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边城》教案【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1、学习本文以叙述为主,辅以描写、议论、抒情等的表现方法。2、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作者在小说人物形象中寄托的情感,把握小说反映的社会风貌。3、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作者所塑造的翠翠形象及其身上体现出来的淳朴的人性美。4、文化传承与理解:品读环境描写,了解边城习俗;了解本文所记述的湘西水手等下层民众在特殊社会状态下独特的生活情状。【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者写作意图,体会作者在小说人物形象中寄托的情感。难点:了解小说创作独特的艺术手法,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与社会背景超越时代与民族的价值与意义。。【教学方法】导学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预习导入。了解了阿Q,大家可能见识到了一个“无比丑陋”的灵魂,但是今天我们要看到的却是一群美好的人。他们善良、真诚,在边城这个世外桃源,构成了一个真善美的世界。【任务一】了解作者和作品。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沈从文生平: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苗族。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文物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成就: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代表作品:短篇小说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中长篇小说《边城》《长河》等。京 派京派是20世纪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蕴。⑥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重造观念,重铸国魂——《边城》沈从文是带着年轻人的理想和热情,带着对新世界的热望,从荒僻、闭塞、落后的湘西赶到大都市北京的。然而,迎接他的却是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官僚共同统治下的黑暗天地。沈从文感到,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要脱离眼前的苦难,唯有重造有形的社会和无形的观念,必须重铸我们的国魂。于是,他将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他生在湘西,长期生活在湘西,对故乡人民怀着特殊的深厚的感情。于是,他便用自己的笔,勾勒了一幅幅湘西风俗画,以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来表现自己所崇奉的民族传统美德。1933年夏,沈从文游崂山,在一条名叫“九水”的溪边,看到对岸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女,穿一身孝服,先在岸上烧了一堆纸钱,后又从溪里拎起一桶水向来时的方向走去。看着她孤单孱弱的身影,沈从文想到了家乡小辈用河里或井里的水为去世的长辈抹洗尘垢的风俗,想到湘西一些小溪渡口人家常有的家庭格局,以及自己从湘西走出来艰苦奋斗的经历,不禁产生了写作《边城》的冲动。《边城》故事情节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淳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上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可爱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待傩送回来,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⑦【任务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阅读全文,勾画生字词,查字典注音解释。明确字音①安辑(jí) ②蘸酒(zhàn)③悖时(bèi) ④氽水(tǔn)⑤泅水(qiú) ⑥踹水(chuài)⑦喧阗(tián) ⑧怏怏(yàng)⑨角隅(yú) ⑩睥睨(pì nì) 歇憩(qì) 眺望(tiào) 傩神(nuó) 鞶鼓(pán) 蚱蜢(zhà měng) 棕榈(zōng lǘ)概括全文几个部分。第一次读完,你觉得这里的人和阿Q生活的未庄一样吗?为什么?(用自己的话谈读后的感觉)(示例)不一样,这里的人单纯善良,重情义。例如:第一次见翠翠独自一人,傩送就想帮助她,怕她一个女孩子有危险……(举文中的例子来说明)第二课时导入。大家在读过《边城》这几章节后,可能会觉得这哪里像小说呀!的确,和我们平常读过的情节精彩,故事吸引人的小说不一样。《边城》不是一部靠情节吸引读者的小说,它是一部散文化的小说。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边城》的魅力。【任务一】赏析小说的环境描写。1、《边城》中的人们是生活在怎样的一个环境中?依据文中的语句填写下面的表格。环境特点 文中的语句生活太平 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远离战争 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民风淳朴 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旧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这是一个极具地域特色的如桃花源一样优美的生活环境。作者为什么要详细地描写边城的环境和赛龙舟的活动?湘西山城充满了安静活泼、生机盎然的风景美,是作者理想中的世界。山城具有风俗美,特别是赛龙舟的活动,表现了湘西淳朴的民风,表现了湘西民众对生活的热爱。为后文主要人物的出场做了铺垫。【任务二】探究人物形象《边城》中的翠翠是美和爱的化身,沈从文笔下的人情美、人性美完全在翠翠身上体现了出来。试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一人物形象。①纯真、可爱。如回答傩送“我是翠翠”时的那种内心极其着急、希望有人能认识她的心理,到后来回家回答爷爷“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既表现了祖孙情深,又表现了少女的纯真可爱。②聪明、矜持。如课文第五章中顺顺和祖父谈话时,“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话听得清清楚楚”时的神态;第六章中祖父问及翠翠是否记得去年端午的事情时,“翠翠还正想起两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哪”,但祖父一问,“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③对爱执着、纯粹。她爱得自然,爱得朦胧,爱得执着,爱得纤尘不染,爱得水晶般纯洁透明;翠翠爱的方式和在爱情来临时的表现,脱胎于湘西古风犹存的风土人情,典型地体现了人情、人性美。总之,翠翠是一个善良聪慧、温婉多情的少女,外表的温婉羞涩与内心的炽热多情融为一体,是一个成功而又独特的人物形象。文中的老船夫是一个怎样的人?从老船夫身上我们看到了便成立怎样的人际关系?性格:老船夫忠厚老实,重义轻利,古道热肠。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守着渡船,不计报酬,不贪便宜,以给人提供方便为乐。人际关系:真诚的老船夫同时获得了人们对他的关爱:顺顺送粽子给他,坐船的小伙子多给他钱。这种超越阶级、金钱关系的乡邻之情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少见的,体现了人物身上所蕴含的美好人性。【任务三】探究文章主旨沈从文的理想是要在小说《边城》中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那么“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相对于什么而言呢?作者极力讴歌的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作者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淳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祖父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祖父和翠翠相依之情,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课堂小结】1、能根据课文细节归纳人物形象。2、能够评价形象,形成自己的看法。3、能够根据创作背景、写作目的和文本内容探究归纳文章的主旨。第三课时【任务一】体会《边城》散文式的创作手法《边城》作为一篇小说,读来却和传统小说韵味有很大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散文化的叙事笔法。结合课文节选部分,分析散文化的小说具有怎样的特点。答:(1)小说结构散文化。本文节选的是《边城》三、四、五、六章,小说结构散化,没有传统小说的悬念,缺乏引人人胜的故事。第三节主要叙述了“边城”的端午风俗,后面三节分别采用追忆过去、回到现在、补叙上一年端午的情形的方式,叙述了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和内心纠葛。这样在情节上不设中心事件、人物上不设中心人物的创作方法,使得《边城》在结构之上得以大解放,形成了疏散自如、跳跃多变的散文化结构。语言的散文化。①如水一般的抒情笔致,语言柔和清丽,地望明净澄澈,自然流畅,平缓深远,充溢着水的气息。②语言既便携质朴自然,又浮沉蕴藉,以诗和散文的凝重、情致融入乡土写;是赔实小说的写作,产生了纯和真的美文效果。《边城》中对小溪、白塔、老船工工作的渡口环境、气候、祖孙的心态和话语交流,都赋以诗情画意的散文之美。③描写人的内心活动和人际交流的语言,质朴真诚,内蕴丰富,意味深长。如二老对翠翠的戏语,“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翠翠念叨着“翠翠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这样的异句重复,显然是作者有意为之。可以从多个角度看出它的水乡风味,通俗、深刻而耐人寻味。这样质朴而醇厚、淡雅而明丽,又具有音乐韵律感的语言,显示了语言散文化的魅力。【任务二】探究《边城》的艺术魅力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文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边城的“人生形式”的?答:①风景美。湘西山城充满了安静活泼、生机盎然的风景美————天朗、风轻、水清,这是一个健康、自然、美丽的世界。②风俗美。端午节时有龙舟比赛,捉鸭子比赛,中秋、过年时有月下对歌、舞龙耍狮子、放炮仗烟火,边城祥和安定,人民和睦安乐。③人性美。翠翠与傩送之间纯洁的爱情、翠翠与祖父之间纯真的亲情、祖父与朋友之间淳朴的友情……这里的人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矫揉造作,体现了人性美的一面。【任务三】比较阅读《阿Q正传》和《边城》是如何通过社会环境来展现国民劣根之丑和人性自然之美的?小说 不同的民俗 不同的人情 不同的等级观念 不同的人性《阿Q正传》 阿Q生活在未庄,那里有土谷祠、酒店、赛神、赌摊等富有民族地域特色的风俗。 在未庄,阿Q不是唯一的“愚弱的国民”,与他精神状态相仿佛的国人,不仅处处有,而且人数众多,他们是维持封建统治秩序的社会基础;如在阿Q欺负小尼姑的时候,这些人就在一旁“九分得意的笑” 未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在等级观念浸染毒害下的势利。处于统治地位的赵太爷不准阿Q姓赵,打阿Q的嘴巴那当然就是阿Q的错,这就是势利的未庄。边城社会也有贫有富,却并不因贫富而分等级 未庄人是吝啬与贪婪的,阿Q赢钱的时候却被人做了手脚抢去。《边城》 茶峒是边城,粽子、糍粑、渡船、吊脚楼、小背篓、对歌、赛龙舟等都是湘西特有的风俗,作家抓住了最具代表性的端午节 摆渡老人重义轻利、古道柔肠,龙头大哥顺顺豪爽慷慨 而《边城》中掌水码头的龙头大哥顺顺是个大方洒脱的人,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钱财没有改变人的本色。天保和傩送同父亲一样有着边城人的淳朴和善良。 《边城》中的老船夫,撑船摆渡,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五十年如一日,认真地恪守着一个摆渡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却从不抱怨什么,也不想求什么,一切出于自然本性。讨论:《阿Q正传》展现国民劣根之丑,《边城》展现人性自然之美。你认为哪篇小说更有现实意义?答案不同意,说出自己的观点即可。【课堂小结】1、体会《边城》散文式的创作手法和艺术魅力2、领略《边城》的美。3、比较《阿Q正传》和《边城》不同艺术手法。【随堂检测】1.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课文开头描写的湘西边城是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为边城营造了一种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的境界。B.文中介绍了掌水码头的龙头大哥顺顺,同时引出傩送,为第四节描写傩送水中捉鸭、翠翠和傩送在河边相识张本。C.翠翠会有“假若爷爷死了”的想法,主要是因为对爷爷无比依赖的心情;同时还折射出翠翠对爷爷的关心,表现了祖孙相依为命的真挚情感。D.课文最后写翠翠听爷爷吹唢呐《娘送女》,这段文字从正面写出了翠翠对未来迷茫和惆怅的心情。(应该是对爱情的憧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