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整本书阅读《红楼梦》(前八十回)重点导读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统编版)(共5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回-整本书阅读《红楼梦》(前八十回)重点导读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统编版)(共53张PPT)

资源简介

(共53张PPT)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导入
清代王希廉《护花主人总评》:《石头记》也是说梦,而立意作法,另开生面。前后两大梦,皆游太虚幻境。而一是真梦,虽阅册听歌,茫然不解;一是神游,因缘定数,了然记得。且有甄士隐梦得一半幻境,绛芸轩梦语含糊,甄宝玉一梦而顿改前非,林黛玉一梦而情痴愈痼。又有柳湘莲梦醒出家,香菱梦里作诗,宝玉梦与甄宝玉相合,妙玉走魔恶梦,小红私情痴梦,尤二姐梦妹劝斩妒妇,凤姐梦人强夺锦匹,宝玉梦至阴司,袭人梦见宝玉,秦氏、元妃等托梦,及宝玉想梦无梦等事,穿插其中。
导入
与别部小说传奇说梦不同。文人心思,不可思议。一部书中,翰墨则诗词歌赋,制艺尺牍,爰yuán书(审问犯人考实的判词。犹今定罪的判决书。)戏曲,以及对联匾额,酒令灯谜,说书笑话,无不精善;技艺则琴棋书画,医卜星相,及匠作构造,栽种花果,畜养禽鸟,针黹(zhēn zhǐ,是指缝纫、刺绣等针线工作。)烹调,巨细无遗;人物则方正阴邪,贞淫顽善,节烈豪侠,刚强懦弱,及前代女将,外洋诗人,仙佛鬼怪,尼僧女道,倡伎优伶,黠奴豪仆,盗贼邪魔,醉汉无赖,色色皆有;
导入
事迹则繁华筵宴,奢纵宣淫,操守贪廉,宫闱仪制,庆吊盛衰,判狱靖寇,以及讽经设坛,贸易钻营,事事皆全;甚至寿终夭折,暴亡病故,丹戕药误,及自刎被杀,投河跳井,悬梁受逼,并吞金服毒,撞阶脱精等事,亦件件俱有。可谓包罗万象,囊括无遗,岂别部小说所能望见项背!
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
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学习目标
1.了解《红楼梦》两大版本系统;
2.能概括第一回故事情节,能概括主要人物形象;
3.能读懂神话故事、谐音的隐喻;
4.会赏析第一回的叙事手法;
5.要开始认识《红楼梦》与众不同的特点与魅力。
《红楼梦》版本-脂批本
1.梦稿本:《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咸丰年间于源题曰“红楼梦稿”,杨继振旧藏,亦称“杨藏本”、“脂稿本”。第78回末有“兰墅(高鹗字)阅过”字样。1959年出现于北京,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购藏。梦稿本最大的特征是拥有完整的120回,原文吴语特多,它是一部手稿,但无论原文和改文都不是高鹗的笔迹。其改文被其他脂本及程本所继承。
《红楼梦》版本-脂批本
2.庚辰本:存78回(1-80回,内缺64、67两回)。此本有与己卯本相同的双行小字批。1933年徐星署花八块大洋购于隆福寺,后燕京大学图书馆以二两黄金辗转购得,现藏北京大学图书馆。
3.郑藏本:仅存两回(23、24回),原由郑振铎藏,后捐国家图书馆。
4.甲辰本:乾隆甲辰(1784年)梦觉主人序本,亦称“梦觉本”。题“红楼梦”,脂批较少,文字简约,其文字基本被程甲本所继承。1953年出现于山西,现藏国家图书馆。
《红楼梦》版本-脂批本
2.庚辰本:存78回(1-80回,内缺64、67两回)。此本有与己卯本相同的双行小字批。1933年徐星署花八块大洋购于隆福寺,后燕京大学图书馆以二两黄金辗转购得,现藏北京大学图书馆。
3.郑藏本:仅存两回(23、24回),原由郑振铎藏,后捐国家图书馆。
4.甲辰本:乾隆甲辰(1784年)梦觉主人序本,亦称“梦觉本”。题“红楼梦”,脂批较少,文字简约,其文字基本被程甲本所继承。1953年出现于山西,现藏国家图书馆。
《红楼梦》版本-脂批本
5.俄藏本:存78回(1-80回,内缺5、6两回),藏于前苏联列宁格勒东方学研究所。约有300余条批语,眉批和行间批系后人所加,双行小字批是庚辰等抄本的旧文。据称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传入俄国。
6.卞藏本:存前十回正文及33-80回回目,卞亦文于2006年在上海以19.8万人民币拍得。
7.甲戌本:存十六回(1-8回、13-16回、25-28回),此本脂批说曹雪芹死于“壬午除夕”。初由咸同年间大兴藏书家刘铨福收藏,胡适1927年得之于上海,后存放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2005年初归藏上海博物馆。
《红楼梦》版本-脂批本
8.己卯本:存41回又两个半回。此本为怡亲王府的抄藏本。第1-20回、31-40回、61-70回(内64、67两回由后人补抄)原由董康、陶洙所藏,现藏国家图书馆;第55回下半至第59回上半现藏国家博物馆。
9.戚本:卷首有戚蓼生的序。下分三种版本:张开模旧藏戚序本(戚张本)、泽存书库旧藏戚序本(戚宁本)、有正书局石印戚序本(有正本)。戚张本前40回现藏上海图书馆,戚宁本现藏南京图书馆。
《红楼梦》版本-脂批本
10.王府本:文字系统及抄录行款大体与戚本同。原存74回(1-80回,内缺57-62回),后据刻本补抄了后40回,也补抄了其中缺失的6回及程伟元的序,现存120回,藏国家图书馆。
11.舒序本:存前40回。因舒元炜序作于乾隆己酉(1789),亦称“己酉本”。原由吴晓铃藏,后捐藏首都图书馆。
《红楼梦》版本-程高本
1.程甲本:《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清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年)萃文书屋活字本,程伟元、高鹗整理出版。程、高在曹雪芹逝世28年以后,竭力搜集其留下的前80回及零散的后40回残稿,“集腋成裘”“细加厘剔”“截长补短”,终于将120回的《红楼梦》“公诸同好”。
2.程乙本:《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清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年)萃文书屋活字本,程伟元、高鹗整理出版。
第一回 简介
顽石无材补天,自怨自叹。后得幻形入世,历尽悲欢离合、炎凉世态。空空道人抄录《石头记》。(楔子)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甄士隐结交贾雨村。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甄士隐落魄出家。(序曲)
楔子:小说开篇介绍写作缘由、背景、主题等内容的部分。
序曲:小说故事的缩影。
无材补天
1.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的内涵是什么?
中华民族祖先征服自然的象征。
2.多余的一块顽石未被用有什么含义?
不得志,入世之路失败。
无材补天
3.故事的语言有何特点?
借用谐音,“大荒山”(荒唐),无稽崖(无稽:无可查考、没有根据),十二丈、二十四丈(对应小说中的十二钗、副十二钗),三万六千五百块(周天之数,周天天文学上以天球大圆三百六十度为周天),青埂峰(情根)。
事假理真。
不是讲述个体的命运,而是对一类人命运的思考,也是对文化的思考。
幻形入世
1.僧道如何认识红尘?
红尘中有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
“美中不足,好事多魔”。
瞬息间乐极生悲、人非物换,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悲观大于乐观。
幻形入世
2.顽石对红尘的态度是什么?什么原因?
态度:
①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
②凡心已炽,不听僧道之劝,复求再四。
原因:
①无材补天,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②此亦静极思动,无中生有之数也;
幻形入世
3.顽石经历了哪些幻术?
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
镌上“通灵宝玉”等字。
幻形入世
4.大石上的故事有何特点?
①无朝代年纪可考;
②并无大忠大贤、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
③只有几个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而无班姑蔡女之德能的异样女子;
④不是野史、风月笔墨、才子佳人小说;
⑤无伤时骂世之旨,伦常所关处,皆称功颂德,眷眷无穷。
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
《红楼梦》的书名
《石头记》
《情僧录》
《红楼梦》
《风月宝鉴》
《金陵十二衩》
石头所记之事
空空道人抄录
《红楼梦十二支》
跛足道人给贾天祥的镜子
金陵十二女子
楔子如何过渡到序曲
1.将楔子里未交代的石上故事放到序曲里;
2.将楔子里没有说的美玉上的字在序曲中作部分交代;
3.将楔子里还未来得及交代的石头去处在序曲中作一交代。
在序曲中有哪些有意味的谐音
十里街
仁清巷
葫芦庙
甄士隐(名费)
封肃
贾化(字时飞,别号雨村)
“势利”
“人情”
糊涂
真事隐去,废物
风俗
假话,实非,假语存
在序曲中有哪些有意味的谐音
胡州
英莲
霍启
大如州
胡诌
应怜
祸起
大概之人情如是
甄士隐的人物形象
秉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到是神仙一流人品。
好学有礼。
疼爱女儿。
礼贤下士。
成人之美。
不善世务。
有宿慧。
封氏:
情性贤淑,深明礼义。
贾雨村的人物形象
家世衰微。
穷困落魄。
生得雄壮。
渴求知己。
爽快人。
隐喻
隐喻(Metaphor)又称暗喻,是一种多见于西方诗歌的创作手法。隐喻是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动和文化行为。现代诗歌喜欢运用隐喻表达内心的诗意,而《红楼梦》中的隐喻形式种类更是多样,包括人名、地名、物名、诗歌等等。
隐喻
比如地名中的隐喻:大荒山无稽崖——荒谬无稽(女娲补天的处所)、青埂峰——情根(石头未能补天,落堕“情根”)、十里街——势利、仁清巷——人情、葫芦庙——糊涂(十里街、仁清巷、葫芦庙——此处为甄士隐居所)、湖州——胡诌(贾雨村诞生地)。再比如人名隐喻: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原应叹息,英莲——应怜、娇杏——侥幸、冯渊——逢冤。还有小说中情节事物的隐喻:绛珠草——绛珠二字为“血泪”之意;木石姻缘——黛玉前身为木,宝玉前身为石;万艳同杯——万艳同悲;千红一窟——千红一哭(宝玉在警幻处所品茶名)。更多的是诗歌、判词中的隐喻:《好了歌》、十二钗的判词等。
隐喻
补天遗石——家族衰败的社会悲剧
在“补天遗石”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它是贾宝玉的前世,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的作用。“补天遗石”的主要功能是补天,可是,《红楼梦》中却写它不补天。一方面暗示他无“补天”之才,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暗示他与封建制度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劣”性,难以为世俗所改变。这与第三回中的《西江月》两首词的涵义也很吻合,同时也为第三十三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 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中宝玉挨打和人物性格体现设置了伏笔。
隐喻
补天遗石——家族衰败的社会悲剧
在“补天遗石”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它是贾宝玉的前世,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的作用。“补天遗石”的主要功能是补天,可是,《红楼梦》中却写它不补天。一方面暗示他无“补天”之才,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暗示他与封建制度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劣”性,难以为世俗所改变。这与第三回中的《西江月》两首词的涵义也很吻合,同时也为第三十三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 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中宝玉挨打和人物性格体现设置了伏笔。
隐喻
木石前盟——宝黛二人的爱情悲剧
《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的描写就说明了“木石前盟”的来由。神瑛侍者在太虚幻境时曾以甘露灌溉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后来绛珠仙草脱去草木之形,幻化成人,修成女体。绛珠仙草为酬报灌溉之恩,决定随神瑛侍者下世,将一生所有的眼泪偿还给他。正因为有这段前生之盟的隐喻,在小说第三回“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一回中,林黛玉初见宝玉时才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
隐喻
木石前盟——宝黛二人的爱情悲剧
至于“还泪”之说,正与“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相照应。木石前盟亦照应后文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枉凝眉》曲词,曲词中“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也暗示着宝黛之间的爱情必然以悲剧收场。
石上偈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偈,佛经中的唱词,也泛指佛家的诗歌,本是音译佛教梵语“偈陀”的略称,义译是“颂”。
补苍天:比喻安邦治国、经世济民一类的大事业。
枉:白白地。
此系:这是。
倩:央求。
自题一绝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都云:都说。
解:懂得。
脂批:“此是第一首标题诗。”(标明回目含义)
“荒唐言”不限于指小说有石头“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这样荒唐的缘起,也不仅仅指小说中有“太虚幻境”、“风月宝鉴”之类荒唐的情节。
自题一绝
作者将广泛搜罗所得的见闻,结合自身的经历体验,运用大胆的艺术想像,创造了贾宝玉以及一大批非按某一真人为对象摹写的闺阁女子形象,虚构成一个以大观园女儿国为中心的故事,以及小说表面上把悲剧命运说成是情根夙孽、偿还冤债等等,也都带有“假语存焉”的性质,也就是所谓“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是说其中包含着种种血泪辛酸的现实生活和感受。“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在这里,作者诉说的是他难以直言而又深怕不能被理解的衷曲。
太虚幻境对联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太虚:本谓空寂玄奥境地,故亦指宇宙或天。
把假的当作真的,真的也就成了假的;把没有的当作有的,有的也就成为没有的了。
作者用高度概括的哲理诗的语言,提醒大家读此书要辨清什么是真的、有的,什么是假的、无的,才不至惑于假象而迷失真意。
太虚幻境对联
小说中借“假语”、“荒唐言”将政治背景的“真事隐去”,用意是为了避免文字之祸。如说曾“接驾四次”的江南甄家,也与贾府一样,有一个容貌、性情相同的宝玉,后来甄家也像贾府一样被抄了家,这些都是作者故意以甄乱贾,以假作真。此外,如作者不明写秦可卿诱发了宝玉渐成熟的性意识,而假借宝玉做梦等等,也与这副对联所暗示的相契。如果从文艺作品反映现实这一特点说,弄清“真”与“假”、“有”与“无”的辩证关系,也是十分重要的。
嘲甄士隐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可笑你对女儿娇养宠爱,存着一片痴心。
“菱”于夏日开花,而竟遇“雪”,喻生不逢时,遇又非偶,必遭摧残,亦即所谓“有命无运”。菱花,隐指甄士隐的女儿英莲,她后来叫香菱。雪,谐音“薛”,指后来霸占香菱为妾的薛蟠。空对,这里有不幸碰上的意思。澌澌,状声词,形容雪盛。
好防——谨防,要当心。元宵——旧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中秋对月有怀口占一律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未能预料自己对甄家丫鬟的心愿能否实现。三生,佛教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转生之说。唐代李源与圆观(亦作圆泽)和尚很要好。两人同游三峡时,见一妇人汲水,圆观对李源说:“这妇人就是我托身的地方,再过十二年的中秋月夜,在杭州天竺寺外与你相见。”圆观说过这话后,就死了。后来,李源如期到杭州去赴约,见一牧童口唱山歌道:“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牧童就是圆观的后身(见唐代袁郊《甘泽谣·圆观》)。
中秋对月有怀口占一律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这是宣扬前世有缘的宗教故事,后多引申指男女姻缘。小说中“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即借此意。
中秋对月有怀口占一律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频添”句——指团圆的月亮不断地增添自己的烦恼。一段愁,是切月光,用李白《长门怨》“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诗意。
敛额——皱眉蹙额,愁闷的样子。
“行去”句——此句说甄家丫鬟看到了他,离去时“不免又回头一两次”。
中秋对月有怀口占一律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自顾”二句——看看自己一副倒霉的样子,哪配找对象呢?顾影,孤单一身,形影相吊,自惭功名未就之意。风前,说飘泊淹留,羁旅他乡。谁堪,何堪、怎堪。月下俦,指成亲。俦,伴侣。这里用唐代韦固遇一老人于月下翻检婚姻册子为其定婚的故事(见李复言《续幽怪录》)。后称媒妁为月下老人、月老,本此。
中秋对月有怀口占一律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蟾光”二句——意思是希望月光也能引起女方的思念,又同时期望自己能“蟾宫折桂”,功名得意。蟾光,月光。古代传说月中有蟾蜍(chán chú缠除),即癞蛤蟆。玉人楼,指所思念女子的住处。
咏怀一联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贾雨村追求显贵野心的自我表露。
曹雪芹运用语言,长于“机带双敲”:“求善价(贾)”、“待时飞”,一联之中毫无痕迹地嵌入了贾雨村的名字,因为他“姓贾名化,表字时飞”。但是,贾雨村又是“假语存”,所以,在后一意义上,这一联则又非仅仅为贾雨村而设,是另有隐意的。
咏怀一联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甲戌本在此联之下有一条脂批说:“前用二玉合传,今用二宝合传,自是书中正眼。”所谓“前用二玉合传”,是指本回前面有神瑛侍者灌溉绛珠草,绛珠仙子欲下世为人,用眼泪还债一段文字。在那段文字旁也有脂批说:“馀不及一人者,盖全部之主,惟二玉二人也。”可见,“二玉”是指宝玉、黛玉。所谓“今用二宝合传”,则是指宝玉、宝钗。故在此联下句旁又有脂批说:“表过黛玉,则紧接宝钗。”
咏怀一联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这样,在第一回中,作者就把小说中三个主要人物——宝玉、黛玉、宝钗的未来遣遇事迹,通过两种隐曲的形式预先作了暗示。“玉在椟中”句或隐指宝玉择偶,难偕良缘。下句则是说宝钗初如安分守拙,一旦时机来临,好风借力,便如燕飞絮飏,青云直上。
对月寓怀口号一绝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满把”句——月亮把明亮的光辉遍洒在玉栏杆上,好似护着它。“天上”二句一—陈师道《后山诗话》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将自己尚未显贵时作的《咏月》诗念给徐铉听,念到“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两句,徐铉以为显露了帝王之兆,大为颂扬。雨村诗仿此,所以甄士隐恭维他,“今所吟之句,飞腾之兆已见”。
对月寓怀口号一绝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贾雨村的所谓抱负,就是一旦时机成熟,踏进封建官场,可以声威赫赫,高踞于万人之上。甄士隐的先兆说法,带有点神秘色彩。其实,分析起来,也许可以说贾雨村以后的拍马钻营、贪赃枉法、草营人命,种种罪恶活动,都有深刻的思想根源。
对月寓怀口号一绝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而人的思想意识中隐藏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总会以某种方式自然而然地表露出来。甄士隐虽能预感到雨村“必非久居人下者”,却没能料到他的野心也最终使他走上了戴枷锁、遭严惩的可耻下场(脂评在下面《好了歌注》中揭示了雨村在作者原稿中的结局)。雨村酒后,逸兴飞扬,诗于狂态中透露其心事,作者的摹拟相当逼真。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好了歌
褴楼如同乞丐的跛足疯道人所唱的歌,自然一点点文绉绉的语言都不能用,它只能是最通俗、最浅显,任何平民百姓、妇女儿童都能一听就懂的话,而歌又要对人世间普遍存在的种种愿望与现实的矛盾现象作概括,还要包含某种深刻的人生和宗教哲理。这样的歌,实在是最难写的。后四十回续书中也摹拟了几首民谣俚曲,一比较,就发现根本不可与此同日而语。这也见出多才多艺的曹雪芹在摹写多种复杂生活现象上的绝大本领是难以超越的。
好了歌注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好了歌注
如今的空堂陋室,就是当年高官显贵们摆着满床笏板的华屋大宅。如今的枯树衰草,就是当年高官显贵们喝酒享乐的歌舞场地。曾经豪华的房屋已是蛛丝遍布,可惜那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往日富贵无双,如今怎弄得两鬓白如霜。旧人故去新人来,逢场作戏到头一梦的荒唐无聊。金银满箱,转眼沦落成乞丐受人指责。还在感叹他人命薄,哪知自己也落得这般下场。虽然对儿子教导有方,也不能保证他将来不会做土匪强盗;为女儿寻求好的女婿,谁能想到最后却沦落于烟花巷?
好了歌注
不满足官职大小,最后只把枷锁扛。昨天还一贫如洗,只有破袄难以御寒。今天却大富大贵,紫蟒都嫌长。人生如戏,一场接一场上演着,你刚卸妆,又该我登场了。曲终人散后,蓦然发现,自己忙忙碌碌一生都是在给别人缝制嫁衣,白忙活一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