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测试题(一)一、选择题1.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出身与下列哪位皇帝相似( )A.汉高祖 B.隋文帝 C.宋太祖 D.唐高祖2.学过了清朝前期的历史后,小名想按反映内容的时间顺序观看下列电视剧,正确的顺序是 ( ) ①《康熙大帝》 ②《雍正王朝》③《乾隆下江南》 ④《顺治人关》 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C.④②①③ D.④①③②3.根据第①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在第②组的括号内添加一个词,使两组的关系相同。 ( ) ①唐太宗——“贞观之治" ②( )——“乾隆盛世” A.清高宗 B.清太祖C.汉景帝 D.隋文帝4.开始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题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的朝代是 ( ) A东汉 B.唐朝 C.明朝 D.隋朝5.封建统治者的下列措施,严重阻碍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有 ( ) ①“焚书坑儒"②“罢黜百家’’ ③八股取士 ④文字狱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6.以下是四位同学分别概括的1368---1840年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总的历史特点,其中正确的是 ( ) A繁荣与开放并存 B.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C.繁盛与危机并存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并存7.某同学在归类历史人物时,将戚继光和郑成功归为一类,原因是他们都 ( ) A抗击了当时世界头号殖民帝国 B.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C.巩固了明朝的统治秩序 D.使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8.清朝后期,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并最终被他国侵略的主要原因是清王朝 ( ) A.没有能够制止鸦片贸易B.愚昧自大、故步自封C.鄙薄科学技术D.推行“重农抑商"政策9.据统计,朱元璋平均每天要批阅20余万字,处理423桩政事,可谓日理万机。朱元璋的忙碌和他采取的哪项措施有直接关系 ( )A.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B.实行八股取士C.组建特务机构 D.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1 0.下列作品中,不属于我国四大古典名著的是 ( ) A《水浒传》 B.《三国演义》 C.《聊斋志异》 D.《红楼梦》11.北京王麻子剪刀是享誉海内外几百年的中华老字号,北京王麻子剪刀的生产技术,曾在“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中被详细介绍,该书是 ( )1 2.张某是生活在明朝的读书人,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以下书籍他一定要看的是 ( ) A唐诗 B.史记 C.宋词 D.“四书"“五经”1 3.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 历史的重要方法。刘明同学从图书馆借来了《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等书,准备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下列论文题目最符合他想法的是 ( ) A.浅议“焚书坑儒" B.叙说清朝的对外交往 C.简论闭关 D.略谈清朝的君主专制1 4.作者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以幽默的语言讲述了明朝三百多年的历史故事,吸引了大批青少年读者。下列史实不可能出现在这部作品中的是 ( ) A废分封立郡县 B.设特务机构锦衣卫 C.郑和下西洋 D.戚继光抗倭1 5.《清史稿》记载:“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根据这段史料,判断设立军机处的目的是 ( ) A.加强皇帝的权力 B.强化满洲贵族的权力 C.实行军事民主化 D.提高汉族的权力16.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是 ( ) A.《红楼梦》 B.《水浒传》C.《西游记》D《三国演义》17.京剧形成于19世纪中期,它以哪些剧种为基础 ( ) ①元杂剧 ②南戏 ③徽剧 ④汉调 A③④ B.①③ C.①② D.①④18.“拳打镇关西"“智取生辰纲”“武松打虎”等故事情节均出自小说 ( )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C.《西游记》 D《红楼梦》19.《南都繁会图》反映出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有 ( ) ①政府严格控制商业活动 ②商品种类繁多并且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③个体商业比较发达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20.右图人物因撰写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而闻名于世,他是 ( ) A.宋应星 B.李时珍 C.徐光启 D.贾思勰二、非选择题(共60分)2 1、(1 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 (借助)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曰用有资,并占余润。” ——1793年乾隆帝给英王的敕谕 材料二 天朝统一台湾后,曾开放四个海港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来,以海疆重地不容外商自由来去为由,只留-处海港通商。 (1)上述材料中的“天朝"是指哪一朝?上述材料反映当时实行了什么政策?(2分) (2)乾隆帝是怎样认识与外国通商的?请作简要评价。(4分)(3)根据材料分析清政府实行这种政策的原因之一是什么。(2分)(4)这种政策对我国以后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4分)22、(1 0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使御使悉案_间诸生..........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雍正年间,徐骏的诗集里有如下诗句:“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而雍正帝却认为这是存心诽谤,并下令照大不敬律斩立决。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其中的“臣”是谁?(2分) (2)材料二中,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建议?(2分) (3)材料三所反映的是什么现象?有何危害?(3分)(4)以上三则材料的主张和做法有何相同之处? (3分) 23.(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1)材料所述事件,应发生在哪个朝代?(2分) (2)材料中的“帝”指谁?“六部"指哪六部?(4分) (3)材料反映了该朝官制的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2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译文:天地之间物以万计,人类要做的事情因此也就很多,适应自然界的变化生产出种类齐全的物品,这并不单是靠人工的力量,也有自然力的作用在内。 ——《天工开物》(1)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上述材料的观点。(4分)(2)你觉得这段话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4分)(3)为什么外国学者称《天工开物》为“中国1 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4分)25. (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看见新科进士们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二 (宋朝)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 材料三 如下图所示。明代科举考生看榜图 (1)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哪种制度?(2分)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2分) (3)请描述一下材料三图中看榜者的神情。这说明了什么?(4分)26.(8分)小张等同学准备编排一出反映1 8世纪中国某城市各阶层人物的历史舞台剧。他们设计了若干个不同职业或身份的人,又考虑每个演员都要用书作为小道具。小孙找来了《窦娥冤》《天工开物》《本草纲目》《西游记》《唐诗三百首》五部书。请你帮助他将上述五部书分给下列演员。(1)剧中的张三是个孝子,总念叨着要给多病的父亲采药治病。你会分派给他________。(2分)(2)剧中的李四每天要给儿子讲“唐僧取经”的故事。你会分派给他___________。(2分)(3)剧中的王五特别喜欢杜甫,见人就讲杜甫写的作品是如何的好,每次说完后总要摇头叹息一会儿。你会分派给他___________。(2分)(4)剧中还有一个外国人,他总是神秘兮兮地打听哪里卖宋应星的书,最后他竟买到了宋应星的书,不禁大叫:“ Wonderful!”你会分派给他__________。(2分)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 2.B 3.A 4.C 5.D 6.C 7.B 8.B9.A 10.C 11.C 12.D 13.D 14.A 15.A16.D 17.A 18.B 19.C 20.B 24.(1)人类要与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2)它告诉我们要注意与自然相协调,适应生存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类能够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但不能超越自然。 (3)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他运用数量、比重等数学、物理学方法“穷究试验",提供了大量科学数据。这部书被译成多种外文,在世界传统科技向近代科技转变的潮流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 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