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三校联考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题一、基础与运用(共32分)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烧灼(zhuó)厌倦(yàn)附和(hé)B. 突兀(wù)晕眩(xuàn)呻吟(shēn)C. 恍惚(huǎng)安慰(wèi)啜泣(zhuì)D. 凌乱(lín)挪动(nuó)抽噎(yē)2.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桃树一棵接一棵,远远望去,交错的桃枝如同参差不齐的波浪。B. 文艺晚会上,他上台做了一个滑稽动作,逗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C. 事情来得那么突然,我们都惊慌失措,唯有他按兵不动,静观其变。D. 我小心翼翼地揭开油布,仿佛鉴赏一枚巨大的纪念邮票。3.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流淌 硬朗 不毛之地 沉默寡言B. 滚烫 水渠 远远不断 无边无际C. 干躁 酬劳 刨根问底 结结实实D薄荷 溜达 毫无遮栏 干干净净4. 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B. 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C. 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D. 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5. 下列关于《朝花夕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朝”表示早年时候,“夕”表示晚年时期,早上的花晚上来捡,意指作者晚年回忆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人和事。B. 作品包含了作者“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如《藤野先生》中既有对异国老师的怀念,也有对麻木无聊的国人的批判。C. 《朝花夕拾》是鲁迅写的一部回忆性小说集,文中塑造了范爱农、保姆阿长、寿镜吾老先生等一批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D. 《朝花夕拾》中有几篇作品涉及儿童教育问题,如《五猖会》中“我”被迫背书的情节反映出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6.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继美国、法国和芬兰之后,我国成为第四个拥有“生物航油”自主研发技术的国家。B.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团委今年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C. 最近阅读了海伦·凯勒的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被深深地感动了。D. 相关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及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7. 默写句子。(1)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____,一个有道德的人,____,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毛泽东《纪念白求恩》)(2) ____,定然有美丽的街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3) 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4) ____,山入潼关不解平。(谭嗣同《潼关》)(5)孔子说:“____,____”可见,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以此为乐。(《论语》)8. 为引导同学们正确交友,你所在的班级正在举行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1)欣赏书法作品“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下列选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线条流畅自然,字体饱满B. 运笔轻重有别,意态生动C采用隶书字体,敦厚典雅D. 富于艺术张力,收放有度(2)假如老师安排你与林芳同桌,你很想与她交朋友。于是你主动走到她的面前,说:“____”。二、阅读理解题(共43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9. 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 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而这首五言律诗除中间两联外,第一联也是对仗的。B. 首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C. 颔联的“潮平两岸阔”,写出了春潮涌涨、江水浩渺的情景,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D. 颈联把“日”与“春”作为流逝的时光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10. 请赏析颔联第二句“风正一帆悬”。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大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蒲松龄《狼》【乙】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①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②中空。嘐嘐聱聱③,声在囊中。曰:“噫!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也?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 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苏轼《黠鼠赋》节选【注释】①拊(fǔ):拍。②橐(tuó):袋子。③嘐(jiāo)嘐聱(áo)聱:象声词,形容鼠咬物的声音。(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含义。①其一犬坐于前②使童子烛之③橐坚而不可穴也④堕地乃走(2)下列选项中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 堕地乃走 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行》)B. 举烛而索 有闻而传之者(《穿井得一人》)C. 向为何声 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D. 发而视之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蒲松龄《狼》)(3)翻译下列的句子。①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②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4)两文都写人与动物“较量”,但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其原因分别是什么?12.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老海棠树史铁生①如果能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我想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奶奶。②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因为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③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儿时我常爬上去,一天天地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头?”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射弹弓,甚至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她又问。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都是花香呢。奶奶只是站在地上,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她必是羡慕,猜我在上头都能看见什么。④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胡乱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意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了直腰,又凝神糊她的纸袋。⑤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上学也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我不敢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或者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目光,或者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⑥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落叶纷纷。天还没亮时,奶奶就起来主动去扫院子,“唰啦——唰啦——”邻居都还在梦中。那时她已经腰弯背驼,我大些了,听到声音赶紧跑出去说:“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见?”奶奶说:“不能那样,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院子又去扫街了。⑦我这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补花,不让自己闲着。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⑧所以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一次,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说说,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不耐烦地说:“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就算都看懂了您就有文化了?”奶奶立刻不语,只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她终于抬起头,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⑨但在我的记忆里,奶奶的目光慢慢地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飘进黑夜,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选自《老海棠树》)(1)文章讲述了老海棠树下奶奶和“我”的故事,请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老海棠树 奶奶和“我”春 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 ①____夏 ②____ 奶奶喊“我”下来帮她洗菜,“我”胡乱一洗秋 ③____ 听到奶奶扫院子,“我”赶紧去帮忙,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冬 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 ④____(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奶奶是个怎样的人。(3)你怎样理解文章结尾的“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4)阅读全文,试着分析文章的情感基调。13.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季羡林①老舍先生是我毕生最喜爱的作家之一,我对他怀有崇高的敬意。②但是,我认识老舍先生却完全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我离开了高中,到清华大学来念书。当时老舍先生正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济南是我的老家,每年暑假我都回去。李长之是济南人,他是我的唯一的一个小学、中学、大学“三连贯”的同学。有一年暑假,他告诉我,他要在家里请老舍先生吃饭,要我作陪。在旧社会,大学教授架子一般都非常大,他们与大学生之间宛然是两个阶级。要我陪大学教授吃饭,我真有点儿受宠若惊。及至见到老舍先生,他却全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种大学教授。他谈吐自然,蔼然可亲,一点儿架子也没有,特别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有致,听他说话,简直就像是听音乐,是一种享受。从那以后,我们就算是认识了。③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我们重逢时的情景。但是我却清晰地记得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召开的一次汉语规范化会议时的情景。当时语言学界的知名人士,以及曲艺界的名人,都被邀请参加,其中有侯宝林,马增芬姊妹等。老舍先生、叶圣陶先生、罗常培先生、吕叔湘先生,黎锦熙先生等都参加了。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语言学界的第一次盛会。当时还没有达到会议成灾的程度,因此大家的兴致都很高,会上的气氛也十分亲切融洽。④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忽然建议,要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讲的地道的北京饭一定会是非常地道的,于是都欣然答应。老舍先生对北京人民生活之熟悉,是众所周知的。有人戏称他为“北京土地”。结交的朋友,三教九流都有。他能一个人坐在大酒缸旁,同洋车夫、旧警察等旧社会的“下等人”,开怀畅饮,亲密无间,宛如亲朋旧友,谁也感觉不到他是大作家、名教授,留洋的学士。能做到这一步的,并世作家中没有第二人。这样一位老北京想请大家吃北京饭,大家的兴致哪能不高涨呢?商议的结果是到西四砂锅居去吃白煮肉,当然是老舍先生做东。他同饭馆的经理一直到小伙计都是好朋友,因此饭菜极佳,服务周到。大家尽兴地饱餐了一顿。虽然是一顿简单的饭,然而令人毕生难忘。当时参加宴会今天还健在的叶老、吕先生大概还都记得这一顿饭吧。⑤还有一件小事,也必须在这里提一提。忘记了是哪一年了,反正我还住在城里翠花胡同没有搬出城外。有一天,我到东安市场北门对门的一家著名的理发馆里去理发,猛然瞥见老舍先生也在那里,正躺在椅子上,下巴上白糊糊的一团肥皂泡沫,正让理发师刮脸。这不是谈话的好时机,只寒暄了几句,就什么也不说了。等我坐在椅子上时,从镜子里看到他跟我打招呼,告别,看到他的身影走出门去。我理完发要付钱时,理发师说:老舍先生已经替我付过了。这样芝麻绿豆的小事殊不足以见老舍先生的精神;但是,难道也不足以见他这种细心体贴人的心情吗?⑥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巍如山斗,用不着我来细加评论,我也没有那个能力。我现在写的都是一些小事。然而小中见大,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豹窥一斑,鼎尝一脔,不也是老舍先生整个人格的一个缩影吗?(选自《季羡林谈师友》,有删改)(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与老舍先生交往的三件事。(2)如何理解文中“他讲的地道的北京饭一定会是非常地道的”的含义?(3)老舍先生做大事很多,作者为什么全写了些“芝麻绿豆的小事”?(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中的老舍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三、写作题(共45分)14. 同学们,不论是在温馨家里还是学校,抑或是在社会的其他环境中,总会有许多人让我们感受到关爱与温暖。请以《难忘_____》为题,写一篇侧重于写人的文章。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在横线处填上你要写的某个人物;②行文要抓住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③语言流畅,书写工整,卷面美观;④字数不少于600。娄底市双峰县三校联考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题一、基础与运用(共32分)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烧灼(zhuó)厌倦(yàn)附和(hé)B. 突兀(wù)晕眩(xuàn)呻吟(shēn)C. 恍惚(huǎng)安慰(wèi)啜泣(zhuì)D凌乱(lín)挪动(nuó)抽噎(yē)【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字音。A.附和(hé)——hè ;C.啜泣(zhuì)——chuò ;D.凌乱(lín)——líng;故选B。2.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桃树一棵接一棵,远远望去,交错的桃枝如同参差不齐的波浪。B. 文艺晚会上,他上台做了一个滑稽动作,逗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C. 事情来得那么突然,我们都惊慌失措,唯有他按兵不动,静观其变。D. 我小心翼翼地揭开油布,仿佛鉴赏一枚巨大的纪念邮票。【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A.参差不齐:原意是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不能用于形容“交错的桃枝”,使用错误;B.哄堂大笑: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符合语境;C.惊慌失措: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符合语境;D.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言行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大意。符合语境;故选A。3.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流淌 硬朗 不毛之地 沉默寡言B. 滚烫 水渠 远远不断 无边无际C. 干躁 酬劳 刨根问底 结结实实D. 薄荷 溜达 毫无遮栏 干干净净【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字形。B.远远不断——源源不断;C.干躁——干燥;D.毫无遮栏——毫无遮拦;故选A。4. 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B. 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C. 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D. 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A.句中将“他”比作“神秘泉水”,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C.句中将“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发出的声音”比作“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D.句中将“白桦树”比作“少年”,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故选B。5. 下列关于《朝花夕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朝”表示早年时候,“夕”表示晚年时期,早上的花晚上来捡,意指作者晚年回忆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人和事。B. 作品包含了作者“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如《藤野先生》中既有对异国老师的怀念,也有对麻木无聊的国人的批判。C. 《朝花夕拾》是鲁迅写的一部回忆性小说集,文中塑造了范爱农、保姆阿长、寿镜吾老先生等一批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D. 《朝花夕拾》中有几篇作品涉及儿童教育问题,如《五猖会》中“我”被迫背书的情节反映出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名著内容的能力。C.《朝花夕拾》是鲁迅写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并非小说;故选C。6.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继美国、法国和芬兰之后,我国成为第四个拥有“生物航油”自主研发技术的国家。B. 为了提高同学们语文素养,我校团委今年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C. 最近阅读了海伦·凯勒的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被深深地感动了。D. 相关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及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及修改。B.成分残缺,缺少宾语,应在句末添加“的活动”;C.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在“最近阅读”前加“我”;D.语序不当,将“干预”“发现”互换位置;故选A。7. 默写句子。(1)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____,一个有道德的人,____,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毛泽东《纪念白求恩》)(2) ____,定然有美丽的街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3) 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4) ____,山入潼关不解平。(谭嗣同《潼关》)(5)孔子说:“____,____”可见,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以此为乐。(《论语》)【答案】 ①. 一个纯粹的人 ②. 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③.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④. 夜阑卧听风吹雨 ⑤. 河流大野犹嫌束 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⑦.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识记。注意易错字词“粹、缥缈、阑、嫌”等的正确书写。8. 为引导同学们正确交友,你所在的班级正在举行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1)欣赏书法作品“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下列选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线条流畅自然,字体饱满B. 运笔轻重有别,意态生动C. 采用隶书字体,敦厚典雅D. 富于艺术张力,收放有度(2)假如老师安排你与林芳同桌,你很想与她交朋友。于是你主动走到她的面前,说:“____”。【答案】(1)C(2)林芳,你好,我叫×××,我活泼好动,性格开朗,喜欢打乒乓球,是个球迷。我们俩同桌,真是缘分,今后请多多关照!【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书法赏析。仔细观察这幅书法作品可以知道,笔画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意态生动,富有艺术张力,这是行书的特点,所以这是一幅行书,而不是隶书。因此选项“采用隶书字体”说法有误;故选C。【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答题时,首先要有称呼和问候语,然后进行自我介绍,接着表达自己想和她交朋友的愿望,语气要委婉真诚,便于对方接受。示例:林芳,你好,我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很高兴认识你,我活泼好动,性格开朗,喜欢打羽毛球。期待我俩同桌的美好时光。二、阅读理解题(共43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9. 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 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而这首五言律诗除中间两联外,第一联也是对仗的。B. 首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C. 颔联的“潮平两岸阔”,写出了春潮涌涨、江水浩渺的情景,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D. 颈联把“日”与“春”作为流逝的时光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10. 请赏析颔联第二句“风正一帆悬”。【答案】9. D10. “正”是指风顺而不猛,“悬”是端端直真地高抹着的样子。“风正一帆悬”,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写出了小船在江面上顺风前行的样子。【解析】【9题详解】D项“作为流逝的时光的象征”对这首诗解说错误。应该是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10题详解】赏析颔联第二句“风正一帆悬”。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前提和基础。可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大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蒲松龄《狼》【乙】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①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②中空。嘐嘐聱聱③,声在囊中。曰:“噫!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也?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 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苏轼《黠鼠赋》节选【注释】①拊(fǔ):拍。②橐(tuó):袋子。③嘐(jiāo)嘐聱(áo)聱:象声词,形容鼠咬物的声音。(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含义。①其一犬坐于前②使童子烛之③橐坚而不可穴也④堕地乃走(2)下列选项中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堕地乃走 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行》)B. 举烛而索 有闻而传之者(《穿井得一人》)C. 向为何声 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D. 发而视之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蒲松龄《狼》)(3)翻译下列的句子。①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②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4)两文都写人与动物的“较量”,但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其原因分别是什么?【答案】(1)①像狗一样②照③咬洞④跑(2)B(3)①屠夫才明白前面的狼是假装睡觉,大概是用这种方法来诱骗敌人。②所以老鼠是在不能够咬的时候咬破袋子,用假装咬袋子声音来招致人来;在没有死的时候装死,凭借装死的外表求得逃脱。(4)甲文中屠户能认识狼的本性,并识破狼的狡诈,善抓时机,行动果断。乙文中因人精力不专,携带疏忽,反受外物左右,被对方的欺骗手段蒙蔽,陷入对方圈套。【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其中另一只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犬:像狗一样;(2)句意:命令童子拿蜡烛照床下。烛:照;(3)句意:袋子很坚固、老鼠不能够咬破的。穴:咬洞;(4)句意:老鼠一落地就逃跑了。走:跑。【小问2详解】A. 乃:连词,就/副词,才;B. 而:都是表顺承,不译;C. 为:是/动词,做;D. 之:补足音节,不译/助词,的;故选B。【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能力。解答时一定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1)“乃(才),悟(明白),寐(睡觉)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这里有‘原来是’的意思)诱(诱骗)”是句中重点词,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2)“故(因此),啮(咬洞),以(用),致(招引),形(外表),脱(逃脱)”是句中重点词,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小问4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抓住关键语句分析概括。甲文中从“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巳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可知,屠户能认识狼的本性,并识破狼的狡诈,善抓时机,行动果断。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乙文中从“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可知,童子用心不够专一,被老鼠装死欺骗,陷入对方圈套,最终被老鼠成功逃脱,原因全在做事时是否精神专一,专一则事成,疏忽则事败。【点睛】[甲]参考译文: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前面。时间长了,(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十分悠闲。屠户突然跳起,用刀劈砍狼的脑袋,又砍了几刀杀死了这只狼。屠户正想离开,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打洞,打算将要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面。身体已经进入了大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杀死了这只狼。他才知道前面的狼是假装睡觉,大概是用这种方法来诱骗敌人。狼真狡猾啊,但一会儿两只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乙]参考译文:苏子在夜里坐着,有只老鼠在咬(东西)。苏子拍击床板,声音就停止了,停止了又响起一次。(苏子)命令童子拿蜡烛照床下,有一个空的袋子,老鼠咬东西的声音从里面发出。童子说“啊,这只老鼠被关住就不能离开了。”(童子)打开袋子来看里面,里面静悄悄的什么声音也没有。(童子)举起蜡烛来搜索,发现袋子中有一只死老鼠,童子惊讶地说:“老鼠刚才是在咬的,怎么会突然死了呢?那刚才是什么声音,难道是鬼吗?”(童子)把袋子翻过来倒出老鼠,老鼠一落地就逃走了,就是再敏捷的人也措手不及。苏子叹了口气说:“真是奇怪啊,这是老鼠的狡猾!(老鼠)被关在袋子里,袋子很坚固、老鼠不能够咬破的。所以(老鼠)是在不能够咬的时候咬破袋子,用假装咬袋子声音来招致人来;在没有死的时候装死,凭借装死的外表求得逃脱。我听说生物中没有比人更有智慧的了。(人)能驯服神龙、刺杀蛟龙、捉取神龟、狩猎麒麟,役使世界上所有的东西然后主宰他们,最终却被一只老鼠利用,陷入这只老鼠的计谋中,吃惊于老鼠从极静到极动的变化中,人的智慧在哪里呢?”12.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老海棠树史铁生①如果能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我想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奶奶。②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因为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③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儿时我常爬上去,一天天地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头?”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射弹弓,甚至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她又问。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都是花香呢。奶奶只是站在地上,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她必是羡慕,猜我在上头都能看见什么。④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胡乱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意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了直腰,又凝神糊她的纸袋。⑤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上学也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我不敢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或者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目光,或者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⑥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落叶纷纷。天还没亮时,奶奶就起来主动去扫院子,“唰啦——唰啦——”邻居都还在梦中。那时她已经腰弯背驼,我大些了,听到声音赶紧跑出去说:“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见?”奶奶说:“不能那样,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院子又去扫街了。⑦我这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补花,不让自己闲着。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⑧所以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一次,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说说,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不耐烦地说:“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就算都看懂了您就有文化了?”奶奶立刻不语,只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她终于抬起头,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⑨但在我的记忆里,奶奶的目光慢慢地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飘进黑夜,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选自《老海棠树》)(1)文章讲述了老海棠树下奶奶和“我”的故事,请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老海棠树 奶奶和“我”春 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 ①____夏 ②____ 奶奶喊“我”下来帮她洗菜,“我”胡乱一洗秋 ③____ 听到奶奶扫院子,“我”赶紧去帮忙,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冬 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 ④____(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奶奶是个怎样的人。(3)你怎样理解文章结尾的“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4)阅读全文,试着分析文章的情感基调。【答案】(1) ①. 奶奶叫“我”帮她糊纸袋,“我”不肯帮忙; ②. 枝繁叶茂; ③. 落叶纷纷; ④. 奶奶问“我”报纸段落的意思,“我”很不耐烦,奶奶没有责备“我”(2)①热爱劳动,自尊自强,渴望自食其力。如,糊纸袋挣钱,补花,闲下来就做针线活、扫院子,等等。②积极求知,渴望进步,想跟上时代。如,晚上在灯下学习,向“我”请教等。(3)①“这形象”指的是奶奶在满树繁花和满地浓荫里张望和询问的形象。②“定格成我的思念”指的是奶奶对“我”无尽的关爱,使“我”永生难忘。③“永生的痛悔”指的是“我”没能理解奶奶渴望自食其力和跟上时代的精神需求,致使奶奶带着不被理解、无可慰藉的迷茫离开人世,因而“我”也终生愧疚、痛悔。(4)本文的情感基调是对奶奶的深深的思念、赞美和痛悔。文章主要叙写了“我”和奶奶在老海棠树下的点点滴滴,表现了对奶奶的怀念、对奶奶执意劳动要跟上时代的思想的赞美,还有对那时的“我”不懂事,不懂奶奶的痛悔。【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①空根据第④段“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胡乱地唱歌”可知,奶奶叫“我”帮她糊纸袋,“我”不肯帮忙;②空根据第⑤段“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地缝”可知,老海棠树枝繁叶茂;③空根据第⑥段“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落叶纷纷”可知,老海棠落叶纷纷;④空根据第⑧段“一次,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说说,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不耐烦地说:‘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就算都看懂了您就有文化了?’奶奶立刻不语,只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她终于抬起头,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可知,奶奶问“我”报纸段落的意思,“我”很不耐烦,奶奶没有责备“我”。据此回答即可。【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从第③段内容“我”常常待在树上不肯下来,奶奶一直站在树下望着“我”担心我,可知,奶奶是一个慈爱、和蔼、温柔的人;从第④段即使爸妈有实力赡养奶奶,但仍坚持自己糊纸袋,表现出奶奶是个勤劳的人;从第⑤段“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可知,奶奶十分要强、不服老,即使已经年迈,但仍坚持保持自己的独立生活;第⑥段奶奶天没亮就开始扫院子,可见奶奶勤劳、无私;第⑧段内容奶奶坚持自学文化,表现出奶奶的好学、上进。【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语句的理解。根据第②段“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记忆里不能分开,因为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和第③段“奶奶在树下喊:‘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头?’‘饭也在上头吃吗?’她又问。‘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都是花香呢。奶奶只是站在地上,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可知老海棠树承载了很多“我”与奶奶的记忆,奶奶在“我”心目中就是站在满树繁花和满地浓荫里张望和询问的形象,而这“张望和询问”代表的是奶奶对“我”的关心和爱护,而联系第⑨段“但在我的记忆里,奶奶的目光慢慢地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飘进黑夜,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可知,奶奶虽然已经离去,但奶奶对“我”无尽的关爱,定格成我的思念,使“我”永生难忘;而同样的在思念的同时,也有对奶奶的愧疚,根据第⑦段“我这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补花,不让自己闲着。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和第⑧段“一次,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说说,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不耐烦地说:‘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就算都看懂了您就有文化了?’奶奶立刻不语,只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她终于抬起头,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可知,奶奶问“我”报纸段落的意思,“我”很不耐烦,奶奶没有责备“我”,可知,奶奶渴望自食其力和跟上时代的精神需求,但是“我”却不理解,很不耐烦,致使奶奶带着不被理解、无可慰藉的迷茫离开人世,因而“我”也终生愧疚、痛悔,表现了自己痛悔与自责的心理,起到了收束全文,点明主旨的作用。【小问4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第②段“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因为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和第③段“奶奶在树下喊:‘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头?’‘饭也在上头吃吗?’她又问。‘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都是花香呢。奶奶只是站在地上,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和第⑨段“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可知老海棠树承载了“我”与奶奶生活的点点滴滴,表现了奶奶对“我”的关爱及“我”对奶奶的深深的思念及怀念之情;根据第④段“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意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了直腰,又凝神糊她的纸袋”,第⑤段“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第⑦段“我这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补花,不让自己闲着。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可知,奶奶的“张望”就是希望能自力更生,劳动能跟上时代的思想,从中表达了“我”对奶奶这种自力更生,执意劳动要跟上时代的思想的赞美;根据第⑧段“一次,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说说,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不耐烦地说:‘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就算都看懂了您就有文化了?’奶奶立刻不语,只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她终于抬起头,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可知,奶奶问“我”报纸段落的意思,“我”很不耐烦,奶奶没有责备“我”可知,奶奶希望能跟上时代的精神需求,被“我”很不耐烦的折断了致使奶奶带着不被理解、无可慰藉的迷茫离开人世,也表现出自己痛悔与自责的心理;结合上述几点可知,本文的情感基调是对奶奶的深深的思念、自力更生及劳动跟上时代的赞美、愧疚和痛悔。13.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季羡林①老舍先生是我毕生最喜爱的作家之一,我对他怀有崇高的敬意。②但是,我认识老舍先生却完全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我离开了高中,到清华大学来念书。当时老舍先生正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济南是我的老家,每年暑假我都回去。李长之是济南人,他是我的唯一的一个小学、中学、大学“三连贯”的同学。有一年暑假,他告诉我,他要在家里请老舍先生吃饭,要我作陪。在旧社会,大学教授架子一般都非常大,他们与大学生之间宛然是两个阶级。要我陪大学教授吃饭,我真有点儿受宠若惊。及至见到老舍先生,他却全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种大学教授。他谈吐自然,蔼然可亲,一点儿架子也没有,特别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有致,听他说话,简直就像是听音乐,是一种享受。从那以后,我们就算是认识了。③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我们重逢时的情景。但是我却清晰地记得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召开的一次汉语规范化会议时的情景。当时语言学界的知名人士,以及曲艺界的名人,都被邀请参加,其中有侯宝林,马增芬姊妹等。老舍先生、叶圣陶先生、罗常培先生、吕叔湘先生,黎锦熙先生等都参加了。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语言学界的第一次盛会。当时还没有达到会议成灾的程度,因此大家的兴致都很高,会上的气氛也十分亲切融洽。④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忽然建议,要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讲的地道的北京饭一定会是非常地道的,于是都欣然答应。老舍先生对北京人民生活之熟悉,是众所周知的。有人戏称他为“北京土地”。结交的朋友,三教九流都有。他能一个人坐在大酒缸旁,同洋车夫、旧警察等旧社会的“下等人”,开怀畅饮,亲密无间,宛如亲朋旧友,谁也感觉不到他是大作家、名教授,留洋的学士。能做到这一步的,并世作家中没有第二人。这样一位老北京想请大家吃北京饭,大家的兴致哪能不高涨呢?商议的结果是到西四砂锅居去吃白煮肉,当然是老舍先生做东。他同饭馆的经理一直到小伙计都是好朋友,因此饭菜极佳,服务周到。大家尽兴地饱餐了一顿。虽然是一顿简单的饭,然而令人毕生难忘。当时参加宴会今天还健在的叶老、吕先生大概还都记得这一顿饭吧。⑤还有一件小事,也必须在这里提一提。忘记了是哪一年了,反正我还住在城里翠花胡同没有搬出城外。有一天,我到东安市场北门对门的一家著名的理发馆里去理发,猛然瞥见老舍先生也在那里,正躺在椅子上,下巴上白糊糊的一团肥皂泡沫,正让理发师刮脸。这不是谈话的好时机,只寒暄了几句,就什么也不说了。等我坐在椅子上时,从镜子里看到他跟我打招呼,告别,看到他的身影走出门去。我理完发要付钱时,理发师说:老舍先生已经替我付过了。这样芝麻绿豆的小事殊不足以见老舍先生的精神;但是,难道也不足以见他这种细心体贴人的心情吗?⑥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巍如山斗,用不着我来细加评论,我也没有那个能力。我现在写的都是一些小事。然而小中见大,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豹窥一斑,鼎尝一脔,不也是老舍先生整个人格的一个缩影吗?(选自《季羡林谈师友》,有删改)(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与老舍先生交往的三件事。(2)如何理解文中“他讲的地道的北京饭一定会是非常地道的”的含义?(3)老舍先生做的大事很多,作者为什么全写了些“芝麻绿豆的小事”?(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中的老舍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答案】(1)上大学时,同学请老舍先生吃饭,“我”作陪;老舍先生请开会的同行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老舍先生为“我”付理发的费用。(2)“地道”在句中是“真正的,纯粹”的意思。这句话是说老舍先生会带大家吃到真正的、正宗的北京饭,表明老舍先生和蔼、亲切、与老百姓打成一片,没架子,又熟悉北京、热爱北京的特点。(3)小事更能表现人的品行,作者通过写自己与老舍先生交往的小事,以小见大来表现老舍先生蔼然可亲、深入百姓、细心体贴等优良品质。(4)老舍先生是一个和蔼可亲、谈吐自然,说话京味儿十足,广交各界朋友的大学教授,如“他能一个人坐在大酒缸旁,同洋车夫、旧警察等旧社会的‘下等人’,开怀畅饮,亲密无间,宛如亲朋旧友”;是一个品德高尚的文学家、语言大师,如“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巍如山斗”;是一个不摆架子、热情大方、细心体贴的人,如“我理完发要付钱时,理发师说:老舍先生已经替我付过了”。【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故事情节的概括。根据文中第②段“有一年暑假,他告诉我,他要在家里请老舍先生吃饭,要我作陪”可以概括出第一件事是:上大学时,同学请老舍先生吃饭,“我”作陪;根据文中第④段“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忽然建议,要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讲的地道的北京饭一定会是非常地道的,于是都欣然答应”可以概括出第二件事是:老舍先生请开会的同行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根据文中第⑤段“有一天,我到东安市场北门对门的一家著名的理发馆里去理发,猛然瞥见老舍先生也在那里”以及“我理完发要付钱时,理发师说:老舍先生已经替我付过了”可以概括出第三件事是:老舍先生为“我”付理发的费用。【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理解句子含义时,要分析句子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层含义:“地道”一词指的是真正的、实在的、够标准的;在文中“地道的北京饭”指的就是真正的足够标准的北京饭。这句话的意思是老舍先生请大家吃的北京饭是真正的,非常正宗的北京饭。深层含义:结合第④段中“老舍先生对北京人民生活之熟悉,是众所周知的”以及“结交的朋友,三教九流都有”可以看出,这句话写出了老舍先生对老北京的文化和饮食非常熟悉,同时也能够与各行各业的老百姓打成一片,是一个和蔼亲切,熟悉北京深爱北京的“老北京”。【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老舍先生的大事很多,季老却另辟蹊径写了些“芝麻绿豆的小事”,是因为小处更能体现人的大性情,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写出了老舍先生和蔼可亲、与老百姓打成一片,细致体贴等优秀品质;同时这些小事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更有真实性和可信力。【小问4详解】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从文中第②段“他却全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种大学教授。他谈吐自然,蔼然可亲,一点儿架子也没有,特别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有致,听他说话,简直就像是听音乐,是一种享受”可以看出,老舍先生是一个和蔼可亲、谈吐自然,说话京味儿十足,没有一点架子的大学教授;从文中第④段“结交的朋友,三教九流都有。他能一个人坐在大酒缸旁,同洋车夫、旧警察等旧社会的‘下等人’,开怀畅饮,亲密无间,宛如亲朋旧友”可以看出,老舍先生是一个广交各界朋友,地道的老北京人;从文中第⑤段“我理完发要付钱时,理发师说:老舍先生已经替我付过了”可以看出,老舍先生是一个热情大方、细心体贴的人;从文中第⑥段“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巍如山斗”可以看出,老舍先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文学家、语言大师。三、写作题(共45分)14. 同学们,不论是在温馨的家里还是学校,抑或是在社会的其他环境中,总会有许多人让我们感受到关爱与温暖。请以《难忘_____》为题,写一篇侧重于写人的文章。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在横线处填上你要写的某个人物;②行文要抓住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③语言流畅,书写工整,卷面美观;④字数不少于600。【答案】例文难忘那位司机叔叔在我记忆的沙滩上,有着许多美丽的小贝壳。今天,我就选择其中最美的一个呈现给你。记得那件事发生在小学四年级的春天里。当老师告诉我们明天要去春游时,我兴奋地整夜合不上眼,直到凌晨才迷迷糊糊地入睡。早上,我睁开眼睛,发现已经快迟到了,怎么办呢?还有一会就要关校门了!我一骨碌跳起来,洗漱完毕后,抓起书包就向外冲。当我来到马路边,正巧一辆出租车从前面开来。我忙伸出手,拦下了它。一拉开车门,就跳上车,对司机说:“快,xx小学!”他笑着说“贪睡虫,快迟到了吧!行,我开快点。”说着,一踩油门,车子飞快地向前奔驰。可老天爷总是与我过不去。一到路口,就是红灯。我急得差点哭出来。我好不容易到了学校,车还没停稳,我连忙付了钱,头也不回就跳下车,跑进了学校的大门。当我来到教室,看见同学们都背着书包,这才想起包忘在车上了。我忙飞奔到大楼窗边探头一瞧,出租车已经掉头开走了。“啊!我的午饭,我的水果,我的饮料全没了!”我不禁哇哇大哭起来。正在这时,一阵嘶哑的声音传入我的耳中:“嘿嘿,学生你的东西!”我忙擦干眼泪一看,啊!原来是传达室的老爷爷。他手中拎着的书包正是我遗忘的。我喜出望外地一把将它紧紧地抱在怀中。老爷爷摸着我的小脑袋,说:“小马虎,若不是好心的司机,你可要饿肚子啦!”我一直都想感谢那位好心的司机,可我当时一心想着快点,连司机的脸也没看清。如今,我一看见出租车从眼前驶过,就忍不佳朝里望望,好心的司机你在哪儿?【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第一,审题立意。根据材料中“不论是在温馨的家里还是学校,抑或是在社会的其他环境中,总会有许多人让我们感受到关爱与温暖”可以看出,题目中划线处可以补充的内容,可以选自家庭、学校,也可以选自社会生活;其次,根据材料中“写一篇侧重于写人的文章”可以看出,补充的内容应该与人物相关,文章的中心更应该是通过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凡人小事,从而凸显人物的性格、品质。比如你的邻居,他们不是你的亲人,却对你关爱有加;再比如有些人与你每天照面却从不搭话,但他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件事,却在你心底激起波澜;还有一些人是你偶然在某个地方见到的,但仅仅一次的关注,确使你瞬间明白了一个道理,他们也许都很平凡,但却都让我们难以忘记。这篇文章就应该选择身边普通的人,以小见大写出他们身上明媚的闪光点。第二,选材构思。首先可以选择你熟悉、了解、敬佩关注的人来写。熟悉的人,更加有话可说,也能够将内容写得真实,具体生动;其次,即使只见过一面的人,他的为人处事也可能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值得你关注。确定所关注的人后,就需要确定人物的特点和个性。写人离不开写事,在写人的作文中,一定要事例来丰富人物的形象,这就需要选择能表现其优秀品质的新鲜独特的事例来写,要多角度选材体见人物在社会生活中作为不同角色所表现出来的多重性格特征,以此来丰富人物形象。另外,要多方面描写人物表现人物的个性和特性,要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来描写这样的描写能更好地揭示人物的品质和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突出文章的中心。还要注意文章结构,可以按照“总——分——总”的方法安排文章,结构开头描写人物外貌特点,然后用一到两件事反映人物的美好品质,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表达对人物的敬佩之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