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教 学 设 计课题 3.7 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2) 单元 三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五下核心素养 目标 政治认同:通过知识的学习,了解中国受到侵略的史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道德修养:通过收集资料、讨论等方式,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法治观念: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健全人格:学习民族英雄的不屈精神,培养奉献精神 责任意识:树立责任意识,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重点 通过学习了解甲午战争的经过,感受中国近代的耻辱历史难点 感受民族正气和反抗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图片赏析:民族英雄邓世昌的墓地 你们知道邓世昌这个人吗?能说说关于他的故事吗? 阅读角《民族英雄邓世昌》。 准备教材等学习用品 学生瓽析图片,结合《民族英雄邓世昌》材料,介绍邓世昌的事迹。 由图片赏析引入,激发思考热情,并顺利切入主题。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甲午风云 历史再现:甲午中日战争 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思想和政策由来已久,到19世纪末,更是凭借国力的不断强盛,加紧扩军备战的步伐,妄图称霸亚洲。1894年,日本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这一年正是中国旧历甲午年,史称“甲午中日战争”。 想一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 国土小,资源少,所以开始走上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为实现“梦想”: 所以甲午战争是蓄谋已久的战争。 人物链接:邓世昌 广东番禺人。福州船政学堂的首届毕业生,后入北洋舰队,曾两次去英国购买军舰,北洋海军建立后,他任中营副将,他深入钻研海军战术,严格训练士卒,厌恶清朝海军的腐败习气。他是中日甲午海战中的民族英雄。 3.小讨论:为什么邓世昌的故事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我们应该向邓世昌学习什么? 4.历史再现:旅顺大屠杀 日军在旅顺进行了骇人听闻的大屠杀。日军“缚数华人于一处,鸣枪肆击,复以利刃乱剁,直至体无完肤始已”。全城约有一万八千余人被杀,幸免于难者仅36人。为了掩盖他们的罪行,将被害者的尸体集中火化后埋葬,用木牌写上“清国将士阵亡之墓”,借以欺骗世界舆论。 知识窗 《马关条约》主要内容 思考:《马关条约》有什么危害? 小结: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不平等的条约,《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殖民地化和民族危机。 小讨论: (1)《马关条约》中赔款数额较前有何变化? (2)《马关条约》开放的口岸在地理位置上有何变化? (3)割让的领土面积有变化吗? 归纳: 目标导学二:历史警示 知识详解: 《辛丑条约》共12款,还有19个附件 1.赔款。清政府赔款各国(共11国)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约9.82亿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担保。 2.划定使馆区。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在区内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3.拆炮台、驻军队。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帝国主义列强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重要地区的12个地方驻扎军队。 4.胁迫清政府承诺镇压反帝斗争。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的组织,违者处死。各省官员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予革职,永不录用。凡发生反帝斗争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5年。其中这一条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沦为了帝国主义的工具。 5.对德、日"谢罪"。清政府分派亲王、大臣赴德、日两国表示"惋惜之意",在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之处建立石牌坊。 6.惩治附合过义和团的官员。从中央到地方被监禁、流放、处死的官员共百多人。 7.设立外务部。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成为清政府与列强交涉的专门机构。 小结: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经历了空前的磨难。面对外国侵略者的轮番欺凌,无数仁人志士为民族解放英勇顽强地斗争着。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极为惨痛的一页,它警示我们:落后就会挨打,自强不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小活动: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 广州起义的失败并没有击垮革命党人。在孙中山和其他革命党人的影响下,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的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和士兵打响了武昌起义的枪声。经过一夜激战,第二天清晨,起义军占领武昌。接着,汉口、汉阳的新军也先后起义,革命在武汉三镇首先取得胜利。武昌起义胜利后,很快得到全国各地的响应。仅一个多月时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形成了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清政府的统治迅速崩溃。因这一年是农历辛亥年,这次革命被称为“辛亥革命” 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学生阅读材料,结合自已的理解,交流看法,如: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 国土小,资源少,所以开始走上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学生阅读邓世昌的事迹材料,根据理解交流看法,例如:因为邓世昌勇敢顽强,为了保卫祖国,不惜牺牲生命…… 学生阅读分析,如: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不平等的条约,《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殖民地化和民族危机。 学生结合两个条约的内容,对比分析,完成表格,并在班级交流展示。 学生派代表大声朗读《辛丑条约》的12款和19个附件的内容,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交流看法,例如: 《辛丑条约》的签定,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学生阅读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的材料,在班级交流自己感悟和理解,例如: 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自立自强…… 由历史再现切入,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这是日本蓄谋已久的战争。 借助“旅顺大屠杀”的事实材料,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产生思想共鸣,激励学生爱国情感。 “知识窗”,借助介绍《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马关条约》的危害,从而使学生明确:马关条约的签定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殖民地化和民族危机。 “知识详解”环节,利用幻灯片,详细为学生展示《辛丑条约》的12款和19个附件的内容,使学生通过阅读,清晰了了解《辛丑条约》的不平等性和对国家的危害性,从而激励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自立自强的意识。 在学生深刻理解了“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设计小活动:“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课堂小结 国家落后无能才会被挨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你们作为国家的未来,都要有所担当,学习英雄们的精神,为建设祖国贡献一己之力。 谈收获和体会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板书设计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