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我们传承的文明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二 我们传承的文明

资源简介

专题二 我们传承的文明
一、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各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错选、多选均不得分)
1.“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救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这首诗追述了唐朝与哪国的文化交往 (   )
A.朝鲜       B.印度      C.日本       D.越南
2.与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分别是下列哪个选项中的少数民族建立的 (  )
A.契丹、党项、匈奴 B.契丹、党项、女真C.党项、女真、回纥 D.匈奴、回纥、吐蕃
3.“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以下属于诗词里“汉武”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是(  )
A.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创立科举制,改善用人制度 D.设立行省制度
4.“欲天下之治安(安定),莫若众(多)建诸侯而少其力(使其弱小),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无)邪(反叛)心。”下列与这一思想最相似的是 (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推恩令
5.下列有关西周“宗法制”的叙述,正确的有 (   )
①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 ②宗法制是根据所建功劳大小来决定继承权利的制度 ③宗法制密切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关系 ④宗法制不适用于周天子的王位继承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③
6.下右图为苏维埃宣传海报——《为家园而战,为斯大林而战》。根据图文信息,请你推断该海报的出现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
A.第一次世界大战 B.第二次世界大战 C.萨拉托加大捷 D.凡尔登战役
7.南斯拉夫萨拉热窝城有一块石碑上刻着:“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诺·普林西普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碑文记述的这一事件导致 ( )
A.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 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D.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8.以下科技发明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有 (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9.历史影视作品是历史史实的艺术加工,其情节必须尊重历史史实。下列情节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   )
A.汉朝时,人们过节放鞭炮 B.科举考试时用纸答题
C.宋朝时,远航的船上装有指南针 D.元朝时,阅读活字印刷的书籍
10.温总理说:“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国之命在人心”之内涵与下列政治家思想一致的是 (   )
A.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D.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1.今天的浙江杭州在春秋时曾是下列哪个诸侯国的辖地 (   )
A.齐 B.赵 C.越 D.宋
12.自汉朝以来,历代中央政府都对新疆地区实施有效管辖。下列选项中与此有关的是(   )
①设置西域都护 ②制定“金瓶掣签”制度
③平定天山南路回部贵族的叛乱 ④设置驻藏大臣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13.按成立的先后顺序,下列朝代排列正确的是 (  )
①北宋  ②明朝  ③元朝  ④南宋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③②④ D.①④③②
14.明太祖认为,秦始皇置丞相,却很快亡国。为强化皇权,以秦为鉴,明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
A.废除丞相制,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B.废除丞相制,撤销六部
C.废除丞相制,设置军机处 D.废除丞相制,设置东厂
15.1895年有这样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该联反映了哪个条约签订后的情形 (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6.“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以上材料说明洋务运动 (   )
A.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使中国开始走上富强道路
C.刺激了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和发展 D.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17.某处名胜古迹有这么一幅对联:“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你认为该对联评价的历史人物是 (   )
A.康有为 B.孙中山 C.陈独秀 D.蒋介石
18.战士们举着“打倒军阀,除列强”的标语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是在 (   )
A.五四运动时期 B.北伐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19.下列图示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艰苦奋斗,领导人民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其中发生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事件是(   )
A.北伐战争 B.红军长征 C.血战台儿庄 D.重庆谈判
20.如果下列图片可以归纳出一个学习主题,你会把它确定为 (  )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B.国共关系的变化 C.人民军队的成长历程 D.毛泽东思想形成
二、非选择题(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改鲜卑姓为汉姓,皇室原姓拓跋改姓元,其丘穆陵氏改姓穆……合称八姓。
材料二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640年,唐太宗答应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8世纪,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遂使唐蕃“和同为一家”。
材料三 元世祖仿效汉法进行改革,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唐朝以来,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融合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材料四 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还在伊犁、吉林、黑龙江、盛京、乌里雅苏台等地设立将军,大大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
依据材料,回答问题。(8分)
(1)材料一显示北魏孝文帝进行了哪两方面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有什么重要意义?(2分)
(2)材料二说明唐太宗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2分)
(3)与北魏、唐朝和元朝相比,清朝民族关系的发展有什么特点?(2分)各民族的融合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有何意义?(2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魏国首开变法之风。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实行变法。李悝注重改革内政,选贤任能,鼓励农业生产,发展小农经济。魏国很快成为战国初期最强盛的国家。在楚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实行变法。吴起重点打击旧贵族势力,因此遭到贵族势力的强烈反抗。楚悼王去世后不久,贵族们发动政变,吴起死。
材料二 战国时某国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劳役。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家直接派官吏治理。
(1)战国时期各国实行变法的目的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所提供的信息,你能判断出它是哪国、哪次变法的措施吗?这次变法对该国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4分)
(3)变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的。在改革过程中,从变法者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什么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2分)
23.(2013台州)(10分)【品读《茶馆》】
(第一幕:1898年初秋)
曹四爷:咱们一个人身上有多少洋玩艺儿啊!老刘,就看你身上吧:洋鼻烟,洋表,洋缎大衫,洋布裤褂……
秦仲义:把本钱拢一块,开工厂!
王利发:开工厂?
秦仲义:嗯,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
(1)“常四爷”反映的社会现象与《马关条约》的哪些条款直接相关?(2分)
(2)“开工厂抵制外货”是当时哪一政治派别的思想主张?(2分)
(第二幕:抗日战争胜利后)
秦仲义:拆了!我四十年的心血啊,拆了!……抢去我的工厂,好,我的势力小,干不过他们!可倒好好地办哪,那是富国裕民的事业呀!结果,拆了,机器都当碎铜烂铁卖了!全世界,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吗?我问你!
(3)“这样的政府”指哪一政府?其统治区的经济状况是怎样的?(4分)
【续编《茶馆)】
(第三幕:2013年)
记者:秦先生,了不起啊!民营企业跻身世界500强,佩服!
秦建国:多亏了______,我终于圆了父亲一生的梦想!
(4)运用所有制经济的相关知识,将对话补充完整。(2分)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
(1)材料一表明唐太宗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试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唐朝体现这一政策的史实一例。(4分)
材料二 (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元史·地理志》
(2)从材料二中,你获取的主要信息是什么?元世祖忽必烈为实现对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4分)
材料三 见下图
INCLUDEPICTURE "../../../ZT2-见右图.EPS" \* MERGEFORMAT
(3)清初,沙俄悍然入侵我国东北地区,决定用武力捍卫领土主权的皇帝是谁?沙俄最终同清朝签订了什么条约?(2分)
(4)概括指出三位封建帝王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共同作用。(2分)
25.(2013宁波)(1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INCLUDEPICTURE "../../../ZT2-阅读材料.TIF" \* MERGEFORMAT
(1)近代以来,无数中华儿女为追寻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分别为上述图片设计解说词。(4分)
(2)历史告诉我们,国家的命运决定其民族和地区的命运。请结合近现代香港的有关史实印证这一观点。(4分)
(3)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综合上述信息,谈谈青少年应怎样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4分)
26.为纪念中日建交40周年和全面抗战爆发65周年,嘉兴市某中学九年级学生杨萍开展了“以史为鉴,牢记历史”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下面是她收集到的材料:(10分)
材料一 毛泽东(1893年—1976年),中共中央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他在1938年5月的《论持久战》一书中提出两个论点:一是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二是中国将取得最终胜利。
材料二 中日两国比较表(1937年)
中国 日本 比率
工业总量 13.6亿美元 60亿美元 1∶4
钢铁总产量 4万吨 380万吨 1∶145
煤年产量 2800万吨(其中外资企业占55%) 5070万吨 1∶2
石油年产量 1.31万吨 169万吨 1∶129
飞机年产量 基本无生产能力 1580架
材料三 如图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哪次会议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2分)
(2)材料二说明“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的原因之一是什么?(2分)
(3)材料三中三幅图,分别说明“中国将取得最终胜利”的依据是什么?(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