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2.6 我参与 我奉献 第2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 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2.6 我参与 我奉献 第2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 下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 学 设 计
课题 2.6 我参与 我奉献(2) 单元 二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五下
核心素养 目标 政治认同:明白温馨有活力的社区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建设美好社区需要我们积极参与 道德修养:认识到社区中的每个成员都是社区建设的受益者和参与者,社区成员要互相支持、帮助 法治观念:明白公益事业是凝聚人心、增强正能量的事业 健全人格:认识到服务社会不分大事小事,在生活中多帮助别人,让小小善举汇聚成社会生活中的浓浓大爱 责任意识:培养公共意识,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重点 理解社区的重要性,自觉参与公益事业
难点 认识到服务社会不分大事小事,培养奉献爱心的意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想一想:我们生活在哪里? 无论身处北国雪域,还是江南水乡;无论居住在山区、平原,还是海岛、边疆;无论生长在繁华的都市、温馨的小镇,还是淳朴的乡村,我们都生活在一定的社区里。 准备教材等学习用品 学生结合教师出示的图示和自已的理解,回答问题,如:我们生活在社区里…… 由图片和问题引入,激发思考热情,同时顺利切入主题
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服务社区 1.小活动:社区知多少——什么是社区? 讲解: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 2.幸福社区展示: 农村社区:农村社区不同于传统行政村和现代城市社区,它是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农村居民在农业生产方式基础上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农村居民是农村社区产生﹑存在的前提﹐是农村社区的建设者﹐主要从事工业生产。 城市社区: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生活共同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交通的发展和贸易规模的扩大,城市社区逐渐由原始型﹑传统型发展成为近现代型的城市社区。 城镇社区:发展规模较小、集中程度较低的以从事非农业社会经济活动为主的社区。 在中国,小城镇社区是连结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中间环节。 2.小活动:了解与关心——说说社区的人和事 说说社区中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一个人或者一种现象。 展示:也有这样的时候—— 思考:你想生活在什么样的社区里? 小讨论: 我们都希望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社区,那么,怎样才能拥有一个美好、和谐的社区呢? 小结:这样的社区是依靠每一位居民的努力工作、友好合作、相互关爱共同创造出来的。 4.辨一辨:某小区制订的《邻里公约》 有的居民不认可《邻里公约》,还有一位居民认为《邻里公约》就是一个“紧箍咒“,你认为他的说法对吗?说说你的理由。 小结:温馨有活力的社区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区是我们生活的家园,需要我们共同去维护。《邻里公约》保证了我们在社区生活的安宁和平静,只要我们每个人遵守这份《邻里公约》,社区生活就非常和谐,所以《邻里公约》不是一个紧箍咒,只是社区生活的一个规章制度,需要我们每个人去遵守。 5.我来设想——假如在社区生活中 人人都乱放车辆 人人都乱倒垃圾 人人都乱养宠物 人人都随心所欲 我们的社区生活会是…… 所以,要想拥有好的社区生活,就需要我们…… 服务社区我行动 小讨论:我们能为社区做些什么? 提示:保护母亲河公益活动…… 小结:社区中的每个成员既是社区秩序的受益者,也是社区秩序的建设者。只有每一个人都积极参与社区生活的建设,为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的社区环境才会越来越好。 7.阅读理解: 我家所在的社区。环境宜人,居民们互相帮助。社区有许多老人,他们每天佩戴着“服务社区”的袖标清扫社区街道。他们总是说:“在家闲着也是闲着。出来扫扫地,还能热热身,为建设我们美丽的家园发挥余热。”在我们社区,小朋友也是志愿者。一次,一个青年将吃完的香蕉皮随手扔在地上,请洁工提醒他捡到垃圾箱里,但他就是不捡而且还辩解。这时,一个小朋友主动将他丢在地上的香蕉皮捡起并扔到垃圾箱里。青年看到小朋友的举动后,惭愧地低下了头。 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美丽的社区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小结:温馨有活力的社区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建设美好社区需要我们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主动承担社区事务。社区中的每个成员都是社区建设的受益者和参与者,社区成员互相支持、帮助,会让社区生活更加美好。 目标导学二:参与公益 说一说: 2020年春节,新型冠状病毒突然暴发,武汉的疫情牵动全国人民的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来自全国各地、海外华夏同胞的医生、护士、专家、医用物资、生活物资源源不断到达武汉﹐人员亲自参与,物资直接运送﹑网上捐赠,不计报酬、无畏生死,全国人民都在为抗击疫情出一份力。 思考:什么是公益行为?其内容包括? 小结:公益活动是指一定的组织或个人向社会捐赠财物,时间,精力和知识等活动。 内容:公益活动的内容包括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知识传播,公共福利,帮助他人,社会援助,社会治安,紧急援助,青年服务,慈善,社团活动,专业服务,文化艺术活动,国际合作,等等。 2.活动园 我们身边总有一些无私奉献的热心人,他们让我们感到生活更加温暖。 爸爸的爱心车 我爸爸是名出租车司机,他每天早晨趁出车之便把我送到学校。高考前一天,爸爸对我说:“明天不能送你上学了,为了让一些有困难的考生能及时到达考场,我和同行参与了一项义务载送考生去考场的公益活动。”他将一条鲜红的丝带系在车上,这是参与爱心公益活动的标志。 说一说:你有什么感想? 3.知识窗:志愿者 志愿者是指在不为获取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奉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开展有益于社会或个人的活动的人。 小分享:你知道志愿者的口号和精神吗? 强调:志愿精神:无私奉献、不求回报 链接生活: 公益事业是凝聚人心、增强正能量的事业。 参与公益事业能为身处困境的人雪中送炭,也能为抵御突发灾害汇聚帮扶力量。 说一说:我们能参与哪些公益事业? 示例:几个同学利用节假日到街头清除小广告,为美化城市出一份力。 小小分享会 (1)你参加过志愿活动吗?参加志愿活动有怎样的感受? (2)除了志愿活动以外,你还参加过哪些公益活动? 示例: 小辩论: 做善事一定要有钱吗? 活动园: 公益的力量 小娟是一个出生在偏山区的女孩,特别渴望上学。由于家庭贫困,父母负担不起她上学的日常费用。一位素不相识的叔叔了解到小娟的情况,便默默地开始了对她长达10年的资助。正是爱心叔叔的资助及他那些充满温暖的信件,让这个将要失学的女孩重新获得了希望。 小娟在爱心叔叔的资助下,终于实现了“我要上大学”的梦想。她牢记“滴水之恩,当思涌泉相报”的古训,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她说:“我是幸运的从小学到大学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现在还有在为生存而挣扎的人,如果我们能伸出手给予他人力所能及的帮助,那些濒临绝望的人就有可能改变自己的一生。我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1)小娟的故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请分组收集公益改变人、改变环境的事例,并制作事例卡。 (2)案例明理导行 从事例中提炼出你的观点,表达出你的感受,与同学分享。 9.辨一辨: 有人说,我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就算参加公益活动,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你觉得呢? 讲解: 10.活动: 任务: 小组合作制作事例卡。分组收集公益改变人、改变环境的事例,并制作事例卡。 小结:滴水成河,当我们每个人微小的的公益力量积小成大时,就能有效的帮助需要救助的个人和群体,让我们坚持“日行一善”,从小事做起,发挥公益的力量。 拓展活动: 阅读角《慈善要用“心”衡量》,你是如何理解田家炳爷爷所说的“有‘心’的慈善”? 小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学生大声朗读教材和教师出示的农村社区、城市社区和城镇社区的材料,初步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 学生参与活动,回想自己的经历,说出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或者一个人、一种现象,在班级交流展示。 学生回答,如:希望生活在环境优美、人们友爱和谐的社区…… 学生认真阅读《邻里公约》,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问题,如:《邻里公约》保证了我们在社区生活的安宁和平静,只要我们每个人遵守这份《邻里公约》,社区生活就非常和谐,所以《邻里公约》不是一个紧箍咒,只是社区生活的一个规章制度,需要我们每个人去遵守…… 学生认真思考交流看法,例如:我们可以保护环境,做文明有礼的社区成员…… 学生认真阅读,谈自己理解,如:温馨有活力的社区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建设美好社区需要我们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主动承担社区事务。社区中的每个成员都是社区建设的受益者和参与者,社区成员互相支持、帮助,会让社区生活更加美好。 学生阅读材料,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例如: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行为是公益行为…… 学生阅读“爸爸的爱心车”,之后在班级交流感想,例如:爸爸的车充满爱心,能为社会和谐做出贡献,我也要向爸爸学习,奉献爱心…… 学生举手分享,如:志愿者口号:我志愿、我奉献、我快乐、我成长 学生根据实际列举如:学校发起“走进敬老院,关爱老年人”活动,组织学生到敬老院教老年人使用电脑…… 学生根据实际,分享自己参加过的公益活动,例如:利用业余时间照顾孤寡老人,参加保护生态环境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问题,例如:当每个人微小的公益力量积小成大时,就能有效帮助需要救助的个人和群体。让我们坚持“日行一善,从小事做起,发挥公益的力量。…… 学生根据所学和理解,理行辨析,例如:当每个人微小的公益力量积小成大时,就能有效帮助需要救助的个人和群体。 学生从实例中提炼出观点,表达出感受,与同学分享。 由小活动——社会知多少来展开新课探究,使学生对农村社区、城市社区和城镇社区有更系统的了解,为学生奠定理论基础,便于以下问题的探究。 小活动,通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一个人或者一种现象,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同时,通过学生的诉说和教师的展示,从不同角度使学生理解我们都希望生活在和谐美好的社区,从而顺利引出对于下一个呾的讨论。 《邻里公约》的辨析,引导学生更深刻的理解邻里之间和谐相处,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邻里观和社区观。 “我来设想——假如在社区生活中”环节,旨在从反面引导学生理解社区建设为大家,社区建设靠大家。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我家所在的社区”,使学生在阅读之中,加深对社区建设的感悟,更进一步明确: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美丽的社区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说一说环节,借助社会热点问题——新冠疫情的材料,引导学生在分析过程中理解公益活动的含义和内容,从理论上奠定探究的知识基础。 “活动园”环节,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爸爸的爱心车”事迹材料,使学生在交流感想的过程中更深刻的理解:传递爱心,参与公益,对他人、对社会都有益。 链接生活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把上面所学习的公益和服务精神,应用到具体生活实际之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辩论”和“活动园”两个小程序,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辩论,深刻的理解公益的实质,不一定在于钱的多少,贵在有爱心。同时明确:当每个人微小的公益力量积小成大时,就能有效帮助需要救助的个人和群体。 同时,借助这两项的辩论和交流分享,更自然的引出下一个问题:即有人说,我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就算参加公益活动,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你觉得呢?使问题层层深入。 公益活动改变人、改变环境的事例卡的制作,一方面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注身边的公益事业;另一方面,也通过制作,提高学生的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
课堂小结 公益事业是凝聚人心、增强正能量的事业。只要是服务社会的事情,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是在做公益,生活中的小小善举最终可以汇聚成社会生活中的浓浓大爱。 谈收获和体会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布置 作业 请同学们参与一项社会公益活动,并向家人、朋友宣传“公益的力量”。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