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3.10《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 第一课时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五年级下册3.10《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 第一课时 教案

资源简介

课题:10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够从纪念碑、纪念馆中发现历史信息,了解抗日战争及人民解放战争的基本史实,感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悲痛的历史记忆,感悟中华民族奋勇抗争的精神。
2、知道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行为目标:能用恰当的形式缅怀英烈,树立奋发图强建设国家的志向。
情感目标:感悟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中体现出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搜集有关资料。
难点: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搜集有关资料。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课前查九一八事变和南京大屠杀的资料。
2、教师准备:教学多媒体。
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
学习内容:勿忘国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九一八事变和南京大屠杀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是14年抗日战争的开端。卢沟桥事变后,中国人民开始全面抗战。
行为目标:通过对“残历碑”、歌曲《松花江上》的挖掘与分析,了解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的悲惨境遇与国土惨遭蹂躏的历史事实,感受民族经历的耻辱历史。
情感目标:通过观看南京大屠杀“杀人竞赛”等历史资料,聆听“幸存者口述”,感受日军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黑暗、悲惨境遇。增强学生民族身份的认同感,产生国家认同。懂得当下和平生活来之不易。懂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义,树立远大报国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的悲惨境遇与国土惨遭蹂躏的历史事实,感受民族经历的耻辱历史。
难点:通过观看南京大屠杀“杀人竞赛”等历史资料,聆听“幸存者口述”,感受日军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黑暗、悲惨境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931年9月至1945年8月的14年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了中国大地。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深深铭刻在了中华儿女的心中。
设计意图:本环节直接带领学生走进中国那段黑暗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走进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感受“国土沦丧”之辱。
1、播放视频“九一八纪念日鸣警撞钟仪式”,思考: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交流。
2、从残历碑上挖掘九一八事变的记忆
(出示残历碑图片)辽宁省沈阳市有一座雕塑叫“残历碑”,它矗立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前。观察残历碑,你能发现哪些信息呢?
残碑的信息提示:残历碑整体呈日历造型,寓意历史的时间定格在“1931年9月18日”;残历碑碑身满布弹痕并伴有骷髅浮雕,昭示着这一天有战争和死亡。(板书:九一八事变)
3、从《松花江上》歌曲中感悟“九一八”之痛
(1)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展厅里有这样一首歌——《松花江上》,这首歌为什么会存放在博物馆里呢?它又会告诉我们什么呢?
(2)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学生从歌曲的旋律和歌词中感受国土沦丧给东北同胞带来的屈辱。
(3)出示“奴化教育”相关图片。日本侵略者当时对东北少年儿童的文化入侵,企图磨灭东北少年儿童的民族意识,消除他们的抵抗情绪,最终使东北彻底沦为日本领土的阴险目的。(板书:国土沦丧)
4、回顾九一八事变的过程,它究竟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怎样的创伤呢?
5、小结:
残历碑,《松花江上》,乃至于刻在中华民族骨髓里的9、1、8这三个数字,给我们民族留下了最最耻辱的记忆。每一年的这一天,我们都应该在心中拉响警报,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才能避免悲剧的重演。(板书:勿忘国耻)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深入挖掘教材残历碑内容,带领学生展开关于残历碑的微探究,聆听歌曲《松花江上》,使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九一八事变的过程,给我们民族留下了最耻辱的记忆。
三、走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感受“生灵涂炭”之辱
1、阅读教材第66页“阅读角”内容,说一说你最为震惊的是什么?
1937年底,日军抵达当时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并在南京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惨案,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吗?(板书:南京大屠杀)
2、从纪念碑中找寻南京大屠杀痕迹
标志牌信息提示:十字架上注明南京大屠杀起止时间;十字架后方墙上用多国语言刻下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人数:300000.
(1)罗比特·威尔逊日记
①阅读:阅读教材第67页《罗比特·威尔逊日记》,寻找南京大屠杀日军的侵略罪行。
②讨论:侵略者为什么要毁尸灭迹?
(2)血腥恐怖的六周。
如果当时“你”身处在1937年12月的南京城,你的每一分每一秒将是怎样度过的?
(3)小结:300000炎黄子孙的骨肉同胞,当日本侵略者到达之后,打破了他们平静的生活,他们经历了恐惧、绝望,最终惨遭杀害。南京大屠杀是一场生灵涂炭的战争罪行,野蛮虐杀文明的战争罪行。(板书:生灵涂炭)
3、从幸存者的故事中,感受同胞凄惨经历之痛
播放视频“亲历者的诉说”:通过雕塑主人公亲口讲述当时的故事,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南京人民遭受的恐怖场景。
4、小结
(1)出示音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12秒水滴装置声音。
(2)师讲述:惨遭杀戮的日子虽然已经过去了80余年,但血腥的一幕仍无法忘却,幸存老人们的故事不知讲了多少回,但每次回忆这段遭遇都是满满的血与泪。这样的事情当时在南京城比比皆是,惨绝人寰。在这长达6周的时间里,被屠杀的同胞人数高达30万,平均每12秒就有一名同胞的生命凋零。今天,如果你走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你会看到这样一个滴水的装置,它每隔12秒就会有一滴水落下,而当水滴落下的时候就意味着一名同胞离我们而去。
1座城,12秒,6周,30万,这就是1937年,生灵涂炭的南京城给我们民族留下的黑暗,苦难的记忆。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作为载体展开,然后通过学生对雕塑故事的想象,聆听幸存者诉说,认识和了解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的滴水装置,使学生对南京大屠杀有了更加清晰的记忆,那是永远也抹不去的伤痛。
四、勿忘国耻 永保和平
1、勿忘国耻,思考:国家为什么要将每年的12月13日定位“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2、永保和平,引导学生观察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外形,通过“和平之舟”的设计理念,思考为什么在这片惨遭屠戮的土地之上,以“和平之舟”为主体形象,设计了这座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3、吾辈自强
只有和平才能够给我们带来幸福的生活,我们当代中国人要如何才能让“幸福快乐”一直在我们身边呢,怎样维持现在的和平生活呢?(板书:珍惜和平 振兴中华 吾辈自强)
设计意图:通过对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国家公祭日的理解,唤醒学生对于中华民族那段黑色的记忆,从而让学生懂得我们的和平来之不易,懂得学习的意义,为学生树立远大的报国理想打下根基。
五、总结
同学们,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中,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都是最屈辱的记忆,它是民族的苦难、国家的灾难。我们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永保和平。我们要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振兴中华,让战争永远远离我们的民族,远离这个世界。
板书设计:
10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勿忘国耻
九一八事变 国土沦丧
南京大屠杀 生灵涂炭
珍惜和平
振兴中华
吾辈自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