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教 学 设 计课题 3.8 推翻帝制 民族觉醒(2) 单元 三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五下核心素养 目标 政治认同: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及历史影响 道德修养:通过对历史的分析,感受革命果实的来之不易 法治观念:借助史料,学会辩证的看待辛亥革命 健全人格:学习辛亥精神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责任意识:培养主人翁责任感,树立爱国意识重点 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难点 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回忆在电视上看到演清朝的电视剧里面男人们的头发是什么样子的?男人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剪短发的呢 准备教材等学习用品 学生结合教师出示的图片,回忆所看的相关电视剧,并思考回答。 由学生喜闻乐见的电视剧场面引入,激发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中华民国成立 说一说: 中华民国的成立是亚洲建立的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简称民国。那究竟什么是民主呢 什么是共和呢?说说你的理解。 归纳: 民主一词源于希腊,意为人民。民主是思想理念,简言之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意思。人民有参与国事或对国事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 共和这个词起源自拉丁文,意思是“人民的公共事务”。共和的根本原则是天下为公,国家权力是公有物,国家的治理是所有公民的共同事业。共和是政治概念,简言之就是“共同和谐地管理国家”的意思。 议一议: 孙中山担任大总统时明确表示:“民国者,民之国也。为民而设,由民而治者也。”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小结:孙中山这句话清楚表明中华民国政府之设立,完全是为了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管理国家,中华民国的国家主权应该属于全体国民。 目标导学二: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1. 孙中山领导的民国政府又是怎样实现民主共和的,做了哪些积极地探索呢 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强调: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正式建立,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人人心,给人民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极具历史意义。 2.小调查: 你知道为了让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革命党人还进行了哪些探索吗? 列举:(1)禁缠足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签署总统令废除了缠足这一陋习,强迫女性缠足者会被重罚。 (2)剪发辫 辛亥革命成功后,新政府设立“义务剪辫处”,凡来剪“文明”发式者免费。 剪辫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预示着人们不再效忠封建朝廷。 废跪拜 跪拜是等级差别的标志。辛亥革命后,体现平等的握手礼取代了跪拜礼。 拓展延伸: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发生的一次历史性巨变。但并能说它是一次彻底的革命,是什么原因呢?课后查阅资料,同学间讨论,找出原因。 学生结合图示和教材,回答问题,如: 民主一词源于希腊,意为人民。民主是思想理念,简言之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意思。人民有参与国事或对国事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 学生齐声读孙中山的语句,交流对这句话的理解。例如:孙中山这句话清楚表明中华民国政府之设立,完全是为了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管理国家,中华民国的国家主权应该属于全体国民…… 学生根据教材和所知,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究,共同完成表格任务,并在班级进行交流汇报。 学生根据所知,列举回答,如: “缠足”是一种扭曲病态的旧社会审美,它摧残着女性的身心…… 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初步构思,并设计课后查阅的资料等。 通过两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国的建立情况,并交流理解认识,明确“民主”和“共和”的含义,为以下问题探究奠定知识基础。 “议一议”环节,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民国者,民之国也。为民而设,由民而治者也。”这句话的含义,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孙中山先生建立中华民国的思想追求。 学习任务清单环节,通过教师以多媒体形式展示需要学生完成的任务清单,引导学生以组为单位,通过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清单,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的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学生自己讨论整理,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师通过与学生共同探究民主思想深主人心的三个方面表现,使学生对于辛亥革命使中国发生的历史性巨变有更深刻的了解。课堂小结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乃至亚洲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深刻影响和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变革,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谈收获和体会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板书设计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