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3年高考历史仿真模拟卷(全国卷)A 学生版(试题+解析)选择题:本题共 12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窗体顶端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窗体底端24.孟子曰:“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司马迁评价:“孟轲……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据此可知( )A.孟子仁政理念缺乏实现的社会条件 B.孟子仁政思想违背社会发展潮流C.司马迁认为孟子仁政思想没有价值 D.司马迁批判孟子仁政思想25.西汉成帝即位后,匡衡上疏“劝经学威仪之则”;东汉桓帝即位前,梁太后“密使瞻察威仪才明”,遂与梁冀决定立其为帝;汉末董卓废黜弘农王时所用借口是“威仪不类人君”。汉代对君主,“威仪”的重视旨在( )A.继承集权制度传统 B.彰显仁爱明君形象C.确立皇权至上权威 D.塑造政治文化认同26.1982年,在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前的大庭宋建石塔中,发现了一座南唐保大四年(946年)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经幢铭文中署有“州司马专客务兼御史大夫陈光嗣”“州长史专客务兼御史大夫温仁俨”“军事左押衙充海路都指挥使兼御史大夫陈匡俊”“榷利院使刘拯”等。据此判断,当时的泉州( )A.佛教已经影响政府行政 B.受到南唐政权的高度重视C.政府机构设置比较臃肿 D.已设置机构管理海外贸易27.下图是17至18世纪中国白银购买力情况。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赋役的货币化导致白银贬值 B.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C.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D.商业税成为政府主要税源28.江苏布政使李星沅在获悉《南京条约》的内容后,气愤不已地说“夷妇与大皇帝并书”,并且强调中英两国“官员平行”等内容实在令人无法接受,深忧“千秋万世何以善后”。材料现象折射出()A.《南京条约》中的不平等内容使官员不满 B.政府官员“天朝上国”的意识浓厚C.《南京条约》对清朝产生了较深远的危害 D.传统“朝贡外交”体系已经崩溃29.1938年,抗日救亡漫画宣传队在武汉创办了《抗战漫画》半月刊。《抗战漫画》在武汉出版了12期,武汉失守后,在重庆又出版了3期,后来由于经费困难终止了出版。如图所示是刊发于《抗战漫画》第8期的一幅漫画《反攻》。对该漫画解读正确的是A.中国军队进人局部反攻作战 B.日军逐渐丧失在华作战优势C.正面战场取得一次较大胜利 D.八路军在敌后大量消灭日军30.朝鲜战争的第五次战役结束后一个月,中美双方开始了停战谈判。周恩来就此次谈判做出了全面指示:“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抗美,是保家卫国,是当行的爱国主义的正义战争;援朝,则是社会主义国家应尽的国际主义义务。”周恩来这番话说明当时我国谈判的出发点是( )A.尽可能履行国际主义义务 B.在和平环境中建设新中国C.坚守并扩大已有战略成果 D.坚决抗击美帝国主义侵略31.图中阶段甲数据变化主要得益于(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B.解放思想深化改革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科教兴国战略实施32.美国学者戴利说:“罗马的法律体系里普遍包含着当地的习惯法,即便在公元212年所有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自由民都被赋予公民权之后,也依然如此。帝国境内的法官除了援引成文法,还享有遵循并建立判例的权力。”戴利意在强调( )A.万民法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B.市民法与习惯法密不可分C.罗马法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D.罗马法具有灵活实用特点33.近代科学的兴起不止波及新教地区,同样也波及了天主教国家。在新教占主导的国家和地区,对神的信仰和对自然的探索是可以内在一致的;而在天主教占主导的国家却面临着不同的情况,如在伽利略之后,意大利地区的科学大大衰落了,西班牙在此期间也是碌碌无为。这种差异根源于( )A.新教国家清除了宗教神学的理念 B.资本主义经济在各地发展的差异C.天主教会对近代自然科学的打压 D.宗教改革促进了人文主义的传播34.193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估计,自1929年以来新增的借书人大约在200万到300万之间,总的图书流通增长了将近50%;每20个成年人当中大约有19个人是报纸的读者。这一现象反映出美国当时A.国民素质得到大幅提升 B.文化产业拉动了经济增长C.民众精神世界渴望慰籍 D.科技革命推动出版业发展35.漫画《长大》主要反映了( )A.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 B.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初现C.美日对欧洲经济的扶植 D.世界金融秩序制度化滥觞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41~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5~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37分。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代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干预源于传统儒家的“养民”和“聚民”思想,其目标是赈恤农民、维持农业生产和平抑价格,具体包括恤赏、减免、缓征、改征、借贷和籴粜等六类行为。清代国家干预粮食市场的相关政策以蠲恤制度为中心,依托于田赋制度、关税制度、漕运制度和仓储制度等诸多制度。其中,漕运和仓储制度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奏报制度提供了高效的信息支持。清代对恤赏、减免、缓征、改征、借贷和籴粜等国家干预粮食市场行为的适用条件和实施方式都有非常详细的规定,在乾隆朝前后已形成定制,并成为影响市场发展的正式制度,对粮食市场产生了长远影响。——摘编自胡鹏、魏明孔《养民与聚民:清代粮食市场中的国家调控(1644—1840)》材料二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尽管粮食(作为商品)也自由流通了一段时间,但总体上粮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所以这一时期国家对粮食实行的是紧缺管控政策。1953年,国家出台《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对粮食执行统购统销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了粮食不足情况下的分配问题,以保障城乡居民人人有饭吃,以及工业生产对粮食的基本需求。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国家制定出台了一整套粮食定量供应的紧缺管控政策,尤其粮票,可以说是紧缺管控政策的核心与灵魂。1955年8月5日,国务院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粮票开始全面进入社会。——摘编自王永春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变动规律研究及趋势展望》材料三 2001年后,国家先后在8个省份进行粮食收购工作与销售放开试点工作,后又于2004年宣布在全国放开,由市场来决定粮食价格。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粮食是生活必需品,在消费端具有很强的刚性,但其生产端受到气候及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价格容易大起大落,所以在中国放开农业市场后,为保护国内农民的利益及其种粮的积极性,政府先后针对水稻、小麦等粮食品种出台了最低收购价政策。——摘编自罗荃《新中国粮食价格政策演进内在逻辑与改革战略取向研究》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清代前中期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粮食政策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前中期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粮食政策呈现不同特点的原因。(12分)(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中国粮食政策制定的历史经验。(5分)42.(12分)三角贸易是指一个牵扯到三个区域或港口的贸易名词。它随着殖民扩张的不断深入、世界市场的扩展而发生着相应的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任选两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为其命名并加以说明。(要求:说明需要阐述依据。)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3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乡村建设运动是在20世纪初中国农村经济走向衰弱的时代背景下,以乡村教育为起点,以复兴乡村社会为宗旨,由知识精英推进的一场乡村社会改造运动,知识界的普遍认识是救济农村即拯救国家。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全国从事乡村建设工作的团体和机构有600多个,先后设立的各种实验区有1000多处。各主要乡建团体所进行的工作基本上都包含政治改革、文化教育、科技改良和推广、卫生保健、组织合作社、移风易俗、自卫保安等内容。突出代表是晏阳初的定县平民教育运动、梁漱溟领导的邹平乡村建设运动。梁漱溟在1928年开始提出“乡治”的主张,到1931年完成了他的“乡村建设理论”。他提出解决中国问题的唯一出路是搞所谓“乡村建设”,即依靠“乡村自治”组织,来建立“乡村文明”。1931年,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县开办了乡村建设研究院,搞“乡村建设运动”。梁漱溟“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一是建立“乡农学校”;二是建立“乡村自卫组织”;三是建立“合作社”,进行农业技术改良。他说:“共产党闹的最厉害的地方,单靠军队去剿是不行的”,“要想消除共产党的农民运动,必须另有一种农民运动代替才可以”。 ——摘编自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乡村建设运动”的原因。(8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评价“乡村建设运动”?(7分)46.(15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截至l941年底,美国在欧洲的投资为20亿零600万美元,是其在亚太投资的2倍以上,1941年1月美国就制定了“先欧后亚”的大战略。美国参战后,虽然社会上一致要求先打败日本,但美国政府权衡德、日两个敌人后,认为最大的危险还是来自德国,因为德国已占据了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日本占领的地区则是落后地区,很难马上对美国造成致命的威胁,这样美国在1942年l月阿卡迪亚会议上,再次重申了”先欧后亚”的大战略。——摘编自丛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对苏联援助政策研究》(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确定“先欧后亚”大战略的原因。(6分)(2)根据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先欧后亚”大战略的影响。(9分)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左传·昭公元年》中记载:“临患不忘国,忠也;思难不越官,信也;图国忘死,贞也。”从古至今,就有无数爱国人士为了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爱国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下表是“感动中国”颁奖词。爱国人士 主要荣誉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袁隆平 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2004年颁奖词是:袁隆平,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钱学森 “中国航天之父 ( http: / / baike. / view / 3897150.htm )”、“中国导弹之父 ( http: / / baike. / view / 72615.htm )”、“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 ( http: / / baike. / view / 1983621.htm )” 2007年颁奖词: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林俊德 “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最美奋斗者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9C%80%E7%BE%8E%E5%A5%8B%E6%96%97%E8%80%85 / 23574276"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6%9E%97%E4%BF%8A%E5%BE%B7 / _blank )” 2012年颁奖词:“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孙家栋 “两弹一星 ( https: / / baike. / item / %E4%B8%A4%E5%BC%B9%E4%B8%80%E6%98%9F / 201355"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D%99%E5%AE%B6%E6%A0%8B / _blank )”功勋、“改革先锋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94%B9%E9%9D%A9%E5%85%88%E9%94%8B / 23209352"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D%99%E5%AE%B6%E6%A0%8B / _blank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2019年颁奖词:“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表中任选两位科学家分别概括其主要成就。(8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几位爱国人士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7分)2023年高考历史仿真模拟卷(全国卷)答案与解析选择题:本题共 12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窗体顶端一、选择题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答案 B D D C B C B B D B C A窗体底端24.【答案】B【解析】据题意可知,司马迁认为孟子通晓治国的道理,但是齐宣王和梁惠王都不重用他,主要是认为他过于迂阔,不切合实际,由此可知当时孟子的仁政思想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潮流,B项正确;孟子的仁政思想在诸侯争霸的背景下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而不是缺乏现实的社会条件,排除A项;孟子的仁政思想是有一定价值的,排除C项;司马迁批判的是孟子,而不是孟子的思想,排除D项。25.【答案】D【解析】据题意可知,两汉时期都要求君主注重“威仪”,将威仪作为君主的标准,所以是塑造了一种政治认同,D项正确;注重威仪是为了塑造政治文化认同,并不在继承集权制度传统和彰显仁爱明君的形象,排除A、B项;这种做法也并不一定能确立皇权至上的权威,排除C项。26.【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在南唐保大四年(946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铭文中有“州司马专客务”“州长史专客务”“军事左押衙充海路都指挥使”等官职,这些官职中的“客务”等多与对外贸易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以来,泉州在古代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故可知当时泉州已设置机构管理海外贸易,D项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当时佛教已经影响政府行政,排除A项;当时泉州“受到南唐政权的高度重视”的说法无法在材料中体现,排除B项;尽管泉州设有“州司马”“州长史”“榷利院使”,但并不能说明政府机构设置臃肿,排除C项。27.【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7至18世纪中国白银购买力情况”可知,从17世纪前半到18世纪后半,中国白银的购买力在不断下降,说明白银在不断贬值,这与在国际贸易中,中国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处于贸易顺差地位,大量白银流入相关,C项正确;导致白银贬值的是白银数量的增加,排除A项;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商业税成为政府主要税源,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28.【答案】B【解析】江苏布政使李星沅认为《南京条约》中“夷妇与大皇帝并书”“官员平行”等内容让人无法接受,这显然是在“天朝上国”观念支配下得出的结论,说明当时政府官员“天朝上国”观念浓厚,B项正确;李星沅不是因条约损害国家主权而不满,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当时中国部分官员对于条约的认识,而非条约本身产生的危害,排除C项;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甲午战后,“朝贡外交”体系基本瓦解,排除D项。29.【答案】C【解析】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救亡漫画宣传队在1938年秋武汉失守前,于《抗战漫画》第8期上刊发的《反攻》中,宣传日军在“徐州”一带,被中国军队打得狼狈不堪,反映的是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该战役是正面战场取得的一次较大胜利,C项正确;直到1944年中国军队才进入局部反攻时期,排除A项;日军逐渐丧失在华作战优势与武汉失守前的抗战史实不符,排除B项;徐州会战是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组织的会战,排除D项。30.【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抗美,是保家卫国,是当行的爱国主义的正义战争;援朝,则是社会主义国家应尽的国际主义义务。”和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是保家卫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应尽的国际主义义务,当侵略者伤亡惨重,被追求和的时候,那么我们就得审时度势,把战争停下来,争取在和平的环境中进行新中国的建设,B项正确;A项尽可能履行国际主义义务,只是抗美援朝出发点之一,根本出发点是在和平环境中建设新中国,排除A项;C、D项与材料中“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不符,排除。31.【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阶段甲数据变化得益于邓小平南巡谈话和十四大的召开,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B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从1984年开始,排除A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C项;科教兴国战略提出是1995年,排除D项。3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美国学者戴利所说的这一段话“罗马的法律体系里普遍包含着当地的习惯法......还享有遵循并建立判例的权力。”再结合所学,公元212罗马帝国统治时期,罗马法律已发展为万民法。由此可得出古罗马的习惯法存在于罗马法律体系中,即使是万民法适用期间也是如此。法官还具有建立判例的权力,可看出罗马法的运用具有灵活实用性,D项正确;材料中作者有说明万民法中存在习惯法,但并没有强调万民法的“普遍的适用性”,排除A项;材料中作者提及了万民法与习惯法的密切关系,而不是市民法与习惯法,排除B项;罗马法维护统治阶级利益这一说法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33.【答案】B【解析】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因此思想解放不同,新教地区宗教改革适应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精神要求,极大的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因此科学和宗教并行不悖,存在内在一致性,而天主教占主导的国家在思想方面依然受限,资本主义发展缓慢,因此在科学方面碌碌无为,B项正确;A项表述绝对,而且新教依然是宗教神学,排除A项;C项不是根源,排除C项;宗教改革促进人文主义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但是 其不是根源,排除D项。34.【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所述1929到1933年大危机时期,图书借阅和报纸阅读人数的显著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民众急需找到精神慰籍,C项正确;成年人读书报增多,不能说明国民整体素质大幅提升,A项错误;材料只有读书报人数增多,并无相关产业受益的信息,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供出版业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信息,D项错误。35.【答案】A【解析】从画中的场景可得出,欧元日元都在成长,反映的是西欧及日本经济的发展,实力的增强,体现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A项正确;欧元诞生于1999年,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初现于七十年代,排除B项;日本没有扶植欧洲,排除C项;世界金融秩序制度化滥觞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41.【答案】(1)特点:清代前中期:深受儒家传统影响;政府干预举措多样;形成了成熟的制度体系。(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新中国:受到工业化战略的影响;政府进行管控;按计划供应。(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2)原因:清代前中期:传统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新中国: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展开;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农业生产的落后;借鉴苏联经验。(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3)经验:坚持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坚持改革开放,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保护农民利益;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答出三点即可得5分)【解析】(1)特点:清代前中期:根据材料“清代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干预源于传统儒家的‘养民’和‘聚民’思想”可得出深受儒家传统影响;根据材料一“具体包括恤赏、减免、缓征、改征、借贷和籴粜等六类行为”可得出政府干预举措多样;根据材料一“清代国家干预粮食市场的相关政策以蠲恤制度为中心,依托于田赋制度、关税制度、漕运制度和仓储制度等诸多制度”可得出形成了成熟的制度体系。新中国:根据材料二“以保障城乡居民人人有饭吃,以及工业生产对粮食的基本需求”可得出受到工业化战略的影响;根据材料二“这一时期国家对粮食实行的是紧缺管控政策”可得出政府进行管控;根据材料二“《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对粮食执行统购统销政策”可得出按计划供应。(2)原因:清代前中期:根据材料“清代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干预源于传统儒家的‘养民’和‘聚民’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传统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清代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干预是因为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 清代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干预主要原因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新中国: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53”“1955”以及“工业生产对粮食的基本需求”可得出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展开;根据材料二“《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对粮食执行统购统销政策”以及1955年粮票开始全面进入社会,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根据材料二“总体上粮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可得出农业生产的落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借鉴苏联经验。(3)经验: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粮食政策制定坚持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根据所学知识,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加快改革开放,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根据材料三“为保护国内农民的利益及其种粮的积极性”可得出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保护农民利益;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中国粮食政策制定是从国情出发,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42.【答案】图1名称:黑奴贸易。(2分)理由:欧洲殖民者将廉价工业品运往非洲,然后从非洲掠夺黑人贩卖到美洲做奴隶,再将美洲的金银、原料运回到欧洲。因在美洲实行种族灭绝政策,美洲印第安人锐减,为开发美洲而进行黑奴贸易。这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且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扩大。(10分)图2名称:鸦片贸易。(2分)理由:英国殖民者将在印度种植的鸦片走私到中国,然后从中国进口茶、丝等原料、半成品,再将工业品出口到印度和中国。此时英国殖民者将在印度种植的鸦片走私到中国,妄图扭转对华贸易逆差。(10分)图3名称:全球物种大交换。(2分)理由:欧洲殖民者从美洲掠夺金银,引进玉米、甘薯等作物,然后以金银换取亚洲的丝绸、香料,而美洲的玉米、甘薯也传入中国。此时美洲被发现,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欧洲的商品在亚洲缺乏竞争力,故用白银购买亚洲商品,白银流入亚洲。(10分)【详解】图1:根据材料中图1“廉价工业品”“黑人奴隶”“金银、原料”等信息可得出,黑奴贸易。根据图1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黑奴贸易的流程、出现的原因、对欧洲和世界市场的影响等角度分析理由。图2:根据图2中“纺织品”“鸦片”可得出,鸦片贸易。理由:根据图2并结合所学从鸦片贸易的流程、英国进行鸦片贸易的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图3:根据材料“玉米、甘薯”“丝绸”“金银”“欧洲”“美洲”“亚洲”等可得出,全球物种大交换。理由:根据图3并结合所学从物种交换的过程、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和物种交换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选考题:45.【答案】(1)原因: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农村经济衰弱;国家政治秩序动荡,军阀战乱频繁,匪患遍地;20年代末的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农民纷纷“破产”;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知识界主张通过救济农村来挽救国家。(8分)(2)评价: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愿望,提出改革农村的方案,表现了他们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但他们的乡村建设运动以温和的手段从事枝节的社会改造,不可能解决根本问题:作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此对抗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更是错误的。(7分)【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乡村建设运动是在20世纪初中国农村经济走向衰弱的时代背景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农村经济衰弱。根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可知国家政治秩序动荡,军阀战乱频繁,匪患遍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年代末的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农民纷纷“破产”。根据材料“共产党闹的最厉害的地方,单靠军队去剿是不行的。”可知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根据材料“要想消除共产党的农民运动,必须另有一种农民运动代替才可以”,可知知识界主张通过救济农村来挽救国家。(2)评价:根据材料“,以乡村教育为起点,以复兴乡村社会为宗旨,由知识精英推进的一场乡村社会改造运动,知识界的普遍认识是救济农村即拯救国家。”可知“乡村建设运动”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愿望,提出改革农村的方案,表现了他们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根据材料“突出代表是晏阳初的定县平民教育运动、梁漱溟领导的邹平乡村建设运动。”可知他们的乡村建设运动以温和的手段从事枝节的社会改造,不可能解决根本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此对抗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更是错误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不仅在当事者看来“无疑地形成了今日社会运动的主潮”,在今天的研究者眼中,它也是“中国农村社会发展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社会运动”,并认为对今日的农村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46.【答案】(1)原因:美国的经济利益主要集中在欧洲,德国法西斯对美国乃至世界的威胁最大;美国的战时盟国英国、苏联和法国集中在欧洲。(6分)(2)影响:有利于集中力量击败德国;推动了美国对苏联的援助;但“先欧后亚”延长了中国抗战的时间。(9分)【解析】(1)根据材料“美国在欧洲的投资为20亿零600万美元,是其在亚太投资的2倍以上”“认为最大的危险还是来自德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答案。即美国的经济利益主要集中在欧洲,德国法西斯对美国乃至世界的威胁最大;美国的战时盟国英国、苏联和法国集中在欧洲。(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对二战进程的影响,以及对德日作战的进程等方面来分析得出答案。即有利于集中力量击败德国;推动了美国对苏联的援助;但“先欧后亚”延长了中国抗战的时间。47.【答案】(1)成就:①袁隆平: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南优二号);培养大批农业科技人才;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提高世界粮食供给。(4分)②钱学森:为“两弹一星”做出了重要贡献,增强了国防力量;推动了航天事业的发展,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在多领域科研方面具有开创性成就,为后世科研进展提供经验;培养优秀的科技人才;其家国情怀、科研精神成为科学界的一面旗帜,引领无数科技工作者披荆斩棘、报效国家。(4分)③林俊德:带领团队攻关,研制系列重要国防科研实验装备;奉献毕生的精力,研究出宝贵的科研试验技术资料。(4分)④孙家栋:“两弹一星”的元勋;一生奉献于祖国的航天事业;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研制成人造卫星等航天器,使中国的航天技术走在世界的前列;在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领航作用。(4分)(2)原因:矢志报国、奉献民族、淡泊名利的家国情怀;自力更生、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坚实的知识基础与创新精神;国家大力发展国防科技事业的战略需要;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兴起等。(答任意3点得7分)【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爱国人士的成就。(1)成就:①根据材料“杂交水稻之父”可知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培养大批农业科技人才;结合所学可知,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得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提高世界粮食供给。②根据材料“十年两弹成”可知,钱学森为“两弹一星”做出了重要贡献,增强了国防力量;根据“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可知,推动了航天事业的发展,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根据“十年两弹成”“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可知,钱学森在多领域科研方面具有开创性成就;根据“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可知,培养优秀的科技人才;根据“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可知,其家国情怀、科研精神成为科学界的一面旗帜,引领无数科技工作者披荆斩棘、报效国家。③根据““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可得出带领团队攻关,研制系列重要国防科研实验装备;根据“英雄埋名五十年”可得出奉献毕生的精力,研究出宝贵的科研试验技术资料。④根据材料“他是……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可得出“两弹一星”的元勋;“少年勤学,青年担纲,……导弹、卫星、嫦娥、北斗,……写下你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可得出,一生奉献于祖国的航天事业;根据材料“改革先锋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94%B9%E9%9D%A9%E5%85%88%E9%94%8B / 23209352"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D%99%E5%AE%B6%E6%A0%8B / _blank )”可知,孙家栋在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领航作用。(2)原因:根据所学可从其矢志报国、奉献民族的家国情怀、自力更生、刻苦专研、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坚实的知识基础与创新精神、国家政策的支持、科研团队精诚合作、科技革命的影响、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方面概括。窗体底端B 教师版(试题后附解析)2023年高考历史仿真模拟卷(全国卷)选择题:本题共 12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窗体顶端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窗体底端24.孟子曰:“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司马迁评价:“孟轲……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据此可知( )A.孟子仁政理念缺乏实现的社会条件 B.孟子仁政思想违背社会发展潮流C.司马迁认为孟子仁政思想没有价值 D.司马迁批判孟子仁政思想B【解析】据题意可知,司马迁认为孟子通晓治国的道理,但是齐宣王和梁惠王都不重用他,主要是认为他过于迂阔,不切合实际,由此可知当时孟子的仁政思想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潮流,B项正确;孟子的仁政思想在诸侯争霸的背景下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而不是缺乏现实的社会条件,排除A项;孟子的仁政思想是有一定价值的,排除C项;司马迁批判的是孟子,而不是孟子的思想,排除D项。25.西汉成帝即位后,匡衡上疏“劝经学威仪之则”;东汉桓帝即位前,梁太后“密使瞻察威仪才明”,遂与梁冀决定立其为帝;汉末董卓废黜弘农王时所用借口是“威仪不类人君”。汉代对君主,“威仪”的重视旨在( )A.继承集权制度传统 B.彰显仁爱明君形象C.确立皇权至上权威 D.塑造政治文化认同D【解析】据题意可知,两汉时期都要求君主注重“威仪”,将威仪作为君主的标准,所以是塑造了一种政治认同,D项正确;注重威仪是为了塑造政治文化认同,并不在继承集权制度传统和彰显仁爱明君的形象,排除A、B项;这种做法也并不一定能确立皇权至上的权威,排除C项。26.1982年,在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前的大庭宋建石塔中,发现了一座南唐保大四年(946年)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经幢铭文中署有“州司马专客务兼御史大夫陈光嗣”“州长史专客务兼御史大夫温仁俨”“军事左押衙充海路都指挥使兼御史大夫陈匡俊”“榷利院使刘拯”等。据此判断,当时的泉州( )A.佛教已经影响政府行政 B.受到南唐政权的高度重视C.政府机构设置比较臃肿 D.已设置机构管理海外贸易D【解析】由材料可知,在南唐保大四年(946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铭文中有“州司马专客务”“州长史专客务”“军事左押衙充海路都指挥使”等官职,这些官职中的“客务”等多与对外贸易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以来,泉州在古代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故可知当时泉州已设置机构管理海外贸易,D项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当时佛教已经影响政府行政,排除A项;当时泉州“受到南唐政权的高度重视”的说法无法在材料中体现,排除B项;尽管泉州设有“州司马”“州长史”“榷利院使”,但并不能说明政府机构设置臃肿,排除C项。27.下图是17至18世纪中国白银购买力情况。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赋役的货币化导致白银贬值 B.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C.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D.商业税成为政府主要税源C【解析】根据材料“17至18世纪中国白银购买力情况”可知,从17世纪前半到18世纪后半,中国白银的购买力在不断下降,说明白银在不断贬值,这与在国际贸易中,中国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处于贸易顺差地位,大量白银流入相关,C项正确;导致白银贬值的是白银数量的增加,排除A项;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商业税成为政府主要税源,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28.江苏布政使李星沅在获悉《南京条约》的内容后,气愤不已地说“夷妇与大皇帝并书”,并且强调中英两国“官员平行”等内容实在令人无法接受,深忧“千秋万世何以善后”。材料现象折射出()A.《南京条约》中的不平等内容使官员不满 B.政府官员“天朝上国”的意识浓厚C.《南京条约》对清朝产生了较深远的危害 D.传统“朝贡外交”体系已经崩溃B【解析】江苏布政使李星沅认为《南京条约》中“夷妇与大皇帝并书”“官员平行”等内容让人无法接受,这显然是在“天朝上国”观念支配下得出的结论,说明当时政府官员“天朝上国”观念浓厚,B项正确;李星沅不是因条约损害国家主权而不满,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当时中国部分官员对于条约的认识,而非条约本身产生的危害,排除C项;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甲午战后,“朝贡外交”体系基本瓦解,排除D项。29.1938年,抗日救亡漫画宣传队在武汉创办了《抗战漫画》半月刊。《抗战漫画》在武汉出版了12期,武汉失守后,在重庆又出版了3期,后来由于经费困难终止了出版。如图所示是刊发于《抗战漫画》第8期的一幅漫画《反攻》。对该漫画解读正确的是A.中国军队进人局部反攻作战 B.日军逐渐丧失在华作战优势C.正面战场取得一次较大胜利 D.八路军在敌后大量消灭日军C【解析】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救亡漫画宣传队在1938年秋武汉失守前,于《抗战漫画》第8期上刊发的《反攻》中,宣传日军在“徐州”一带,被中国军队打得狼狈不堪,反映的是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该战役是正面战场取得的一次较大胜利,C项正确;直到1944年中国军队才进入局部反攻时期,排除A项;日军逐渐丧失在华作战优势与武汉失守前的抗战史实不符,排除B项;徐州会战是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组织的会战,排除D项。30.朝鲜战争的第五次战役结束后一个月,中美双方开始了停战谈判。周恩来就此次谈判做出了全面指示:“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抗美,是保家卫国,是当行的爱国主义的正义战争;援朝,则是社会主义国家应尽的国际主义义务。”周恩来这番话说明当时我国谈判的出发点是( )A.尽可能履行国际主义义务 B.在和平环境中建设新中国C.坚守并扩大已有战略成果 D.坚决抗击美帝国主义侵略B【解析】根据材料“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抗美,是保家卫国,是当行的爱国主义的正义战争;援朝,则是社会主义国家应尽的国际主义义务。”和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是保家卫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应尽的国际主义义务,当侵略者伤亡惨重,被追求和的时候,那么我们就得审时度势,把战争停下来,争取在和平的环境中进行新中国的建设,B项正确;A项尽可能履行国际主义义务,只是抗美援朝出发点之一,根本出发点是在和平环境中建设新中国,排除A项;C、D项与材料中“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不符,排除。31.图中阶段甲数据变化主要得益于(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B.解放思想深化改革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科教兴国战略实施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阶段甲数据变化得益于邓小平南巡谈话和十四大的召开,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B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从1984年开始,排除A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C项;科教兴国战略提出是1995年,排除D项。32.美国学者戴利说:“罗马的法律体系里普遍包含着当地的习惯法,即便在公元212年所有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自由民都被赋予公民权之后,也依然如此。帝国境内的法官除了援引成文法,还享有遵循并建立判例的权力。”戴利意在强调( )A.万民法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B.市民法与习惯法密不可分C.罗马法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D.罗马法具有灵活实用特点D【解析】根据材料美国学者戴利所说的这一段话“罗马的法律体系里普遍包含着当地的习惯法......还享有遵循并建立判例的权力。”再结合所学,公元212罗马帝国统治时期,罗马法律已发展为万民法。由此可得出古罗马的习惯法存在于罗马法律体系中,即使是万民法适用期间也是如此。法官还具有建立判例的权力,可看出罗马法的运用具有灵活实用性,D项正确;材料中作者有说明万民法中存在习惯法,但并没有强调万民法的“普遍的适用性”,排除A项;材料中作者提及了万民法与习惯法的密切关系,而不是市民法与习惯法,排除B项;罗马法维护统治阶级利益这一说法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33.近代科学的兴起不止波及新教地区,同样也波及了天主教国家。在新教占主导的国家和地区,对神的信仰和对自然的探索是可以内在一致的;而在天主教占主导的国家却面临着不同的情况,如在伽利略之后,意大利地区的科学大大衰落了,西班牙在此期间也是碌碌无为。这种差异根源于( )A.新教国家清除了宗教神学的理念 B.资本主义经济在各地发展的差异C.天主教会对近代自然科学的打压 D.宗教改革促进了人文主义的传播B【解析】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因此思想解放不同,新教地区宗教改革适应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精神要求,极大的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因此科学和宗教并行不悖,存在内在一致性,而天主教占主导的国家在思想方面依然受限,资本主义发展缓慢,因此在科学方面碌碌无为,B项正确;A项表述绝对,而且新教依然是宗教神学,排除A项;C项不是根源,排除C项;宗教改革促进人文主义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但是 其不是根源,排除D项。34.193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估计,自1929年以来新增的借书人大约在200万到300万之间,总的图书流通增长了将近50%;每20个成年人当中大约有19个人是报纸的读者。这一现象反映出美国当时A.国民素质得到大幅提升 B.文化产业拉动了经济增长C.民众精神世界渴望慰籍 D.科技革命推动出版业发展C【解析】根据材料所述1929到1933年大危机时期,图书借阅和报纸阅读人数的显著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民众急需找到精神慰籍,C项正确;成年人读书报增多,不能说明国民整体素质大幅提升,A项错误;材料只有读书报人数增多,并无相关产业受益的信息,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供出版业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信息,D项错误。35.漫画《长大》主要反映了( )A.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 B.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初现C.美日对欧洲经济的扶植 D.世界金融秩序制度化滥觞A【解析】从画中的场景可得出,欧元日元都在成长,反映的是西欧及日本经济的发展,实力的增强,体现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A项正确;欧元诞生于1999年,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初现于七十年代,排除B项;日本没有扶植欧洲,排除C项;世界金融秩序制度化滥觞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41~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5~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37分。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代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干预源于传统儒家的“养民”和“聚民”思想,其目标是赈恤农民、维持农业生产和平抑价格,具体包括恤赏、减免、缓征、改征、借贷和籴粜等六类行为。清代国家干预粮食市场的相关政策以蠲恤制度为中心,依托于田赋制度、关税制度、漕运制度和仓储制度等诸多制度。其中,漕运和仓储制度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奏报制度提供了高效的信息支持。清代对恤赏、减免、缓征、改征、借贷和籴粜等国家干预粮食市场行为的适用条件和实施方式都有非常详细的规定,在乾隆朝前后已形成定制,并成为影响市场发展的正式制度,对粮食市场产生了长远影响。——摘编自胡鹏、魏明孔《养民与聚民:清代粮食市场中的国家调控(1644—1840)》材料二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尽管粮食(作为商品)也自由流通了一段时间,但总体上粮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所以这一时期国家对粮食实行的是紧缺管控政策。1953年,国家出台《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对粮食执行统购统销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了粮食不足情况下的分配问题,以保障城乡居民人人有饭吃,以及工业生产对粮食的基本需求。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国家制定出台了一整套粮食定量供应的紧缺管控政策,尤其粮票,可以说是紧缺管控政策的核心与灵魂。1955年8月5日,国务院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粮票开始全面进入社会。——摘编自王永春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变动规律研究及趋势展望》材料三 2001年后,国家先后在8个省份进行粮食收购工作与销售放开试点工作,后又于2004年宣布在全国放开,由市场来决定粮食价格。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粮食是生活必需品,在消费端具有很强的刚性,但其生产端受到气候及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价格容易大起大落,所以在中国放开农业市场后,为保护国内农民的利益及其种粮的积极性,政府先后针对水稻、小麦等粮食品种出台了最低收购价政策。——摘编自罗荃《新中国粮食价格政策演进内在逻辑与改革战略取向研究》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清代前中期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粮食政策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前中期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粮食政策呈现不同特点的原因。(12分)(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中国粮食政策制定的历史经验。(5分)41.【答案】(1)特点:清代前中期:深受儒家传统影响;政府干预举措多样;形成了成熟的制度体系。(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新中国:受到工业化战略的影响;政府进行管控;按计划供应。(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2)原因:清代前中期:传统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新中国: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展开;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农业生产的落后;借鉴苏联经验。(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3)经验:坚持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坚持改革开放,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保护农民利益;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答出三点即可得5分)【解析】(1)特点:清代前中期:根据材料“清代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干预源于传统儒家的‘养民’和‘聚民’思想”可得出深受儒家传统影响;根据材料一“具体包括恤赏、减免、缓征、改征、借贷和籴粜等六类行为”可得出政府干预举措多样;根据材料一“清代国家干预粮食市场的相关政策以蠲恤制度为中心,依托于田赋制度、关税制度、漕运制度和仓储制度等诸多制度”可得出形成了成熟的制度体系。新中国:根据材料二“以保障城乡居民人人有饭吃,以及工业生产对粮食的基本需求”可得出受到工业化战略的影响;根据材料二“这一时期国家对粮食实行的是紧缺管控政策”可得出政府进行管控;根据材料二“《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对粮食执行统购统销政策”可得出按计划供应。(2)原因:清代前中期:根据材料“清代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干预源于传统儒家的‘养民’和‘聚民’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传统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清代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干预是因为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 清代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干预主要原因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新中国: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53”“1955”以及“工业生产对粮食的基本需求”可得出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展开;根据材料二“《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对粮食执行统购统销政策”以及1955年粮票开始全面进入社会,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根据材料二“总体上粮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可得出农业生产的落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借鉴苏联经验。(3)经验: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粮食政策制定坚持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根据所学知识,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加快改革开放,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根据材料三“为保护国内农民的利益及其种粮的积极性”可得出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保护农民利益;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中国粮食政策制定是从国情出发,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42.(12分)三角贸易是指一个牵扯到三个区域或港口的贸易名词。它随着殖民扩张的不断深入、世界市场的扩展而发生着相应的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任选两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为其命名并加以说明。(要求:说明需要阐述依据。)【答案】图1名称:黑奴贸易。(2分)理由:欧洲殖民者将廉价工业品运往非洲,然后从非洲掠夺黑人贩卖到美洲做奴隶,再将美洲的金银、原料运回到欧洲。因在美洲实行种族灭绝政策,美洲印第安人锐减,为开发美洲而进行黑奴贸易。这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且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扩大。(10分)图2名称:鸦片贸易。(2分)理由:英国殖民者将在印度种植的鸦片走私到中国,然后从中国进口茶、丝等原料、半成品,再将工业品出口到印度和中国。此时英国殖民者将在印度种植的鸦片走私到中国,妄图扭转对华贸易逆差。(10分)图3名称:全球物种大交换。(2分)理由:欧洲殖民者从美洲掠夺金银,引进玉米、甘薯等作物,然后以金银换取亚洲的丝绸、香料,而美洲的玉米、甘薯也传入中国。此时美洲被发现,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欧洲的商品在亚洲缺乏竞争力,故用白银购买亚洲商品,白银流入亚洲。(10分)【详解】图1:根据材料中图1“廉价工业品”“黑人奴隶”“金银、原料”等信息可得出,黑奴贸易。根据图1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黑奴贸易的流程、出现的原因、对欧洲和世界市场的影响等角度分析理由。图2:根据图2中“纺织品”“鸦片”可得出,鸦片贸易。理由:根据图2并结合所学从鸦片贸易的流程、英国进行鸦片贸易的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图3:根据材料“玉米、甘薯”“丝绸”“金银”“欧洲”“美洲”“亚洲”等可得出,全球物种大交换。理由:根据图3并结合所学从物种交换的过程、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和物种交换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3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乡村建设运动是在20世纪初中国农村经济走向衰弱的时代背景下,以乡村教育为起点,以复兴乡村社会为宗旨,由知识精英推进的一场乡村社会改造运动,知识界的普遍认识是救济农村即拯救国家。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全国从事乡村建设工作的团体和机构有600多个,先后设立的各种实验区有1000多处。各主要乡建团体所进行的工作基本上都包含政治改革、文化教育、科技改良和推广、卫生保健、组织合作社、移风易俗、自卫保安等内容。突出代表是晏阳初的定县平民教育运动、梁漱溟领导的邹平乡村建设运动。梁漱溟在1928年开始提出“乡治”的主张,到1931年完成了他的“乡村建设理论”。他提出解决中国问题的唯一出路是搞所谓“乡村建设”,即依靠“乡村自治”组织,来建立“乡村文明”。1931年,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县开办了乡村建设研究院,搞“乡村建设运动”。梁漱溟“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一是建立“乡农学校”;二是建立“乡村自卫组织”;三是建立“合作社”,进行农业技术改良。他说:“共产党闹的最厉害的地方,单靠军队去剿是不行的”,“要想消除共产党的农民运动,必须另有一种农民运动代替才可以”。 ——摘编自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乡村建设运动”的原因。(8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评价“乡村建设运动”?(7分)【答案】(1)原因: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农村经济衰弱;国家政治秩序动荡,军阀战乱频繁,匪患遍地;20年代末的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农民纷纷“破产”;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知识界主张通过救济农村来挽救国家。(8分)(2)评价: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愿望,提出改革农村的方案,表现了他们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但他们的乡村建设运动以温和的手段从事枝节的社会改造,不可能解决根本问题:作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此对抗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更是错误的。(7分)【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乡村建设运动是在20世纪初中国农村经济走向衰弱的时代背景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农村经济衰弱。根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可知国家政治秩序动荡,军阀战乱频繁,匪患遍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年代末的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农民纷纷“破产”。根据材料“共产党闹的最厉害的地方,单靠军队去剿是不行的。”可知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根据材料“要想消除共产党的农民运动,必须另有一种农民运动代替才可以”,可知知识界主张通过救济农村来挽救国家。(2)评价:根据材料“,以乡村教育为起点,以复兴乡村社会为宗旨,由知识精英推进的一场乡村社会改造运动,知识界的普遍认识是救济农村即拯救国家。”可知“乡村建设运动”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愿望,提出改革农村的方案,表现了他们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根据材料“突出代表是晏阳初的定县平民教育运动、梁漱溟领导的邹平乡村建设运动。”可知他们的乡村建设运动以温和的手段从事枝节的社会改造,不可能解决根本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此对抗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更是错误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不仅在当事者看来“无疑地形成了今日社会运动的主潮”,在今天的研究者眼中,它也是“中国农村社会发展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社会运动”,并认为对今日的农村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46.(15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截至l941年底,美国在欧洲的投资为20亿零600万美元,是其在亚太投资的2倍以上,1941年1月美国就制定了“先欧后亚”的大战略。美国参战后,虽然社会上一致要求先打败日本,但美国政府权衡德、日两个敌人后,认为最大的危险还是来自德国,因为德国已占据了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日本占领的地区则是落后地区,很难马上对美国造成致命的威胁,这样美国在1942年l月阿卡迪亚会议上,再次重申了”先欧后亚”的大战略。——摘编自丛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对苏联援助政策研究》(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确定“先欧后亚”大战略的原因。(6分)(2)根据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先欧后亚”大战略的影响。(9分)【答案】(1)原因:美国的经济利益主要集中在欧洲,德国法西斯对美国乃至世界的威胁最大;美国的战时盟国英国、苏联和法国集中在欧洲。(6分)(2)影响:有利于集中力量击败德国;推动了美国对苏联的援助;但“先欧后亚”延长了中国抗战的时间。(9分)【解析】(1)根据材料“美国在欧洲的投资为20亿零600万美元,是其在亚太投资的2倍以上”“认为最大的危险还是来自德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答案。即美国的经济利益主要集中在欧洲,德国法西斯对美国乃至世界的威胁最大;美国的战时盟国英国、苏联和法国集中在欧洲。(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对二战进程的影响,以及对德日作战的进程等方面来分析得出答案。即有利于集中力量击败德国;推动了美国对苏联的援助;但“先欧后亚”延长了中国抗战的时间。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左传·昭公元年》中记载:“临患不忘国,忠也;思难不越官,信也;图国忘死,贞也。”从古至今,就有无数爱国人士为了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爱国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下表是“感动中国”颁奖词。爱国人士 主要荣誉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袁隆平 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2004年颁奖词是:袁隆平,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钱学森 “中国航天之父 ( http: / / baike. / view / 3897150.htm )”、“中国导弹之父 ( http: / / baike. / view / 72615.htm )”、“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 ( http: / / baike. / view / 1983621.htm )” 2007年颁奖词: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林俊德 “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最美奋斗者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9C%80%E7%BE%8E%E5%A5%8B%E6%96%97%E8%80%85 / 23574276"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6%9E%97%E4%BF%8A%E5%BE%B7 / _blank )” 2012年颁奖词:“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孙家栋 “两弹一星 ( https: / / baike. / item / %E4%B8%A4%E5%BC%B9%E4%B8%80%E6%98%9F / 201355"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D%99%E5%AE%B6%E6%A0%8B / _blank )”功勋、“改革先锋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94%B9%E9%9D%A9%E5%85%88%E9%94%8B / 23209352"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D%99%E5%AE%B6%E6%A0%8B / _blank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2019年颁奖词:“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表中任选两位科学家分别概括其主要成就。(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几位爱国人士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7分)【答案】(1)成就:①袁隆平: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南优二号);培养大批农业科技人才;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提高世界粮食供给。(4分)②钱学森:为“两弹一星”做出了重要贡献,增强了国防力量;推动了航天事业的发展,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在多领域科研方面具有开创性成就,为后世科研进展提供经验;培养优秀的科技人才;其家国情怀、科研精神成为科学界的一面旗帜,引领无数科技工作者披荆斩棘、报效国家。(4分)③林俊德:带领团队攻关,研制系列重要国防科研实验装备;奉献毕生的精力,研究出宝贵的科研试验技术资料。(4分)④孙家栋:“两弹一星”的元勋;一生奉献于祖国的航天事业;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研制成人造卫星等航天器,使中国的航天技术走在世界的前列;在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领航作用。(4分)(2)原因:矢志报国、奉献民族、淡泊名利的家国情怀;自力更生、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坚实的知识基础与创新精神;国家大力发展国防科技事业的战略需要;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兴起等。(答任意3点得7分)【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爱国人士的成就。(1)成就:①根据材料“杂交水稻之父”可知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培养大批农业科技人才;结合所学可知,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得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提高世界粮食供给。②根据材料“十年两弹成”可知,钱学森为“两弹一星”做出了重要贡献,增强了国防力量;根据“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可知,推动了航天事业的发展,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根据“十年两弹成”“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可知,钱学森在多领域科研方面具有开创性成就;根据“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可知,培养优秀的科技人才;根据“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可知,其家国情怀、科研精神成为科学界的一面旗帜,引领无数科技工作者披荆斩棘、报效国家。③根据““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可得出带领团队攻关,研制系列重要国防科研实验装备;根据“英雄埋名五十年”可得出奉献毕生的精力,研究出宝贵的科研试验技术资料。④根据材料“他是……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可得出“两弹一星”的元勋;“少年勤学,青年担纲,……导弹、卫星、嫦娥、北斗,……写下你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可得出,一生奉献于祖国的航天事业;根据材料“改革先锋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94%B9%E9%9D%A9%E5%85%88%E9%94%8B / 23209352"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D%99%E5%AE%B6%E6%A0%8B / _blank )”可知,孙家栋在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领航作用。(2)原因:根据所学可从其矢志报国、奉献民族的家国情怀、自力更生、刻苦专研、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坚实的知识基础与创新精神、国家政策的支持、科研团队精诚合作、科技革命的影响、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方面概括。窗体底端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