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综合练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年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综合练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3年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四单元综合练习
一、单选题
1.清代画家徐扬在乾隆二十九年作《平定西域献俘礼图》,意在歌颂
A.平定三藩之乱 B.设立台湾府 C.雅克萨之战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2.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表现在
①商业市镇兴起并发展 ②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
③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④茶叶等经济作物开始商品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3.下列对中国古代皇帝的称谓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
A.文景之治 B.汉武帝盛世 C.光武中兴 D.康乾盛世
4.下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中苏州斜桥一角。该图反映了当时
A.出现农村集市 B.坊市界限明显
C.商业市镇兴盛 D.榷场交易活跃
5.朱元璋曾作诗:“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此朱元璋
A.设内阁辅助政务 B.设立军机处减少政务繁忙
C.给予丞相票拟权 D.设立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6.下图为《微州府通往各地路线图》。明代中期以来这类地图在安徽商人群体中广泛流传。这一现象表明当时当地
A.商帮活动重心开始南移 B.重农抑商政策执行不力
C.率先冲破海禁政策束缚 D.区域经济联系得到增强
7.文学艺术创作来源于社会生活,代表明清文化突出成就的文学艺术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下列反映清代文学艺术成就和特点的是
A.《三国演义》和秦腔
B.《水浒传》和昆曲
C.《红楼梦》和京剧
D.《西游记》和汉调
8.王夫之在古代“气一元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宇宙观。认为万事万物的存在是事实性的存在,是先有物才有理,因为理是存在于世间万物之中的。这说明,王夫之
A.开始了对宇宙本源的探索 B.打破了唯心主义思想禁锢
C.促进了明清儒学的新发展 D.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思想
9.如图反映了明朝内阁制度建立及演变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六部已无任何权力 B.内阁成为法定的决策机构
C.内阁严重制约皇权 D.内阁的权势和地位日趋提高
10.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在“清代盛衰”文中作出如下判断“清朝的衰机,可以说是起于乾隆之世。”他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乾隆时期
A.开始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世界
B.人口快速增长,社会矛盾尖锐
C.高度重视农耕经济,错失转型先机
D.建立军机处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11.明末民间著作《士商类要》中提出“商贾士农咸乐业,恩波浩荡海天同”;清代乾隆年间的著作《生意世事初阶》则将商贾之理财与为官出仕和“出而裕国”相提并论。这些反映了部分有识之士
A.认为应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B.对商人和商业有了新认识
C.仍认为科举出仕才是正途 D.认为政府应鼓励民众经商
12.仁宣时期,明政府大力推行招抚流亡政策,规定:凡前逋负官物,悉皆蠲免,复业之后,仍免税粮及杂泛差役三年。在此政策感召下,山东不少地区的流徙人口陆续返乡复业。明政府此举意在( )
A.减轻农民负担 B.强化基层控制 C.稳定赋役征派 D.扩大政权认同
13.中国古代曾有一个中枢机构,它是有官无吏的特殊衙门,该机构任职的,无定员,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最多时达十一人。这一机构中的“官员”最有可能称之为
A.参知政事 B.内阁大学士 C.军机大臣 D.同平章事
14.军机处设立之初,既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也没有专职的官员,成员也无定额,皆由雍正帝特旨选任。由此可知,军机处的设立
A.有利于强化皇权 B.便于提高决策科学性 C.节约了财政开支 D.有助于精简政府机构
15.17世纪初,中国士大夫徐光启在与欧洲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翻译的西方数学巨著《几何原本》的序中写道“此书为益,能令学理者祛其浮气,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发其巧思;故举世无一人不当学。”这可以反映
A.东西之间文化交流频繁 B.实学思潮已经兴起
C.西方科技得到社会认可 D.中学突破传统窠臼
二、材料分析题
16.课本剧表演是同学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载体。以下是某班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历史课本剧表演的部分场景。认真欣赏,回答问题。
(1)场景一图一中的历史人物是谁?他所开创的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分别是什么
(2)场景二中明朝政府为加强皇权采取了什么措施?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措施的直接影响。
(3)根据课本剧,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趋势。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
——摘编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清朝的政区制度虽然比较复杂,实际上只有三种类型:第一,省、府、州、厅、县制,主要实施于汉人为主的农业区。如东北三将军,到晚清时人口增加,农业开发已有了相当规模,就取消了将军置省。新疆的置省除了经济开发的条件外,还有国防上的考虑。第二,一定程度的民族自治区,如西南的土司、蒙古的盟旗;这些单位都有具体的部门管辖,承担一定的贡赋和力役,但在各自范围内按传统制度统治的权力。第三,高度自治的西藏,除宗教领袖的继承和册封,军事外交权由朝廷掌握外。内部实行政教合一,地方政府服从宗教领袖。
——摘编自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清代行政区划制度的特点。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朝和清朝行政区划制度的积极作用。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
材料二: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影响深远,以后历朝基本沿袭并逐渐完善这一制度。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周、秦、元三朝地方所实行的行政制度。“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这句话的实质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请用秦朝以后的史实证明材料二中的观点。(至少列举6个史实证明。)
参考答案:
1.D
【详解】该画作于乾隆时期,意在歌颂乾隆的功德,联系所学可知,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是乾隆的重要贡献,故选D;ABC都是康熙的贡献,排除。
2.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主要有:商业市镇兴起并发展;明朝实行一条鞭法,清朝实行摊丁入亩,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①②③正确,故选B;④错在“开始”,故排除A、C、D。
【点睛】
3.D
【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光武帝等都是谥号,康熙、乾隆是年号,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4.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盛世滋生图》描绘了苏州城郊百里的风景和街市的繁华景象,完整地表现了原作中气势宏伟的古城苏州市井风貌,因此C正确,A排除;宋朝时期的市坊分开限制就已经被打破,B排除;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D排除。故选C。
5.D
【详解】材料反映朱元璋废除丞相后政务繁忙,为此,朱元璋设立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故D符合题意;明成祖设内阁辅助政务,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朱元璋废除丞相后不再有丞相,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6.D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地图中的路线图说明了徽州府与周边地区有了长期的、紧密的往来,区域经济联系得到增强,故D项正确;图片不能体现商帮活动重心的转移情况,排除A项;材料中看不出重农抑商政策执行情况,排除B项;地图中信息为国内贸易,海禁政策针对海外贸易,排除C项。故选D。
7.C
【详解】明清时期文化艺术出现新的发展,以小说、戏曲作为主要题材。《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高峰,代表着明清小说的最高成就。京剧产生于清朝时期,是中国的国粹。《红楼梦》和京剧符合题意,答案为C;《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作品,与材料朝代矛盾,A错误;《水浒传》《西游记》是明代作品,与材料朝代矛盾,BD错误。
8.D
【详解】材料中说明王夫之认为“气”是先于“理”的客观存在,即自然规律;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在古代‘气一元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宇宙观”可知,王夫之发展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提高了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故D正确;老子的“道”就开始了对宇宙本源的探索和哲学思考,排除A;“打破了唯心主义思想禁锢”夸大了王夫之字宙观的作用。排除B;虽然明清之际反封建民主启蒙思想促进了儒学的新发展,但材料强调的是王夫之唯物主义思想,没有涉及他对儒学的批判继承,排除C。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在古代‘气一元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宇宙观”“认为万事万物的存在是事实性的存在,是先有物才有理,因为理是存在于世间万物之中的”的主旨,并正确掌握王夫之的思想。
9.D
【详解】根据“内阁从侍从顾问一直到部权尽归内阁”可知,图片体现的是内阁的权势和地位的提高,D正确;六部属于中央正式机构,无权的说法错误,排除A;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法定机构,无决策权,排除B;内阁强化了君主专制,C错误。
10.C
【详解】本题考查主要经济政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把握关键时间信息“乾隆之世”。 乾隆统治的鼎盛时期是18世纪后半期,此时西方已经开始工业革命,而中国仍然在高度发达的自然经济上徘徊,这是中国落后的根源所在,导致中国错失转型先机,故C正确。结合所学知识,A中“开始”表述绝对,排除;B与题意无关,排除;D中“军机处”建立于雍正年间,排除。
11.B
【详解】据题意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商业的地位有所提升,甚至能够与做官相提并论,说明这些有识之士对商人和商业有了新的认识,故选B,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对商业的新认识,C项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部分有识之士对商业有了新的认识不代表认为政府应该鼓励民众经商,排除D。
12.C
【详解】依据材料“仁宣时期,明政府大力推行招抚流亡政策……山东不少地区的流徙人口陆续返乡复业”,可以看出在封建王朝下,小农经济是根本,是国家稳定的基础,流民返乡复业可以为政府提供相应的赋役征派,C项正确;材料不能得出农民负担是否减轻,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政府对流民的管理,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稳定赋役,巩固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根据材料“中枢机构”“有官无吏”“该机构任职的,无定员”以及所学知识可知清代的军机大臣均为兼职,自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等官选用,或由军机章京升任。初为三人,后增至四、五人或八、九人,最多十一人, 其数无定额,任期无限止,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参知政事则演变成一个常设官职,作为副宰相,是正式官职,且品级很高,排除A项;明朝设内阁不是正式的法定机构,排除B项;同平章事也是相当于宰相的正式官职,排除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军机处成员无定额,皆由雍正帝特旨选任,这说明军机处的设立有利于强化皇权,故A正确;材料和提高决策科学性、节约财政开支无关,故BC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精简政府机构,故D错误。
15.B
【详解】据材料“此书为益,能令学理者祛其浮气,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发其巧思;故举世无一人不当学。”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科学注重实用经验,轻视理论研究,徐光启的思想反映了当时已经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开始注重理论的研究,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17世纪初正值明朝后期,统治者实行海禁政策,限制了东西文化的交流,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社会对科技的态度,只是预测《几何原本》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中学突破传统的内容,只是预测西方数学巨著《几何原本》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16.(1)秦始皇;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
(2)废除丞相;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消失。
(3)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到消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详解】(1)从图片可知是秦始皇;根据所学可得出有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
(2)根据“并不立丞相”得出废除丞相;根据所学可得出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消失。
(3)结合所学可概括得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到消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17.(1)演变:周朝实行分封制;战国时在边地出现郡县制(春秋时期在边地设置郡县);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东汉至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
(2)特点:在不同的地区或民族中实行不同的行政管理制度;根据实际情况适时作出调整。
(3)积极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等。
【详解】(1)根据材料一“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 结合所学概括阐述西周、战国、秦朝、汉初及东汉至南北朝的地方行政体制即可。
(2)根据材料二“省、府、州、厅、县制,主要实施于汉人为主的农业区……一定程度的民族自治区……高度自治的西藏”得出在不同的地区或民族中实行不同的行政管理制度;根据材料二“东北三将军,到晚清时人口增加……新疆的置省除了经济开发的条件外,还有国防上的考虑……”得出在地方行政区划调整上结合实际情况适时作出调整。
(3)结合所学古代调整地方行政区划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可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进行分析阐述。
18.(1)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实质推崇分封制,反对郡县制。
(2)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根据“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认为夏、商、周和西汉实行分封制而国祚绵长,秦朝实行郡县制而统治短暂,其实质是推崇分封制而反对郡县制。
(2)根据“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影响深远”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朝的开创的皇帝制度为历朝历代所沿袭;郡县制成为地方基本的行政制度,至元代发展为行省制度;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汉代实行中外朝制度,隋唐时期形成了三省六部制度,宋代实行了中书门下制度,明代则废除了宰相制度以彻底加强皇权。引用相关史实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