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9.4全民守法【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认同全民守法是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2.科学精神:理解全民守法的内涵、意义、要求,明白全民守法需要建立长效机制,需要一以贯之。3.法治意识:公民要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养成依法办事,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的习惯。增强青少年法治意识。4.公共参与:在日常生活中,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严守道德底线,维护公平正义,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重点难点】1.准确理解全民守法的内涵。[重点]2.说明当前我国如何推进全民守法。[难点]【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到超市购物微信扫码结算后发现活动商品仍然是原价,没有优惠2元,协商无果后,张先生诉至北京通州法院,要求商家赔偿500元。2019年9月3日,通州法院通报审结此案,法院认为商家构成价格欺诈,判决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据介绍,2018年12月12日,张先生到超市购物,发现店内啤酒有优惠促销活动:买立减2元。但张先生付完款还未走出超市大门时,通过小票上啤酒的价格发现并没有享受优惠价。试对本案各方行为作出评价。点评:消费者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通过合法的手段,理性进行维权。商家欺诈经营,没有坚持诚信原则。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依法审判。讲授新课总议题:全民守法 ——让法治成为全民信仰议题1. 全民守法的内涵情景:《国务院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 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为褒扬和激励诚信行为、约束和惩戒失信行为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诚信守法的社会主体不仅收获赞誉,还能赢得实惠和便利。企业连续三年无不良信用记录,工商部门在办理行政许可时可根据实际情况为其开通“绿色通道”;市场主体依法纳税、守信还货,银行给予信贷优惠和支持;电商诚信经营,互联网商业平台为其加注“诚信会员”标识。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和行业将那些有偷税漏税、违反合同、拖欠债务等严重失信行为的企业和个人列入“黑名单”,在信用评级、企业投资、银行贷款、个人信用消费等方面出“黄牌”、亮“红灯”,人民法院对失信被执行人限制高消费等,让当事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推进全民诚信守法。学生讨论,分享成果,教师点评。点评:社会上层出不穷的失信行为不但损害了道德生态,而且影响了公众对法律的信任和遵从。推进全民诚信守法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充分发挥法律服务、法律宣传、法律保障作用,同时还需要加强舆论引导、机制建设、权益维护等,褒奖激励守法,惩戒违法,促进全民守法精神的培育。一、全民守法的内涵阅读教材106,自主梳理以下知识。1. 什么是全民守法?全民守法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2. 推进全民守法的必要性是什么?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推动全民守法,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探究与分享】何某爱好弹钢琴,退休后在家支起两架钢琴,除自己弹奏之外,还招了几个学生,在晚上进行教学活动。此起彼伏的琴声并没有让小区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反而成为影响邻居休息的噪声。在居委会、派出所多次协调未果的情况下,邻居把何某告上了法庭。何某则认为自己是在合法行使权利。 何某的行为是否侵犯了邻居的权益?为什么? 如果遇到类似情况,你会如何处理?学生讨论,分享成果,教师点评。点评:(1)是。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2)如果我遇到类似情况,首先会寻找居委会或派出所等协调解决,在未果的情况下会拿起法律武器维权,将邻居告上法庭。阅读教材106,自主梳理以下知识。3. 全民守法的要求有哪些?⑴全民守法要求依法行使权利。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⑵全民守法要求依法履行义务。①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公民也负有相应的义务。②只有所有的人都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才能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探究与分享】老赵是一名建筑工人。临近春节,老赵要求公司发放拖欠半年之久的工资,公司则以各种借口予以拒绝。老赵工作时,由于脚手架松动,不慎跌落受伤,被送进医院救治。公司却说这是老赵自己不小心造成的,拒绝支付医药费用。 本案中老赵的哪些权利受到了侵害 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学生讨论,分享成果,教师点评。点评:本案中老赵作为劳动者,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等受到了侵害。 他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⑶全民守法意味着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应通过合法的手段,理性维权。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争议、化解矛盾。【辨一辨】 有人认为,坚持全民守法,就应该引导人们依法行使权利。你是如何认识的?点评:全民守法要求依法行使权利、 依法履行义务、 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例题1:某法院接连宣判三起拉拽公交司机案:3名被告人的行为致使正在行驶中的公交车失控、司机或乘客受伤,均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一审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不等的刑罚。此三起案例启示我们( )①公民要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②厉行法治需要政府公正司法③凡实施违法行为必受刑罚处罚④实施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须担责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解析】题干中“三起拉拽公交司机案”的被告人被惩罚,说明公民要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实施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须担责,①④符合题意;②③观点都是错误的。议题2.新时代如何推进全民守法情景:围绕“全民守法”这一话题,同学们展开讨论。甲:经营者不能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乙:从国外旅游回来,不能把外国水果带进中国。丙:不能在公共场所携带管制刀具。丁:禁止任何组织、个人制作或者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赌博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以及网络信息等。 结合材料,谈谈如何在生活中推进全民守法。学生讨论,分享成果,教师点评。点评:首先,要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如经营者不能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其次,从青少年抓起,如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加强青少年普法教育。使青少年不断学法、守法、用法,增强法制观念;自觉抵制不良文化和犯罪行为;自觉纠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二、推进全民守法阅读教材,自主梳理以下知识。1. 如何推进全民守法?⑴推进全民守法,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探究与分享】千百年来,不少中国人心中有一种挥之不去的“青天情结”。正是这种情结让有些老百姓信“访”不信“法”,遇事不是寻求法律的帮助,而是上访、找政府、找领导。2013年以来,党中央大力推行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改革,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意见》。按照意见,各地实行了诉讼与信访分离制度,把涉法涉诉信访从普通信访事项中分离出去,导入司法渠道,由司法机关按照法律程序处理。近年来,随着司法改革的推进,涉法涉诉类信访量不断下降,越来越多的信访群众选择司法渠道解决问题。 由信“访"不信“法”到遇事找法,这-转变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分享成果,教师点评。点评:由信“访”不信“法”到遇事找法,是全民守法不断深入的社会信号。人民是法治建设的主体,是法治国家的主人。只有进一步营造遇事找法、办事循法的氛围,我们国家的法治建设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2)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⑶推进全民守法,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总结】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必须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科学立法是法治中国的前提,严格执法是法治中国的关键。公正司法是法治中国的最后防线,全民守法是法治中国的基础。在推进法治中国建没的进程中,这四个方面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例题2:随着“互联网+”战略的实施,公民可以通过网络更加便捷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与此同时,互联网也成为某些造谣者肆意散播谣言的平台,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对此,公民应( )①增强义务意识,严厉打击网络谣言②树立法律意识,依法有序政治参与③树立权利意识,坚持自由表达言论④尊重信仰法律,增强辨别是非能力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解析】严厉打击网络谣言是政府的职责,①不选;题干强调的是增强义务意识,且言论自由是相对的,③不选;②④符合题意且正确。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