡,千百万人流离失所。这场惨剧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世界荒漠化防治运动。萨赫勒地区通常是指撒哈拉沙漠南缘东西延伸的干旱与半千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年降水量大多为100- 500毫米。
1.请根据图2.14和文字资料,并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出现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活动●分析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
1.请根据图2.14和文字资料,并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出现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资料表明,萨赫勒地区正处于干早与半干早、热带沙谟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津德尔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点,其月均温都在22 C以上,甚至达到33C, 可想而知其蒸发量是巨大的。在降水方面,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毫,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8两个月。以其有限的而且特别集中的降水状况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确实是个容易产生环境问题的敏感区,客观上,这里就潜在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这是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所决定的。
▋活动●分析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
2.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游牧业为主。20世纪以来,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游牧业向商品性定居牧业转变。根据图2.15, 分析这-转变对草场带来的影响。
▋活动●分析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
2.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游牧业为主。20世纪以来,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游牧业向商品性定居牧业转变。根据图2.15, 分析这-转变对草场带来的影响。
从表中可知,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因其牲者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于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商业性的定居牧业从牲畜品种的单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 采取据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增加草场的压方,结果必然导致草场的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
▋活动●分析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
3.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口急剧增加,粮食需求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地区以南的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用地之争加剧。人口过快增长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突出的社会问题。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
图示明显地描给了由于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思性循环过程。问题的源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这个恶性循环就可以得到解决。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03
1.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经济措施)
从土地适宜性出发,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集约化、高效、特色农牧业及农牧产品加工业。
案例: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
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的变化东西省延安市安塞区历史上曾是以单一的耕作农业为主、过度开垦、技术落后的贫地区。1990年以后,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使安塞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变化。
随着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尤其是近十几年来,安塞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以棚栽、林果、草畜三大主导产业为基础,因地制宜、量身定做适合本区域发展的特色现代农业,不断将“安塞小米”“安塞地椒羊肉”“安塞山地苹果”“安塞无公害蔬菜”等安塞的“农业名片”推向中国杨凌农高会等大型农业博览会。
2.构筑防护体系(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
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
●草地退化严重地区:采用灌草相结合,适当人工补种植物,固沙防沙;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严重地区: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3.以地养地,自然恢复(经济措施)
选择部分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人工种植高产牧草,解决牲畜食草问题,从而使退化的草场通过休牧得以自然恢复。
4.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经济措施)
在北方农牧交 错带的退化草场,使牲畜数量控制在草场承载力范围内;调整牲畜结构,减少山羊等对草场破坏严重的畜种比重,增加肉牛等比重。
山羊食性杂,适应性强,繁殖率高,饲养周期短,饲养获得收入快。但是山羊觅食能力强。在较为干旱的草原和山坡,山羊会践踏表土,啃食草根,造成草场退化。
生态脆弱区的人口容量有限,人口过快发展对环境压力增大。在北方农牧交错带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5.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社会角度)
 我国西部生态极其脆弱,破坏易而恢复难,“地广人稀”只是一种表面现象。由于环境容量十分有限,许多地区的人口已经超饱和。
▋案例 乌兰布察市实施退耕还林(草)
▋案例 乌兰布察市实施退耕还林(草)
【思考】阅读教材P29页图2.20、图2.21.以及相关的文字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乌兰察布市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
20世纪60年代以后,乌兰察布市草原基本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乌兰察布市由种植早春作物小麦、莜麦等粮食作物转变为种植晚秋作物马铃薯和甜菜等经济作物的原因是什么
通过退耕还林(草),乌兰察布市农业土地利用结构、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乌兰察布市通过生态整治带来了哪些积极效益
▋案例 乌兰布察市实施退耕还林(草)
乌兰察布市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
乌兰察布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远离海洋,深居内陆。
2.20世纪60年代以后,乌兰察布市草原基本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20世纪60年代后,当地人口大量增加,人们大面积垦草种粮。
3.乌兰察布市由种植早春作物小麦、莜麦等粮食作物转变为种植晚秋作物马铃薯和甜菜等经济作物的原因是什么
优化种植业结构,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增加农民的收入。
4.通过退耕还林(草),乌兰察布市农业土地利用结构、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土地利用结构中草地和林地的比重大,林地的比重上升,草地的比重略有下降,淡水的比重上升,耕地的比 重大幅度下降;农业产业结构中畜牧业比重上升,种植业比重大幅度下降。
5.乌兰察布市通过生态整治带来了哪些积极效益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促进乌兰察布市农村农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促使农业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水平,实现了区域脱贫致富。同时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植被覆盖率提高。
自学窗
▋阅读●人类和自然,谁来决定浑善达克沙地的命运
21世纪初,荒漠化严重的浑善达克沙地开始了生态恢复。2001年春,人们在浑善达克沙地深处的某嘎查设计了乔-灌-草多层次、高密度的防风林。为了保证树木成活,使用生根剂处理树苗。当年,种植的旱柳萌芽了。然而好景不长,次年这些树木就不再抽叶,并逐渐枯死。实际上,种植的树木用的养料是树干储存的,半干旱区强烈的蒸发、严酷的冬季、强烈的大风使得它们很难生存。
2002年,人们在该嘎查8400公顷中的2600公顷严重退化土地上,建起了围栏,让其自然恢复。到2008年,草被完全恢复,自然生长的榆树高达5-8米。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退化的植被以自己恢复生机。
3.图示该类生态环境问题及分布地区对应正确的是( )
A.盐渍化—华北地区 B.沙漠化—西北地区
C.石漠化—西南地区 D.红漠化—东南地区
4.该地区治理此类生态问题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植树造林 B.合理灌溉 C.退耕还牧 D.退田还湖
当堂检测
下图为我国某地景观图。该地某类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重,图中红色砂岩裸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该类生态环境问题及分布地区对应正确的是( )
A.盐渍化—华北地区 B.沙漠化—西北地区
C.石漠化—西南地区 D.红漠化—东南地区
2.该地区治理此类生态问题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植树造林 B.合理灌溉 C.退耕还牧 D.退田还湖
D
A
读“石羊河流域示意图”(下左图)及“该地区为防范某生态问题措施图”,完成问题。
3.图中的草方格沙障( )
A.可以增加土壤腐殖质,提高植被成活率 B.主要目的是防治沙尘暴
C.对公路保护作用明显,适宜大规模推广 D.可以削减风力、截留水分
4.石羊河下游地区草原退化、生态恶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毁林开荒 B.水资源利用不当 C.工业规模扩大 D.深居内陆气候干旱
5.为恢复石羊河下游地区往日的生态,下列措施合理的有( )
①上游推广节水灌溉②中游建设河流防渗工程③下游修建水库④全流域用水统一管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D
B
C

同学们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