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心理健康-通用-积极心理学课件(共2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心理健康-通用-积极心理学课件(共24张PPT)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积极心理学
--做一个幸福的老师
幸福的方法
积极心理体验
积极体验包括:
对过去(满意感,满足感,成就感,骄傲感);
对现在(福乐感,快乐感,愉快感);
对将来(乐观感,期待感)。
如果一个人同时体验三个幸福感,那是最幸福的人。
满意面对过去
过去对现在的幸福肯定有影响。
过去对现在影响本身特别大。当然这样的影响不是弗洛伊德那样大,更不是过去的问题必然导致现在问题。
鼓励老人家写自传!
老年人的怀旧心理!
正确理解过去
幼年丧母患者容易抑郁症,离婚家庭的儿童更容易成为问题青年等,确实不完全正确。虽然有一定影响,但是不是大到能够决定作用。过分夸大童年的经历,直接坏处就是让人消极,失去生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我们每个人都是有过去,回忆过去产生不同的情绪,事件本身已经发生,这些事件本身不能改变,产生的消极情绪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应该积极面对过去,不管过去怎么样,现在已经走过来,我们坚强走过来就是胜利。
选择积极体验
一些艺术家常常可以废寝忘食,不辞劳苦,专心致志,表现极大热情和坚持,一旦这些人完成从事活动以后,马上就立即失去对原来从事工作的兴趣和坚持,判若两人。
福乐体验是对某一活动或者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且能够推动个体完全投入活动或者事情的一种情绪体验,包括愉快,兴趣等,这些情绪体验是由活动本身而不是任何外在的其他目的引起的。这种情绪体验往往在艺术家,运动员,宗教人士容易出现。
痴迷是一种幸福,关键是痴迷什么?
福乐心理体验
集中注意。个体强烈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当前活动上;
合二为一。意识与正在从事的活动合二为一;
自我丧失。自我意识暂时失去,如一个人忘记自己的社会身份;
自我掌握。能认识自己有能力掌握自己当前所做的行为活动;
时间飞逝、出现暂时性体验失真,典型的比如知觉得时间过得比通常情况下要快;
活动本身。活动体验本身成为活动的内在动机,通常情况下完成活动就是进行活动的最好理由。
产生福乐条件
挑战与才能的相互平衡。活动有一定难度。
活动有一定结构性特征。活动有确定的目标,明确的规则,相应的评价标准,具有活动的可操作性,可评价性。如体育活动,艺术活动,棋牌比赛等,容易产生福乐体验。
主体自身的特点。容易产生福乐体验的人格是“自带目的性人格”。把生活本身作为享受,做任何事情是因为作为的原因,本身为了获得任何其他外在目的。许多练习瑜伽,气功的人,大部分没有真正理解获得的真正含义,仅仅把这些获得作为身体训练的获得,因为这些获得的心理投入要远远重要于身体的投入。如上楼梯比较单调,如果把上楼梯作为练习瑜伽就快乐了(无聊的事情乐趣化,是一个好方法)。
分离、茫然体验
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体验到福乐。
分离体验就是厌倦体验,分离是个体在自我失去以后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心理体验。监狱罪犯,流水线工人,严格管理的公务员容易产生非福乐体验,行为动机是为了寻找个人自由和挑战。
茫然体验就是焦虑体验。茫然是因为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或者突变而导致个体产生了一种不知所措的体验,这种体验在社会或者经济转型期最容易产生(我们这个时代容易产生,使社会不和谐)。茫然是对自己的生活环境一无所知,对自己的行为将来结果不能确定产生的心理体验。一个人到了新环境,过去的生活经验毫无用处,不知道怎么样交往,怎么样应对,无所适从,茫然体验。常常把寻找社会稳定,社会安全,社会确定性作为自己行为的主要动机,就象一个生活在黑暗中的人迫切需要阳光一样,迫切希望自己能够生活在一个清晰稳定的世界。
业余爱好作用
工作往往不是由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决定的,更多是偶然的机遇或迫于生活的压力等外在原因。
爱好是完全一种自带目的而没有任何外在要求的活动,因此产生福乐体验的可能性就很大。
业余爱好(体育活动,业余唱歌)是最容易产生福乐体验的活动;
社会交往,学习研究,单位工作,性行为等是经常产生福乐体验的活动;
饮食,自我装饰打扮等,属于有时候产生福乐体验的活动;
做家务,看电视等,是很少产生福乐体验的活动;
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等几乎不可能产生福乐体验的活动。
精神
感情
事业
什么是乐观
乐观是当评价者把某种社会性的未来或物质性的未来期望视为社会上需要的,对他有利的或能为他带来快乐时,那么与这种期望相关联的心境或态度就是乐观。
乐观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的或态度。
乐观是未来的,是建立在未来假设基础上。
乐观分小乐观,大乐观。乐观的人具有良好心境,更加坚持,积极特征,更易成功。当然有的乐观行为就是垃圾食品,只能消耗我们的时间和精力,不能带来营养和意义,如电脑游戏,看恐怖片。
乐观派!
“乐观型解释风格”人格:认为失败和挫折是暂时的、是特定性的情景事件、是由外部原因引起的,而且这种失败和挫折只限于此时此地;认为成功和成就是自我的内在原因所致,而且是长期的,并会泛化到自己的其它活动中去;
“悲观型解释风格”人格:会把失败和挫折归咎于长期的或永久的原因、具有普遍性、是由自己内在原因引起的,并认为这种失败和挫折会影响到自己所做的其它事。认为自己的成功是因为外在的原因,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它只限于此情此景。
“乐观型解释风格”与“悲观型解释风格”
解释风格培养
个体解释风格受影响,一是个体遗传;二是生活环境,特别是个体赖以生存的生活小环境,如家庭,学校,父母的解释风格,特别是母亲的解释风格对儿童影响比较大;三是生活体验,是儿童从父母,老师,其他成年人那里获得的体验,一方面来自成年人对儿童行为的评价方式,另外就是儿童经历的重大事件,这些儿童不能左右,积极心理学是培养后两因素。
美国进行的学校培养学生乐观解释风格达到预防抑郁症自杀的项目。
脱离现实,极端的过分乐观对个体成长不利,使人丧失危险的警惕性,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天真。积极心理学提倡的乐观,主要是让个体辩明通过什么途径来克服这种消极归因,观念指导,具体方法。
个体自身的生活经历无疑是影响
个体解释风格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其中尤以个体在生活过程中所受到
的心理创伤对其解释风格的影响最大。
孩子挫折或者困难时:
是表扬智力?
还是表扬努力?
那个形成习得性无助?
什么是希望
希望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寻找到实现目标的认知,也是对自己能力,毅力,采取持续的行动而达到目标的认知。
预想积极情感大于预想消极情感,个体的希望产生,相等就不产生希望,如果小就产生失望。
特点:一是目标必须有一定价值,才能使个体追求它;二是目标要与我们的接近本性或逃避本性相一致,目标因为积极促进我们想接近,因为消极促进我们逃避;三是目标在实现过程中既需要一定难度,也需要存在实现的可能,看起来不可能的目标,经过努力,付出努力,应该能够实现。
父母骂孩子笨蛋的结果!
儿童希望培养
年龄越小,希望越偏向积极,好像理想一样。
比较高希望的儿童能够更好,更恰当应对生活不幸和压力,即使在压力中也能够很好调整自己行为,以灵活方式去摆脱困境。
希望与学习成绩有影响。高希望对孩子发展,特别是面临不幸,存在缺陷的孩子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孩子有某些缺陷,具有高的希望,他们的缺陷也许成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有意外帮助。海伦之所以成就,也许是因为她是聋哑人。
对家长和老师,保护好孩子的高希望就是保护好孩子的光明未来。怎么样提高孩子的希望水平:一是帮助个体将来合适的愿望目标;二是有意识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三是发展个体各种策略,主要是寻求达到目标途径的策略,应对生活障碍的策略等。指导孩子阅读一些充满希望的人战胜困难,取得成就的故事,对孩子希望的提高有很多帮助,因为孩子小,容易受到暗示,再加上孩子本身没有更多人生经历,他们只能把别人的生活经历作为自己的参照系。
幸福的方法
什么人最快乐?
孩子
经历苦难者
愚人
能人
向孩子学习
自我感觉良好:
生活的意义本来就是人为建构的。
自得其乐是一种本领,也是一种能力。
对自己的乐趣要珍惜,对别人的乐趣要学习。
向强者学习
增强控制水平(欲望管理)
通过宗教、宠物、人际、工作来不断增强控制感;
向愚者学习
选择注意焦点
学会难得糊涂。
缩小关注范围。
适度社会比较。
孩子:做快乐的事
能人:做擅长的事
历经苦难者:做有意义的事
蠢人:执着地做事
幸福的人做什么事?
向苦难学习
建构生活意义(幸福=意义+快乐)
幸福是与环境的和谐关系。
幸福是习惯了的生存状态。
幸福需要痛苦的守候。
寻找幸福支点
快乐的事
有意义的事
擅长的事
执着地做下去
以不损人害己为前提。
以适合自己为首选。
以悦己怡人为上选。
以经济方便为原则。
选择的方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