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
(第283期)
文化知识篇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判断题(九)
9.历法乐律
1.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取太阳的变化周期来定月。( × )
解析 “取太阳的变化周期来定月”错。农历是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的。
2.年号是我国古代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 )
3.“元朔”指一年的第一个朔日,即正月初一。( √ )
4.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上元”“广德”都属于年次纪年法。( × )
解析 “上元”“广德”都属于年号纪年法。
5.闰月,指农历中逢闰年增加的一个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称为“闰某月”。( √ )
6.朔日,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望日,殷周时指农历每月十五日或十六日,后世指农历每月十五日;晦日,指农历每月三十日。( × )
解析 晦日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
7.正月晦日作为一年的第一个晦日即“初晦”,受到古人的重视,寄托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驱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 )
8.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早上6点前后,辰时即食时,也就是吃早饭的时间。( × )
解析 辰时是上午7点至9点。
9.二十四节气中排第一的是春节,春节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春节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即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 × )
解析 排第一的不是“春节”,应该是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
10.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日,表示满月后一天。( √ )
11.古人把每个季节的三个月顺次称为孟、仲、季,仲夏就是夏季的第二个月。( √ )
12.丁卯、己巳、戊申,为古人用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命运。( √ )
13.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48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 )
解析 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可得60组,称为一甲子。
14.甲子是天干地支纪时循环中的第一个,后世常以甲子指岁月、年龄,如称六十岁为“花甲之年”,“花甲”是“花甲子”的简称。( √ )
15.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称。纪年时,年号和干支不能并用。( × )
解析 纪年时,年号和干支可以并用,年号置前,干支在后,如姜夔《扬州慢》“淳熙丙申”。
16.古人用十二地支纪时,其中子时指23点至次日1点,午时指11点至13点,申时指17点至19点。( × )
解析 申时指15点至17点。
17.古人拿十二种动物配十二地支,寅为虎,午为马,戌为狗。( √ )
18.干支纪年可以用来表示大事件,如“靖康之变”“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亥革命”等。( × )
解析 “靖康之变”中无干支,“靖康”是宋钦宗的年号。
19.古人把正月初一称为上元或元旦,把正月十五称为元日或元宵。( × )
解析 “上元”指正月十五,“元日”指正月初一。
20.“中秋”就是秋天的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故称。( √ )
21.旦日,太阳初出、天亮时,或指第二天、明天,也特指农历正月初一。( × )
解析 不能特指农历正月初一。
22.腊日,农历十二月廿八,“年廿八,洗邋遢”,这一天,古人有清洗家具、大搞清洁的习俗。( × )
解析 腊日是农历十二月初八。
23.寒食,节令名,在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故名“寒食节”。( √ )
24.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 √ )
25.孟秋为农历七月,通常为立秋、处暑二节气所在的时段;仲秋为农历八月,通常为寒露、秋分二节气所在的时段;季秋为农历九月,通常为白露、霜降二节气所在的时段。( × )
解析 “寒露”通常在农历九月,“白露”通常在农历八月。
26.古人根据月亮的圆缺把一年均分成二十四段,分别在十二个月中,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 )
解析 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的天数均分为二十四段。
27.二十四节气中排第一的是立春,排最后的是除夕。( × )
解析 除夕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排最后的是大寒。
28.夏至白日最长,冬至白日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 √ )
29.“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如《荆轲刺秦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 )
30.古代举办宫廷宴会时所用的俗乐,称为“燕乐”。“燕乐”全部来自民间。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贺、宴享时所用的音乐,称为“雅乐”。周代“雅乐”指“六舞”。( × )
解析 “燕乐”大多来自民间。
31.“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采集了大量民歌,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 )
32.《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民间乐舞,也是唐朝大曲中的法曲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 × )
解析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宫廷乐舞。
33.五声指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后来又加上二变,即变徵、变羽。( × )
解析 “二变”指变徵和变宫。
34.古代的音乐把调称为宫调,乐曲均由若干音所组成,或五音或七音,归纳其音列就叫调式。在古代乐律中总共有十二律吕。( √ )
35.俗乐是各种民间音乐的泛称,雅乐是文人墨客所制作的雅致的音乐的泛称。( × )
解析 雅乐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贺、宴享时所用的音乐。
作文素材篇
作文素材|高考作文母题精编(二)
高考作文母题一之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继承与创新2
子题模拟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典籍里的中国》以主持人穿越千古时空和先贤对话的新颖方式,拉近观众和民族经典的距离,使观众产生了心灵共鸣;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中秋奇妙游》等一路开挂,惊艳全网,其中刺绣、剪纸、皮影等非遗元素亮点纷呈;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开发风生水起,朝服布包、彩绘陶人俑晴雨伞、故宫建筑微雕等很多“爆款”潮品早已名声在外……中国风搭配时尚感的“潮”式表现,让中国故事融入各种当代元素,在年轻人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也成为年轻人借以表达自我的方式。
学校校刊举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认同”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
这道材料作文题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属于材料,它列举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社会的各种“潮”的表现。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列举了具有代表性的三种传统文化的当下表现:节目主持人与先贤对话的方式介绍中国典籍、包含非遗元素的“中国节日”系列电视、故宫的文创产品开发。
第二层,概括列举,“中国风搭配时尚感的‘潮’式表现,让中国故事融入各种当代元素,在年轻人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也成为年轻人借以表达自我的方式”。强调融入了当代元素的中国故事、中国风,得到了年轻人的认同,也成为年轻人表达自我的方式。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作为材料收束部分的“也成为年轻人借以表达自我的方式”,这一句在材料中很容易被忽略。尽管忽略这一条不能算作偏题,但是这一条强调的是超越“认识层”,走向“行为层”的认同。学生写作中如关注到这一条,应该视为理解较为深刻。
第二部分是写作的情境要求。需要注意两个层面。
首先,这是一个征文活动。学校校刊举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认同”主题征文活动,这是写作要求中具体的情境限制。需要写一篇征文,征文的主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认同”,这是与前面材料相呼应的。另外,征文的组织者是学校的校刊。这是有别于一般的演讲稿发言稿之类的实用文体的。这个主题的三个关键词“传统文化”、“当下”、“认同”必须在文中得到充分体现。
其次,新高考的材料作文一般会强调这样的几个方面:
1.“结合材料”,规定了文章审题立意的出发点,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范围。写作中要有扣材料的意识,不能起于材料,却渐行渐远,最后远离了材料的范围。考生需要立足材料,通过这一生活现象去联想、思考,或由现象深入本质挖掘,或由结果回溯原因探寻。
2.“认识与思考”提醒了写作的基本方法,是对材料内容新闻话题的“认识”与“思考”。“认识”侧重于理解,“思考”侧重于理性与深入的分析。两者的共同指向是从材料出发,立足当下,思考问题,提出合理独到的认识见解,有深入透彻的分析与思考。
3.“你的认识与思考”,强调学生在写作中有“我”的存在。考生应从自己的积累、视角出发思考题意,表达作为当下年轻人的“我”对于材料的认识,写出“我”从材料中获得的启示,写出“我”的个性思考和真情实感。
第三部分是写作的基本要求。其中,“选准角度”是一个明确的提醒,考生不需要面面俱到,可选取某一方面的启示构思作文。“确定立意”强调文章的立场清楚,观点明确。
立意角度:
①可以从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认同”联系实际,从当下青年视角,谈传统文化如何在当下社会焕发生机,如何很好地传承并光大。抓住“认同”思考应如何在传统文化与新时代青年中搭建出合理的桥梁。(写怎么办)
②可以从中国风搭配时尚感的“潮”式表现及中国故事融入各种当代元素这一类文化现象,分析年轻人从认同传统文化到把传统文化作为表达自我的方式的变化,强调“认同”到成为自我表达方式不仅仅是“知晓”,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的“认同”,成为“行为层”变化的行动自觉。(写认同的三个层次)
③也可以就材料列举的现象,思考传统文化全面地复兴,不能仅限于娱乐与消费,更不可把传统文化“浅表化”“粗俗化”,要把传统文化真正地作为文化来传承,深入掌握,全面认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加以继承。(写辨证思维:从浅表到深入;扬弃,继承精髓,剔除糟粕)
④也可以强调传统文化的继承不可拘泥陈式,要在保持传统内涵品质不变的前提下,对传统的传播形式加以创新,才能产生更加深广的认同。(写形式创新)
基于以上解读,凡能结合材料,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认同”这一主题,能立足现实表达正确的理解与合理的思考,即可视为符合题意。
例文:
融入时代河流,认同文化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民族能经久不衰,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原因在于融入时代河流,不断认同、挖掘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融入时代之河流,扬诗书气韵之风华。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然纵观科技新时代,古典诗词歌赋似乎与人们渐行渐远,中华五千年保存的优秀文化正逐渐消失,令人痛心。可喜的是,随着文化类节目的热播,人们对诗词歌赋等经典的热爱也重新被点燃。特别是那流传千古的文字,通过时下先进的科技展现在人们眼前,让人们通过更为直观的方式感受李白的洒脱放浪、杜甫之沉郁苦闷、柳永之风流千种,古人追求文学的渴望和塑造自我的精神,通过新兴媒体,如润物细无声般滋润国人的心田,重塑中华文化风貌,激励人们不断认同、挖掘并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契合时代之需求,展中医药文化之魅力。苦心研制青蒿素几十载、造福疟疾患者的屠呦呦,始终坚信“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的信念,秉持中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望、闻、问、切”的精神,结合疟疾特征,更为重要的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挖掘更深层次的奥秘,打开了中医药文学世界之大门,在医学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特有的魅力,更增添了中医药研究者的信心和动力,让中华传统文化绵延不绝,传承不止。
迎合大众之所好,创文化之时代内涵。在人们看来,我国许多古建筑、古文物是冰冷与凝滞的、没有灵魂与情感的。而当一组富有灵性的三星堆萌版表情包走红网络后,这些古物似乎拥有了生命,“假如文物会说话”“文物活了”这些热词出现在互联网中。还有“朝珠耳机”“皇帝折扇”“花翎伞”等来自故宫博物院文化产品的研发,为观众架起一座沟通文化的桥梁、奉上一场文化盛宴,也让人们通过故宫文创产品直接触摸到文化、亲身感受到文化,感念紫禁城的历史文化底蕴所赐予故宫人的情怀,从而让故宫的文化依托着产品、新媒体、数字技术等途径从“馆舍天地”逐渐走向“大千世界”。
即使如此,中华文化自身的魅力仍有许多未经发掘,还需要新时代的人们融入时代河流,挖掘文化内涵,才可以在不经意间发现惊喜,谱写中国文化的华美篇章。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虎步奔腾开胜景,春风浩荡续新篇。文博场馆里过大年,非遗大集上买年货,新年俗里的“老味道”醇厚绵延;各地春晚舞台、大小剧场国风国潮大放异彩,彰显传统文化永恒魅力,为中华古韵注入青春活力;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演绎“中国式浪漫”,让八方来客领略数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味道……
对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解析:
材料所展现的是中华文化的内蕴与魅力,传承与创新、交融与发展,彰显的是文化自信和中国精神。可联系生活中的经历和实际,来述说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和认识、思考和审视、建议或批评(评论)等。
立意:
中华文化的内蕴和魅力,文化的滋养和自信。
中华文化彰显了民族文明、智慧和顽强的生命力,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兼容和改造等……
例文: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新时代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崛起的新篇章,中华古韵沐浴新时代的文明之风,显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在浸润着国人心灵的同时,更是以其厚积之底蕴,走出国门,风靡世界。作为年轻一代,我们更要砥砺前行,彰显中华文化魅力,创新中华文化形式,弘扬中华文化力量,使之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彰显中华文化永恒不灭的魅力。文博场馆里过大年,非遗大集上买年货,新年俗里的“老味道”,中华文化历经千年,魅力不减,她不仅深藏于典籍之中,更是深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融入到了百姓的灵魂与血液,像根系扎入大地,传统文化与我们每个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春节到“火树银花触目红,揭无鼓吹闹春风”的元宵节,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清明节到“节分端午为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的端午节,从“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节到“独在异乡头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重阳节,每一个节日就是一种文化,每一种文化都深入生活,历久弥新,这种不灭的魅力历经时间而愈加绚烂。
弘扬中华文化烛照心灵的力量。北京冬奥会演绎“中国式浪漫”,展示文化的自信;中国诗词大会走进千家万户,引发读诗热潮;各种经典诵读会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蕴含着真善美的中华文化,在迈向新时代的中国人民的生活中,散发出越来越璀璨的光芒,让我们在提高硬实力的同时,文化软实力也在与时俱进。唐诗的宫商角羽,宋词的平平仄仄,是我们文化上的基因。我们就像传统文化的孩子,而传统文化则是我们永恒的精神家园,是我们心灵的永恒的憩息地,滋养着我们的灵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华文化如不熄的烛火,一直亮在每个中国人温软的内心,引领着国人在走向世界的同时,更加昂扬向上。
创新中华文化契合时代的表达。过大年去文博场馆,买年货上非遗大集,“老味道”融入了新的时代元素,涌动着古老而鲜活的生命力。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使其焕发出青春活力,让人耳目一新。君不见央视春晚《只此青绿》的震撼表达,君不见河南卫视《唐宫夜宴》的盛唐场景再现,君不见冬奥会“二十四节气”倒计时令人叹为观止……这些创新性的表达令人经久难忘,因为她契合了时代的步伐,深入了新时代青年的心灵。我们年轻一代,更应秉承这种创新精神,推陈出新,百花齐放,让中华文化经典永流传。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宝藏,但她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宏扬中华文化为己任,使之深润国人心灵,使之走向世界,使之为中华民族振兴发挥力量。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华文化之美千姿百态,需要每个人去吸收和开发,让经典更恒久,让光芒照苍穹,历千秋而弥新。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中央电视台《主播说联播》在播报“三星堆遗址最新考古发现”这一期节目时,著名主持人康辉做了如下评论:打开这些文物“盲盒”的时候,感受到的是“震撼”,是惊艳,这也再次告诉了世界,中华文明是灿烂辉煌、源远流长的。我们常说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也正是我们今天可以平视这个世界的底气所在。
材料二 台上,被誉为“海上小冬皇”的王佩瑜扮演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惊起一片赞叹;台下,被年轻戏迷追捧为“最酷京剧偶像”的她打扮时髦,个性时尚。她和虚拟歌手合唱歌曲,用京剧念白朗诵诗句,当评委……有人说她不务正业,她说:“综艺是手段,传播京剧是目的,这也是曲线救国。”
对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认识?请联系现实进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
两则材料都关涉“文化”,都有事件和评论。第一则侧重于文化自信:为何“三星堆遗址最新考古发现”能给我们带来文化自信?因为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四位一体,蕴含于五千年中华文明深厚积淀的磅礴力量之中,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引领。材料中,我们因为文化遗产而产生文化自信。而实际上,不只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其他更多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能够让我们产生浓厚的文化自信。第二则材料侧重于文化的创新性传承。材料借京剧艺术传承人王珮瑜借参加综艺传播京剧的事例,阐述了传统文化应当通过多种方式,在创新中实现传承。
因而,写作时应将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传承二者结合起来立意,而不建议只着眼于其中一则材料立意。如,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度和影响力正在逐步提高,在世界文化的范畴内,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无法抗拒的魅力。而在当代文化领域,我们应在文化继承与创新中,努力争取进入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濡以沫、融会贯通的美好境界中去,真正让自己拥有文化自信的资本。如果能结合社会现实,例如冬奥会开幕式中的文化元素,将文化自信的论证落实,并洞悉文化传承在现代社会遭遇的种种困境,深入挖掘材料二“曲线救国”的真正含义,进而论证创新性传承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有问题意识,有辩证思考,言之有物,论之有据,当属一篇贴合题意的好文章。
立意:
1.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2.让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创新,给文化自信育一现代温床。
3.唯有让文化活起来,才能拥有文化自信。
例文:
坚定文化自信,创造伟大奇迹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总书记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中走来,从延续民族命脉中开拓前进,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因此,我们要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坚定文化自信,凝聚中国力量,走向全面现代化,走向伟大复兴。
坚持文化传承,不忘历史,吸收精神养料。“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绵延不绝、薪火相传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无数中华儿女,扎根中华大地,立足中国实践,他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立下“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铮铮誓言;“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中,我们当分外珍惜这一荣光,在回首中铭记,在缅怀中高举,在开拓中奋进,让优秀传统文化绽放新时代的璀璨光芒。
坚持文化创新,与时俱进,丰富精神世界。当率真豪爽的陕北民歌与新颖流行的现代摇滚交织碰撞,让灿若星河的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当色彩浓郁热烈的农民画与颜色素雅清冷的传统漆画相遇,两种传统艺术碰撞出新的生机;当文化民企横店与中科院签约合作,实现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让新技术不再需要在仓库搁置寻找市场,让文化更具市场竞争力;当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各个国家,让汉语广泛传播,为世界讲述一个真实、立体的中国……在当代世界多元文化大背景下,中华文化的精髓,正在现代中国人的创造中,走向更广阔的乡野,古老的文化,正变得活色生香。
坚定文化自信,充满勇气,开拓精神力量。辉煌发端于苦难,苦难孕育着辉煌,在苦难与辉煌的辩证交替中演绎着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没有文明的延续,没有文化的浸润,没有思想的觉悟,没有精神的指引,没有信仰的支撑,任何民族的屹立和复兴都是不可能完成的。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始终坚持高度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要勇做时代前进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四)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1:近日,一批90后艺术生将《琵琶行》改编成流行歌曲,这首5分半钟的歌曲,将白居易《琵琶行》600多字的诗全编进去了,毫无堆砌之感,副歌部分还用了戏剧唱腔。仅上传两天,就收获2万多次点击。网友纷纷点赞“终于找到了背古诗的正确姿势”。
材料2:2021年春节,河南卫视春晚将舞蹈《唐宫夜宴》搬上舞台,这支舞蹈展示了唐朝少女从教坊日常到赶赴夜宴一展才艺的全过程,舞台还运用了先进 技术,串联起多件国宝级文物,令表演者身入其境、观众沉醉其中,节目一播出,便收获了热议和好评。
材料3:“你我暮年,闲坐庭院,云卷云舒听雨声,星密星稀赏月影。花开花落忆江南。你话往时,我画往事。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连日来,这首现代小诗居然被传为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被网友疯狂转载,称其“最美最甜”“惊艳了大唐”。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如何让传统文化活永葆生机?这是一个现实性很强、值得思考的问题。让人欣慰的是,近年来,随着文艺工作者的创新实践,传统文化在年轻的90后、00后中受到追捧,“国风”“国潮”已成为一大流行。本题主要探讨 “传统文化如何在当代社会谋求发展”的话题。 这是一则多材料作文。三则材料中心指向统一,但又互有补充。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正面范例,强调传统文化用现代方式演绎,依然可以受到青少年的喜爱,可以看出传统文化自身的生命力;但材料一强调形式上要创新,材料二强调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这对“如何做”的问题有所启发。材料三是个反面实例,传统文化固然要继承,要发展,但前提是要尊重文化,而不是借“热爱”之名“戏说”甚至“恶搞”文化。考生写作时可先提出问题:如何让传统文化在现代得以传承并焕发生机。然后论述让传统文化永葆生机的一些正确的做法,如采用当代青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弘扬传统文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与现代结合;改良传统文化,使之符合现代的审美观念等。
可利用的素材有《上新了故宫》,樊锦诗的《数字敦煌》,还有《假如国宝会说话》,以及改良版的汉服等。
然后论述弘扬传统文化不是恶搞,应在尊重传统文化。
最后论述作为青年人,应致力于让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并发扬光大。
立意:
1.品味传统文化之美,更新文化之魂。
2.培养创新意识,传统文化永不过时。
3.在坚守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实战训练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医者仁心
凌鼎年
娄城的陈茵从小病歪歪,在幼时的记忆中送医院、住院、打针吃药是挥之不去的常态镜头。
工作后,陈茵还是身子弱。伤风咳嗽、头疼脑热是常有的事,用西医的话说是免疫力差。
因三天两头请假,影响工作,给领导印象不好。跑医院很烦,花钱不说,还耽误时间,要上班的陈茵耗不起。活人不能让尿憋死吧?他就自学中医,看了不少中医的书,什么《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伤寒杂病论》《难经》《素问》《灵枢经》等都看了,还收集了不少民间偏方。
老话说“久病成良医”。时间久了,陈茵有了病,不再上医院找大夫,而是自己开方子抓药。疗效还不错。他有了信心,对中草药就更上心了,天天翻古医书,比对那些中草药。
这样,家里人有小毛病也不去医院了,他就权当练手。再后来,邻居、同事也时不时找他咨询,或请他瞧病。他如果推托不了,就先声明:“我不是医生,野郎中也不算,说病情说实话,个人看法,仅供参考;不开方子不卖药,完全义务。”
有一年清明那天,中学同学阿普的老婆找到陈茵。说阿普得了黄疸肝炎,在医院住了两三个月了,一点起色也没有,医生束手无策,说除非到上海、北京的大医院找名医就诊,或许还有一线希望。因阿普与他老婆都是下岗工人,也没有积蓄,付不起昂贵的住院费与医药费,只能回家等死。阿普的老婆说:“请看在老同学的面上无论如何救救阿普,我求你了!”
陈茵只好实话实说:“我没有行医执照,不能开方子的。”
阿普的老婆说:“他也没几天活头了,你就死马当活马医,治好了是他福分;治坏了,绝不怪你,放心,放一百个心。”
陈茵不好再推托,就去了阿普的家。陈茵万万没有想到阿普的家如此寒酸,心里也酸酸的。
他仔细看了看阿普,全身皮肤发黄,眼睛发黄。据阿普老婆说,小便也是黄的。以陈茵的经验,病情的确很严重,可以说是病入膏肓,看来真的撑不了多长时间,死神就会来叩门了。
陈茵说:“阿普的病属于湿热蕴结,气滞血淤,容我回家好好想想,开个清热散湿、排毒解毒的方子。”
可能因为自己的名字关系,陈茵对茵陈这味中草药很是关注,重点研究了很久。清明前后,正是野外茵陈旺长的季节,在儿时的印象中,野外到处都有茵陈的身影,一种极为普通的野草而已。他骑了自行车,去了郊外,转了一大圈竟,很少见到成片的野草,品种也似乎越来越少,倒是外来的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到处都有。陈茵好不容易在一处待建工地找到了一片茵陈,就痛痛快快割了,装了满满一蛇皮袋带回。
陈茵关照阿普的老婆,每天茵陈60克,加三个大枣,煮了当茶叶水喝。七天一个疗程,坚持三个疗程,看看有没有疗效?
阿普的老婆过两三天就来个电话,说阿普的脸色有好转。阿普的脸色好多了。阿普的眼睛不黄了……
三个疗程后,陈茵去给阿普复诊,他欣喜地看到阿普的黄疸退了。
又静养了几个月后,阿普竟然逃过一劫,活了过来。
阿普与他老婆把陈茵当活菩萨,逢人便说陈茵医术如何如何高明,说什么“草药一帖,气死名医”……
口口相传,陈茵开始小有名气,找他瞧病的人更多了。
陈茵就去考了个行医执照。有行医执照后,他干脆辞了原来的工作,开了一个陈茵中医馆,专治肝病。
陈茵治肝病,最推崇的中草药是茵陈,把它誉为养肝第一药。
有人信有人不信,还有人说他是野郎中,难登大雅之堂。陈茵不理会这些,用他自己的话说,治病救人第一位,行医开药,我问心无愧,方能心安理得。
陈茵确确实实治好了不少黄疸病人、乙型肝炎病人,而疗效最好、口碑最好的是他治好了不少小儿黄疸。
有了临床验证后,陈茵索性把治疗小儿黄疸的偏方贴在了自己医馆的墙上。治新生儿黄疸偏方:茵陈10克,山菊10克,炒麦芽10克,大枣3个,加水500克,浸泡1小时后,文火煎熬,水开后,把药汁滤出,每次喝5-15毫升,一天4-5次,3-7天见效。
阿普问他:“你这样,老中医少了神秘感,岂不是自己断了自己财路?”
陈茵笑笑说:“医者仁心,钱财乃身外之物。”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陈茵“从小病歪歪”,工作后“身子弱”,为下文写他自学中医,研究中草药,渐渐为自己及他人治病直至辞职开中医馆做了铺垫。
B.小说在情节设置上没有明显的起伏跌宕、扣人心弦之处,但在平淡的叙述中,主人公陈茵的性格特点突显出来,可谓平中见精神。
C.陈茵儿时野外到处都有茵陈的身影,如今郊外竟很少见到成片的野草,品种也似乎越来越少,但外来植物泛滥,这一变化隐含了作者的忧思。
D.小说主人公名字叫陈茵,而他最推崇的治疗肝病的中草药是茵陈,这种表面的巧合蕴含着作者的用心,暗含着主人公从医的偶然性。
2.阿普这一人物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有评论家认为,凌鼎年的小小说“精神底色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请从两个方面探究文本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答案与解析篇
1.D【解析】“偶然性”错,根据作者对人物经历的叙述和性格的刻画来看,应带有一定的必然性。
2.①推动情节发展:通过叙述陈茵为其治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一步步推动情节发展。②衬托主人公形象:在与阿普的交往过程中,逐步展现陈茵的性格特点,衬托陈茵的医术高明。③揭示小说主题:小说结尾借助阿普与陈茵的对话,揭示了“医者仁心”的主旨。(每点2分)
3.①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小说中的陈茵自学中医,广泛阅读中医典籍,收集民间偏方,开办中医馆,用中草药给人治病,效果良好,彰显了传统中医药的价值。②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陈茵身上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他勤学善思,自学中医颇有成就;他诚实善良,对人实话实说,义务为人治病,看到阿普家寒酸而感到心酸;他淡泊仁义,不理会别人议论,将治病救人放在第一位,看淡钱财,把偏方贴在医馆墙上。(每点3分。如有其他答案,符合文意、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