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 题 1 古诗三首 清平乐·村居 部编版 四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时学 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学 习 目 标 1.认识“篱、宿、茅、剥”等生字,读写“稀疏、茅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和插图,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诗歌大意。 4.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 重难点 关注关键语句,想象画面: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关键字词的意思,想象画面,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学情分析 指导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品读诗句关键词,引导想象画面,学生的画面是零散的,碎片化的。教学时给学生提供一些表达的句式或表达的思路,引导学生整合句子,完整表达。尊重学生学生的个性表达,不要形式化格式化。教学辅助 教学课件,学习任务单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复习古诗,回顾学习方法【设计意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巩固复习古诗及学习方法,让学生回顾并建立情景意识,能自主学习古诗】一、复习古诗,回顾古诗学习方法1.读古诗朗读古诗,读出节奏2.圈景物——圈出景物,了解景物特征3.想画面——想象画面,体会乡村生活的情境4.悟诗情——抓关键词,联系语境,体会诗人情感二、诵读古诗1.出示古诗,学生自读。清平乐 ·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了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学习任务二: 朗读古诗词,感受乡村事物特点【设计意图:根据已有经验,整合阅读词,体会诗词格式的不同,让学生从景物想象画面,体会田园生活的美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紧扣单元阅读要素“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思想感情”,磨砺学生的阅读眼光和思辨能力。】一、读通古诗词,字音读准1.认读生字词,自读,检查读。茅檐 翁媪 亡赖 莲蓬2.多音字剥 báo(剥壳)bō(剥开)二、朗读古诗,感受诗中景物特点1.朗读古诗词,请根据你的理解读出节奏。(1)对比阅读《宿新市徐公店》《清平乐 村居》,体会诗词的不同。相同:词和诗一样,非常注重押韵,例如“小”“草”“好”“媪”押韵,“东”“笼”“蓬”押韵。(“蓬”古音念póng;“大儿溪东锄豆”,为了押韵,写为“大儿锄豆溪东”)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词的音韵美。不同:—题目不同。(“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词题)—诗每一句的字数往往相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词分为两部分。(上阕和下阕)(2)根据诗意,画出停顿节奏。2.理解《清平乐 村居》(1)词中哪些词语让你一下就看出这首词写的是“村居”,是农村生活?把这些词语圈出来。——茅檐、溪、锄豆(是指在豆田里除草)、织鸡笼、剥莲蓬。(2)读注释:茅檐:茅屋的屋檐。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带湖(今属江西),此地古代属吴地。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翁媪(ǎo):老翁、老妇。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织:编织。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亡,通“无”,无赖,指顽皮,淘气。卧:仰卧,侧卧,俯卧……(3)联系生活情境,说说诗词大意:低矮的茅屋旁,一条小溪缓缓流淌,溪边青草茂密。映衬得小溪更加清澈。那是谁家的老两口啊,在屋前用吴地方言聊着天,喝酒逗乐,真是其乐融融。 大儿勤劳,在溪东的豆田间锄草;二儿手巧,正在编织鸡笼;小儿最淘气可爱,在溪边剥莲蓬,自由自在。学习任务三:抓住事物特点,想象乡村画面【设计意图】抓关键句想象诗词描述的画面,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从诗句内容,调动多种感官展开想象,还可以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态,结合自己生活环境,进而感受农村孩子的顽皮可爱,无拘无束,以及恬淡的乡村生活。根据田园诗的写作构思来把握思想内容,从而学会阅读;延伸阅读,旨在让学生运用这样的阅读思路,尝试解读田园诗,形成阅读能力。一、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辛弃疾: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他的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其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其中,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本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全词以白描手法描述了农村的乡土风俗,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二、体会诗句描述画面1.《清平乐.村居》用词中的“溪上——溪东——溪头”为线索,将学生想象的五个人物的生活画面联结成为一个整体。从中感受到什么?——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居住环境优美);——醉了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夫妻恩爱和谐;儿子懂事可爱)。——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小儿子的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想象画面:一家五口自得其乐,无忧无虑,营造了一幅和平安宁、静谧美好的乡村生活画面。学习任务四:抓关键词句,体会情感【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反复品读诗词语言中,感受诗词的韵味意境。词有尽,而意无穷。这正是词这种文学形式的魅力。让学生读诗诵词中,品读关键词语,想象诗句描绘的淳朴田园风光,悠闲的农家生活,感受作者的喜爱和向往之情。一、同文阅读,感受孩童的特点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小儿的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你的眼前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用词中的“溪上——溪东——溪头”为线索,将学生想象的五个人物的生活画面联结成为一个整体)预设:溪上绿草茵茵,小溪的东面,老人的大儿子正在挥着锄头,卖力地为自家豆田锄草,额头的汗珠滚落下来,滴滴渗入泥土不由得想起“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辛劳。二儿子坐在树下灵巧着编织着鸡笼。可爱的小儿子无忧无虑地横卧在溪边,剥着莲蓬。二、积累儿童趣诗1.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白居易《池上》)2.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小儿垂钓》3.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袁枚《所见》三、想象情景,体悟情感。1.《清平乐 村居》整首词都在表达喜悦之情。(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两句词透露出浓浓的甜蜜,你能抓住其中的字词说说你的理解吗?“醉”酒醉或陶醉。“吴音”这个词表明夫妻俩说着当地的土话,那种说话声让人感觉又轻柔又好听。说起来柔媚婉转,就像唱歌一样,更增加了几分亲昵。)“相媚好”,我认为这是夫妻俩在相互逗趣、取乐。“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这几句词里直接出现了“喜”字,词人喜欢他们什么?——喜欢老大勤劳。 ——喜欢老二手巧。——喜欢小儿可爱。 ——喜欢小儿自在。辛弃疾巧妙化用前人的名句,写出了孩子们的勤劳、孝顺、可爱,读出喜悦之情。2.感受乡村之美从哪些诗句汇总体会到乡村的美?……….(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乡村景象清新明丽,纯朴自然(2)醉了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乡村人家和谐、勤劳、愉快的生活。(3)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乡村孩子的活泼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无拘无束。4.小结:《古诗词三首》通过诵读、理解、想象情境,让学生穿越时空,感受南宋时期人们淳朴自然的田园生活,感受乡村儿童的可爱活泼,无忧无虑,体会诗人对幸福和谐、安居乐业的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作业设计】背诵《清平乐·村居》根据诗句想象你眼前的画面。完成《分层作业》。【板书设计】清平乐 村居翁媪 相媚好大儿锄豆 中儿织鸡笼小儿无赖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