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教 学 设 计课题 3.10 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1) 单元 三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五下核心素养 目标 政治认同:了解历史、铭记历史,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道德修养:通过对九一八事变及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的学习,能够体会全民抗战的无畏精神 法治观念:能够运用合作讨论、查阅资料的方式还原历史、尊重历史 健全人格:借助资料,理解九一八事变及南京大屠杀事件,勿忘国耻 责任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增强责任意识重点 了解九一八事变及南京大屠杀事件,勿忘国耻难点 从历史事件中领会革命先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在北京西南郊外永定河上,横跨着一座气势如虹的石桥,它就是卢沟桥。2005年5月19日上午10点45分,卢沟桥上一位来自日本的老人,缓步走上因久经风霜而凹凸不平的桥面。在桥的中间,他突然双膝跪下,面向西南,默然垂首。 为什么日本老兵要在美丽的卢沟桥下跪呢? 准备教材等学习用品 学生倾听并思考回答,如:因为日本屠杀中国人…… 由日本老人下跪引入,激发思考热情和爱国主义情感。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勿忘国耻 活动园 残历碑 1931年9月至1945年8月的14年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了中国大好河山。人民生灵涂,国土惨遭蹂躏,中华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 在辽宁省沈阳市,有一座雕塑叫“残历碑”,它矗立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前。观察残历碑,阅读碑上的文字,说一说“九一八”事变是怎么发生的。 夜十时许,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攻占北大营,我东北军将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国难降临,人民奋起抗争。 历史材料展示 日军在东北犯下的滔天罪行 历史再现:卢沟桥事变 日本军队为了占领中国,先侵占我国东北地带后,继续向南前进,企图占领华北。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军事演习。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称有一名日军士兵于演习时失踪(实际上那名士兵是去上厕所了并在随后不久归队),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要求。日军向卢沟桥一带开火,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中国守军第29军37师219团予以还击。这便掀开了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日军自1931年占领中国东北后,为进一步发起全面战争,陆续运兵入关。到1936年,日军及伪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 中国守军和日军在卢沟桥激战,日本派大批援军,向天津北京大举进攻。 29军副军长佟麟阁,132师师长赵登禹先后战死。7月,天津沦陷。7月8日早晨,日军包围了宛平县城,并向卢沟桥中国驻军发起进攻。中国驻军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官兵奋力反击。团长申仲明亲赴前线,指挥作战,最后战死。驻守在卢沟桥北面的一个连仅剩4人生还,余者全部壮烈牺牲。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4.活动园: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向中国发动全面进攻。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失陷,为了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达到迅速灭亡中国的目的,日本侵略者制造了长达6周的惨.绝人的大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页。 思考:卢沟桥事变有什么影响? 5.活动园: 17岁的男孩讲了这样一件事。(上月)14日大约有1万名年龄在15-30岁的中国人被带出南京城到靠近轮渡码头的长江边,在那里日本人用野战炮,手榴弹和机关枪向他们开火,大部分尸体被抛进了江里,有一些被堆起来焚烧,而有三个人侥幸地逃脱了。 《罗伯特·威尔逊日记》(1938年1月3日) 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书籍、记录片、战犯日记等还有很多。查一查相关资料,铭记那段历史。 小讨论: 交流讨论:是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不友好? 活动: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为了铭记这段屈辱的历史,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在每个中国人心中,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都是最屈辱的记忆,它是民族的苦难、国家的灾难。我们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永保和平。 目标导学二:众志成城 小活动:抗日热潮 (1)面对民族存亡的空前危机,具有爱国精神的全体中华儿女汇聚成气势磅礴的力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掀起了全民族抗战的高潮。 (2)解读“铜墙铁壁”:在位于北京卢沟桥旁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大厅里,有一座名为“铜墙铁壁”的雕塑,(出示雕塑)你能解读出它表达的内容吗 归纳:“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千百万爱国将士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顽强抵抗,显示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历史再现: 台儿庄战役 1938年春,中国军队在山东台儿庄与日军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战役,歼敌10000多人,缴获大批武器装备。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百团大战 1940年8月,八路军100多个团在华北地区2000多千米的战线上,对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大规模攻击,攻克据点近3000个,歼灭日伪军40000余人,沉重地打击了敌人。 活动园: 请你收集抗日英烈们的事迹,在“抗日英烈故事会”上与同学们分享。 示例: 1914年赵登禹加入冯玉祥的部队,任冯的随身护兵,跟随参加北伐战争,后国民党军改编,回任第二十八旅旅长跟随冯玉祥参加“中原大战”,战败后冯的部队被整编,赵登禹被任命为第29军37师109旅旅长。1937年7月28日,对日作战时壮烈殉国,时年39岁,是抗日殉国的第一位师长。 小结:我们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我们铭记那些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贡献的人们。请写下你了解这些抗日英雄的英勇事迹后的想法、感受。 拓展升华 学生认真阅读教师出示的几则材料,了解残历碑的相关史实和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 学生认真观察图片,结合自己所知道的历史和教材知识,了解日本在东北犯下的溜须滔天罪行 学生大声朗读卢沟桥事迹的材料,从整体上把握卢沟桥事变的经历,积累历史知识。 学生阅读并回答,如: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人对东北开始了长达14年的统治,这是国土沦陷之辱,是家破人亡之殇,我们应该永远铭记这一天,永远记得回顾历史,为自己敲响警钟。 学生阅读17岁男孩讲的故事,感悟理解和铭记…… 学生讨论交流,如:并不是所有日本人都不友好…… 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如:“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千百万爱国将士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顽强抵抗,显示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学生认真阅读,了解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的情况。 学生参与活动,分享如: 1938年10月,冷云所在东北抗联第5军妇女团在牡丹江遭遇千余日伪军,为掩护大部队突围,毅然放弃渡河。在背水作战至弹尽的情况下,面对日伪军逼降,冷云等八名女战士誓死不屈,毅然集体沉江这就是著名的“八女投江”的故事…… 借助“残历碑”的材料,向学生介绍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易于学生整体把握。 以图片的方式,形象直观的展示日本在东北犯下的滔天罪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对日本的悲怒之情,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历史再现”环节,通过对学生展示卢沟桥事迹的整个经过,一方面,有利于积累学生的历史知识,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清晰的理解卢沟桥事迹是日本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 活动园中,借助17岁男孩讲述的故事,使泩真实的感受历史,激发学生对遇难同胞的同情和对犯下滔天罪刑的日本军国主义的伤恨。 小讨论环节,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是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不友好,来培养学生辩证的看待问题的能力。 小活动,借助“解读‘铜墙铁壁’”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的含义,对学生进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 历史再现环节,旨在为学生展示介绍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的情况,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活动园环节,通过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知,交流分享抗日英烈故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奋勇抗战的激情。 拓展升华环节,起到归纳总结和提升的作用。课堂练习 一、填空。 1. 1931年9月至1945年8月的( 14 )年间,( 日本 )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了中国大好河山。人民生灵涂炭,国土惨遭蹂躏,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 2. 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 九一八 )事变,开始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奋勇反抗,这是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开端,它也揭开了(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的序幕。 3.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 卢沟桥 )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开始了全面抗战。 4.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 12月13 )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二、判断。 1.卢沟桥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X ) 2.我国的抗日战争持续了14年的时间。( √ ) 3.每年的2月27日是我国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X ) 4.南京大屠杀长达6周,30万民众惨遭杀害。( √ ) 5.台儿庄大捷是中国与日军抗战以来中国下面战场取得的最重大胜利。( √ ) 6.“百团大战”共歼敌约40000人。( √ ) 7.在抗日战争中展现了中华儿女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英雄气节。( √ ) 8.日军的铁蹄踏入中国,中国抗日战争合面爆发,中华儿女没有反抗的勇气。( X )课堂小结 一系列胜利,及时召开的中共七大为夺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战后光明的前途准备了条件。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尤其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抗击下,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取得了扰日战争的伟大历史性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给了我们很多深刻而重要的启示,那就是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谈收获和体会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板书设计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