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共95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共95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95张PPT)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
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
——柳诒徵
198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为人类留下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他的一些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实用。
论语名句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而》
释义: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释义: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3.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
释义:早上明白了仁义之道,晚上为它去死也可以。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释义: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释义: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6.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述而》
释义: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泰伯》
释义: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释义: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
9.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颜渊》
释义: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
1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路》
释义:如果自身行为端正,不用发布命令,事情也能推行得通;如果本身不端正,就是发布了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
1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卫灵公》
释义: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1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释义: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孔子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循循善诱
温故知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思想总结
一、政治:反对暴政,主张仁政,“礼治”。
二、修身:“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三、伦理思想:“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四、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对学生喜欢“循循善诱”。
五、品德:“温、良、恭、俭、让”。
以仁为本以礼治国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意思。
2、学习本文通过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写作特点,把握四弟子的性格特征。
3、了解孔子的治国主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解 题
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
姓曾,名点,字皙,是曾参的父亲,父子两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姓冉,名求,字子有。
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
这四个人都是孔子的弟子。
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陪侍长者闲坐。这样的语境就容易使气氛和谐融洽,师生平等、轻松自由,弟子们能各抒己见。
古代臣子坐在一旁陪伴国君,晚辈坐在一旁陪伴长辈,叫做侍坐。
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坐在一旁陪伴老师孔子。
侍坐:
题目意思:
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
《论语》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编辑的,所以在行文中称孔子学生的字,是表示对他们的尊敬。
孔子招呼他们时,就直呼其名,称呼中透出几分亲切。
文化常识:
名是生下来父母取的,用途就是以后做官正式文书上都用这个名。
字是男子20岁加冠以后,父母给的,也可以自己取,用于熟悉的家人朋友间口头、书信称呼,古代习惯上朋友间是称字而不提姓,表示亲近和尊敬的。
号是自己或朋友取的,用来表示自己的志向,兴趣等等,可以是地名、官名、书斋名这种,比较随意。
举例:苏轼是名,字子瞻,号是东坡。
《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孔子及其思想



香德






表道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出身没落的贵族之家,曾在鲁国做官,后又周游许多诸侯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未被采纳,于是创办私学,致力于教育工作。创造了以“礼”“仁”“中庸”“教”与“学”为主要内容,包括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在内的完整学说,成为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高树“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和“有教无类”的旗帜,相传有学生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
晚年整理编写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提倡礼乐和仁义。礼乐是孔子提出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规范,仁义是他提倡的立身处世的道德标准。
“仁”是这一思想体系的核心。所谓“仁”就是爱人,就是推己及人的同情心。它表现在政治上就是“为政以德”。
孔子的思想与主张主要体现在《论语》中。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论语》是读书人必读的经典著作。
《论语》的最后成书,约在战国初年,它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定的。
孔子,名 ,字 , 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 ,思想核心是 ,政治上主张
,鼓励人们 ,即“出来做事”。
《论语》是 体散文,是
记录的 的言行。
宋儒把 、 、 和 称为“四书”。

仲尼

圣人

礼治
入世
语录
孔子的门人及
孔子及其弟子
《论语》
《大学》
《中庸》
《孟子》
再传弟子
1.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五经,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易经》《论语》的合称。
B.商贾,泛指做买卖的人,行走贩卖货物谓之商,住着出售货物谓之贾。
C.编户,官府把民户的详细信息登记在册,并据此征收赋税和摊派徭役。
D.践阼,践为履之意,阼指主人阶,意为走上主人阶位,特指皇帝登基。
答案:A(五经,是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
A
2.下列对文化常识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为取一与本名涵义无关的别名,称之为字。
B.江左,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东西与左右常可互相替代,故江左又指江东。
C.射策,汉代考试取士方法之一,士子针对策问,提出治理政事方略,后泛指应试。
D.服阙,古人因父亲或母亲去世守丧三年,期满除服,称之为服阙。
答案:(古人名与字的涵义是相关的,不是无关的。)
A
孔子像(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品)
分角色朗读课文
“东鲁_____吾与点,南华秋水我知鱼。”
请大家补出对联中的空白。
这篇《侍坐》还有一个标题就是《沂水春风》。沂水汤汤,春风骀荡,那一场关于理想的对话,千载而后,仍让我们浮想联翩,心驰神往!
骀荡:[dài]使人舒畅(多用来形容春天的景物)
春风
此对联,借用曾皙述志和濠梁观鱼两个典故。
曾皙述志典故:
曾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曾点说:“暮春三月,穿着春装,我和五六个成年人,还有六七个少年,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点的志向啊!”
濠梁观鱼典故: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shū]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儵鱼游得多么悠闲自在,这就是鱼儿的快乐。”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 ”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还是让我们顺着先前的话来说。你刚才所说的‘你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的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
重点字词读音
论语 饥馑 曾皙 哂
舞雩 铿尔 小相 沂
冠者 喟 俟 撰
摄 比及 毋 冉
lún
j n

sh n

kēng
xiàng

guàn
kuì

zhuàn
shè


r n
把握文意 ,划分层次
他们就何话题展开对话?
志 向
孔子问志
四子言志
孔子评志
全文可以根据内容划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写孔子问志。
第二部分(3—13):写弟子述志。
第三部分(14—21):写孔子评志。
正确译讲、内容分析
孔子问志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 吾 一日 长 乎 尔,
毋吾 以 也。 居 则曰:“‘【不吾知也】!’
如 或 知尔,【则何 以 哉】?”
因为
一两天,谦辞
“于”,比
你们
同“已”,止
平日、平时
宾语前置句
做,用
宾语前置句
假如,如果
有人
本文开头,孔子是怎样鼓励弟子们讲述自己的志向的?(用原文回答)
答:“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大一点就不说了)。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呀! ’如果有人知道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呢 ”
孔子的话讲了几层意思 反映出孔子在教学上什么样的态度
1.用温和自谦的话首先解除了学生的思想顾虑,给学生创造了说真话的条件,创造了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从而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地谈个人的理想。
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2.引用学生日常好说的牢骚话,指出他的学生平时认为人们不了解自己,所以感到无所作为,表明对学生的了解。
3.而后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怎么办 从而水到渠成地启发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
循循善诱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三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______________,毋吾以也。居则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以吾一日长乎尔
不吾知也
则何以哉
如或知尔
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四子言志
四位弟子各谈了自己的什么志向
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能看出具有什么性格特点
子路 率尔 而对曰:“千 乘 之国,
摄 乎 大国之间,【加 之以 师旅,
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
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夹处
加到…上
古时军队的编制,五百人为一"旅",五旅为一"师"。后因以"师旅"为军队的通称。
“于”在
状语后置句
因 之以 饥馑】;
由也 为 之,比及 三年,【可使有勇】,
且 知方 也。” 夫子 哂 之。
接续
五谷不熟为"饥",蔬菜不熟为"馑"。饥馑,泛指饥荒。
治理
等到
省略句
知道为人的道理,方:合乎礼仪的行事准则。
微笑
子 路
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侧重强国
粗犷鲁莽
信心十足,有远大抱负,刚强果决,知难而进,具有政治军事的才能。
志向:
性格:
“求,【尔何如】?”
  对曰:“方 六七十,如 五六十,求也为之,
比及三年,可使 足 民。如 其礼乐,以 俟 君子。”
方圆,纵横
宾语前置句
或者
富足
至于
等待
冉 有
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侧重富民
谨慎小心,谦虚有礼。
志向:
性格:
“赤,尔何如?”
  对曰:“非 曰 能 之,愿 学焉。
宗庙之事, 如 会同,
不敢
胜任
愿意,希望
祭祀祖先的事
或者
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端 章甫,愿 为 小相 焉。”
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
名词作动词,戴着礼帽
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公西华
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侧重以礼治邦
谦虚谨慎,谦逊的美德。
重视礼治,具有娴熟礼仪,善于应对,善于辞令的专长。
志向:
性格:
  “点,尔何如?”
  鼓 瑟 希,铿尔, 舍 瑟而 作,对曰:
“【异 乎 三子者之 撰】。”
  子曰:“何伤 乎?亦各言 其 志 也。”
同"稀",稀疏。
放下
起身,站起来
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不同
“于”和
何妨
名词作动词,弹奏
自己
志向
  曰:“莫 春者, 春服 既 成,
冠者 五六人,童子 六七人,
浴乎沂,风 乎舞雩,咏 而归。”
  夫子 喟 然叹曰:“吾 与 点 也。”
同"暮"。莫春:农历三月。
已经

少年
名词作动词,吹风
唱歌
叹息
赞成
成年人
叹词
曾 皙
“莫春者,春服既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师生春游图
鼓瑟—志向高洁,洒脱高雅,淡泊于功名;不像其他三人汲汲于仕途,只想在礼乐教化上发挥点作用,认为在乱世中不能推行正道,因此要洁身自好;安贫乐道,不求闻达,卓尔不群。
志向:
性格:
比较: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和曾皙的志向的不同?
子路:侧重强国
冉有:侧重富民
公西华:侧重以礼治邦
志向虽各有侧重,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都是参加政治。
人物 述志 性格 描写方法
子路 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侧重于强国 有抱负,坦诚,比较鲁莽、轻率、自负 神态、
语言描写
冉有 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侧重富民 谦虚谨慎, 说话很有分寸。 语言描写
公西华 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侧重以礼治邦 谦恭有礼, 娴于辞令。 语言描写
曾皙 莫春者……咏而归。师生春游图 志向高洁,洒脱高雅,淡泊功名 动作、神态、语言描写
1.《侍坐》中面对孔子的提问,个性鲁莽却率真的子路急忙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之以师旅,___________,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用神态去暗示:_________。这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
3.《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_______,___________。”
千乘之国
摄乎大国之间
因之以饥馑
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
4.《 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 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 _____________:“ _________。”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6.《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生动地描绘出了曾皙从容、洒脱的情态,同时又表现了他回答老师问题时的恭敬态度。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鼓瑟希
铿尔
舍瑟而作
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从“ ”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 ,
”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更谦虚,从“ , 。 , , , 。”几句对话可以看出;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 , , ”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
率尔而对
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非曰能之
愿学焉
宗庙之事
如会同
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
鼓瑟希
铿尔
舍瑟而作
孔子评志
三子者出,曾皙 后。曾皙曰:
“夫 三子者之 言 何如?”
   子曰:“亦各 言 其志 也已矣!”
   曰:“夫子 何 哂 由也?”
名词作动词,走在后面
语气词
说的话
谈论,说
语气助词连用

为什么
曰:“为 国 以 礼,其 言 不 让,是故 哂之。
唯 求则非 邦 也与?
安见 方六七十,如 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言语
谦让

句首语气词,无实义
国家
语气助词,表疑问
怎见得
或者
治理
因此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 何?
赤也为 之 小,孰 能为之 大?”
什么
指诸侯
形容词作名词,小事,指做小相。
形容词作名词,大事,指治理国家。

人物 孔子态度 孔子评志 子路 哂之 “其言不礼” 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不够谦虚。
冉有 叹之 “求则非邦也” 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
公西华 惜之 “与赤则非邦也与?”“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赞成他的治国志向,肯定他的谦虚态度,但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曾皙 与之 “吾与点也!” 与孔子的观点相同,得到孔子的赞扬。
1.孔子为什么笑子路?是不是否定他的志向?
子路说的是国家大事,是一种大英雄、大政治家的事业;但要有文化基础,要有学问修养,不应该那么简单;可他大言不惭,一点都不谦让,自认为很行,孔子才笑他。至于他说的那个治理国家的理想并没有错,孔子并不否定;只是笑他太自满、太轻率。
2.孔子对冉求的讲话持什么态度?
冉求的那套话,讲得也蛮好,实际上就是政治家的作为。“方圆六七十和五六十有什么不同呢?”不论地方大小,治理之道都一样。孔子这样说冉求,没有一点否定的意思;只是说冉求的思想,用来治大国与治小国都是一样的。
3.孔子对公西华什么看法?
公西华多才善辨,言谈谨慎,态度谦虚,尽管他甚是贬抑自己,但孔子是深知他的才干的,“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指出应实事求是,对自己作出正确的估价。
4.孔子“吾与点也”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尽管子路、冉求、公西华的志向彼此不全相同,但总离不开自我英雄主义,即“我可以如何,我要如何……”,而且都偏于直接从政治着手。但曾皙就不同了,同样希求大同之世,但成功不必在我,而着重在于文教德化方面;政治目的,不过在于求得富强康乐。一幅安详、自得的生活素描图含蓄地道出了孔子的心事,所以孔子感叹:“吾与点也!”
子 路:鲁莽直率——哂之
冉 有:谦虚谨慎——叹之
公西华:谦恭有礼——惜之
曾 皙:从容洒脱——与之
问志 —— 师长风范
言志 —— 各展抱负
评志 —— 借评传志
孔子为何赞同曾皙的志向?
孔子要大家说说自己的志向,其他三人都是从如何治理国家的角度来回答,而曾晳并没有说出什么志向,他的“志”从字面上看,不过是和人出去游玩而已,描绘了一幅春游图,孔子为什么“与点”呢?
孔子“与点”,历来有争议,人们从积极或消极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做过不少分析。从积极方面理解,孔子主张以礼治国,曾皙说的是礼治下的太平盛世的图景。从消极方面理解,曾皙有避乱世而洁身自好的想法。孔子周游列国,到处碰壁,便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曾皙的说法与他的想法相合拍。其实,曾皙的处世态度,是孔子礼治于国的积极反映,并非消极。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春秋战国是一个特定的时期,大动荡,大变革,风云变幻,社会动乱,战争频繁。孔子等人对这样的现实不满,期望治世太平。曾皙描绘的师生一起出外郊游的快乐情景,正是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缩影,是“礼治”的最高境界,也暗合了孔子的理想。
看来,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含蓄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这样的弟子,又怎能不博得老师的赞赏呢?
孔子的“志”是什么?
“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民。”春秋之末,天下大乱,身为万世宗师,他不能不去思考百姓的疾苦。否则,他以“仁”为本的思想就无从得以体现。
  而曾皙讲的这个境界,就应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就是孔子的自由民主—— 一个大同世界的理想。
文脉梳理
主旨探微
《侍坐》通过孔子与四弟子以“言志”为中心的一番对话,表现了弟子们的志趣与性格和孔子循循善诱的大教育家风范,同时反映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
拓展延伸
他没有什么万卷巨著,万余字的语录是他一生思想的浓缩;
他没有什么惊天事迹,极平凡的言行却给后人树立了万世楷模。
九州四海因他而一统,寰球世界也必将因他而和谐;
华夏文明因他而灿烂,未来明天也必将因他而美好。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他,一个老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请为孔子写一段颁奖词
谢 谢 大 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