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含答案)

资源简介

文言文专题训练-----《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安庆绪以尹子奇为汴州剌史、河南节度使。甲戌,子奇以兵十三万趣睢阳。巡督励将士,昼夜苦战。凡十六日,擒贼将六十余人,杀士卒二万余。远谓巡曰:“远懦不习兵,公智勇兼济,远请为公守,请公为远战。”自是之后,远但调军粮,修战具,居中应接而已,战斗筹画,一出于巡。尹子奇益兵围睢阳益急,张巡于城中夜鸣鼓严队,若将出击者,贼闻之,达旦儆备。既明,巡乃寝兵绝鼓。贼以飞楼瞰城中,无所见,遂解甲休息。巡将五十骑开门突出,直冲贼营,至子奇麾下,营中大乱,斩贼将五十余人。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壬子,尹子奇复征兵数万,攻睢阳。先是,许远于城中积粮至六万石,虢王巨以其半给濮阳、济阴二郡,远固争之,不能得。睢阳城至是食尽。睢阳士卒死伤之余,才六百人。是时,许叔冀在谯郡,尚衡在彭城,贺兰进明在临淮,皆拥兵不救。城中日蹙,巡乃令南霁云将三十骑犯围而出,告急于临淮。既至临淮,察进明终无出师意,遂去,至宁陵,与城使廉坦同将步骑三千人,闰月戊申夜,冒围,且战且行,至城下,大战,坏贼营,死伤之外,仅得千人入城,尹子奇久围睢阳,城中食尽,议弃城东走,张巡、许远谋,以为:“睢阳,江、淮之保障,若弃之去,贼必乘胜长躯,是无江、淮也。且我众饥羸,走必不达。古者战国诸侯尚相救恤,况密迩群帅乎!不如坚守以待之。”癸丑,贼登城,将士病,不能战。巡西向再拜曰:“臣力竭矣,不能全城,生既无以报陛下,死当为厉鬼以杀贼。”城遂陷,巡、远俱被执。乃并南霁云、雷万春等三十六人皆斩之。巡且死,颜色不乱,扬扬如常。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
B.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
C.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
D.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度使,古代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在重要地区设置的节制调度的军事长官,元朝时废除。
B.甲,铠甲,古代战士穿的用皮革或金属片制成的护身服,“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中“甲”即为此意。
C.石,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如“五石之瓠中的“石”;也用作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D.癸丑,癸为天干末位,丑为地支第二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与“壬戌之秋”中“壬戌”都是纪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巡与叛军作战,讲究谋略,让士兵在白天休息,停止敲鼓,使敌人放松警惕,然后派将突然冲出,将叛军杀得大败。
B.张巡对朝廷忠心耿耿,奋力保卫城池。叛军多次重兵攻睢阳,张巡竭力抗击,杀死很多叛军,城破被俘,从容赴死。
C.睢阳城危在旦夕之际,附近谯郡、彭城、临淮的唐将都按兵不动,张巡派南霁云突围向临淮求救,贺兰进明没有出兵。
D.睢阳保卫战唐军指挥分工明确,张巡负责军事统驭,而许远担负调运军粮、修理战具等后勤保障工作,二人配合默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尹子奇益兵围睢阳益急,张巡于城中夜鸣鼓严队,若将出击者。
②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5.张巡在粮尽援绝之际为什么没有弃城撤退?请简要说明。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壬戌,以李光弼为幽州长史、河北节度使。史思明乘胜西攻郑州。李光弼整众徐行,至洛阳,谓留守韦陟曰:“贼乘胜而来,利在按兵,不利速战。洛城不可守,于公计何如?”陟请留兵于陕,退守潼关,据险以挫其锐。光粥曰:“两敌相当,贵进忌退。今无故弃五百里地,则贼势益张兵。不若移军河阳,北连泽潞,利则进取,不利则退守,表里相应,使贼不敢西侵,此猿臂之势也。夫辩朝廷之礼,光弼不如公;论军旅之事,公不如光弼。”陟无以应。
冬十月丁酉,下制亲征史思明,群臣上表谏,乃止。史思明引兵攻河阳,使骁将刘龙仙诣城下挑战。龙仙恃勇,举右足加马鬣上,慢骂光弼。光弼顾诸将曰:“谁能取彼者?”孝德请行。光弼问:“须几何兵?”对曰:“请挺身取之。”光弼壮其志,然固问所须。对曰:“愿选五十骑出垒门为后继,兼请大军助鼓噪以增气。”光弼抚其背而遣之。孝德运矛跃马搏之,斩首,携之以归。贼众大骇。
周挚复收兵趣北城。光弼遽帅众入北城,登城望贼曰:“贼兵虽多,嚣而不整,不足畏也。不过日中,保为诸君破之。尔辈望吾旗而战。吾飐旗缓,任尔择利而战;吾急飐旗三,则万众齐入,死生以之,少退者斩。”又以短刀置靴中曰:“战危事吾国之三公不可无贼手万一战不利诸君前死于敌我自刎于此不令诸君独死也”诸将出战,顷之,廷玉奔还。光弼望之,惊曰:“廷玉退,吾事危矣。”命左右取廷玉首。廷玉曰:“马中箭,非敢退也。”使者驰报,光弼令易马。遣之。光弼连飐其旗,诸将齐进致死,呼声动天地,贼众大溃,斩首千馀级,捕虏五百人,溺死者千馀人,周挚以数骑遁去,思明不知挚败,尚攻南堿,光弼驱俘囚临河示之。乃遁。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战/危事/吾国之三公/不可死贼手/万一战不利/诸君前死于敌/我自刭于此/不令诸君独死也
B.战危事/吾国之三公/不可死贼手/万一战不利诸君/前死于敌/我自刭于此/不令诸君独死也/
C.战危事/吾国之三公/不可死贼手/万一战不利/诸君前死于敌/我自刭于此/不令诸君独死也/
D.战/危事/吾国之三公/不可死贼手/万一战不利诸君/前死于敌/我自刭于此/不令诸君独死也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度使,古代官名。唐朝天宝后,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超过魏晋时期的持节都督,时称“节镇”。
B.河阳,“阳”指山南水北。文中“河阳”南城面临黄河,后世常以“河阳”泛指河司曲水的北面。
C.“史思明乘胜西攻郑州”与“乘彼垝垣”(《诗经·氓》)中的“乘”含义相同。
D.使者,是指奉皇帝、朝廷命令出使或者办事的人。文中与“楚又囚郑使者”中“使者”同义。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光弼认为自己和韦陟各有所长,自己在辨别朝廷礼仪方面虽然不如韦陟,但在安联排军旅事务作战方面韦陟却不如自己。
B.皇帝下制书要亲自讨伐史思明,在大臣们的劝谏下才暂停;史思明得知皇帝亲征的消息后,派兵挑战河阳驻军。
C.孝德请求出战刘龙仙,李光弼派遣了五十名骑兵为孝德殿后,他抚摸孝德后背的动作表现出他对部下的肯定、爱护和激励。
D.李光弼治军军纪严明,当看到廷玉从前线跑回时,就让左右去斩杀廷玉以示众,廷玉解释说自己的马中箭,才幸免于死。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兵虽多,嚣而不整,不足畏也。不过日中,保为诸君破之。
(2)光弼望之,惊曰:“廷玉退,吾事危矣”。
10.李光弼作战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尹子奇久围睢阳,城中食尽,议弃城东走,张巡、许远谋,以为:“睢阳,江淮之保障,若弃之去,贼必乘胜长驱,是无江淮也。且我众饥羸,走必不达。古者战国诸侯,尚相救恤,况密迩群帅乎!不如坚守以待之。”茶纸既尽,遂食马,马尽,罗雀掘鼠,雀鼠又尽。人知必死,莫有叛者,所余才四百人。癸丑,贼登城,将士病,不能战。巡西向再拜曰:“臣力竭矣,不能全城,生既无以报陛下,死当为厉鬼以杀贼!”城遂陷,巡、远俱被执。尹子奇问巡曰:“闻君每战眦裂齿碎,何也?”巡曰:“吾志吞逆贼,但力不能耳。”子奇以刀抉其口视之,所余才三四。子奇义其所为,欲活之。其徒曰:“彼守节者也,终不为吾用。且得士心,存之将为后患。”乃并南霁云、雷万春等三十六人皆斩之。巡且死,颜色不乱,扬扬如常。生致许远于洛阳。巡初守睢阳时,卒仅万人,城中居人亦且数万,巡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前后大小战凡四百余,杀贼卒十二万人。巡行兵不依古法,教战陈,令本将各以其意教之。人或问其故,巡曰:“今与胡虏战,云合鸟散,变态不恒。数步之间,势有同异。临机应猝,在于呼吸之间,而动询大将,事不相及,非知兵之变者也。故吾使兵识将意,将识士情,投之而往,如手之使指。兵将相习,人自为战,不亦可乎?”自兴兵,器械、甲仗皆取之于敌,未尝自修。每战,将士或退散,巡立于战所,谓将士曰:“我不离此,汝为我还决之。”将士莫敢不还死战卒破敌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出奇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致死力张镐闻睢阳围急,倍道亟进。比镐至,睢阳城已陷三日。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有删改)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将士莫敢不还/死战卒/破敌/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出奇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致死力/
B.将士莫敢不还/死战卒/破敌/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出奇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致死力/
C.将士莫敢不还/死战/卒破敌/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出奇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致死力/
D.将士莫敢不还/死战/卒破敌/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出奇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致死力/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淮指长江与淮河。文中指长江与淮河之间的地区,即今江苏、安徽一带。
B.癸丑为干支之一。此处与《兰亭集序》“岁在癸丑”中的“癸丑”所指相同。
C.陛下是臣民对帝王的尊称。本义为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因以之代指帝王。
D.胡虏本指匈奴,后用为与中原敌对的北方部族的通称。本文中指安史叛军。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军主将张巡、许远认为,睢阳城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关系重大,一定不能放弃。因此,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仍然决定坚守待援。
B.睢阳城中的茶纸、马匹已经吃尽,于是捕雀捉鼠,雀鼠又已竭尽。四百将士自知必死无疑,但无一人想要叛变,后来城池终于陷落。
C.尹子奇有感于张巡的忠义之行,想要保全他。贼众认为张巡忠于朝廷,深得军心,留之必为后患,尹子奇于是将他和部将一起杀害。
D.张巡自起兵以来,未尝修造战具,总是取之于敌。每次战斗他都亲临战场,不用严刑峻法对待将士,却能以寡敌众,取得辉煌战绩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者战国诸侯,尚相救恤,况密迩群帅乎!
(2)巡且死,颜色不乱,扬扬如常。生致许远于洛阳。
15.张巡在战略、战术上有哪些优良品质和过人之处?请根据选文加以概括。
参考答案:
1、D句意:张巡准备射击尹子奇,但不认识,于是用削尖了的蒿草作为箭矢,被射中的叛军大喜,认为张巡的箭已用尽,跑去报告尹子奇,于是张巡就认清了尹子奇的面貌。张巡命南霁云向他射箭,射伤了尹子奇的左眼,几乎擒住他。
“射”和“不识”的主语都是张巡,并且“射子奇”为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应在“识”后面断开,排除AB。
“谓”的宾语为“巡矢尽”,所以应在“尽”后面断开,排除C。
2.D“文中与‘壬戌之秋’中‘壬戌’都是纪年”错误。文中“壬戌”用作纪日。
3.A“然后派将突然冲出”错误。原文是“巡将五十骑开门突出,直冲贼营,至子奇麾下”,意思是张巡率领五十多名骑兵,打开城门,突然出击,直冲叛军营阵,冲到尹子奇军旗下面。据此看出应为“张巡亲自率领”。
4.①尹子奇增加军队加紧围攻睢阳,张巡夜里在城中击战鼓整顿队伍,好像要出城攻击。
②好的将领手执强劲的弓弩守卫着战略要地,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5.①张巡立足全局,认为睢阳是江淮地区的屏障,一旦弃城,叛军会长驱直入占领江淮。
②张巡带领的士卒饥饿虚弱,撤退的话也到不了目的地。
③张巡认为附近有几路唐朝军队,他们会前来救援。
参考译文:
安庆绪任命尹子奇为汴州刺史、河南节度使。甲戌日(二十五日),尹子奇率士卒十三万人进逼睢阳。张巡督促鼓励将士,日夜苦战。共过了十六天,擒获六十多名叛军将领,杀死二万多士兵。许远对张巡说:“我懦弱不懂军事,你智勇双全,我请求替你守卫,你替我作战。”从此之后,许远只是负责调集军粮,修理武器,在城中接应而已,军事计划和行动,全由张巡负责。尹子奇增加军队加紧围攻睢阳,张巡夜里在城中敲击战鼓整顿队伍,好像要出城攻击,城外的叛军得知后,彻夜戒备。天亮后,张巡让士兵休息,停止击鼓。叛军在飞楼上察看城内,什么也没有看到,于是脱掉铠甲休息。张巡率领五十多名骑兵,打开城门,突然出击,直冲叛军营阵,冲到尹子奇军旗下面,叛军营中大乱,斩杀了叛军将领五十多人。张巡准备射击尹子奇,但不认识,于是用削尖了的蒿草作为箭矢,被射中的叛军大喜,认为张巡的箭已用尽,跑去报告尹子奇,于是张巡就认清了尹子奇的面貌。张巡命南霁云向他射箭,射伤了尹子奇的左眼,几乎擒住他。壬子日(初六),尹子奇再次调集几万士兵,进攻睢阳。先前,许远在城中积蓄粮食达六万石,虢王李巨将其中的一半分给濮阳、济阴二郡,许远极力争取,没能得到。睢阳城中到这时粮食已经吃完。睢阳守军除死伤之外,仅剩下六百人。当时,许叔冀在谯郡,尚衡在彭城,贺兰进明在临淮,都按兵不救援。睢阳城内情况日益急迫,张巡于是命南霁云率三十名骑兵突围出城,向临淮告急求援。南霁云抵达临淮后,观察贺兰进明最终也没有出兵的意思,于是离去。经过宁陵时,与城中守将廉坦一起率领三千步兵骑兵,在闰八月戊申日(初三)夜间杀入重围,一边战斗,一边前进,抵至睢阳城下,与叛军大战,摧毁叛军阵营,除去死伤的,仅有一千人进入城内,尹子奇长期围困睢阳,睢阳城中粮食用尽,守军将领们考虑放弃睢阳城向东逃走,张巡、许远商议,认为:“睢阳是江、淮一带的屏障,如果放弃它撤离,叛军必定会乘胜长驱直入,这样也就丧失了江、淮。而且我们的士兵饥饿衰弱,如果撤退必然走不到目的地。古时的战国时代,各国诸侯尚且相互援救,何况我们紧靠着附近的各路将领呢!不如坚守睢阳,以待救兵。”癸丑(初九),叛军登上城墙,守城将士身染疾病,不能作战。张巡面向西方拜了两拜说:“我的力量已经用尽了,不能保全城池了,活着不能效忠陛下,死后当变成厉鬼继续杀贼。”睢阳城于是陷落,张巡、许远都被擒获。尹子奇于是将他同南霁云、雷万春等三十六人全部处死。张巡临死时,面不改色,和平常一样神采飞扬。
6、A句意:战斗是危险的事情,我身为国家的三公,不能够死于叛军之手,万一战斗失败,大家在前面死于敌手,我就在这里自刎而死,决不会只让大家战死。“战”和“危事”构成主宾式判断句,“战”是主语,“危事”是宾语,主宾之间断开,排除BC;“诸君”是“前死于敌”的主语,前面断开,排除D。
7.C“‘乘’含义相同”错误,前者是“趁着”的意思,后者是“登上”的意思。
8.B“暂停”错误,文中说“乃止”,是停止;“史思明得知皇帝亲征的消息后,派兵挑战河阳驻军”错误,文中说“……乃止。史思明引兵攻河阳,使骁将刘龙仙诣城下挑战”,是皇帝停止了亲征,史思明派刘龙仙到城下来挑战。
9.(1)敌人虽然兵多,但混乱而不整齐,用不着害怕。过不了中午,我保证为大家打败敌人。
(2)李光弼望见,大惊说:“郝廷玉逃下阵来,我的计划就危险了。”
10.①善于把握进退的时机;②善于肯定、爱护和激励部下;③治军有方,军纪严明。
参考译文:
壬戌年,任命李光弼担任幽州长史、河北节度使。史思明率兵乘胜西攻郑州,李光弼整军缓缓而行,到了洛阳,对留守韦陟说:“叛军乘胜来攻,我们应该按兵不动,不宜与敌速战速决。看形势洛阳城难以坚守,你有什么计策呢?”韦陟请求留兵于陕郡,退守潼关,占据险要之地,以挫敌锋锐。李光弼说:“两军相当,贵进忌退,现在没来由地放弃五百里地,叛军的势力就会更加嚣张。不如移军于河阳,北与泽潞兵相连,如果有利就进取,不利就退守,里外相应,使叛军不敢向西进攻,这形势就好似猿猴伸缩自如的手臂,说到朝廷中的礼仪,我比不上你;如果论指挥军事,你比不上我。”韦陟没有说话。冬季,十月丁酉(初四),肃宗下制书要亲自征讨史思明,因群臣上表书谏阻才罢。史思明率兵来攻打河阳,派骁将刘龙仙到城下来挑战。刘龙仙仗着勇力,把右脚举起来放在马鬣上,谩骂李光弼。李光弼看着各位将领说:“哪一位能为我把他的头颅取来?”白孝德愿往,李光弼问道:“你需要多少兵马?”白孝德回答说:“我一个人就行。”李光弼赞扬他的勇敢,但坚持问他需要什么支援。白孝德说:“希望挑选五十名骑兵出营门为后援,并请求大军在后面擂鼓叫喊以助威。”李光弼拍着白孝德的肩膀鼓励他,然后让他出战。白孝德挟着长矛,策马横过河流而进。砍下头颅,持之以归。叛军士卒看见后十分惊骇。叛军大将周挚又收兵逼近北城。李光弼立刻率兵到了北城,登上城头望着叛军说:“敌人虽然兵多,但混乱而不整齐,用不着害怕。过不了中午,我保证为大家打败敌人。你们都看着我的旗子作战,如果我的旗子挥动缓慢,就任凭你们选择有利时机出战,如果我急速往地上挥动旗子三下,你们就全军齐发,冒死前进,稍有后退者杀!”然后李光弼又把一把短刀放置在自己的靴子中,说:“战斗是危险的事情,我身为国家的三公,不能够死于叛军之手,万一战斗失败,大家在前面死于敌手,我就在这里自刎而死,决不会只让大家战死。”于是众将领出战,不一会儿,郝廷玉逃下阵来。李光弼望见,大惊说:“郝廷玉逃下阵来,我的计划就危险了。”于是命令左右的人去把郝廷玉的头颅割下来。郝廷玉说:“是我的坐骑中箭,并不是我怯战退了下来。”使者驰马来报告李光弼。李光弼就命令换了一匹马,让郝廷玉重新上阵。李光弼不断地挥动着手中的指挥旗,众将领都冒死进攻,呼喊之声惊天动地,叛军顿时大败,被杀一千余人,被俘虏五百人,掉进水中被淹死的有一千余人,周挚仅带领数名骑兵逃走,史思明不知道周挚已被打败,还在南城进攻,李光弼把俘虏的叛军赶到河边上让史思明观看,史思明才退去。
11、C句意:将士没有人敢不回去,又向前拼死作战。最终总能打败敌人。(张巡)又能以诚心待人,对待部下从不猜疑隐瞒。他遇上敌人能随机应变,出奇制胜,变化无穷。他在军中号令严肃,赏罚分明,与众人同甘共苦,忍受严寒酷暑,所以部下都争相拼死效力。
“卒破敌”,“卒”最终,作“破”的状语,不可断开,排除AB;
“又推诚待人”,“推诚”作“待人”的状语,不可断开,排除D。
12.B“此处与《兰亭集序》‘岁在癸丑’中的‘癸丑’所指相同”错。《兰亭集序》中的“癸丑”为干支纪年,本文中为干支纪日。
13.A“因此……”错误。从原文来看,张巡、许远决定坚守待援,还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将士饥饿疲弱,即使撤退也会被叛军追上,以致全军覆没;二是睢阳近处有其他唐军,可以等待他们救援。
14.(1)古代战国时的诸侯尚且相互救助,何况近在咫尺的各位(唐军)将帅呢!
(2)张巡临死时,神色自若,意气扬扬,像平常一样。许远被送往洛阳。
15.①战略上:深谋远虑,顾全大局。
②战术上:随机应变,不主故常。
参考译文:
尹子奇(安禄山部将)长久围困睢阳,城中粮食都吃光了,(唐军将士)商议放弃城池向东撤走,张巡、许远讨论后,认为:“睢阳是江淮的屏障,假如放弃睢阳撤走,叛贼必定乘胜长驱直入,这样江淮一带就不保了。况且我军将士又饥又弱,想要撤退也一定走脱不了。古代战国时的诸侯尚且相互救助,何况近在咫尺的各位(唐军)将帅呢!不如坚守城池以待救援。”茶纸(包茶的纸)已经吃完,于是吃马,马吃完后,捕捉鸟雀,挖掘老鼠,鸟雀、老鼠又吃完了。人人知道必死无疑,却没有人叛变,剩下的仅有四百人。癸丑日,叛贼登上城墙,(唐军)将士疲弱不堪,无法作战。张巡面向西方(长安在睢阳之西)拜了又拜,说道:“臣下已竭尽全力,不能保全城池,活着既然不能报答陛下,死后当变成厉鬼杀害叛贼!”城池于是被攻陷,张巡、许远都被活捉。尹子奇问张巡道:“听说您每次作战,都眼角睁裂,牙齿咬碎,这是为何?”张巡说:“我志在吞灭叛贼,只是力量不够罢了。”尹子奇用刀撬开张巡的口,看见牙齿只剩下三四颗。尹子奇欣赏他的忠义,想要留下他。部下说:“张巡是坚守节操之人,最终也不会为我们所用。而且他深得军心,留下他将成为后患。”于是连同南霁云,雷万春等三十六人都一起杀掉。张巡临死时,神色自若,意气扬扬,像平常一样。许远被送往洛阳(洛阳为叛军都城)。张巡当初守卫睢阳时,士卒只有一万人,城中居民也将近好几万,张巡见一次面询问他们的姓名,以后再见没有不认识的。前前后后大大小小的战斗共四百多次,杀死叛军十二万人。张巡率军打仗,不依照古代兵法,而是教练作战阵势,命令部下将领各按自身想法去训练士兵。有人询问其中缘故,张巡说:“现在同敌人作战,他们像云、鸟一样忽合忽散,变化无常,几步之间,形势就已不同。临机应变,往往在极短暂的时间之内,如果动辄询问大将的意见,事情就来不及了,这是不懂得作战应变的道理。所以我让士兵知道将军的意思,将军了解士兵的情况,这样将军指挥士兵打仗,就像手指挥手指一样灵活自如。士兵与将领互相熟悉,人人能独立作战,不也很好吗?”自从起兵以来,武器都从敌人那里夺取,自己从不修造。每次作战,将士中如有人后退溃散,张巡就站在战场上,对将士说:“我不离开这里(以示与将士同生共死),你们为我回去,继续与敌人决战。”将士没有人敢不回去,又向前拼死作战。最终总能打败敌人。(张巡)又能以诚心待人,对待部下从不猜疑隐瞒。他遇上敌人能随机应变,出奇制胜,变化无穷。他在军中号令严肃,赏罚分明,与众人同甘共苦,忍受严寒酷暑,所以部下都争相拼死效力。张镐听说睢阳形势危急,(率领将士)倍道兼程,火速进兵。等到张镐赶到,睢阳城已陷落了三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