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知识二级结论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物理知识二级结论

资源简介

二级结论
PHYSICS
二级结论
班 级:
姓 名:
我的目标:
我的信条:
1
二级结论
2
二级结论
目录
PART I 力与运动...................................................................................................................................................4
一、 共点力的平衡...............................................................................................................................................4
1. 静态平衡....................................................................................................................................................4
2. 动态平衡....................................................................................................................................................5
3. 牛顿运动定律........................................................................................................................................... 5
二、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6
1. 直线运动的推论....................................................................................................................................... 6
2.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7
3. 抛体运动....................................................................................................................................................7
4. 圆周运动....................................................................................................................................................7
5. 万有引力与航天....................................................................................................................................... 8
PART II 能量和动量...........................................................................................................................................10
1. 功和功率..................................................................................................................................................10
2. 动量守恒定律..........................................................................................................................................11
PART III 电场和磁场......................................................................................................................................... 12
1. 电场的力和能的性质............................................................................................................................. 12
2. 磁场..........................................................................................................................................................13
3. 电磁技术六大实例................................................................................................................................. 14
PART IV 直流电路和交流电路......................................................................................................................... 16
1. 直流电路..................................................................................................................................................16
2. 交流电路..................................................................................................................................................16
3. 电磁感应..................................................................................................................................................18
PART V 原子物理............................................................................................................................................. 20
1. 光电效应..................................................................................................................................................20
2. 玻尔模型..................................................................................................................................................21
3. 半衰期......................................................................................................................................................22
4. 核反应方程与核能................................................................................................................................. 22
PART VI 热学专题..............................................................................................................................................24
PART VII 实验专题.............................................................................................................................................. 27
1. 力学实验(共 7 个)............................................................................................................................. 27
2. 电学实验(共 6 个)............................................................................................................................. 28
3. 实验小结..................................................................................................................................................30
3
二级结论
【高中物理——结论性语句及二级结论】
温馨提示:
1、“二级结论”是常见知识和经验的总结,都是可以推导的。
2、注意适用条件,切勿盲目照搬、套用。
3、常用于解选择题,可以提高解题速度,一般不要用于计算题中。
PART 1 力与运动
一、共点力的平衡
1. 静态平衡
□□□ (1) 绳上的张力一定沿着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同一条绳上拉力大小处处相等.
□□□ (2) 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范围:|F1-F2|≤F≤F1+F2.
□□□ (3) 静摩擦力会随外力而改变;滑动摩擦力 f=μFN,特别注意 FN不一定等于 mg或 mgcosθ。
水平方向:Fcos α=μFN,
竖直方向:Fsin α+FN=mg,
μmg μmg
联立可得:F= =
cos α+μsin α 1+μ2sin α+φ
□□□ (4) 整体法与隔离法的灵活运用能够简化问题。
水平方向分析 N 物体受力情况时可用隔离法,分析地面与
斜面体之间的作用力时可以将 M 和斜面体看作一个整体,
绳上的拉力为外力。
□□□ (5) 两个分力 F1和 F2 的合力为 F,若已知合力(或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又知另一个分力(或合力)
的方向,则第三个力与已知方向不知大小的那个力垂直时有最小值.
□□□ (6) 晾衣服问题
设绳与竖直方向夹角为θ,两杆距离为 d,绳长为 L,
则有 sinθ=d/L。若只将端点上下移动,则θ不变,绳的
拉力不变;若端点(杆)左右移动,则θ会相应变化。
4
二级结论
2. 动态平衡
一般把力进行正交分解,两个方向上列平衡方
解析法 程,写出所要分析的力与变化角度的关系式,
然后进行数学分析

如果其中一个力的大小、方向均不变,另一个力
图解法
态 的方向不变,求解第三个力的变化时可用图解法
平 如果其中的一个力大小、方向均不变,另外两个
衡相似三角形法 力的方向都发生变化,可用力三角形与几何三角
形相似的方法求解

如果有两个力的方向都发生变化,但是有确定的
题 夹角,可以用拉密定理(正弦定理)列比例式进
拉密定理
行求解。右图满足:
3. 牛顿运动定律
□□□ (1) 弹力突变问题:弹簧的弹力不发生突变(除非直接剪断);轻绳和轻杆弹
力突变的结果是使得与之相连的两个物体在沿绳(或杆)方向的加速度一致。
□□□ (2) 等时圆问题:沿如图所示光滑斜面下滑的物体(第 4、5 幅图物体用时相等):
□□□ (3) m2F动力分配原理:一起加速运动的系统,若力是作用于m1上,则m1和m2的相互作用力为N= ,
m1+m2
与有无摩擦无关,平面、斜面、竖直方向都成立.
□□□ (4) 下面几种物理模型,在临界情况下,a=gtan α.
5
二级结论
□□□ (5) 如图所示物理模型,刚好脱离时的特点为:弹力为零,速度相等,加速度相等。之前整体分析,
之后隔离分析.
□□□ (6) 下列各模型中,速度最大时合力为零,速度为零时加速度最大.
□□□ (7) 超重:a方向竖直向上(或支持力大于重力),物体可能匀加速上升或匀减速下降.
失重:a方向竖直向下(或支持力小于重力),物体可能匀减速上升或匀加速下降.
(8) Fx m1a1x m2a2 x m3a□□□ 系统的牛顿第二定律 3x
—— F m a m a m a(整体法 求系统外力) y 1 1y 2 2 y 3 3 y
二、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1. 直线运动的推论
□□□ (1) 速度为矢量,等于位移除以时间;速率是标量,等于路程除以时间。
□□□ (2) 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常用比例:
时间等分(t)
①1T末、2T末、3T末、…、nT末的速度比:v1∶v2∶v3∶…∶vn=1∶2∶3∶…∶n.
②第 1 个 T 内、第 2 个 T 内、第 3 个 T 内、…、第 n 个 T 内的位移之比:x1∶x2∶x3∶…∶xn=
1∶3∶5∶…∶(2n-1).
③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Δx=aT2,进一步有 xm-xn=(m-n)aT2,逐差法求加速度。
位移等分(x)
通过第 1 个 x、第 2 个 x、第 3 个 x、…、第 n个 x所用时间比:t1∶t2∶t3∶…∶tn=1∶( 2-1)∶( 3-
2)∶…∶( n- n-1).
2 2
□□□ (3) v0+v v0+v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间时刻、中间位置的速度 vt/2= v = ,vx/2= .
2 2
□□□ (4) 若位移的表达式为 x=At2+Bt,则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度 v0=B(m/s),加速度 a=2A(m/s2).
(5) t t v0 2H
v2
□□□ 竖直上抛运动的时间 上= 下= = ,同一位置的速率 v 上=v 下.上升最大高度 h 0g g m 2g
□□□ (6) 选定正方向之后,竖直上抛运动可以直接用公式进行“全过程分析”。
□□□ (7) 追及相遇问题:二者共速时往往相距最近或相距最远,可以结合 v-t图象帮助分析。
□□□ (8) “刹车陷阱”,应先求滑行至速度为零即停止的时间 t0,如果题干中的时间 t大于 t0,用 v20=2ax或
6
二级结论
x v= 0t0求滑行距离;若 t小于 t0 时,x=v t 10 + at2.(有些问题中存在“最大速度”也需要注意)
2 2
□□□ (9) (x x x ) (x x x )逐差法:若是连续 6 段位移,则有: a 6 5 4 3 2 1 ;奇数段舍中间。
9T 2
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 (1) 小船过河
(i) 当船速大于水速时
t d①船头的方向垂直于水流的方向则小船过河所用时间最短, = .
v 船
②合速度垂直于河岸时,航程 s最短,s=d.
(ii) 当船速小于水速时
d
①船头的方向垂直于水流的方向时,所用时间最短,t= .
v 船
v 水
②合速度不可能垂直于河岸,最短航程 s=d× .
v 船
□□□ (2) 绳端物体速度分解: 物体实际运动方向为合速度方向,分解到沿绳和垂直于绳这两个方向。
3. 抛体运动
□□□ (1) 斜抛到达最高点可以“逆向思维”看作平抛运动。
□□□ (2) 速度偏向角θ的正切值等于位移偏向角α正切值的 2 倍:tanθ=2tanα.
□□□ (3) 斜抛运动可以看成是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匀变速运动的合成。粒子在电场中做类平
抛运动时的分析方法与此类似。
□□□ (4) 平抛运动与斜面的结合
从斜面抛出又落回斜面,末速度方向平行,可以找出相似
三角形用比例关系求解;物体离斜面最远时其速度方向与
斜面平行。
4.圆周运动
□□□ (1) 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F=mgtan θ,方向水平,指向圆心.
7
二级结论
□□□ (2) 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
□□□ (3) 绳,内轨,水流星最高点最小速度为 gR,最低点最小速度为 5gR,上下两点拉压力之差为 6mg.
□□□ (4) 竖直轨道圆周运动的两种基本模型:
(i)“绳模型”:绳端系小球,从水平位置无初速度释放下摆到最低点:绳上拉力 FT=3mg,向心加速
度 a=2g,与绳长无关.
(ii)“杆模型”:小球在“杆”模型最高点 vmin=0,v 临= gR,v>v 临,杆对小球有向下的拉力.
v=v 临,杆对小球的作用力为零.
v<v 临,杆对小球有向上的支持力.
5. 万有引力与航天
□□□ (1) GM重力加速度:某星球表面处(即距球心 R): g= .
R2
GM
□□□ (2) GM距离该星球表面 h处(即距球心 R+h处):g′= = 2 .r2 (R h)
□□□ (3) 同步卫星:T=24 小时,h=5.6R=36 000 km,v=3.1 km/s;近地卫星:r=R=6.4×106 m,v 运=
v R1,T=2π =84.6 分钟.
g
2 2
□□□ (4) GMm v人造卫星: =m =mω2r 4π=m r=ma=mg′.
r2 r T2
GM
□□□ (5) (i) 第一宇宙速度 v1= gR= =7.9 km/s,最小发射速度,也是最大环绕速度。(月球探测
R
器发射速度在 v1和 v2 之间)
(iii) 第二宇宙速度 v2 11.2km/s ,超过此值将脱离地球引力。(火星探测器发射速度在 v2 和 v3 之间)
8
二级结论
(iii) 第三宇宙速度 v3 16.7km/s ,超过此值将会逃逸出太阳系。
□□□ (6) 黄金代换:GM=gR2(R为地球半径)
□□□ (7) 3π行星密度:ρ= ,式中 T为绕行星表面附近运转的卫星的周期.
GT2
4 2r3 gR 2
□□□ (8) 恒星中心天体质量: M 2 或 M GT G
□□□ (9) 对于空中做圆周运动的卫星,可以根据“越远越慢”判断其角速度、线速度、向心加速度、周期
的大小关系。但是应注意所受的万有引力无法确定,因为还与卫星质量 m 有关。
□□□ (10) 卫星变轨时根据其“向心运动”还是“离心运动”来判断速度变化: v2 v1 v4 v3
(i) 两个圆轨道根据“越远越慢”得出 v4 < v1;
v3
(ii) 变轨时从圆到椭圆轨道根据“离心运动”得出 v1
v1 < v2,v3 < v4; v4
(iii) 两次变轨都需要点火加速,故最终大圆轨道上 v2
的机械能更大。
□□□ (11) 对于椭圆轨道,可以结合开普勒第三定律 a3/T2=k 求出周期.
□□□ (12) 引力势能: E GMmP ,卫星动能 E
GMm E GMmk ,卫星机械能 r 2r 2r
□□□ (13) 均匀球体内部的万有引力与物体到球心的距离成正比,此时万有引
力做功可以用图象求解。
□□□ (14) 卫星的追及相遇问题
若轨道 1 和 2 上的卫星每经过时间 t 相遇一次,
则有ω1t-ω2t=2πn(n=1,2,3······)
□□□ (15) 双星问题
由上面的方程可以得出:
m1r1=m2r2,r1=m2L/(m1+m2)
G(m1+m2)=4π2L3/T2
9
二级结论
PART 2 能量和动量
1. 功和功率
□□□ (1) 判断某力是否做功,做正功还是负功
①F与 x的夹角(恒力)
②F与 v的夹角(曲线运动的情况)
③能量变化(两个相联系的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情况)
□□□ (2) 求功的六种方法
①W=Flcos α(恒力)【人在起跳(爬杆)时,由于力的作用点位移为 0,故此时支持力(摩擦力)不做功】
②W=Pt(变力,恒力)
③W=ΔEk(变力,恒力)
④W=ΔE(除重力做功的变力,恒力) 功能原理
⑤图象法(变力,恒力)
⑥气体做功;W=pΔV(p——气体的压强;ΔV——气体的体积变化)
□□□ (3) 功率的计算
(i) 平均功率:P=W/t
(ii) 瞬时功率:P=Fv cosθ
□□□ (4) 机车启动问题:(可以根据牛顿第二定律以及动能定理进行分析相关问题)
(恒定功率启动) (恒定加速度启动) (恒定加速度运动)
□□□ (5) 斜面上的机车启动问题,当 F 牵=f+mgsinθ 时,汽车速度达到最大。
□□□ (6) 恒力做功的大小与路面粗糙程度无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 (7) 摩擦生热:Q=Ffl 相对.
(若动摩擦因数处处相同,两图中克服摩擦力做功均为 W=μmgs)
□□□ (8) 注意区分以下两个概念(不能重复计算):
(i) 摩擦力做功 Wf=f l 对地(研究对象为单个物体)——用于动能定理
(ii) 摩擦生热 Qf=f l 相对 (研究对象为整个系统) ——用于能量守恒
□□□ (9) 机械能守恒的条件:一个系统内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只有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则系统的
机械能守恒。
□□□ (10) 静摩擦力可以做正功、负功、还可以不做功,但不会摩擦生热;滑动摩擦力可以做正功、负功、
还可以不做功,但会摩擦生热。
10
二级结论
□□□ (11) 功能关系
各力做功 功的正负与能量的增减 功能关系表达式
W 合外力做功 总 Ek W总 Ek 2 E k1
重力做功 W G E p WG E p1 E p2

弹簧弹力做功 W E
W弹 E弹1 E弹 弹 弹2

电场力做功 W E p WAB EPA E电 PB

一对滑动摩擦力做功之和 W f Q
Q W f f S相
+
除重力以外的其他外力做功 W其它- E W E 其它 2 E1
+
安培力做功 W安- E W电能 安 E电能
① 合外力做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动能定理;
② 重力、弹簧弹力、电场力(保守力)做功与相关势能化的关系——势能定理;
③ 除重力以外的其他外力做功与机械能变化的关系——功能原理;
④ 一对滑动摩擦力做功之和与生热的关系——Q f S相;
⑤ 安培力做功与电能变化的关系——E 电=|W 安|。
2. 动量守恒定律
□□□ (1) 同一物体某时刻的动能和动量大小的关系:
□□□ (2) 碰撞模型:弹性碰撞要熟悉解方程的方法:移项,变形,将二次方程组化为一次方程组:
m1v1 m2v2 m1v1 m2v2 ……………………①
v1 v1 v2 v2 ……………………②
则此时只需将①②两式联立,即可解得 v1 、v2 的值:
v ′ 2m2v2+(m1-m2)v1 v ′ 2m1v1+(m2-m1)v21 = 2 =
m1+m2 m1+m2
□□□ (3) 由上述方程可知:发生弹性碰撞时,两小球会交换速度,v1与 v2交换。
V m1 m V 2mV(4) 2 1 ,V 1 1□□□ 弹性碰撞且为“一动碰一静”时: 1 m1 m 22 m1 m2
□□□ (5) 弧面小车、车载单摆模型
① 系统水平方向动量守恒,系统机械能守恒;
② 若弧面轨道最高点的切线在竖直方向,则
小球离开轨道时与轨道有相同的水平速度。
11
二级结论
PART 3 电场和磁场
1. 电场的力和能的性质
Q Q
□□□ (1) 库仑定律 F=k 1 2
r2
□□□ (2) F电场强度的表达式 (1)定义式:E= (2) E kQ点电荷的场强公式: = (3) U匀强电场中:E=
q r2 d
□□□ (3) 电势差和电势的关系:UAB=φA-φB或 UBA=φB-φA
□□□ (4) 电场力做功的计算(1)普适:WAB=qUAB (2)匀强电场:W=Edq
□□□ (5) 电势能 Ep=qφ,注意 q的正负。
(6) C Q ΔQ ε S□□□ 电容的定义式 = = ,电容器的决定式 C= r
U ΔU 4πkd
□□□ (7) 电容器动态分析:
① 电容器接在电源上,电压不变;
4 kQ
② 断开电源时,电容器电量不变;改变两板距离, E ,故场强不变。
S
③含二极管的电容器问题:如右图,若将 A 极板向上移动,由于二极管的存在,电容器无法放电,Q 不变,
C 减小,则极板间电压 U 增大。
□□□ (8) 静电计是测量电压 U 的仪器,题目往往将它与电容器一起考察。
□□□ (9) 电场中的图象问题——φ-x图象和 E-x图象:
(标量,沿电场线电势降低, (矢量,正负即代表方向,
斜率代表场强 E 的大小) 面积代表电势差 U)
□□□ (10) 等量同种(异种)点电荷的电场线和等势面分布图:
□□□ (11) 等效场:
可将重力与电场力合成为一个恒力 F=mg’,再结合动力学或动
能定理进行分析。此时到达“等效最高点”时速度会最小,临界值
为 g 'R 。
12
二级结论
□□□ (12) 粒子在交变电场中的运动(用 v-t图象分析):
2. 磁场
□□□ (1) 安培定则、左手定则、右手定则的应用(左力右电)。
□□□ (2) 几种常见的磁感线分布:
F
□□□ (3) 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 B= ,安培力大小 F=BIL(B、I、L相互垂直,且 L 为有效长度)
IL
□□□ (4) 同向电流相互吸引,反向电流相互排斥(如上右图)。
v2 4π2
□□□ (5) 洛伦兹力充当向心力,qvB=mrω2=m =mr =4π2mrf2=ma. r mv 2πm半径 = 、周期 T= .
r T2 qB qB
2πm α
□□□ (6) 粒子做圆周运动的时间两种求法:①t= × ;②t=s(弧长)/v(线速度)
qB 360°
□□□ (7) 粒子在磁场中打得最远时,往往是其入射点与出射点的连线是其轨迹圆的直径。
13
二级结论
□□□ (8) 直线边界的磁场中,粒子的入射角等于出射角,且速度偏向角等于圆心角(如图甲);
圆形边界的磁场中,若粒子沿径向射入磁场,则一定沿径向射出磁场(如图乙)。
□□□ (9) 动态圆问题:
(下图半径为
d,注意变通!)
【磁聚焦】条件:①磁场为圆形边界; 【旋转圆】图 1 反映粒子打到边界的最大范围;
②磁场半径等于粒子轨道半径。 图 2 反映粒子运动的最大时间差。
【平移圆】 【放缩圆】
□□□ 3. 电磁技术六大实例
① 【速度选择器】如下左图,当带电粒子进入电场和磁场共存空间时,同时受到电场力和洛伦兹力作用,F
电=Eq,F 洛=Bqv0,若 Eq=Bqv0,有 v
E
0= ,即能从 S2 孔飞出的粒子只有一种速度,而与粒子的质量、电性、
B
电量无关.
② 【电磁流量计】如上右图,导电流体中的自由电荷(正负离子)在洛伦兹力作用下横向偏转,a、b间出现
电势差.当自由电荷所受电场力和洛伦兹力平衡时,a、b间的电势差就保持稳定.
2
由 qvB=qE qU U= 可得 v= 流量 Q=Sv πd= ·U πdU= .
d Bd 4 Bd 4B
③ 【磁流体发电机】如下左图,喷入磁场的正、负离子在洛伦兹力作用下发生上下偏转而聚集到 A、B板上,
产生电势差,设 A、B平行金属板的面积为 S,相距为 L,等离子气体的电阻率为ρ,喷入气体速度为 v,板
间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 B,板外电阻为 R,当等离子气体匀速通过 A、B板间时,板间电势差最大,离子受
14
二级结论
BLv
力平衡:qE 场=qvB
L E
,E 场=vB,电动势 E=E 场L=BLv,电源内电阻 r=ρ ,故 R中的电流 I= = =S R+r R ρL+
S
BLvS .
RS+ρL
④ 【霍尔效应】如上右图,厚度为 h,宽度为 d的导体板放在垂直于磁感应强度为 B的匀强磁场中,当电流
IB
流过导体板时,在导体板上下侧面间会产生电势差,U=k (k为霍尔系数).(应重点注意载流子的区别:
d
若为正电荷导电则 A 板电势较高,若为负电荷导电则 A 板电势较低)
⑤ 【回旋加速器】如下图所示,是两个 D 形金属盒之间留有一个很小的缝隙,有很强的磁场垂直穿过 D 形
金属盒.D 形金属盒缝隙中存在交变的电场.带电粒子在缝隙的电场中被加速,然后进入磁场做半圆周运动.
(1)粒子在磁场中运动一周,被加速两次;交变电场的频率与粒子在磁场中圆周运动的频率相同.
T 2πm电场=T 回旋=T= .qB
(2)粒子在电场中每加速一次,都有 qU=ΔEk.
(3) mv粒子在边界射出时,都有相同的圆周半径 R,有 R= .
qB
2 2 2 2
(4) mv B R q粒子飞出加速器时的动能为 Ek= = .在粒子质量、电量确定的情况
2 2m
下,粒子所能达到的最大动能只与加速器的半径 R和磁感应强度 B有关,与加速电压无关.
⑥ 【质谱仪】粒子经加速电场加速后,从 M 点垂直于电场方向进入静电分析器,沿半径为 R 的四分之一圆
弧轨道做匀速圆周运动,从 N 点射出,接着由 P 点垂直磁分析器的左边界射入,最后垂直于下边界从 Q 点
射出并进入收集器
15
二级结论
PART 4 直流电路和交流电路
1. 直流电路
□□□ (1) 串联电路:总电阻大于任一分电阻;并联电路:总电阻小于任一分电阻;
□□□ (2) 和为定值的两个电阻,阻值相等时并联电阻值最大,右图中,两侧电阻相
等时总电阻最大
□□□ (3) 路端电压:纯电阻时 U=E-Ir ER= ,随外电阻的增大而增大.
R+r
□□□ (4) 无论是串联还是并联电路,若某一个电阻增大,则总电阻一定增大。
□□□ (5) 闭合电路动态分析:(“串反并同”——若右图的滑片上滑 RP增大,
则直接可以判断出电流表示数减小,电压表示数增大,电容器两端电压增大。但应
注意有些情况下电源内阻不计,此时电容器两端电压应不变)
□□□ (6) 闭合电路半定量分析(ΔU/ΔI):对于定值电阻而言 R=U/I=ΔU/ΔI.
|ΔU1/ΔI|=R
|ΔU2/ΔI|=R+r
|ΔU3/ΔI|=r
□□□ (7) 电源的功率和效率:
2
① R+R1+R0=r时电源的输出功率最大 P
E
= .(注意有些情况下不能取到最大值,则可以结合图象分析)
4r
② 纯电阻电路的电源效率:η R0+R= 1+R ×100%.
R1+R0+R+r
□□□ (8) 含电动机的电路中,电动机的输入功率 P 入=UI,发热功率 P 热=I2r,输出机械功率 P 机=UI-I2r.
□□□ (9) 电流的定义式:I=q/t.
□□□ (10) 下图中可以将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与电源的图象画在同一幅图中,交点即为二者直接串联时的
参数。
2. 交流电路
□□□ (1) 线框在磁场中绕垂直于磁场的轴匀速转动,则会形成正弦式交变电流,注意若从下图(中性面)
开始转动,则 t=0 时刻电流为 0:
□□□ (2) 中性面垂直磁场方向,Φ与 e为互余关系,此消彼长. 最大电动势: Em nBS n m
16
二级结论
□□□ (3) 线圈从中性面开始转动:e=nBSωsin ωt=emsin ωt 安培力:F=nBImLsin ωt
□□□ (4) 交变电流的“四值”:
四值 计算式 应用
最大值 Em=NBSω 计算电容器的耐压值
瞬时值 e=Emsin ωt 计算某一时刻导体棒的安培力
有效值 E=Em/ 2 电表的读数、电热和电功、保险丝的熔断电流
E N 平均值 计算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
t
□□□ (5) 变压器和远距离输电问题:
U T f ΔΦ① 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相同的量: , , , ,P =P
n Δt 入 出.
P
P输 U输 I输,U线损 I输R ,P I
2R ( 输线 线损 输 线 )
2R线,
② 远距离输电计算的思维模式: U输
U用 U输 U线损,P用 P输 P线损
□□□ (6) 变压器中的“等效电阻”:
2
R n 1
n 2
R
2
17
二级结论
3. 电磁感应
□□□ (1) 感应电动势
2 2
F B L v = FR□□□ (2) 直杆平动垂直切割磁感线时所受的安培力: ;达到稳定时的速度 v ,其中 F
R m 2 2总 B L
为导体棒所受除安培力外其它外力的合力, R为回路总电阻.
B S
□□□ (3) E n n (其中 S 为有效面积,n 为匝数)
t t
□□□ (4) E=BLv中 L 为有效长度,且需要满足 L⊥v .
□□□ (5) 电磁感应与图象问题:往往对于选择题首选“排除法”,针对“方向”和“临界点”进行排除。
□□□ (6) 电磁感应与电路问题:如下图,注意电路的串并联结构、电源的正负极、电源内阻、外电压等。
□□□ (7) 求电荷量的三种方法:

I=
E
,E=n Φ q=n Φ =n BL s
q=I t R t R R
F p
A
=BLI,FA t= p q= BL
□□□ (8) 电磁感应中处理变加速运动的两种方法:
① 动量定理:mv BIL t BLq BL BLx
R总
1 2 1 2
② 动能定理: mv - mv W
2 2 0 合
F合 x
【注】对于力随时间或力随位移线性变化的情况,可以画出 F-x或 F-t图象,则图象围成的面积代表该力的
功或者冲量。
□□□ (9) 电磁感应中的两条重要关系:
B2L2
① 安培力与速度的关系: F安 v(对于匀强磁场,安培力与速度成正比)R总
BLx
② 变加速运动中时间与位移的关系: F安 t BIL t BLq BL (n ) BL (n )R总 R总
18
二级结论
【例题】二轮资料书 P52:
(2019·四川广安期末)如图所示,两根一端带有挡柱的金属导轨 MN和 PQ与水平面成θ=37°角放置在磁感应
强度 B=2 T的匀强磁场中,磁场方向垂直于导轨平面向上,两导轨间距 L=1 m.现有两根完全相同的金属
棒 ab和 cd,长度均为 L,质量均为 m=1 kg,电阻均为 R=1 Ω,两金属棒与导轨始终垂直且保持良好接触,
导轨自身电阻不计.现让金属棒 ab 在沿斜面向上的外力 F 作用下从轨道上某处由静止开始做加速度 a=2.5
m/s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到金属棒 cd刚要滑动时撤去外力 F,此后金属棒 ab继续向上运动 0.3 s后减速为零,
当金属棒 ab刚好返回到初始出发点时金属棒 cd对挡柱的压力是金属棒 ab静止时压力的 2倍.已知两金属
棒与导轨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 0.5,sin 37°=0.6,cos 37°=0.8,重力加速度 g为 10 m/s2.求:
(1)外力 F的冲量大小;
(2)金属棒 ab从减速为零到返回出发点过程中所产生的焦耳热.
□□□ (10) 电磁感应中的电容器问题:
【例题】如图所示,两光滑导轨相距为 L,倾斜放置,与水平地面夹角为α,上端接一电容为 C 的电容器。
导轨上有一质量为 m长为 L的导体棒平行地面放置,导体棒离地面的高度为 h,磁感强度为 B 的匀强磁场
与两导轨所决定的平面垂直,开始时电容器不带电。将导体棒由静止释放,设微小时间Δt内电容器的带电
量增加ΔQ,通过金属棒的电流为 i。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 mgsin BiL ma
q CBL v
根据电流的定义: i CBLa
t t
带入安培力公式: F BiL CB 2L2a

a mg sin 得:
m B 2L2C
所以金属棒做加速度为 a匀变速直线运动。
19
二级结论
PART 5 原子物理
1. 光电效应(“一”“二”“三”“四”)
□□□ (1) “一个电路”:【应注意电源正负极的接法】
20
二级结论
□□□ (2) “二条线索”:① 光的频率——光子能量——光电子最大初动能——遏止电压;
② 光照强度——光子数量——光电子数量——饱和电流。
□□□ (3) “三个公式”:①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EKm=hυ-W0;
② 最大初动能与遏止电压的关系:EKm=eUc.
③ 逸出功 W0与截止频率υc 的关系:W0=hυc=hc/λ.
□□□ (4) “四幅图象”
2. 玻尔模型
□□□ (1) 原子结构的物理学史:
21
二级结论
□□□ (2) 能级跃迁:
① 一群氢原子处于量子数为 n的激发态时可能辐射出的光谱线条数:N=Cn2
② 原子跃迁时,所吸收或释放的光子能量只能等于两能级的能量差.
③ 原子电离时,所吸收的能量可以大于或等于某一能级能量的绝对值.
E
④ 氢原子任一能级:E E E ;E 1 2n p k n ;rn n rn 2 1
ke2 v 2n 1 2 ke
2
2 m ;Ekn mvn ;E E ;E 2Ern rn 2 2r
n k p k
n
量子数n ,r ,En ,Ep ,Ek ,v ,T (周期) ,吸收光子
3. 半衰期
□□□ (1) 半衰期是对大量原子核的统计规律,数量少则无法预测;
□□□ (2) 原子核衰变是变成另外的原子核,而不是变为 0;
4. 核反应方程与核能
□□□ (1) 万有引力、电磁力和核力分别在不同的尺度上发挥作用:在原子核内,核力将核子束缚在一起;
在原子核外部,电磁力使电子不脱离原子核,并且使原子结合成分子,分子结合成各种物质;而万有引力主
要在宏观世界中起主导作用。
□□□ (2) 结合能:将原子核完全分裂成单个核子所需要吸收的能量。组成原子的核子数越多,结合能越大。
□□□ (3) 比结合能(平均结合能):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稳定。(如下图,铁核附近最稳定)
□□□ (4) 核反应方程:① 动量守恒:静止的核裂变之后的两个新核动量等大反向;
② 能量守恒:核能(静止时的能量)+动能(运动的能量)=E 总.
□□□ (5) 核能的计算 E mc 2
① 质量亏损是指反应前后体系静止质量的差值;
② 记住一个结论:1u=931.5MeV。(单位对应:kg——J u——MeV)
□□□ (6) 四种核反应类型及其遵循的三大规律(质量数守恒、电荷数守恒、能量守恒)
类型 可控性 核反应方程典例
α衰变 自发 23892 U→
234 4
90 Th+2 He
衰变
β 234衰变 自发 90 Th→
234
91 Pa+
0e
-1
22
二级结论
14
7 N+
4
2 He→
17 1
8 O+1 H (卢瑟福发现质子)
4He+ 9Be→ 12 12 4 6 C+0 n (查德威克发现中子)
人工转变 人工控制 37Al+ 4He→ 3013 2 15 P
1 (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放+0 n
30 射性同位素,同时发现正电子)
15 P→
30
14 Si+
0
1 e
235 1
比较容易进 92 U+0 n→
144
56 Ba+
89 1
36 Kr+30 n
重核裂变
行人工控制 23592 U+
1
0 n→
136
54 Xe+
90
38 Sr+10
1
0 n
除氢弹外无
轻核聚变 2H+ 3H→ 41 1 2 He+
1
0 n
法控制
(补充)
【补充】
23
二级结论
PART 6 热学专题
□□□ (1) 扩散现象、布朗运动和热运动的比较:
24
二级结论
□□□ (2) 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
□□□ (3) 液体表面张力、浸润与不浸润的微观解释(分子引力与斥力):
r < r0 r > r0
□□□ (4) 气体做功的计算:
① 若压强一定,做功可以根据 W=Fx计算;
② 若压强变化,则可以根据 p-V图象与 V轴
围成的面积表示气体做功情况。
□□□ (5) 热学计算题分类:
【气液问题】 【力学问题】
25
二级结论
【气体关联问题】 【变质量问题】
□□□ (6) 两个推论(均可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pV nRT 推导得出):
p p
① 含有密度的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1 2 (压强一定时,密度与热力学温度成反比)
1T1 2T2
pV pV p V p
②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分态式: 1 1 2 2 n
Vn(处理气体分装或混合的问题较简单)
T T1 T2 Tn
(补充)
26
二级结论
PART 7 实验专题
1. 力学实验(共 7 个)
□□□ ①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i) 求某点的瞬时速度;
(i) 逐差法求加速度(奇数段舍中间);
(ii) 注意有效数字。
□□□ ② 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关系
(i) 注意横坐标是弹簧的长度还是形变量;
(ii) 注意单位,质量——力,厘米——米;
(iii) 注意重力加速度 g 的取值;
(iv) 规范作图,用直线进行拟合。
□□□ ③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i) 在同一次实验中应将 O 点拉到同一位置;
(ii) 每次需要记录拉力的大小和方向;
(iii) 画力的图示时应选择合适的标度。
□□□ ④ 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F 合=Ma )
(i) 在不挂勾码的情况下平衡摩擦力(一次即可);
(ii) 改变下车的质量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iii) 右图实验中是将勾码重力近似看作小车的合
力,为减小误差,应满足钩码质量远小于小
车质量;
□□□ ⑤ 探究动能定理
(i) 小车先加速后匀速,应研究匀速阶段;
(ii) 由 (i) 可知左图实验需要平衡摩擦力。
27
二级结论
□□□ ⑥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i) 本实验不需要测量重物的质量;
(ii) 需要比较减小的重力势能和重物增大的动能。
□□□ ⑦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i) 两小球的大小应相等,入射小球质量较大;
(ii) 本实验需要验证m1OP m1OM m2ON;
(iii) 确定平均落点位置时,应用尽量小的圆圈住
所有落点,圆心的位置即为平均落点位置;
2.电学实验(共 6 个)
□□□ ① 电表改装与多用电表的使用
(i) 左图为多用电表的内部结构图,从 1~5 分别对应的档位是:大量程
电流档、小量程电流档、欧姆档、小量程电压档、大量程电压档;
(ii) 使用时应保证“红进黑出”多用电表,左图中 A 端为黑表笔;
(iii) 关于中值电阻的计算和应用;
(iv) 使用欧姆档时每次换倍率需要重新进行欧姆调零。
□□□ ② 电阻的测量
【替代法测电阻】R1=Rx 【半偏法测电阻】R228
二级结论
□□□ ③ 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i) 滑动变阻器选择分压式接法;
(ii) 有些情况下电压表或电流表需要改装;
(iii) 将此灯泡与某电源直接相连时,可结合图象找出交点即可。
□□□ ④ 测量金属的电阻率
R L , RS
S L
□□□ ⑤ 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i) 由于电源内阻较小,所以一般情况
下选择图甲误差较小;除非已知电流表内阻,则
可以选择图乙测量较精确;
(ii) 滑动变阻器一般选择限流式,且阻
值一般不要太大;
误差分析时可用“等效电源法”:图甲中 r 偏小,E 偏小;图乙中 r 偏大,E 不变。
□□□ ⑥ 传感器的简单应用
(i) 热敏电阻或者光敏电阻阻值改变时,对电路进
行动态分析判断电路的变化情况;
(ii) 旧瓶装新酒,重在审题。
29
二级结论
□□□ 3.实验小结
(1) 读数问题: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弹簧测力计和多用电表的读数(最小分度为 1 的估读到下一位,最小
分度为 2 或 5 的估读到本位);
(2) 力学实验中对纸带的处理;
(3) 电学仪器的选择;(大致按照电源——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的顺序)
(4) 电流表的接法——内接法与外接法(一般情况下需要比较 Rx与 RARV ,Rx较小时电流表外接)
(5) 滑动变阻器的接法——限流式与分压式(在“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滑动变阻器阻值明
显小于待测电阻”两种情况下必须选择分压式接法)
(6) 电表改装(原理实际上是串并联电路的知识)。
(补充)
【结语】
【小结】
(1)总结并不全面,同学们可以结合平时的训练情况适当补充;
(2)针对自己不太熟练的知识点,需要重点研究用功;
(3)在理解和熟悉这些结论的基础上,要加强训练,灵活运用。
30
二级结论
31
二级结论
3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