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

资源简介

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
一、知识导航
l、了解明清两朝建立及统一的基本史实和明清初期的统治措施及影响。
2、掌握明清时期抗击外来侵略和加强边疆地区管理的措施及意义。
3、通过分析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情况,认识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繁荣景象。
二、知识解读
1、明朝的建立
背景
元朝末年,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激化,激起大规模农民起义
建立
1368年,朱元璋率领起义军推翻元朝,削平群雄,建立明朝,定都应天(今江苏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统一
1368年秋,明军攻占大都,蒙古残余势力逃往漠北。此后,明朝军队先后平定西北等地,统一中国
疆域
明朝疆域最广时,东北抵日本海,兀的河(今乌第河)流域,西北到新疆哈密,西南包括今天的西藏、云南,东南到今东海、南海并及于海外诸岛
2、明朝巩固
措 施
影 响
政治上
①明冬祖朱元璋及明成祖朱棣执政期间,通过废除丞相、创内阁、设厂卫特务机构和迁都北京等举措,强化皇权21世纪教育网
奠定了明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
经济上
②明初统治者实施奖励垦荒、轻徭薄赋和提高手工匠身份等政策
使社会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
③明代前期,郑和下西洋开辟亚非海上通道的壮举21世纪教育网
表明了明朝对国外的强大影响和在世界范围的先进地位
④明朝中后期进一步改革赋役制度
刺激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市镇经济高度繁荣
3、明朝灭亡:(明末农民起义) 21世纪教育网

原 因
历经近三百年的时间,明朝日趋衰败,官府多次增加赋税和各种杂税,土地兼并恶性发展,大量农民破产逃亡。明末,在对后金用兵以及连年天灾重压下,终于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时间
1627年
领导人
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人先后起义

结 果
起义的烈火燃遍陕西、河南等地,先后卷入几百万民众,持续了近二十年。1 6 4 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北
京,推翻明朝
2、清朝统治
(1)后金政权:明朝后期,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崛起.l 7世纪初,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并脱明独立,建立“大金",史称后金。
(2)清朝建立:
表 现
清朝建立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即位,改族名为满洲,1 6 3 6年,在盛京(今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
统一全国
1 6 4 4年,明朝宁远总兵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起义军。起义军在山海关战败后撤出北京。清军长驱直入,迅速占领北京并分兵西进南下,将辽东地方民族政权转变为统治全中国的清王朝
(3)抗清斗争:
①原因:清初二三十年间,政府推行大规模圈占土地、强制东南沿海居民内迁和威胁逼迫汉人剃发梳辫等弊政,激起民众强烈的反抗。
②抗争:新成立的南明政权,在长江中下游和两广、福建地区举起反清复明的大旗;一些明末起义军余部联合南明,共同抗清。
③影响:清初各族人民的抗清斗争促使统治者调整野蛮落后的政策,制止了社会经济的倒退逆转。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很快达到中国历史上新的高峰。
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抵御外来侵略:明至清朝前期,中国成功抵御了沙俄和西方殖民者的侵略,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管理边疆地区的措施,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和发展。
过 程
影 响
抗击
倭寇
明朝中期,日本海盗经常骚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当时人们称 之为倭寇。1 6世纪中期,戚继光和俞大猷奉命抗倭,抗倭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捍卫了我国的主权,保障了我国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收复
台湾
17世纪,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1661年,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的郑成功率领军队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郑成功胜利围攻赤嵌城后,向台湾城发动进攻。经过长期围困,1662年初,荷兰守军被迫签字投降,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1 6 8 3年,清军进入台湾,郑成功的后代归顺清朝。1 6 8 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我国东南海防
保卫
东北
为抗击沙俄的入侵,1 6 8 5~1 6 8 7年,清军两次大规模围攻雅克萨城。在边疆各少数民族人民的支持下,清军击毙侵略军头目,取得了胜利,沙俄被迫同意与清政府谈判
1 6 8 9年,中俄双方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为中国领土
2.明清的民族政策——明修长城清修庙
民族政策
表现
影响
(1)明朝防御政策
为了防范蒙古骑兵南下,明朝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固、增修长城,有效地保护了中原地区经济的发展。
长城北部的蒙古族积极与中原地区发展贸易,从而出现长期稳定的和平交往局面
(2)清朝怀柔政策
在承德修建避暑山庄,并在山庄周围修建了宏伟的喇嘛庙,清朝统治者经常在夏季前往避暑山庄和附近的木兰围场,接见蒙古王公、西藏政教首领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利用联姻、宴饮、围猎等手段,与他们联络感情
加强了民族感情,巩固统治
3.镇压分裂叛乱活动
过 程
影 响
(1)平定准噶尔叛乱
17世纪下半期,蒙古草原西部的准噶尔部在首领噶尔丹的统治下,发展为一支强大的割据势力。噶尔丹在沙俄的支持,屡次向清朝政府挑衅。1 8世纪中期,清朝平定准噶尔,统一了天山以北地区
粉碎了割据势力,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在平定准噶尔叛乱之后,天山以南地区爆发了大小和卓叛乱。清军随即进行讨伐,经过两年战斗平定叛乱
清朝在该地区设置伊犁将军,管理整个新疆地区事务,加强了新疆与清朝中央政府的联系,使清朝对西北地区的统治增强,边防更加巩固
4、清政府加强西藏的管辖
(1)册封达赖班禅
①清军入关后,西藏的佛教首领达赖五世亲自入京朝贺,清廷赐予“达赖喇嘛"封号
②后来,清廷赐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此后,西藏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
(2)设立驻藏大臣
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后来,驻藏大臣的职权进一步加强,如主管西藏官吏的任免,掌管藏区军队的调遣,办理一切涉外事务,等等
这使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的隶属关系进一步加强
(3)实行金瓶挚签制
西藏的佛教规定,每位达赖、班禅去世后,都必须找出一位符合要求的婴儿,作为转世灵童当他们的继承人。1792年,清政府规定:达赖、班禅的转世灵童的选择,要在驻藏大臣的监督下,从颁发的金瓶中抽签确定,经中央批准生效。这就是金瓶挚签制
清政府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理
5、明清对西南地区的管理——改土归流
时间
措施
影响
明朝初期
统治者沿用元朝中央政府的办法,任命当地民族首领土司为官,对这一地区进行管理
改土归流加强了中央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
明成祖
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在一些条件成熟的地区,取消土司制度,设立与中原地区相同的行政制度,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这就是改土归流
清朝雍正时期
改土归流开始大规模推行
6、清朝疆域
疆域:清朝前朝,我国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以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是亚洲最大的国家。
(2)意义:明至清朝前期政府采取的这一系列措施,维护了国家统一,奠定了今天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
三、农耕文明的繁盛
明至清朝前期,中国的农耕文明达到鼎盛。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都取得了巨大进步。
1.农业的发展
(1)精耕细作农业继续发展:北方黄河流域形成了两年三熟和三年四熟,南方长江流域采用多种形式的一年两熟制,闽江和珠江流域一些地区形成一年三熟制。
(2)农业品种不断增加:
①大量新品种被培育出来。
②引进外来品种。一些原产南美洲的高产且适应性强的甘薯、玉米等作物引进中国,并且逐步推广。这些新品种为粮.食增产开辟了新途径,一定程度上解决了1 5世纪以来中国因人口不断增长带来的粮食紧张问题。
2.手工业的繁荣
(1)表现:
①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全国涌现出了一批棉纺织基地。
②榨油、粮食加工、制瓷、采矿、冶铁、造船等手工业的发展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③手工业在工具、技术、产品质量以及行业种类、规模、产量上超过前代。 .
(2)资本主义萌芽:
时间
明朝中后期
地区
经济发达的苏州、松江等地
行业
纺纺织业
表现
以辟产商品为目的,机户拥有大量资金、几台甚至几十台织机,采用计时或计件方式向机工付酬
特点
毓一指挥、分工协作、劳动效率较高的经营形式,已经带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特点
①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和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
②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方式:
3.商业的活跃
(1)原因: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农产品与手工制品大量投入市场,商品经济活跃起来。
表现
城市的兴起
传统的大城市(北京、南京)日益繁荣。大批工商业市镇逐渐兴起。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市镇,使市镇规模扩大,市面繁荣。明朝中期以后,江南数千户、上万户的繁华市镇比比皆是。商人、手工业者成为市镇人口的主体
商帮的形成
商品生产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以及工商业市镇的兴盛,给商人的活动开辟了广阔的天地。随着商人数号的增长,商帮出现,著名商帮有徽商、晋商等
贸易的发展
1 6世纪,沿海各地的海外贸易十分活跃。中国的茶叶、生丝、土布、瓷器等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深受欢迎.由欧洲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不断增长。白银在明代中后期成为主要货币
知识探究
1.想一想,为什么明末农民起义能够迅速发展,并得到农民的支持?
李白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粮”口号,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起义军赈济贫困、“平买平卖”等措施得到了农民的支持,从而发展迅速。
2.有人认为长城是“民族封闭的象征”,也有人认为长城是“促进北疆经济开发的生命线和联结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你认为明长城发挥了什么历史作用?
明长城抵御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保护了中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保证了中原地区的强大和统一,为边疆地区经济开发提供了和平安定的环境。明长城也在一定程度上封闭了其他民族与汉族的交往,影响了文化的传播。
3.观察地图,圈划出文中所描述的清朝疆域各个方位的地名。根据清朝前期疆域四至大体标出。
4.将中国政区图与明朝疆域图、清朝疆域图进行比较,看看有哪些变化。
明清疆域与今日中国版图的相同点:基本版图相似,台湾等地一直就是中国的领土;不同点:清朝疆域较为广大,今 日中国版图与之相比,北部边疆变化较大。
5.结合上述资料,说说当时的人口流动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1)趋势: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市镇从事工商业。
(2)原因:商品经济活跃,工商业发达,商业市镇兴起。
6.结合课文与上述资料,说说清朝前期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中国是农耕经济大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贸易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经常处于出超地位。
7.归纳一下明清时期农耕文明的繁盛体现在哪些方面。
农业技术进步,农作物品种增多;手工业繁荣,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大批工商业市镇兴盛;海外贸易活跃。
学以致用
一、选择题
1.明朝建立后,改革行政制度,加强君主权力。在中央,他废除了自秦朝以来存在1500多年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该政治制度是 ( )
A.丞相制度 B.郡县制度 C.行省制度 D.科举制度
2.下面图片所反映的共同的历史主题是 ( )
戚继光 郑成功 雅克萨之战
A.中国古代改革家 B.和外国的友好交往
C.抗击外来侵略 D.发展民族经济
3.维护国家统一,打击民族分裂势力,是任何一个国家统治者的重大治国谋略。清朝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 )
①平定噶尔丹叛乱 ②确立“金瓶掣签"制度
③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 ④进行雅克萨之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公元前60年和清乾隆时期,我国为加强管理,在新疆分别设置 ( )
①西域都护 ②北庭都护 ③伊犁将军 ④新疆行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5.明至清朝前期,中国的农耕文明达到鼎盛。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一些原产南美洲的高产且适应性强的等作物引进中国 ( )
①玉米 ②西瓜 ③甘薯 ④马铃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中国在传统农耕文明的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下列对这一时期历史阶段特征最恰当的概括是 ( )
A.帝国的繁盛 B.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与发展
C.近代的曙光 D.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7.如图是热播电视剧《宫》的宣传海报,她可能看到盼情景有
①在东北,大量人丁在建造万里长城②在西北,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
③在西南,改土归流开始大规模推行④在中央,皇帝选调亲信设立军机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二、非选择题
8.中国历朝历代疆域的沿革不仅呈现出空间范围的变化.更是国家历史悠久的见证。观察下列四幅图片,回答问题·
央对地方的管理,它推行__________制度。
(2)图一所示王朝并没有“传之万世",仅仅十几年就被图二中的新王朝取代,新王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采取了哪一措施,有何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3)图三反映的是哪一种制度?该制度对我国产生什么影响?
(4)依据图四提供的信息,指出该王朝为加强对西北、西南边疆的控制所设置的机构。
(5)由对上述问题的凹答,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21世纪教育网
9.明清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时期。中央政府为了维护祖国统一,主要在三个方面采取了重大举措:①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②平定少数民族叛乱:③反击外来侵略。
(1)请从清史实中各举一例说明.
21世纪教育网
(2)清朝前期疆域与中因现行疆域相比,有何变化?
21世纪教育网
(3)“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是清朝乾隆帝称赞承德避暑山庄围墙外宗庙的诗句。它反映了什么样的思想?请从史实中找出反映这思想的例子。

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参考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