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0张PPT)高频考点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观【考点聚焦】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提出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是在确认各民族平等和共同繁荣的原则上对现实民族关系的准确判断,也为我们认识今天中国民族关系的历史沿革提供了清晰的轮廓。“多元"是指中国文明、民族或文化的多样性;"一体"是指中国境内文明、民族或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逐渐形成的同一性,呈现兼收并蓄,“中原核心”的特征;这种"多元一体"结构的形成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进入高三复习,首先要探究的一个主题就是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作为青年学生首先要树立一个“文明认同”的观念,其次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当今俄乌冲突中乌克兰之所以出现“东西民族撕裂”的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缺失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这是一个沉痛的历史教训。【考情分析】年份 考题 考点 主题2022年 全国乙卷24题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深化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认识2021年 广东卷1题 北方发现南方风格的青铜器 南北文化交流;多元一体特征2020年 全国Ⅲ卷41题 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推动中华文明发展;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天津卷3题 古代的地方的管理 宗法制下的文化认同2019年 全国Ⅲ卷25题 孝文帝汉化政策 文化认同北京卷37题 孝文帝汉化政策 祖先认同、文化认同【历年真题】24.(2022·全国乙卷)据下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答案】C【详解】依据图示可知, 商周政治重心位于黄河流域,而重要铜矿位于长江流域,长途运输成为必要,南北方联系由此加强,C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青铜器比较珍贵且坚韧度不够好,未广泛用于农业,A排除;青铜铸造由官府垄断,B排除;地图未标示统治区域,无法得出扩大到江南,且青铜铸造的繁荣主要缘于技术进步等因素,地理因素不是主因,D排除。故选C项。1.(2021·广东卷)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河南、陕西出土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结合史实河南、陕西属于黄河流域,属于北方,北方发现南方风格的青铜器,可知南北文化相互交流,故D正确;材料的内容是中原受到南方的影响,故A错误;材料与各诸侯国维护周礼无关,故B错误;材料与宗法制度无关,故C错误。3.(2020·天津卷)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 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 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答案】B【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地方宗族内部注重社会教化和乡规里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文化认同,因此古代乡村基本实行自治,故B正确;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不是乡村实行自治的必然原因,故A错误;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远未达到健全完备的地步,故C 错误;“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说明乡村依然受政府的管控,故D错误。41.(2020·全国Ⅲ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二 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答案】(3)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奠定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礼乐制度促进了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为中国长时期政治结构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详解】(3)根据“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并结合所学可从对边远地区的开发、 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礼乐制度与文明的传播、民族凝聚力的增强、社会的长久稳定等方面概括。25.(2019·全国Ⅲ卷)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在服饰上比较保守。由材料中佛像的衣衫单薄到服饰整齐可知体现佛教塑像艺术受到儒家思想影响,D选项符合题意。经济发展、绘画技术及政治权力不属于佛像变化的主要因素,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对佛像的影响,ABC选项排除。37.(2019·北京卷)历史·记忆历史记忆与祖先认同材料一 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面对关于迁都的质疑,他说:“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孝文帝主持定姓族时,汉臣薛宗起建议不应以祖先曾经的居住地为确定门第等级的主要标准,他说:“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胡邪!”(1)概述北魏统治者追溯祖先的目的、过程与效果。【答案】(1)目的:认同中原文化;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过程:拓跋圭自称黄帝是其祖先;此后多个皇帝通过祭祀承认和延续这一祖先认同;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汉姓、迁都洛阳、定姓族等)加以强化。效果:北魏统治者获得汉臣认可,通过祖先认同实现文化认同;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详解】(1)目的: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追溯黄帝为祖先,是为其改革,实现汉化做准备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过程:据材料“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可知,自称是黄帝的后裔;据材料“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可知多个皇帝延续这一祖先认同。根据所学可得出孝文帝采取了改汉姓、迁都洛阳、定姓族等措施。效果:根据材料“陛下黄帝之胤……岂可亦谓之胡邪!”并结合所学从汉族官僚的认可、实现文化认同、促进民族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等方面概括。【考点回归】一、中华文明1、总体特征:“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2、发展历程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出自身道路的特点与风格。时期 发展历程 概况原始社会 文明起源 ①各主要文化区整体上呈现出百花齐放、多元并进的局面。②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两个时期。③中原地区开始呈现出汇聚周围地区先进文化因素并率先发展的趋势;中原地区变成了一个兼收并蓄的核心,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兼收并蓄,中原核心)夏商周至春秋战国 文明奠基 青铜文化独具特色;天、地、人三大祭祀发达。尤其是祖先崇拜特别发达;中国文化第一次转折(百家争鸣),一元文化离析,多元文化发展,诸子并存,百家争鸣。秦汉时期 大一统的帝国模式和文化模式基本定型 中国文化的很多基本面貌固定下来;儒家文化开始在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中央集权政体、皇权更替、朝代循环的基本模式形成并固定下来;秦汉时期中国文化由多元走向一统,中原农耕文明在与周边游牧文明的冲突交融中,逐渐赢得强有力的控制地位。时期 发展历程 概况魏晋南北朝至唐中叶 胡汉文化、中印文化大融合 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转折: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崩溃,门阀制度和贵族政治成为此后几百年间一大特征。庄园经济和贵族政治导致的割据性,使朝廷对上下文化干预弱化。文化由社会转向个人,由外部转向内部,对个人生命意义和心性情理的探求,给此后几百年见玄学和佛学的高涨留下了充分的空间。经学和名教衰颓,是魏晋以来文化转折的一大标志。儒家思想“独尊”局面被打破后,儒、玄、释、道多元文化,共存共融。中国文化中心开始向东向南转移。唐中叶至明中叶 文明强化期 自耕农经济和文官政治相互结合;市井文化勃兴;儒学复兴;民族文化的气质从汉唐的雄强外拓转向宋明的精致内敛.明中叶至今 文明转型期 中西文化交汇,中国文化走向近现代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调适、融合;内力、外力共同作用推动文化的现代转型(“冲击-反应”模式);文化变革剧烈空前;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70年代末以来,在世界信息化、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氛围中,中国正在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深度上经历着变革;从国家统制式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化;从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转化;当下日益深化的现代转型对传统文化的激荡、挑战和提供的发展机遇都是前所未有的,中国文化史正在揭开蔚为壮观的新场景。3、意义①正确认识多元与一体的关系,是增进文化认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和基础。②有利于形成了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及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和特色,成为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③有利于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有利于通过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和民族地区历史文化教育,引导各族群众通过亲身感受去体认本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同质性和同体性。④认识到中华文化是包含56个民族的文化,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中华民族的发展是各民族水乳交融、唇齿相依、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发展史。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观1、形成过程:时期 概况春秋战国时期 各民族接触频繁,民族融合出现,华夏族开始形成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雏形出现,两千多年来,尽管有分裂、有纷争,但是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是各民族人心所向,是发展的大势所趋1840年至今 随着列强的侵略,在救亡图存的斗争中,中华民族不断觉醒,在近代反侵略、反分裂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急难相扶,经过艰辛探索和艰苦斗争,共同缔造了新中国,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空前团结,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来自内部的矛盾与冲突和来自外部的挑战与威胁,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千百年的交融也终于形成了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血脉相连、休戚与共的中华大家庭,共同的历史记忆和共同的奋斗历程铸就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和情感基础。2、发展特点:(1)不可割裂 “多元”与“一体”的内在关联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2)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有一个从分散的多元结合成一体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中原的汉族就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但它发挥凝聚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3)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 。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4)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结合。3、影响:增强民族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成为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有利于民族团结、民族平等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三、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文化的多样性和共同价值观的形成使其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时期 表现先秦时期 中华民族随着内部凝聚力的不断增强,就初步形成“大一统”观念春秋战国时期 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礼乐文化受到冲击,人们渴望重新实现政治一统,出现诸子百家,他们在统一的方式上有不同,但“天下定于一”是普遍的共识秦朝时期 通过武力手段实现一统,车同轨、书同文,建立起多民族的统一的封建国家汉朝时期 为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中国古代民族融合促进了各族文化交流与融合发展,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即对汉文化的认同宋朝时期 理学的产生,“儒佛道”三教合流,中外文化的交融【重点训练】1.商代早期遗址盘龙城发现后,学者认为商代的疆域达到长江流域。但盘龙城仅仅是商王朝南下的一个据点或臣服于商的一个重要方国中心,其控制的范围和具体的界限根本无法确定。江西吴城商文化、新干大洋洲商代青铜器遗址发现后,又有学者认为商代的疆域到达江西中部。西周疆域的四至虽然比商代清楚了许多,但也存在这类情况。出现这类情况主要是由于( )A.国家顶层政治设计受到忽视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化进程受阻C.政治疆域的模糊性和多变性 D.早期国家的统治力量还很有限【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商代早期遗址盘龙城发现后,学者认为商代的疆域达到长江流域。但盘龙城仅仅是商王朝南下的一个据点或臣服于商的一个重要方国中心,其控制的范围和具体的界限根本无法确定。江西吴城商文化、新干大洋洲商代青铜器遗址发现后,又有学者认为商代的疆域到达江西中部。西周疆域的四至虽然比商代清楚了许多,但也存在这类情况。”可知对盘龙城遗址和江西吴城商文化、新干大洋洲商代青铜器遗址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证明了早商政权在这些地方的势力扩张,人们对商朝政治版图的已有认知逐步更新,也反映出早期国家的统治力量还很有限,并未完成疆域的统一,D项正确;正是因为早期国家的统治力量还很有限,才使得国家顶层政治设计受到忽视,D项包含A项,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化进程受阻,排除B项;政治疆域并不模糊和多变,只是对历史遗迹的勘察和研究需要时间,排除C项。故选D项。2.多元起源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向一体化迈进,维持着和平、统一的主流,保持着对中华文明较高的认同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材料二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发诸尝逋亡人(逃离原有户籍而出外游食之民)、赘婿、贾人……以嫡遣戍”,在直抵阴山的地方置“四十四县”,又派蒙恬率兵三十万北逐戎狄。——《史记·秦始皇本纪》(汉元帝竟宁元年)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资治通鉴》司马光卷二十九材料三 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1)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国家和民族的变化。【答案】(1)国家变化:通过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等措施;加速分封、宗法制瓦解和中央集权制形成;民族变化:通过争霸、兼并战争和各族间的密切交往;华夏认同的观念得到发展,促进民族交融。3.多元起源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向一体化迈进,维持着和平、统一的主流,保持着对中华文明较高的认同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材料二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发诸尝逋亡人(逃离原有户籍而出外游食之民)赘婿、贾人……以嫡遣戍”,在直抵阴山的地方置“四十四县”,又派蒙恬率兵三十万北逐戎狄。——《史记·秦始皇本纪》(汉元帝竟宁元年)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资治通鉴》司马光卷二十九材料三 迁居洛阳的鲜卑族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四 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民族的变化。【答案】(1)民族变化:华夏认同的观念得到发展,促进民族交融。【详解】(1)根据材料一中“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可得出其变化是华夏认同的观念得到发展,促进民族交融。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 中国文明的起源具有极为深厚的历史渊源,它经历了数千年乃至数万年的文化积淀。数十万年前,先民们就没有固定在一个地点上。尽管各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却在一个古老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形成了一个中国古代文化的共同体,维系着各区域、各部落及联盟文化发展的总趋势。无论那一地区,那一部落最先跨进文明,它都离不开这一文化共同体。从这种意义上讲,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共同体孕育了中国文明的起源,是各区域文化中的文明因素发展成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耿铁华《中国文明起源的考古学研究》材料四 纵观中华文明形成的整个过程,各主要文化区整体上呈现出百花齐放、多元并进的局面。距今5500年左右开始,各地区之间交流日益密切,内容包括生产技术、礼仪制度和宗教观念,出现过以彩陶扩张和玉礼器传播为标志的大范围文化整合过程;距今4500年以来,中原地区开始呈现出汇聚周围地区先进文化因素并率先发展的趋势;距今3800年前后,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化格局。——王巍《中华文明具有三大特征》(3)有学者称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请依据上述四则材料论证此观点。【答案】(3)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不同区域出现了不同的原始文化,其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同时中华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又呈现出一体化的格局,各区域的文化都建立农业经济基础上,并且相互交流、整合,形成了一个文化共同体,最终到夏商西周时期发展成为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中华文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