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

资源简介

6.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正确理解并认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重要意义和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2.法律意识:结合实例,阐述我国依法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势力的活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3.公共参与: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以实际行动共同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重点难点】
1.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及其优越性。[重点+难点]
2.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宗教政策的内容。[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唱出了各族人民的心声,唱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美好关系。
讲授新课
总议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议题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情景:围绕“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这一主题,同学们搜集了以下材料。
◆王医生所在的医院与内蒙古自治区的一家医院建立了对口支援关系,他经常到内蒙古出差。
◆一个仫佬族自治县的小村寨居住着仫佬、壮、苗、汉等六个民族,有林、彭、周、郑等十个姓氏,讲着不同语言的七十多户乡亲和睦相处。
◆一场名为 “多彩中华”的中国56个民族服饰表演在法国巴黎卢浮宫上演。绚丽多彩的中国民族服饰,令巴黎观众赞叹不已。一位观众说,过去我们了解京剧、武术等中国文化,但没想到中国有那么多民族、那么丰富多彩的文化。
习近平说:“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论述的理解。
学生合作讨论,分享成果,教师点评
点评: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各个民族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共同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
展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
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阅读教材,自主梳理以下知识。
1. 我国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是什么?
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是我国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
2. 我国各民族一体主要体现在哪里?
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我们伟大祖国的疆域,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3. 我国行政区划类型有哪些?
我国行政区域的类型包括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
4. 我国主权统一领土不可分割。体现在?
中国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中华人民共和国只有一部宪法、一个中央政府。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都必须接受中央政府统辖。
例题1: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佳节。2019年6月5日,德清新市镇开展了“粽叶飘香话端午 少数民族一家亲”活动。各族同胞在相互交流中增进友谊,更好地融入经济社会建设中。开展这一活动有利于(  )
A.促进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B.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C.巩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消除民族之间的隔阂和差别
【解析】材料中各族同胞在相互交流中增进友谊,更好地融入经济社会建设中,说明开展这一活动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A符合题意;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早已形成,B不选;题干与巩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无关,C不选;“消除民族之间的隔阂和差别”说法过于绝对,D错误。
议题2.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情景:70年前,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同缔造了新中国。我们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确立了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把民族平等作为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族人民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获得了平等的政治权利、共同当家做了主人,终结了旧中国民族压迫、纷争的痛苦历史,开辟了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新纪元。
结合材料和教材,思考: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讨论,分享成果,教师点评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1. 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是怎样形成的?
⑴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的进行了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高举民族平等的旗帜,致力于铲除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赢得了各族人民的信赖。
⑶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族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实现了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为建设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⑷我国始终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阅读教材P61、P62,自主梳理以下知识。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条件有哪些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民族分布特点;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②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③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什么
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自治机关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在行使一般行政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
思考:自治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是自治机关吗?
不是,自治机关只有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情景: 与一般行政地方相比,中央政府在财政、税收和工农业发展等方面向民族自治地方提供更多的经济优惠政策。在资金投入上,近年来中央政府持续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并设立各种专项资金和临时性补助,扶持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
此外,中央政府还采取对口支援的形式,让经济社会相对发达的地区支援少数民族地区。
查阅资料,说说有哪些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对口支援形式。
学生讨论,分享成果,教师点评
点评: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对口支援形式包括政策支援、经济支援、人才支援、智力支援、重大工程对口支援等形式。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阅读教材P62-63,自主梳理以下知识。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④我国民族自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以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是什么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②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方面,要充分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切实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积极推动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另一方面,必须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尊严,依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关系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依法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及其活动,坚决反对和有力回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的渗透、破坏活动。
例题2:201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力加强民生建设,围绕就业、教育、住房、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继续实施重点民生工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加强民生建设(  )
①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 
②是提高少数民族经济地位的主要手段
③有利于实现新疆各民族共同繁荣 
④有助于促进新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①中“形成”表述错误;加强民生建设有助于促进新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但不是提高少数民族经济地位的主要手段,④符合题意,排除②;题干中的举措有利于实现新疆各民族共同繁荣,③符合题意。
议题3.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
情景:我国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等宗教。千百年来,各宗教和睦相处。我国宗教界人士积极参与国际宗教间的交往与合作,用亲身经历向世界人民介绍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增进了各国宗教界对我国的了解,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
●列举实例,说明我国宗教界都有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的传统。
●谈谈你对我国宗教政策的理解。
学生讨论,分享成果,教师点评
点评:
(1)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距今已有2 000多年历史。佛教注重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与觉悟。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佛教界心系灾区、心念灾民,迅速为地震灾区举行消灾祈福法会、捐款捐物。据不完全统计,内地佛教界已经向灾区捐款一亿四千多万元人民币。
(2)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公民信教的权利和不信教的权利,国家不鼓励也不反对人们信仰宗教。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
阅读教材P64,自主梳理以下知识。
1.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是什么
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 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2.简单说说什么是正常的宗教活动和非正常的宗教活动。
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宗教活动就是正常的宗教活动;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就是不正常的宗教活动。
3.在对外宗教事务上,我国政府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我国宪法规定:“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
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严格禁止境外宗教的渗透和发展,坚决打击宗教极端思想的传播,严密防范宗教极端行为的发生。
4.怎样理解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任务,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宗教,用中华优秀文化浸润宗教。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要求他们从事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祖国统一作贡献。
小结:
我国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我国有多种宗教,妥善处理宗教问题,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判断:下列观点对吗?
(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2)我国在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我国政府鼓励人们信仰宗教。
(4)我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例题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至今,恢复并建立了各级爱国宗教团体,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资金保护宗教遗址,积极支持、帮助宗教爱国人士出国访问,开展国际友好交流活动。这表明(  )
A.我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B.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C.我国支持、鼓励少数民族人民信仰宗教
D.民族自治地方有一定的自治权
【解析】我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A错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恢复并建立了各级爱国宗教团体,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资金保护宗教遗址等,说明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B符合题意;我国对人民群众进行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不鼓励少数民族人民信仰宗教,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民族自治地方有一定的自治权,D不选。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