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桃花源记》复习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桃花源记》复习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桃花源记》习题
课文开头的作用
“忘路之远近”一句能否去掉
渔人为什么会“甚异之” 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何作用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原文)
作者为什么把桃花源的入口写得很小?(山有小口,中“小口”说明什么?)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有什么特点?
作者从哪些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物进行了描写?
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
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村中人来此的原因?(原文回答)说明桃花源人怎样的追求?
村中人为何“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原文回答)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文末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一事目的是什么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本文笔法简洁而内涵丰富,试依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具言”的是什么 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 )
诣太守,说如此。
19主旨归纳
词语注释练习
缘:
逢:
鲜美:
落英:
缤纷:
异:
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
仿佛:
才通人:
复:
豁然开朗:
俨然:
属:
阡陌交通:
相闻:
悉:
外人:
黄发垂髫:
并:
怡然:
乃:
具:
要:
闻:
咸:
问讯:
云:
妻子:
绝境:
遂与外人间隔:
乃:
无论:
为具言:
叹惋:
延:
语云:
不足:
道:
既:
便扶向路:
志:
及郡下:
诣:
遣:
欣然:
规:
未果:
寻:
遂:
问津:
《桃花源记》习题答案
1.课文开头的作用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主人公。
2.“忘路之远近”一句能否去掉
暗示渔人不知走了多远,为下文写后人难以找到桃花源埋下伏笔。
3.渔人为什么会“甚异之” 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何作用
渔人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他以前未曾见过的,因此“渔人甚异之”。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做了铺垫。也从侧面表现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
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原文)
夹岸……缤纷
5.作者为什么把桃花源的入口写得很小?(山有小口,中“小口”说明什么?)
“小口”说明桃花源的入口很隐秘,为后文的“不复得路”埋下伏笔。“伤佛"写出了洞口若隐若现的特点,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表明桃花源的幽远和隐蔽,颇具神秘色彩。“小口”为后文渔人的“不复得路”埋下伏笔。“仿佛”一词描绘出光线极弱、洞口若明若暗的样子。
6.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有什么特点?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写桃花源的环境,突出其优美、宁静、温馨、祥和的特点。
7.作者从哪些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物进行了描写?
作者从三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物进行了描写: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恰然自乐”)。
8.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为下文“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无论魏晋”张本。
9.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0.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村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11.村中人来此的原因?(原文回答)说明桃花源人怎样的追求?
表现了桃花源人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2.村中人为何“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原文回答)
不复……间隔
1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14.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增加了文章的神秘色彩,也表明作者旨在说明自己的社会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
15.文末写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一事目的是什么
表明桃花源神秘难得;引入刘子骥这个真实人物,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表明人们对桃花源的向往,烘托了桃花源的美好。
16.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17.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本文的线索是渔人的行踪。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发现桃花林、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原再寻桃花源这几件事。
18.本文笔法简洁而内涵丰富,试依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具言”的是什么 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 )
(2)诣太守,说如此。
(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答案]1.“具言”的内容:(1)现今是何世;(2)自秦以来的朝代更替;(3)现在人的生活状况。
“叹惋”的原因:桃花源中人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动荡、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衬托了现实中世人的不幸。这样写表达了作者对战乱的厌恶,对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争、和平安定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2.“如此”指课文前面所写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桃花源中人生活的情形、渔人和桃花源中人的交谈以及渔人归途中做记号的事等。
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则与前文内容重复,拖沓冗长。
19主旨归纳
这篇记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虚构了一个安定祥和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民安居乐业、和谐共处的生活图景,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没有剥削、没有动乱、和平生活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字词注释答案
[缘]沿着,顺着。
[逢]遇到,碰到。
[鲜美]新鲜美好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
[异]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欲穷其林]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穷,尽。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仅仅、只。
[复]又。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
[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悉]全,都
[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黄发垂暂]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垂髻,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并]全,都。
[怡然]高兴的样子。
[乃]于是,就。
[具]详细。
[要]同“邀”,邀请。
[闻]听说。
[咸]全,都。
[问讯]询问,打听消息。
[云]说。
[妻子]妻子儿女。
[邑人]同邑的人,同乡。33[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遂,于是、就。间隔,隔绝、不通音讯。
[乃]竟然,居然。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ED[为具言]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为,对、向。
[叹惋]感叹惋惜。
[延]邀请。
[语云]告诉(渔人)说。“语”后省略“之”,代渔人。
[不足]不值得,不必。
[道]说,谈论。
[既]已经。
[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先前的。
[志]做记号。
[及郡下]到了郡城。及,到。郡,指武陵郡。
[诣]拜访。
[遣]派。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打算,计划。
[未果]没有实现。
[寻]随即,不久。
[遂]于是,就。
[问津]询问渡口。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