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课件(共40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课件(共40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封为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王安石二十二岁中进士,做过地方官,关心民众疾苦,上万言书,主张宋王朝改革法度。宋神宗时推行新法。由于旧党的阻挠,王安石屡次被罢相,屡被起用。是历史上出色的政治家。
他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北宋四大诗人之一。其词所作不多,但能一洗五代旧习,不受前人绮靡风气的影响,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1.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2.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
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
4.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
5.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诗中名句
第3页
第4页
1.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浣溪沙·百亩中庭半是苔》
2.惆怅武陵人不管,清梦断。亭亭伫立春宵短。
—— 《渔家傲·隔岸桃花红未半》
3.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南乡子·自古帝王州》
王安石词中名句
写作背景
该词写于王安石熙宁变法失败后,被罢相做江宁知府时,词作抒发了金陵怀古之情。二十年仕宦生涯,作者对宋朝君臣不思自强、上下偷安的政治局面和社会弊端有了深刻的了解,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深深的忧虑。在金陵胜地,登高望远,兴起满怀愁绪:日月之迁流, 仕途之坎坷,家国之忧患,人生之苦辛,涌凝笔端,写成了名篇佳作。词中流露出王安石失意之时怡情自然风光的情怀,同时也寄寓讽喻之意。
解题
题解





词牌名
题目
金陵:亦称建康,今江苏省会南京,为“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杨吴、南唐、南宋、明、南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十三朝古都。
怀古:怀念古代遗迹、感慨兴衰。
初读正音
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 澄(chéng) 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zhào ) /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chù) 。彩舟/云淡,星河/鹭(lù) 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jiē)/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登山临水,举目望远,故都金陵正是深秋,天气已变得飒爽清凉。奔腾千里的长江澄澈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帆船在夕阳往来穿梭,西风起处,斜插的酒旗在小街飘扬。彩舟徐行,云烟稀淡,长江波光粼粼,白鹭翔舞,丹青妙笔也很难描画这壮美的风光。
遥想当年,争着过豪华的生活,叹朱雀门结绮阁楼,六朝君主一个个地相继败亡。自古多少人在此登高怀古,空叹历朝兴衰。六朝的风云变化全都随着流水消逝,剩下的只有惨淡的寒烟和衰败的枯草。直到如今的商女,还不知亡国的悲恨,时时放声歌唱《后庭花》遗曲。
整体感知
各用一句话概括上阕和下阕的内容。
上片写金陵之景,
下片抒怀古之情。
“登临送目”四字,笼罩全篇。
文本探究
上片写景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思考一:
上片围绕这样的景物特点,都写了那些景物?是怎样具体描画景象的?
(1)澄江、翠峰、归帆、西风、酒旗、彩舟、白鹭。
(2)有点有染,有实有虚,远近交错,动静结合。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登高远眺
开始萧条
赏读:点明了地点和季节,瑟瑟秋风,万物凋零,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氛围。
此时此景,登高远眺,则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就为下阕的怀古作铺垫。
思考二: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一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
“故国”点题(或“扣题”),为下片的怀古伏笔;“
晚秋”点明登临季节,“天气初肃”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练:白色绸缎,写出江水之纯净。
簇:箭头,写山峰之陡峭。
澄江静如练
—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手法1.比喻:
贴切、形象、逼真、明丽。
远眺之静景
手法2.用典:
化用诗句→
“千里”二字,景象开阔高远,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展现眼前。
思考三:
鉴赏“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澈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
①承上启下。“千里”二字,上承首句“登临送目”登高远望即可纵目千
里;下启“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的大全景扫描,景象开阔高远。
②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长江比作“白练”,生动地体现出长江蜿蜒澄澈的特点;把翠峰比作“箭头”,突出翠峰起伏绵延的特点。
③运用典故。“澄江似练”化用谢眺诗句“澄江静如练”,体现了长江降江水清澈、环境静谧的特点。
④对偶的修辞手法。“澄江似练”在此与“翠峰如簇”相对,构图上以曲线绵延与散点铺展相映成趣。既有平面的铺展,又有立体的呈现,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展现眼前。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近观动景
赏读:“残阳”“西风”,点出时下是黄昏时节,具有典型的秋日景物特点。“归帆”“酒旗”是暗写在秋日黄昏里匆匆来往的行旅之人。
由自然景物写到人的活动,画面顿时生动起来。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远眺动景
“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把整幅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美不胜收,难以尽述,因此总赞一句“画图难足”来结束上阕。
思考四:
词的上片在写景上有何特点?
“似”“如”二字运用比喻的手法,“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全片由远而近,描绘了一幅肃爽的金陵晚秋图景。
品味词作上阕,总结词人写景的技巧。
比喻 千里澄江如白练,青翠山峰像箭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长江蜿蜒澄澈,山峰峭拔堆聚有致的特点。
用典(化用)。化用谢朓诗句“澄江静如练”之句,写出了江水澄澈平静的特点。
动静相生。远在天际的船罩上一层薄雾,水上的白鹭纷纷从银河上惊起,把整幅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进一步开拓观察的视野——随着征帆渐渐远去,水天已融为一体,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天。
④远近交错。“澄江”“翠峰”“归帆”是远景,“酒旗”“彩舟”是近景,“白鹭”是远景,时空交错,依次勾勒水、陆、空的雄浑场面,境界苍凉。
⑤注意绘色。“练”“翠峰”“残阳”描画景物点染色彩,使画面色彩明丽,景象开阔高远。“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浓淡相宜,构成一幅壮丽的金陵风景图。
⑥借景抒情。表达对祖国秀丽山川、壮美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诗文品读 下阕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下片:抒怀古之情
赏读:由所见过渡到所想,“念”字作转折,今昔对比,虚实相生,对照历史和现实,表达出深沉的抑郁和沉重的叹息。
“繁华竞逐”揭露了金陵的繁华表面掩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门外楼头:用典:杜牧的《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指隋军已经兵临城下,陈后主却还在和妃子们寻欢作乐,这是亡国悲剧的缩影,感叹六朝统治者竞相追逐奢靡繁华而相继灭亡。遗恨之余,嗟叹不已。
思考5:“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①以虚衬实,虚实结合。
一个“念”字,作者的视角从现实的深秋美景,转入了对历史的思索。以六朝的达官贵人争着过繁华的生活与破亡现实形成鲜明对比,抒发物是人非之叹。
②用典。“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使用了典故。
补充:典故:陈后主因为荒淫而亡国,那么这种“悲恨相续”六朝天子倒台迅速,相继亡国。正是这种穷奢极欲、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作法才造成了国破家残,败亡相续的后果!暗示了当朝有可能延续陈后主的老路,重蹈覆辙。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徒然、枉然。
偏义复词,耻辱。
批判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叹朝代的兴亡,站不到应有的历史高度,也就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汲取教训。人们登高凭吊,不过都是空发兴亡感慨。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 《阿房宫赋》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借景抒情,抒发悲叹之情。
六朝旧事已随着时光流逝一去不返,眼前只剩下几缕寒烟笼罩着的毫无生机的衰草。但是北宋的统治者享乐依旧,昏庸依旧。这是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担忧的心境,不是闲笔,而是直指朝廷积弊的投枪匕首,是为了让统治者警醒,让悲剧不再重演 !
用典: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被视为亡国之音。
思考6:“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时光流逝之叹。繁盛的六朝及六朝的兴亡随着时间历史的长河已经消失了。
②物是人非之叹。只剩下寒烟惨淡、绿草衰黄,睹物思人,望物兴叹。
思考7:“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中“至今、时时”两个时间副词的含义是什么?
①“至今”,强调时间之长,从杜牧的唐末到王安石的宋初,这种繁华竞逐的生活却依然没有改变;
②“时时”,强调频率之高,每时每刻这种生活都在进行。
③作者并不只希望对历史发出空叹,而是警告统治者们对这种导致六朝覆亡的奢靡、荒淫的生活有所改变,让六国相继破灭悲剧不再重演。
下阕运用典故,生动形象地回顾了六朝统治者因竞逐豪奢而导致相继败亡的历史,由此借古讽今,表达了作者对宋朝君臣不思自强、上下偷安的政治局面和对北宋王朝的前途的担忧之情。
下片赏析
怀古伤今
立意高远
奋起变革
免蹈覆辙
本词上阕写登高远望之景,虽为深秋,但“天气初肃”,色彩绚丽,风光秀美,画面开阔,气势恢宏;下阕追古思今,叙议结合,运用典故,写出了六朝的衰亡,借古讽今,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艺术手法总结:
1、借景抒情,借眼前壮美景色抒发失意无聊之时颐情自然风光的情怀。
2、借古讽今,借六朝皆以荒淫而相继亡覆的史实,希望当权者引以为戒。
3、用典自然贴切,笔力刚劲。
对比阅读,分析异同:
金陵怀古(其一) 王安石
霸主①孤身取二江②,子孙多以百城降。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东府③旧基留佛刹,后庭余唱落船窗。
黍离麦秀④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
[注]①霸主:指在金陵开创基业、取得霸权的历朝开国君主。②二江:宋代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的简称,是建都金陵诸国的主要统辖区域。③东府:指东晋简文帝的丞相,会稽王司马道子的府第。④麦秀:即《麦秀歌》,为殷朝旧臣路过故都,因悯伤故国而作。
思考:本诗与王安石的词《桂枝香·金陵怀古》虽内容相似,但作者对金陵的感怀略有不同。试分析本诗与《桂枝香·金陵怀古》下阕表达的观点有何异同。
明确:同:①诗词都剖析历朝衰亡的主要原因在于贪图安逸享乐。比如诗中感叹“逸乐安知与祸双”指出子孙的奢华逸乐导致断送政权。词中“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感叹统治阶级挥霍无度,沉溺酒色,江南各朝,覆亡相继。②诗“后庭余唱落船窗”,词“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都指出现实依旧画舫不断,余唱未休。批判当权者依旧沉湎酒色,醉生梦死。
不同:诗歌尾联认为千百年来,兴亡更替是常见现象。人们对此既无能为力,那还是置之不论,一切付之酒杯,以免徒然的伤感。
词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批判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叹朝代的兴亡,却未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吸取历史的教训。表达了他对北宋社会现实的不满,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1、 至今商女 , 时时犹唱 ,《后庭》遗曲 。
2、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
3、 六朝旧事随流水 , 但寒烟衰草凝绿 。
4、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
5、千里澄江似练。
6、彩舟云淡,星河鹭起。
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以‘残阳’意象奠定悲伤基调”错误。“残阳”“西风”,点出时下是黄昏时节,具有典型的秋日景物特点。并未渲染悲凉的情感,全文的基调也不是悲伤的,而是境界雄浑阔大,风格沉郁悲壮。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用典的能力。
“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此语出自杜牧的《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诗句,化用其意,以典型化手法,再现当时隋兵已临城下,陈后主居然对国事置若罔闻,在危难之际还在和妃子们寻欢作乐的可悲。这是亡国悲剧艺术缩影,嘲讽中深含叹惋,表达出对六朝竞逐奢靡,而相继灭亡的悲叹之情,也暗含对宋朝的忧虑和对统治者的告诫。
“六朝旧事”二句,化用窦巩《南游感兴》“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眷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之意,借“寒烟、衰草”寄惆怅心情。去的毕竟去了,六朝旧事随着流水一样消逝,如今除了眼前的一些衰飒的自然景象,更不能再见到什么,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无奈表现得更深沉宏阔。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融化了杜牧的《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随书·五行志》说:“祯明初,后主创新歌,词甚哀怨,令后宫美人习而歌之。其辞曰:‘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时人以为歌谶,此其不久兆也。”后来《玉树后庭花》就作为亡国之音。此句抒发了诗人深沉的感慨:不是商女忘记了亡国之恨,是统治者的醉生梦死,才使亡国的靡靡之音充斥在金陵的市井之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