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导学案使用说明】借助工具书或资料独立完成导学案。在规定的时间内,相互交流答案,然后积极展示成果。书写要认真规范。教师讲解时,务必使用红色笔修正答案。【学习目标 】能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通读选文并积累文言重点知识。2.诵读课文,理解选文各章节的内容。3.分析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 重点难点】重点:1.能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通读选文并积累文言重点知识。2.诵读课文,理解选文各章节的内容。难点:分析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学习方法】思(自学)、议(群学)、展(展示表达)、评(质疑互动)、测(检验巩固)【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核心思想是“仁”。汉朝“独尊儒术”以后,孔子被尊为“圣人”。(二)写作背景:孔子与孟子生活在春秋战国之际。这一时期,私学兴起,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针对社会的急剧变化,各学派激烈争辩,著书立说,阐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于是出现了诸子百家相互争鸣,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各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儒家是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儒家学派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学习过程】导:一、情景导入思:二、诵读理解(一)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八佾( ) 一篑( ) 迩( ) 知者不惑( )诵读指导1.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2.自读:学生自读课文,体会其中的含义。疏通文意 翻译下列句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朝闻道,夕死可矣。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议:深入研读 小组合作探究 回答下列问题选文第一章,孔子认为好学的表现是什么?选文第二章,孔子是如何看待“仁”和“礼”的关系的?在孔子看来,什么是“仁”?孔子认为如何做到“仁”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有怎样的修养品质?孔子为什么要强调弟子学习《诗》 检:解释下列词语于: 君子喻于义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郞者乎若: 若属皆为所虏若使烛之武退秦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作业:背诵课文及重点词语解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