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7.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通过学习,相信我国能够实现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2.科学精神:通过对为什么坚持依法治国和怎么样坚持依法治国的学习,明白依法治国的方略的系统性、渐进性和持久性。3.法治意识:明白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4.公共参与:通过资料查询和合作探究,理解坚持依法治国的具体措施。【重点难点】1.知道我国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重点]2. 理解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重点﹢难点]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涵。[难点]4. 坚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难点]【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通过实行法治,保障人权,护社会和谐,实现长治久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本节课我们学习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讲授新课总议题:依法治国议题1.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情景材料: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宪法中增加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对新时代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作出了全面部署。讨论分享:法制与法治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学生讨论,分享成果,教师点评点评:两者区别:1.内涵不同:法制相对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治则相对于人治。法制内涵是指法律及相关制度,法治内涵则相对于人治的治国理论、原则和方法。2.法制所讲的法主要指静态的法的规则及其体系法治所讲的法除静态的法的规则及其体系之外,还包括动态的立法、司法、行政执法以及守法等活动;3.法制所讲的法律制度既可以是好的、民主的法律制度,也可以是不好的、专制的法律制度法治所讲的法律制度单指良好的、民主的、能使法得以正确适用和普通遵守的法律制度;4.法制社会中的法与民主的关系既可以是与民众的意志相统一、体现了民众意志的法,也可以是与民众相对立、是统治者统治民众的工具的法,而在法治社会中法完全体现的是主权在民、政治民主;5.法制社会中法对权力的规范和约束既可以是所有的人和一切国家机关,也可能是在法的约束和规范之外仍然存在着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力独裁者或权力机关,也就是说法制并不必然地排拆人治。而法治社会中法对权力的约束和规范却是完全的、绝对的,包括一切的权力机关和所有的个人,法治必然地排拆人治,法在法治社会中至高无上,除此之外不存在绝对的个人或权力机关的至上权威,而且所有的国家权力都予合理配置和划分,并相互制约。两者联系:①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法治的实施必须建立在法制上,实行法治需要有完备的法律制度。②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情景材料: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结合材料思考:⑴材料体现了什么政治信息?⑵法律对治理国家有什么作用?⑶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学生讨论,分享成果,教师点评点评:1 材料体现了什么政治信息?坚持依法治国的重要性2 律对治理国家有什么作用?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3 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阅读教材P80,自主梳理以下知识。1.为什么要坚持依法治国?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2.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3.如何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例题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下列名言强调公正司法的是( )①法官是法律世界的国王,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②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③一次不公正的判决,其恶果相当于十次犯罪④法律是一切人类智慧聪明的结晶,包括一切社会思想和道德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B ②强调的是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不选;④中“一切社会思想和道德”表述错误,不选。例题2:在依法治国的今天,抱有“权大于法”的心态、享受权大于法之“福”的基层官员,依然存在。这启示我们( )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任重道远②法治与人治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③法治不仅要有良法之治,还要求实行善治④要科学立法,有了法律制度也就有了法治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解析】选A。题干中“享受权大于法”“依然存在”,启示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任重道远,法治不仅要有良法之治,还要求实行善治,①③正确;法治与德治是相辅相成的,②错误;④观点错误,不选。议题2.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阅读教材P81-82,思考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哪些基本原则?二、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情景材料:◆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要反对特权和歧视。没有正当理由给予优待,即为特权;没有正当理由加以限制或增加负担,即为歧视。◆平等允许合理的差别。针对特定群体,应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如法律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思考:⑴除右图所列法律外,我国还有哪些针对特定群体的优待和保护的法律 ⑵这些给予特殊优待和保护的法律是如何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 学生讨论,分享成果,教师点评点评:(1)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残疾人保障法等。(2)法律针对弱势群体的特殊优待和保护是为了在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之间做出平衡。法律正是出于人人平等的原则针对弱势群体的特殊优待和保护进行补充,以弥补他们法律地位的不足。这正是人人平等原则的体现。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情景材料:我国民法总则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思考: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上述规定的理解。学生讨论,分享成果,教师点评点评:道德与法律是相互联系的。法律出自国家而道德来自社会,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法律可以促进道德发展,道德也可以补充法律的不足。如:一般情况下,造成别人损害需要承担民事责任,而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判断:以下观点正确吗?(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2)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3)中国共产党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4)建设法治国家要重视发挥道德的规范教化作用。例题3:“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这充分说明了( )①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②要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③法治和德治能相互代替④法律和道德是有区别的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解析】A 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治和德治是不能相互代替的,③错误;法律和道德是有区别的说法正确,但与题干无关,④不选;①②符合题意且正确。例题4:我们要努力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以下不属于实现该总目标必须坚持的原则的是( )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C.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解析】选B。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坚持的原则包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B符合题意,入选。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