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高二语文单元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共2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高二语文单元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共27张PPT)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高二语文选修下册
第二单元
《阿Q正传》《边城》
《一个消逝了的村庄》《秦腔》
《大堰河——我的保姆》《再别康桥》
《茶馆》
本单元由小说《阿Q正传》《边城》、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再别康桥》、散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秦腔》和戏剧《茶馆》七篇作品构成,都是我国现当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体现了现当代文学在小说、诗歌、散文、话剧创作的多方面成就。
本单元文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鉴赏和文化两个方面。就鉴赏来讲,继续练习各种文本的鉴赏方法,丰富鉴赏体验,提高鉴赏力;就文化来说,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理解现当代作家在作品内容和形式上的坚守、创新与发展,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单元素养目标
1、积累、品味精彩的词、句、段,探究语言表达的技巧,并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文体进行创作,实现语言积累与建构。
2、在对各类文体的鉴赏中,明确现当代作品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学的继承、反叛与发展 ,对西方文学的借鉴与创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结合社会历史背景思考所选作品内涵,关注身边的文学,理解现当代文学的精神追求和思想意义,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一、小说
1、梳理情节,关照环境,鉴赏人物
社会环境和主人公性格的关系
《阿Q正传》的农村是等级分明的、恃强凌弱、封建保守的,造就了阿Q自相矛盾的人格;《边城》的农村是祥和安定、民风淳朴的,造就了翠翠的淳朴可爱。
2、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正面(神态、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侧面(评价、环境、其他人物),揣摩品味,在头脑中再现人物形象 。
阿Q自尊自大,争强好胜,自轻自贱,自欺欺人,愚昧无知,欺软怕硬,蛮横霸道,封建卫道。
翠翠:淳朴自然,单纯,羞涩;傩送:热情,真诚。
3、语言特点
《阿Q》用词浅近,凝练,幽默,多反讽手法(同《纪念刘和珍君》),《边城》用词具有绘画美,句式参差错落,语调柔和、活泼。
用词、句式、修辞、整体风格
4、赏析语言
谁知道阿Q采用怒目主义之后,未庄的闲人们便愈喜欢玩笑他。
“主义”原来指的是系统的理论或主张,例如“共产主义” “拜金主义”,鲁迅先生创造出“怒目主义”这样一个新词,增强语言的幽默,同时更强化了对精神胜利法的讽刺。“玩笑”原指玩耍的行为或言语,是名词,这里作为动词使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未庄人对阿Q的嘲弄,表现了一群“闲人”“看客”的形象,深刻揭示了国人灵魂的麻木与残忍。
《百合花》《香雪》《荷花淀》《阿Q正传》《边城》。
①情节:《阿Q》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边城》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节奏较慢,拍成电影一定是文艺片。
②环境:《阿Q》没有太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多通过次要人物来表现;《边城》有较多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营造了一个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田园牧歌式”意境。③人物:阿Q的人物形象是立体和典型的。翠翠的人物形象是写意的、象征性的,是健康善良之化身。④主旨:《阿Q》为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边城》为超现实的、浪漫主义的作品。
5、散文化小说的特点
二、散文
“感悟自然”类的散文,表现了人对大自然的审美感悟和哲思。品读,感受山村景物之美;鉴赏语言,咀嚼散文语言之味;体悟情怀,理解生命哲思之深;陶冶性情,涵养性灵,激发珍爱自然的情感。
1、填写表格,梳理文章
自然风物 特点 联想 感悟
风物 特点 联想 感悟
小溪 不分昼夜、清冽 曾养育昔日的人们 人类声息相通
鼠麴草、少女 名贵、谦虚、纯洁、坚强、质朴 少女、村庄 生命的宁静之美
彩菌、采菌子的人们 俯拾皆是、色彩鲜艳、不忘却自己 滋养过山村里的人 生命的美好
有加利树 高耸、速长、崇高、严峻 严峻的圣者 生命的渺小
野狗的嗥叫、狂风 威胁、吓人 海上的飓风寒带的雪潮 生命对疾苦的恐惧
麂子的嘶声猎人鹿群 温良、机警、狡猾 幻境 死亡的可怕(生命的庄严与神圣)
2、赏析诗化语言
季羡林先生认为冯至的散文“诗意盎然,读之如食橄榄,余味无穷,三日口香”。
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 (第 7段)
①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太阳出来后,草间的菌子色彩斑斓的颜色和旺盛的生命力。②运用了丰富的色彩形容词:“红”“青”“褐”“白”“赭”“靛蓝”等,通过色彩的搭配加强了画面的视觉效果,营造了一种色彩的“热闹”。
在夕阳里一座山丘的顶上,坐着一个村女,她聚精会神地在那里缝什么,一任她的羊在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吃草,四面是山,四面是树,她从不抬起头来张望一下,陪伴着她的是一丛一丛的鼠麴从杂草中露出头来。(第 6段)
①通过对那纯洁而坚强的装饰着山坡的从杂草中露出头来的鼠麯草、那无忧无虑聚精会神的村女、涌动在“四面是山,四面是树”的旷野中的羊群的描绘,画面动静结合,呈现出鲜明生动的视觉效果,可视感很强。②刻画了让人消解尘世的纷扰山村的宁静,回归生命的宁静。③作者借助画家的思维,描绘出了一幅宁静幽远的画面,如同一幅清新淡雅的国画,生动形象地渲染了人和环境的自然和谐。品味了文章语言的诗意之后,我们再来感受作者的在这条“路”上由现在走向过去,又从过去走回现在所发出的感慨。
①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是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的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
(摘自贾平凹《秦腔》)
这段描写长短句错落有致、整散句交错运用,句式整齐中间见变化,语气明快中有舒缓。语言波澜起伏,既整齐和谐,节奏鲜明;又富于变化,灵动活泼。这样的语言既酣畅淋漓地表现了秦腔给生活带来的乐趣,也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对秦腔的热爱和赞美
3、语言特色
4、艺术手法
举例:文章第六段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最能体现宁静之美的村女放羊图,分析如下:①联想想象。借助画家的思维,运用想象塑造了一个宁静幽远的画面,如同一幅清新淡雅的国画,生动形象地渲染了人物和环境的自然和谐,诗意盎然。②动静结合。通过对那纯洁而坚强的装饰着山坡的从杂草中露出头来的鼠麴草、那无忧无虑聚精会神的村女、涌动在“四面是山,四面是树”的旷野中羊群的描绘,使画面动静结合,呈现出鲜明生动的视觉效果,可视感很强。
5、分析主旨
人类历史短暂,而大自然永恒人类历史的兴衰,多因人事自然是美好的,值得我们珍惜自然滋养人类,人类应该懂得敬畏、感恩自然。如今土地上的一切以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山村;现今居住的村庄同样给了“我”的生命许多滋养。因此,在这特殊的时代,我们更应珍爱自然、珍爱生命、敬畏自然,不要刻意放大人在自然和宇宙中的价值及意义,凌驾于其他生命之上。
三、诗歌:
1、品味意象,感受不同的风格与情感
大堰河:生活勤俭,宽厚善良;象征旧中国的劳动妇女
柳:美丽;谐音“留”,仿佛康桥也在挽留自己;
青荇:碧绿柔软;象征被剑桥滋养的自己;
潭水:静谧美丽;象征自己在剑桥的岁月;
天上虹:美丽;象征着梦想;
星辉:斑斓
《大堰河》:风格质朴 《再别康桥》:风格唯美
2、梳理抒情脉络
《大堰河》先交待我和大堰河的关系(1、2);想象大堰河死后的寂寞荒凉,引起回忆(3);描写大堰河生前的生活,表达眷恋和感激(4-9);描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表达同情与对社会的诅咒(10-11);直接赞美大堰河(12、13);
《再别康桥》表达惜别之情(1);描写金柳、青荇、潭水、寻梦,表达对康桥的爱(2-6);在此表达离别之情,洒脱(7)。
3、艺术特点
对传统诗歌的继承:两手诗都有鲜明的意象,用词准确而形象,都有重章叠唱来增加抒情效果;《再别康桥》在新诗中融入中国传统格律,进行新诗格律化的尝试,使诗歌具有“音乐美”和“建筑美”。
对传统诗歌的突破:《大堰河》受西方诗歌影响,追求诗的散文化,把现代自由体诗推向新高度,内容上对民主、平等的追求也是传统诗中缺少的。
② 首节 末节
轻轻的我走了,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我挥一挥衣袖,
作别西天的云彩。 不带走一片云彩。
(摘自徐志摩《再别康桥》)
4、赏析语言
《再别康桥》的开头和结尾两节采用重叠、复沓的手法,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了诗的音乐性,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也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③我是地主的儿子,
在我吃光了你大堰河的奶之后,
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里。
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
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我摸着红漆雕花的家具,
我摸着父母的睡床上金色的花纹,
我呆呆地看着檐头的我不认得的"天伦叙乐"的匾,
我摸着新换上的衣服的丝的和贝壳的纽扣,
我看着母亲怀里的不熟识的妹妹,
我坐着油漆过的安了火钵的炕凳,
我吃着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饭,
但,我是这般忸怩不安!因为我
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这是摘自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第六节的部分内容,写“我”回到自己家中的情形,先使用疑问句“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表达大堰河对“我”的不舍之情,接着以感叹句“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表达了“我”对新家的疏离之感,紧接着连续使用八个排比长句,充分表现了“我”在自己家中的陌生感、局促感,描摹细致入微,感情深沉饱满。艾青的诗在形式上大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即在奔放与约束之间取得协调,在参差与变化里取得一致,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或字数、行数的整齐划一,但又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造成变化中的统一,参差中的和谐。
1、梳理脉络:
《茶馆》采用“多人多事”的结构,众多人物和众多事件交错在一起,没有明显的主次,这是老舍独创的戏剧结构。“第一幕描绘了诸多生活场景,马五爷耍威风,常四爷骂洋货,老人命不如鸽,农夫卖女,秦仲义打算实业救国,太监买媳妇等。这些场面,各自独立,精彩纷呈,使整个戏剧的展开显得流畅而多姿多彩。”因有贯串的人物王利发和对旧中国的批判,所以并不散乱。
四、戏剧
3、赏析台词,品味人物
用词,句式,修辞,风格等,地道的北京市民语言,用词俗白,凝练,还将究节奏与声音,京味儿。
2、语言特色
松二爷:懒散,将求体面,讲礼节,温和、厚道,
常四爷:懒散,将求体面,讲礼节,耿直,倔强,爱国,反洋,
王利发: 精明,油滑,谨小慎微,八面逢迎,
二德子:欺软怕硬
马五爷:傲慢的洋奴
刘麻子:无耻的掮客,两面三刀、冷血无情、
秦仲义:财大气粗,爱国,心大志大,不屑管小事,
庞太监:守旧,猖狂,黄胖子:假仁义,趋炎附势,
4、探究主旨
作者以茶馆为背景,用三幕戏、三万字,展示了三个旧时代:戊戌变法后的晚清社会,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的国民党统治时期,通过裕泰茶馆半个世纪由盛转衰的过程和光顾茶馆的不同阶层的人物命运的变迁,揭示了旧中国人们如磐石般沉重的悲剧命运:每一次改朝换代后政治却更加黑暗,揭示了旧中国已经病入膏肓。从反面的否定,引导观众产生对新中国的认可。
推敲词语,让语言更准确
活用句式,让语言更灵动
巧用修辞,让语言更传神
个性风格,让语言更独特
小结:
单元难点:锤炼语言的技巧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