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微专题5 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及拓展1.重要有机物的制备——乙酸乙酯的制备(1)反应原理在浓硫酸作催化剂的条件下,乙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CH3COOH+CH3CH2OHCH3COOCH2CH3+H2O酯化反应是可逆反应。为了提高产率,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可以通过蒸出酯来减小生成物的浓度,以使平衡向右移动。为了提高反应速率,需要用浓硫酸作催化剂并加热。酯化反应结束后,可以采用分液的方法将乙酸乙酯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2)实验室制备乙酸乙酯等的常见装置其中A、B、C、F、G五种装置可归为一类,只需将饱和Na2CO3溶液分液即可得到乙酸乙酯。五种装置中属A、F装置效率最高。D、E可归为另一类(D、E分别是出现在高考中制备乙酸异戊酯、乙酸丁酯的实验装置)。G装置可边加热边滴加乙醇,以提高反应物转化率。(3)乙酸乙酯粗产品的纯化在馏出液中加入饱和Na2CO3溶液,直至不再产生气泡,用pH试纸检验酯层呈中性为止。将中和后的混合液移入分液漏斗,静置,分出水层。留在分液漏斗中的粗酯先用与其体积相当的饱和食盐水洗涤,而后用饱和CaCl2溶液洗涤。粗酯自分液漏斗上口倒入锥形瓶中,用无水硫酸镁干燥约半小时。2.有机物制备实验中常考仪器1.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备乙酸乙酯。实验如下:①向浓H2SO4和乙醇的混合液中滴入乙酸后,加热试管甲;②一段时间后,试管乙中红色溶液上方出现油状液体;③停止加热,振荡试管乙,油状液体层变薄,下层红色溶液褪色;④取下层褪色后的溶液,滴入酚酞后又出现红色。结合上述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中加热有利于加快酯化反应速率,故温度越高越好B.③中油状液体层变薄主要是乙醇和乙酸溶于饱和Na2CO3溶液所致C.③中红色褪去的原因可能是酚酞溶于乙酸乙酯中D.取②中上层油状液体测其1H核磁共振谱不止有3组峰2.(2022·西安高二月考)如图是分离乙酸乙酯、乙酸和乙醇混合物的实验操作流程图:在上述实验过程中,所涉及的三次分离操作分别是( )A.①蒸馏 ②过滤 ③分液B.①分液 ②蒸馏 ③蒸馏C.①蒸馏 ②分液 ③分液D.①分液 ②蒸馏 ③结晶、过滤3.(2022·苏州高二月考)现有下列两套实验装置,用于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或乙酸丁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 Ⅰ 装置用于制取乙酸乙酯,图 Ⅱ 装置用于制取乙酸丁酯B.导管a和导管b的作用均是冷凝回流C.都可用饱和Na2CO3溶液来洗去酯中的酸和醇D.加入过量的醇可以提高乙酸的转化率4.某化学课外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备乙酸乙酯(图中夹持仪器和加热装置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1)水从冷凝管的________(填“a”或“b”)处进入。(2)已知下列数据:乙醇 乙酸 乙酸乙酯 98%浓硫酸熔点/℃ -117.3 16.6 -83.6 —沸点/℃ 78.5 117.9 77.5 338.0又知温度在140 ℃时发生副反应:2CH3CH2OH―→CH3CH2OCH2CH3+H2O。①该副反应属于________(填字母,下同)反应。a.加成 b.取代 c.酯化②考虑到反应速率等多种因素,用上述装置制备乙酸乙酯时,反应的最佳温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T<77.5 ℃b.T>150 ℃c.115 ℃<T<130 ℃(3)欲分离出乙酸乙酯,应使用的分离方法是__________(填操作方法名称,下同),所用到的仪器为________,进行此步操作后,所得有机层中的主要无机杂质是水,在不允许使用干燥剂的条件下,除去水可用________的方法。(4)若实验所用乙酸的质量为6.0 g,乙醇的质量为5.0 g,得到纯净的产品质量为4.4 g,则乙酸乙酯的产率是________。5.(2022·枣庄高二月考)苯甲酸乙酯稍有水果气味,用于配制香水香精和人造精油,也大量用于食品中,实验室制备方法如下:Ⅰ.苯甲酸乙酯粗产品的制备在干燥的50 mL三颈圆底烧瓶中,加入6.1 g苯甲酸、过量无水乙醇、8 mL苯和1 mL浓硫酸,摇匀后加沸石,安装油水分离器。水浴加热,开始控制回流速度1~2 d·s-1。反应时苯-乙醇-水会形成“共沸物”蒸馏出来。加热回流约1小时,至油水分离器中不再有小水滴生成时停止加热。改为蒸馏装置,蒸出过量乙醇和苯。沸点/℃ 相对分子质量苯甲酸 249 122苯甲酸乙酯 212.6 150(1)写出苯甲酸与用18O标记的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2)装置A的名称及冷凝水进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通过油水分离器不断分离除去反应生成的水,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实现同样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答两种)。(4)实验过程中没有加沸石,请写出补加沸石的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图2装置中的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Ⅱ.苯甲酸乙酯的精制将苯甲酸乙酯粗产品用如下方法进行精制:将烧瓶中的液体倒入盛有30 mL冷水的烧杯中,搅拌下分批加入饱和Na2CO3溶液(或研细的粉末)至无气体产生,pH试纸检测下层溶液呈中性。用分液漏斗分出粗产物,水层用乙醚(10 mL)萃取。合并有机相,用无水CaCl2干燥。干燥后的粗产物先用水浴蒸除乙醚,再改用减压蒸馏,收集馏分。(6)按照纠正后的操作进行,测得产品体积为5 mL (苯甲酸乙酯密度为1.05 g·cm-3)。实验中苯甲酸乙酯的产率为________。微专题5 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及拓展跟踪训练1.A2.B3.B4.(1)a (2)①b ②c (3)分液 分液漏斗 蒸馏 (4)50%解析 (4)CH3COOH+CH3CH2OHCH3COOC2H5+H2O,乙醇和乙酸反应的质量比为46∶60,若实验所用乙酸质量为6.0 g,乙醇质量应为4.6 g,则乙醇过量,依据乙酸的质量计算生成乙酸乙酯的质量,理论上得到乙酸乙酯的质量为×88 g·mol-1=8.8 g,而实际得到纯净的产品质量为4.4 g,则乙酸乙酯的产率为×100%=50%。5.(1)+CH3CHOH+H2O (2)球形冷凝管 a(3)使平衡右移,提高苯甲酸乙酯的产率 从生成物中不断分离出苯甲酸乙酯;使用过量的乙醇 (4)停止加热,待液体冷却后补加沸石 (5)温度计位置,冷凝水进、出口 (6)70%解析 (6)苯甲酸乙酯实际产量:m=ρV=5 mL×1.05 g·cm-3=5.25 g,苯甲酸物质的量:n==0.05 mol,则苯甲酸乙酯理论产量:m=0.05 mol×150 g·mol-1=7.5 g,产率为×100%=7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