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片段 题目 3.1坚持新发展理念 ---贯彻新发展理念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坚持新发展理念必要性和新发展理念的内涵。 能力目标:本节课我主要培养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合作分析的能力。理解和认同新时代的新发展理念,明确新发展理念贯穿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增强学生参与意识,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明晰坚持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意义,能够阐释新发展理念的内涵和要求,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认识。教学重难点 坚持新发展理念必要性 新发展理念的内涵。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案例分析法,、问题探究法、教学过程时间 教师行为 预设学生行为00分00秒 00分45秒 02分35秒 05分10秒 05分55秒 06分55秒 06分05秒 06分20秒 08分30秒 09分00秒 10分00秒 12分00秒 13分50秒 14分10秒 14分20秒 15分20秒 15分30秒 15分40秒 16分00秒 16分30秒 【导入新课】 导语: 在前不久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一再强调“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红绿灯。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深刻指出,广东、深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面临的资源要素约束更紧,受到来自国际的技术、人才等领域竞争压力更大,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根本出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经济社会发展站上新的起点,不断实现新的跃升。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交出一份来之不易的亮丽成绩单。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份成绩单。 教师创设情境: 从刚刚的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进入新时代获得的一些了不起的成就,我国各方面都有一定的提升。但是进入新时代也新问题。 展示图片: 图片1: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消费增速减慢,有效投资增长乏力。 图片2: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短板问题凸显。 图片3: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任务仍然繁重。 图片4: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图片5: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食品药品安全、收入分配等方面,群众还有不少不满意的地方。 图片6:城乡收入差距仍然大。 教师提问: 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发展理念 为什么要树立这样的发展理念 教师归纳性总结: 是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所以我们应该树立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教师进一步提问: 为什么要树立这样的发展理念?或者(坚持新发展理念的必要性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砥砺奋进迈向新时代,携手新时代,贯彻新理念,新时代需要新发展理念。所以这是时代需要。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新时代需要新发展理念。人民需要: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所以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教师进一步引导性提问: 怎样坚持新发展理念呢?或者(新发展理念的内涵是什么) 播放一个华为从2G到5G的过程视频。 教师提问: 华为从2G到5G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教师归纳: 创新发展 2020年我国继续稳居全球创新指数第十四名。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这些年中国创新的成就。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教师展示: 2013 、2016 、2018、2020年中国的创新成就 教师进一步提问: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创新,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教师归纳: ①解决问题: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②地位: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③要求:坚持创新发展,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 知识扩展:理论创新是从新的实践和变化了的情况中总结出来的带有规律性的认识,是前人没有遇到或没有解决的理论问题。 例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理论的创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论、中国特色对外开放理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新发展理念)等重大成果。 制度创新是指在人们现有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条件下,通过创设新的、更能有效激励人们行为的制度、规范体系来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变革的创新。 例如浦东率先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制度体系,形成了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国际贸易 “单一窗口”等一批基础性和核心制度创新,328项制度创新成果复制推广到全国。 科技创新,是指工业企业用于科技创新和技术开发方面的具体活动。 包括用于企业研究与发展课题活动的直接支出,以及间接用于研究与发展活动的一切支出。 例如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天眼”;核聚变实验装置“人造太阳”;绘制全新人类脑图谱: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世界最大起重船“振华30号”;等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例如可口可乐用年画,水墨画做广告;大型歌舞集锦 《云南映象》将云南原创乡土歌舞与民族舞重新整合,充满古朴与新意;中国的动漫产业通过打造知名形象来进行产业延伸布局等。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制度创新是其他一切创新的重要保障;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 教师展示: 中国地图 我国的国土面积是多少? 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3位,约等于欧洲整体面积。我国国土辽阔,不同地区之间自然条件不同、资源禀赋各异、历史基础有别,因而长期存在较大发展差距。 教师展示:2019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图片。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中央提出,要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继续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国家国家还实施南水北调,西气东输,扶贫等等这些措施,这些措施都体现了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内容和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坚持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接下来我们看一个40年,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教师归纳:党的十九大提出,要通过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通过各项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四十年来,我国各区域的经济总量不断跃上新台阶,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区域发展差距不断缩小,区域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接下来我们看一则材料。 教师提问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协调发展,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教师归纳: ①解决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②原因:协调发展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 ③要求:坚持协调发展,要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知识拓展: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新型工业化 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 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 新型信息化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 历史过程 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 技术和现代工业来装备农业,用现代经济科学来管理农业,创造一个高产、优质、低耗的农 业生产体系和一个合理利用资源、又保护环境的、有较高转化效率的农业生态系统。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 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坚持新发展理念的必要性和新发展理念的内涵中的创新发展和协调发展。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剩下的发展和内在联系。 课堂习题 情感升华: 新时代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指挥棒”,就要从紧盯速度转向追求质量,更要放弃“大水漫灌”的幻想。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根本体现,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 课堂结束语:下课,同学们再见! 学生回答: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学生回答:因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学生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华为从2G到5G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学生回答对于自己的启示。 学生回答: 960万平方千米 学生回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