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红岩(节选)
一片欢乐的低呼,打断了孙明霞的朗读。战友们不断轻声喊着“毛主席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声音像股热流,汹涌澎湃,黑暗中,闪烁着一片晶亮的眼光。
“明霞!”江姐激动地招着手,让大家安静,以免惊动敌人,“你快点念下去!”
“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
“一定是北京!”有人抢先说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孙明霞的声音像使人共鸣的琴弦,“五星红旗,飘扬在天安门。”
“啊,五星红旗!”
“江姐!我们也有一面红旗呀!”
“把红旗拿出来,马上做成五星红旗吧!”
火热的目光,都转向江姐,等待着她的意见。
“江姐!”孙明霞急切地恳求着,“让我把那面珍藏的红旗拿出来吧!”
“我这里有针,有线。”李青竹也欢乐地赞同着。已经读过信的人,又把目光转向牢房深处。珍藏的红旗拿出来了,在大家眼前闪着夺目的光彩。这面红旗,是那位不知名的同志——“监狱之花”的母亲留下来的。上面残留着弹孔、斑斑血迹,珍藏在一床旧棉絮里。她临危时,还没有来得及把它交给战友就闭上了眼睛,过了好久以后,人们才从她的遗物中发现了这面红旗。
当红旗在大家眼前出现时,几个人拿着针线团团围了上来。
“五星红旗!五颗星绣在哪里?”
“一颗红星绣在中央,光芒四射,象征着党。四颗小星摆在四方,祖国大地,一片光明,一齐解放!”
“对,就这么绣。”
尽管她们并不知道五星红旗的图案,但她们却通过炽热的心,把自己无穷的向往付与祖国。不知是谁抢先绣上了第一针,接着,许多灵巧的手,飞快地刺绣起来。热血沸腾着,把坚贞的爱,把欢乐的激情,全寄托在针线上,你一针,我一线,一针一线织绣出闪亮的金星。
红旗正中,闪现了一颗星,接着,又出现了四颗。
江姐依偎在李青竹身边,凝望着刺绣中的五星红旗,她不仅理解战友们的兴奋心情,她自己的心境也和大家一样。但是她在胜利的喜讯中,激动而又冷静,想得很多、很远。也许此刻只有李青竹才能理解她那复杂的心情。她看见了胜利,可也看见了集中营的最后斗争。她知道,在越狱和屠杀的斗争中,不知要付出多少生命作为代价。这代价,也许首先是自己,也许还有别人,但她宁愿用自己来代替一切战友,为党保存更多的力量。然而,在欢乐的战友们面前,在五星红旗面前,她什么也没有讲。
“江姐!”孙明霞双手捧起叠好的旗帜,带着无限的喜悦,走到缓缓搓着线的江姐面前,“同志们希望你来宣布胜利的到来,也请你揭开这象征黎明和解放的战旗。”
“我?”江姐笑着惊问。
“是的,江姐!就是你。”她面前激荡起一阵热情、严肃而又诚恳的声音。
“应该是你。”李青竹等大家稍静之后,说道,“不能辜负同志们对你的信任和尊敬。”
“好吧。”江姐双手接过红旗,迎风一抖,五颗晶亮的金星,立刻随着红旗飞舞。江姐高高地亮开红旗,无畏的声音里充满着幸福的感情:“让五星红旗插遍祖国每一寸土地,也插进我们这座牢房。”
随着江姐低呼的声浪,人们严肃地站了起来,凝望着闪光的旗帜。黎明在眼前招手,人们的心正随着红旗飘扬到远方,仿佛漫漫长夜成了过去,人们粉碎了枷锁,自由地站立在祖国的土地上。
放下红旗,江姐轻轻抱起了“监狱之花”,把深切的爱意,和那些自己未必能实现的理想,都嘱托给代表希望的孩子:“孩子,心爱的孩子!你看这红旗,你爸爸妈妈留下来的红旗!孩子啊,快点儿成长吧!叔叔阿姨们将举起这面红旗,去参加战斗,还要亲手将红旗托付给你。孩子啊,你要记着:当你长大了,当你的孩子也从你手上接过红旗的那天,你要面对红旗回答——你是否为保卫红旗而生,为保卫红旗而战,为保卫红旗而贡献了问心无愧的一生。不管是狂风暴雨,不管是惊涛骇浪,你们一定要把战斗的旗帜,指向共产主义啊!”
(选自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有删改,题目是编者加的。)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特别富有感染力。
B.“监狱之花”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它象征着狱中的革命志士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C.“残留着弹孔、斑斑血迹”的细节描写,让读者感受到革命先辈在用生命保护红旗。
D.小说在叙述绣红旗的过程中,插入江姐的内心活动,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2.你在江姐身上看到了哪些优秀品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3.孟晚舟归国时说:“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请结合文本分析狱中众人在“绣红旗”时体现出了哪些“信念”?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岩(节选)
罗广斌 杨益言
“五十七……五十八……”
寒风细雨中,守望在女牢门边的人们,在黑暗中仰头看天,仔细分辨着飞机越过高空的嗡嗡响声。“还在向台湾盗运!今晚上又飞走了五六十架……孙明霞深思着,“敌人慌慌张张,飞来飞去,一定是解放军快进川了!”
牢门边突然掠过一个看守员的身影,孙明霞一翻身便向门边走去。“江姐!”孙明霞惊喜地叫了声,“又有信来了。”
江姐低头亲了一下李青竹身边睡着的“监狱之花”, 站了起来。许多战友早已挤到孙明霞身边,还有几个人,已悄悄守住了牢门和窗口。明霞一把抓住江姐的手,急切地用耳语般的声音念道:“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呀!同志们,我们的国家成立了!”
激喜的人们,低声欢呼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一片欢乐的低呼,打断了孙明霞的朗读,像股热流,汹涌澎湃,激荡着牢房,黑暗中,闪烁着一片晶亮的眼光。
“明霞!”江姐声音激动,招着手,让大家安静,“你快点念下去!”
“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
“一定是北京!”有人抢先说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孙明霞的声音,像使人共鸣的琴弦,“五星红旗,飘扬在天安门。”
“啊,五星红旗!”
“江姐!我们也有一面红旗呀!”
“把红旗拿出来,马上做成五星红旗。”
珍藏的红旗拿出来了,在大家眼前闪着夺目的光彩,这是那位不知名的同志——“监狱之花”的母亲,留下来的。残留着弹孔,染透着血迹。
“五星红旗!五颗星绣在哪里?”
一颗红星绣在中央,光芒四射,象征着党四颗小星摆在四方,祖国大地,一片光明,一齐解放!”
“对,就这么绣。”
不知是谁抢先绣上了第一针,接着,许多灵巧的手,飞快地绣起来。你一针,我一线,一针一线织绣出闪亮的金星。
“江姐!”孙明霞双手捧起绣好的旗帜,带着无限的喜悦,走到江姐面前,“同志们希望你来宣布胜利的来临,也请你揭开这象征黎明和解放的战旗。”
江姐双手接过红旗,迎风一抖,五颗晶亮的金星,随着红旗飞舞,她充满幸福地说:“让五星红旗插遍祖国每一寸土地,也插进我们这座牢房。”
江姐激动的目光,转向李青竹。李青竹把“监狱之花”抱在怀里,孩子不知何时已经醒来,圆圆的眼儿,正望着欢乐的孃孃们。一阵火热的温暖,冲激着江姐的心,她不禁带着红旗,走向“监狱之花”,轻轻抱起她:“孩子,你看红旗,这是你爸爸妈妈留下来的……”江姐连连亲着她的脸,眼里盈盈地闪动着火热的泪珠,她似乎觉得幼稚的孩子完全能够听懂她的话:
“孩子,快点成长吧!叔叔孃孃们还要亲手将红旗托付给你。”
“梆梆郴……”
急促的梆声,突然出现了。
“梆梆梆!梆梆梆!”
连续不绝的梆声,惊扰着魔窟中的黎明,在浓雾弥漫的深山野谷中四面回响。
一阵杂乱的皮靴,踏过女牢,粗暴的声音狂喊着:“开门!开门!江雪琴!李青竹!收拾行李,马上转移。”
“转移?”孙明霞立刻追问特务:“什么地方?”“白公馆。”特务支吾着。
江姐听见叫她的名字,心里明白最后的时刻到了,异常平静。黎明就在眼前,已经看见晨曦了。这是多少人向往过的时刻啊!此刻,她全身心充满了希望与幸福,带着笑容,站起来,走到墙边,拿起梳子,在微光中,对着墙上的破镜,像平时一样从容地梳理她的头发。
孙明霞不禁感到一种痛楚的迷惘,瞧着江姐,不知道自己该做点什么。
江姐回过头来,微笑着,“明霞,你看我头上还有乱发吗?”
孙明霞心里涌出无尽的话语,嘴里却简单地回答着:“没有,一丝乱发也没有……”
江姐换上被捕时穿的那件蓝色的旗袍,又披起那件红色的绒线衣。她习惯地拍拍身上干净的衣服,再用手熨平旗袍上的一些褶痕。孙明霞蹲在江姐脚边,轻轻拉平她衣襟上的褶皱,禁不住滴下了眼泪。江姐又弯下身去,拭擦鞋上的灰尘。她再次对着镜子,照了一下,回头在室内试着走了几步,像准备去参加欢乐的聚会,或者出席隆重的典礼似的。她轻轻走到“监狱之花”旁边。孩子静静地熟睡着,江姐凝望了她一阵,终于情不自禁地俯身在她脸蛋上吻了一下。
孙明霞抬起泪眼,凝望着江姐。“不要用泪眼告别……”江姐轻轻取下了孙明霞攀在自己肩头上的手,转身扶起哭泣的战友。李青竹点头微笑着,低下头,亲了亲酣睡在身边的“监狱之花”。她仰起头来,拖着断腿,迎向江姐。她们并肩走向牢门。到了门口,又回头向牢房内看了一眼。熟悉的牢房,一张小小的条桌,一排干净的碗筷,墙头挂着一块破镜……一张张激动凝泪的战友的脸。
“监狱之花”忽然哇哇地哭了,带着泪水摇动双手,江姐迎上一步用脸温存地亲着她绯红的双颊,孩子伸手扯住江姐的头发,不肯松手。江姐笑了,又一次吻着孩子:“孃孃回来抱你!”
放开孩子,江姐转身跨出牢门。李青竹站在走廊上,江姐上前两步,扶着倔强地移动断腿的战友。她们在走廊上迈步向前,再也没有回头……
(有删改)
【注】罗广斌,1948年3月由江竹筠(江姐原型)介绍入党;同年9月被捕、先后被囚禁在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白公馆集中营,1949年11月27日越狱脱险。杨益言,1948年8月在重庆被捕,囚禁在渣滓洞集中营。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寒风细雨”“黑暗”“黎明”“浓雾弥漫”等环境描写,既烘托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也为人物心理活动作了铺垫。
B.“突然出现”的“连续不绝”的“梆声”,打断了江姐与孩子的交流,渲染了紧张的氛围,也是情节突转的标志。
C.江姐和李青竹的“又回头”和“再也没有回头”,前后对比,表现了她们内心虽有迟疑,却仍然英勇赴死的决绝。
D.小说标题意蕴丰富:“红”是红色,是烈士的鲜血;岩是岩石,象征革命者坚定的意志。“红岩精神”传承至今。
5.小说多次写“监狱之花”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作为一部革命题材的纪实性小说,《红岩》的创作是如何体现“纪实性”和“文学性”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岩(节选)
(1947年春天,内战的烽火日紧,国民党反动派突然包围了中共办事处和《新华日报》。住在红岩村的成岗的大哥和中共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一道,被强迫撤回延安。)
第二天,一个女同志,按照约好的时间和接头暗号,来到成岗家里。这个女同志是个安详稳重的人,不到三十岁,中等身材,衣着朴素,蓝旗袍剪裁得很合身。她坐下来不慌不忙地告诉成岗:
“我姓江,江雪琴……我的岁数比你大一点,你就叫我江姐吧。”
成岗愉快地叫了一声:“江姐。”
江姐温和地笑了。
“你经常读市委的党刊——《进攻》吗?你对它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进攻》?我读到第二十一期了,很好,没有意见。”成岗说着,心里浮现出一个长久以来就有的想法,就全部说了出来:“《新华日报》被迫停刊以后,厂里的工人都感到苦闷,他们渴望得到党的消息,得到解放战争的胜利消息。可是《进攻》是党内刊物,群众看不到,可不可以想办法,满足群众的需要?”
“你的意见很对,”江姐点头说道:“市委早已考虑到了。为了把胜利的消息,及时告诉人民,决定出一种群众性的宣传刊物。刊物定名为《挺进报》,每周出版一期,着重报道解放战争的胜利消息,评介时局和宣传党的政策法令……市委希望它成为团结、教育广大群众的一种有力的武器。”
成岗眼睛里闪耀着兴奋的光采,忙问:“让我参加《挺进报》的工作吗?”
“听许云峰同志说过,你对这样的工作,会感兴趣的,对吗?”江姐微笑着说,“你从前在学校的剧团里,爱搞布景、灯光之类的后台工作,现在要你搞的,又是后台工作,市委打算把秘密印刷所设在你这里。”
“对,我这里挺合适。敌人轻易不会怀疑我这个当厂长的人。”成岗恳切地望着江姐:“工厂里的情况,你大概已经知道了,我这里比较安全。”
“从今天起,你就是《挺进报》的工作人员了。你负责印刷,每一期印好的《挺进报》由我负责处理……”
江姐不慌不忙地说着。从声音里,成岗觉得她和老许一样老练、成熟,他高兴地联想着:“我们党内,不知有多少优秀的同志!”见面不过半个小时,成岗已经对这位平易近人的领导人产生了尊敬和无限信任。
从这时起,寝室后面那间小小的储藏室,变成了《挺进报》的秘密印刷所。白天,成岗是工厂的厂长,更谨慎、更小心地执行着自己的职务;一到晚上,他便成了党报的印刷者,通夜不眠地做着秘密印刷工作。
……
江姐的心情很愉快。因为交代工作,她有好几天未和成岗见面了。
“江姐,近来你好像很忙……我早就想找你谈谈。”
“今天,我就是专门来听你谈的呀!”江姐温和地笑了。
“我觉得,刻钢板和印刷,由两个人做不太方便,最好把它合起来,给一个人干。”
“你早就这样想过吗?”
成岗从这句问话里,感到江姐对这个建议很有兴趣,他心里很是高兴。这个想法,在成岗的脑子里已经酝酿了好久,只因往日江姐来去匆忙,成岗没有机会把自己的意见告诉她。
“我觉得由一个人干,有两个好处:第一,可以给党节省一个人力;第二,减少一个人,也就减少一些暴露的危险……”其实,成岗还有第三条理由,那就是从他第一次印刷失败,撕破了蜡纸时就想到了的:除非他自己会刻钢板,否则不管怎么会印,也总是提心吊胆的。所以从那时起,他便决心练习刻钢板。现在他已经学会了,而且刻得出一手方方正正的仿宋字。
“你的意见是交给谁来干呢?”江姐意味深长地问。
“交给我吧。我学会了刻钢板,你看,这是我写的仿宋字。”成岗一面说着,一面从抽屉里拿出一张蜡纸,上面刻写了精细的字迹。
“我猜,你还有一条理由,没有说出来。你大概从第一次印刷撕破蜡纸那天起,就想到了这个办法,对吗?”
成岗笑了起来,江姐的判断真准,她什么都猜到了。
“你知道,最近为了支援农村党的工作,我们的同志调走了不少;同时,《挺进报》几个人办,几道工序,工作起来不太方便……不过我担心你的身体吃不消,所以一直下不了决心……”
“你看我的身体!”成岗自豪地用手拍着胸脯,“我才二十几岁,正年轻力壮哩!”
江姐忍不住笑了起来。
“我调动了工作,最近要下乡去。你把昨晚印好的《挺进报》交给我吧。”江姐握着成岗的手微笑着,“你知道吗,我正想找一个人来接替我的一部分工作,结果你却把我的工作抢去了!”
成岗像猛然醒悟,立刻把江姐的手拉到自己面前,他清楚地看见,江姐的食指和中指,隐隐地现出铁笔磨伤的痕迹。一股火热的、强烈的激情,立刻涌上他的心头。
“原来刻写钢板的——就是你!”
江姐微笑着,没有说话。
(节选自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7.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岗和江姐虽然初次见面,但两人并无隔阂,迅速地展开工作,这源于革命同志的相互信任与共同的理想信念。
B.厂里的工人“渴望得到党的消息”,说明了党在这里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也暗示了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的原因。
C.与江姐的稳重相比,成岗在言行中更容易流露自己的感情,这既展现了年轻革命者的热情,也说明他不够成熟。
D.第一次印刷失败让二人对工作都有了新想法,但直到成岗主动提出江姐才点出来,展现了同志间的体谅与爱护。
8.下列对选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情节集中,以《挺进报》的印刷等作为线索,既交代了地下工作者的斗争经历,又展现了成岗作为一个年轻革命者的成长。
B.选文详略得当,如详写江姐和成岗关于《挺进报》的两次对话,略写《挺进报》的具体工作;详写成岗的工作,略写江姐的工作。
C.选文明暗线交织,明线围绕江姐和成岗关于《挺进报》的工作展开,暗线展现危险复杂的革命形势和革命者团结协作的斗争群像。
D.选文结尾“江姐微笑着,没有说话”,既符合江姐一贯的作风,又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
9.节选部分是如何塑造江姐的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0.有评论认为,《红岩》洋溢着浓厚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请结合节选部分谈谈你的理解。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岩(节选)
罗广斌、杨益言
又一个深沉的暗夜,降临在渣滓洞集中营。
风门边挤满了人,久久地望着那挂满刑具的刑讯室。夜风吹来,带着萧瑟的寒意。刑讯室前,魔影动荡,吆喝声不绝……
“猫头鹰和狗熊到女牢去了!”
余新江一惊,眼光立刻转向女牢。黑沉沉的夜里,黯淡的狱灯,使他看不清远处。
“提谁?”焦急不安的声音又在询问。
“江雪琴!”
“是她!看,江姐出来了!”
“又是江姐。”余新江的心像沉甸甸的铅块,朝无底深渊沉落。
所有的牢房,一时都陷入难堪的沉默。过了好些时候,人们听到了审问的声音:
“你说不说?到底说不说?”
传来特务绝望的狂叫,混合着恐怖的狞笑。接着,渣滓洞又坠入死一般的沉寂中。
听得清一个庄重无畏的声音在静寂中回答:
“上级的姓名、住址,我知道。下级的姓名、住址,我也知道……这些都是我们党的秘密,你们休想从我口里得到任何材料!”
江姐沉静、安宁的语音,使人想起了她刚被押进渣滓洞的那天,她在同志们面前微笑着,充满胜利信心的刚毅神情。
可是江姐镇定的声音,并不能免除同志们痛苦的关切。
刑讯室里又传来了声音,是徐鹏飞毒辣的笑声。
“谅你一个女共产党,还制服不了?你不愿讲,好嘛,我们帮你打开嘴巴。来人!”
接着,传来一阵狼嚎似的匪徒的狂吼。
夜,在深沉的痛苦、担心与激动中,一刻一刻地挨过。星光黯淡了,已经是雄鸡报晓的时刻。
在那斑斑血迹的墙壁上,映着的江姐的身影消失了。大概她从倒吊着的屋梁上,被松了下来……
“现在愿意说了吧?”
魔影狂乱地移动着。
“不!”微弱的声音传来,仍然是那样的平静。
“十指连心,考虑一下吧!说不说?”
没有回答。
铁锤高高举起。墙壁上映出沉重的黑色阴影。
“钉!”
人们仿佛看见绳子紧紧绑着她的双手,一根竹签对准她的指尖……血水飞溅……
“说不说?”
没有回答。
“不说?拔出来!再钉!”
江姐没有声音了。人们感到连心的痛苦,像竹签钉在每一个人心上……
又是一阵令人心悸的泼水的声音!
“把她泼醒!再钉!”
徐鹏飞绝望的咆哮,使人相信,敌人从老许身上得不到的东西,在江姐——一个女共产党员的身上,同样得不到。尽管他们从叛徒口里,知道她作过沙磁区委书记,下乡以后可能担任更负责的工作,了解许许多多他们渴望知道的地下党线索,可是毒刑拷打丝毫也不能使江姐开口。一根,两根!……竹签深深地撕裂着血肉……左手,右手,两只手钉满了粗长的竹签……一阵,又一阵泼水的声音……
已听不见徐鹏飞的咆哮。可是,也听不到江姐一丝丝呻吟。人们紧偎在签子门边,一动也不动……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是谁?天刚亮,就唱起了《囚歌》。迎着阵阵寒风,久久地守望在风门边的刘思扬,听着从楼下传来的低沉的歌声,一边想着,一边了望那远处深秋时节的山坡。刚升起的太阳,斜射着山坡上枯黄了的野草。远近的几株树木,也已落叶飘零,只剩下一些光秃秃的枝干。只有墙头上的机枪,闪着寒光的刺刀和密密的电网,依然如故……刘思扬的心潮澎湃着,血在翻腾。
“江姐回来了!”签子门边的余新江,回过头来,告诉大家。一阵脚步声,人们又一齐涌到牢门边。
只见江姐被两个特务拖着,从铁门外进来了。通宵受刑后的江姐,昏迷地一步一步拖着软弱无力的脚步,向前移动;鲜血从她血淋淋的两只手的指尖上,一滴一滴地往下滴落。
人们屏住呼吸,仇恨的烈火在心中燃烧,眼里噙着的泪水和江姐的鲜血一起往下滴……一阵高昂雄壮的歌声,从楼八室铁门边最先响起。江姐在歌声中渐渐苏醒了。她宁静地聆听了一下,缓缓地抬起她明亮的双眼,像要找寻这歌声发出的地方。目光一闪,江姐仿佛发现了从楼八室传来的,许云峰的信任与鼓舞的眼波。战友的一瞥,胜过最热切的安慰,胜过任何特效的药物,一阵激烈的振奋,使她周身一动,立刻用最大的努力和坚强的意志,积聚起最后的力量,想站定脚步。她摇晃了一下,终于站稳了。头朝后一扬,浸满血水的头发,披到肩后。人们看得见她的脸了。她的脸,毫无血色,白得像一张纸。她微微侧过头,用黯淡的、但是不可逼视的眼光,望了一下搀扶着她的特务。象被火烧了一下似的,她猛然用两臂摔开了特务,傲然地抬起头,迈动倔强的双腿,歪歪倒倒向女牢走去。“呵……江姐!”大家禁不住喊出声来。
可是,江姐只跨了几步,便扑倒了。蓬乱的头发,遮盖着她的脸,天蓝色的旗袍和那件红色的绒线衣,混合着斑斑的血迹……
(有删改)
1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围绕江姐受刑的情节层层展开,以竹签穿指为高潮,着力刻画巾帼英雄江姐的形象。她经受酷刑而意志坚定,赢得了革命同志的尊重与敬佩。
B.江姐从容镇定的语音引发狱友的回忆。小说通过狱友们回忆江姐刚被押进渣滓洞那天的情形,不仅丰富了人物形象,也拓展了小说的叙述空间。
C.《囚歌》原为近代革命者叶挺被囚重庆渣滓洞时创作的一首白话述志诗。小说中狱友吟诵《囚歌》既是明志抒怀,更是对江姐革命精神的礼赞。
D.选文对共产党员许云峰的形象描写虽着墨不多,但作者抓住其歌声、眼神和关切的话语,寥寥几笔表现共产党人身陷囹圄仍同志情深的革命热忱。
1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红岩》为题,既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红岩,又寓意革命者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挠的浩然正气。
B.小说运用第三人称的写法,主要从正面描写敌人对江姐的残酷折磨,不但增强了情节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而且收到撼人心魄的效果。
C.“余新江的心像沉甸甸的铅块,朝无底深渊沉落。”作者以形象的比喻表现余新江对江姐的关心、担心,担心江姐将要经受更重的折磨。
D.选文主要采用对话式推进情节发展。作者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富有表现力的人物对话,使小说叙事节奏加快,情节更加紧凑。
13.“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这首清丽悠婉、铿锵坚毅的《红梅赞》,被誉为“中国歌剧的里程碑”。全曲虽然一字未写江姐却字字都是江姐;一句未提英雄,却声声赞英雄。请简析小说是如何描写“傲雪红梅”这一形象的。
14.“他们,倒在了祖国西南,黎明前最后的黑暗里。”小说多次出现“暗夜”“黎明”等环境描写(画线句子),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B“引号表示特殊含义”错。“监狱之花”上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①谨慎小心。在大家为中国解放欢呼时,江姐招手让大家安静,以免惊动敌人。②冷静清醒。在战友们为中国解放认真绣红旗时,她却想到集中营最后斗争的残酷。③勇于牺牲自我。她知道在越狱时会有人牺牲,她宁愿用自己来代替其他战友的牺牲。
3.①热爱祖国。江姐等人冒着被敌人发现的危险也要激动欢呼,也要绣红旗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②信仰坚定。绣红旗时,她们坚定地把象征党的那颗红星绣在中央,其它小星摆在四方,表达出她们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坚定。③奉献牺牲。江姐宁愿用自己来代替一切战友,为党保存更多的力量;她嘱咐“监狱之花”的那一番话也能体现这一点。
4.C“表现了她们内心虽有迟疑”错误。江姐和李青竹的“又回头”,她们看到牢房内的景象,表现了她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战友的不舍之情,从侧面表现了她们面对死亡的冷静和沉着,而不是“内心迟疑”。
5.①人物形象立体,刚强中不失温情。江姐和李青竹亲吻“监狱之花”,体现革命者不仅坚韧刚强,也有母性柔情。
②丰富故事情节内容,双线索构思巧妙。革命者读信、绣红旗、赴刑场,“监狱之花”睡着、醒来、哭闹,大人的故事和孩子的故事交织,情节发展明晰集中。
③小说主题深刻,信念精神需传承。“监狱之花”代表未来和希望,江姐们希望下一代继承遗志,传承信念,肩担责任。
6.①以真实的人物和故事体现纪实性:小说取材作者的亲身经历,江姐等人物有真实原型;小说是一部以江姐为代表的革命者在渣滓洞和白公馆的斗争实录。
②以精彩的写人叙事体现文学性:善于运用动作、语言、环境等细节刻画人物,“站起”“换上”“披上”等动词,塑造了视死如归的革命者形象;情节构思跌宕起伏,狱友绣红旗迎解放,江姐、李青竹赴刑场,故事一喜一悲,富于变化。
③纪实性与文学性有机统一:江姐李青竹等文学形象生动感人,源于真实的历史;文学的虚构和想象使江姐李青竹等革命者的形象成为永恒的红色经典。
B“也暗示了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的原因”错误。厂里的工人“渴望得到党的消息”,说明了工人对党的信赖以及党深厚的群众基础,“暗示了革命取得最终胜利”过度解读。
C“选文明暗线交织”错误。选文只有一条线索,围绕江姐和成岗关于《挺进报》的工作展开。
9.①肖像描写。如开头介绍江姐“中等身材,衣着朴素,蓝旗袍剪裁得很合身”,写出了她的朴素干练;
②神态描写。文中多次提到江姐“不慌不忙”“温和地笑”等,写出了她的安详稳重;
③语言描写。文中大量运用对话,直接展现江姐的领导力;
④侧面描写。文中通过成岗的感受从侧面展现了江姐的老练成熟;
⑤细节描写。结尾通过“江姐的食指和中指隐隐地现出铁笔磨伤的痕迹”的细节,展现了江姐对革命工作的付出。
10.①人物上:在开展地下工作时,江姐稳重温和,成岗充满干劲,展现出了在艰苦条件下从容镇定、乐观向上的精神气质;
②情节上:虽然斗争工作遭受挫折,但江姐、成岗等人依然积极开展工作,创办《挺进报》,展现了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
③细节上:不管是市委的党刊《进攻》,还是群众性的宣传读物《挺进报》,其命名都展现出了积极进取的革命精神。
D“但作者抓住其歌声、眼神和关切的话语”错误,没有“话语”,原文说的是“战友的一瞥,胜过最热切的安慰”,没有说话安慰。
B“主要从正面描写敌人对江姐的残酷折磨”错误,应该是从侧面描写敌人对江姐的残酷折磨。
13.①语言描写。面对敌人的拷问江姐语言斩钉截铁,刚直有力,如“这些都是我们党的秘密,你们休想从我口里得到任何材料!”一句表现了江姐对党忠诚、严守党的秘密的坚定意志。
②肖像描写。通过受刑后的江姐“浸满血水的头发”、毫无血色的脸以及“天蓝色的旗袍和那件红色的绒线衣,混合着斑斑的血迹”等描写,表现江姐的坚贞不屈。
③侧面描写。通过狱友的见闻与感受正衬江姐,如记忆中“刚被押进渣滓洞的那天,她在同志们面前微笑着,充满胜利信心的刚毅神情”这段描写再现了江姐的革命乐观主义情神。通过敌人的色厉内荏反衬江姐英勇无畏、坚贞不屈。
14.①小说开头几段的环境描写,既交代了故事发生时间、地点,又为人物出场渲染了黑暗萧瑟的氛围。同时“暗夜”“夜风”等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紧张的政治氛围。
②人物形象方面,“天亮了”太阳升起后的环境描写,渲染了肃杀冷寂的气氛,暗示了政治形势的严酷,侧面烘托革命者英勇无畏的形象。“枯黄了的野草”“落叶飘零”,暗示了白色恐怖中的动荡时局,“光秃秃的树干”展示了革命者的坚贞不屈。
③情节方面,“深沉的暗夜”“星光黯淡了,已经是雄鸡报晓的时刻”“刚升起的太阳……”时间推移,景物变化暗示江姐整夜遭受酷刑,狱友们也在“痛苦的关切”中备受煎熬,体现了革命者对敌顽强不屈和同志间的真情。
④主题方面,江姐等共产党员身陷黑暗而内心充满光明,体现了他们信仰坚定、意志坚强,歌颂了伟大的红岩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