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 非遗传承我能行 课件 (共2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全国通用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 非遗传承我能行 课件 (共29张PPT)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非遗传承我能行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方式。
截至2020年12月,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总数位居世界第一。
为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务院于2005年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通知提出:建立国家和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要制定科学的保护计划,明确有关保护的责任主体,进行有效保护;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代表性传人,要有计划地提供资助,鼓励和支持其开展传习活动,确保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包括:
(一)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表演艺术;
(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
(四)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五)传统手工艺技能;
(六)传统美术、书法。
1、昆曲 列入年份2008年
2、古琴艺术 列入年份2008年
3、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列入年份2008年
4、蒙古族长调民歌 列入年份2008年(我国与蒙古国联合申报)
5、中国篆刻 列入年份2009年
6、中国雕版印刷技术 列入年份2009年
7、中国书法 列入年份2009年
8、中国剪纸 列入年份2009年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古典音乐艺术形式,是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十二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的总称,主要分布在南疆、北疆、东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在乌鲁木齐等大、中、小城镇也广为流传。特别是“十二木卡姆”,它是维吾尔木卡姆的主要代表,广泛流传于新疆的南疆地区和北疆的伊犁地区。
9、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 列入年份2009年
10、南京云锦织造技艺 列入年份2009年
11、端午节 列入年份2009年
12、中国朝鲜族农乐舞 列入年份2009年
13、妈祖信俗 列入年份2009年
14、蒙古族呼麦歌唱艺术 列入年份2009年
15、南音 列入年份2009年
妈祖信俗
妈祖信俗是指妈祖信仰习俗,又称神女信俗、灵女信俗、神姑信俗、元君信俗、娘妈信俗 [1] 、娘娘信俗、天妃信俗、天后信俗、天上圣母信俗、湄洲妈祖信俗等等,这是由于历代民间、朝廷或宗教对妈祖的封号先后不同而嬗变 [1] 。是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庙会、习俗和传说等为表现形式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妈祖信俗由祭祀仪式、民间习俗和故事传说 [13] 三大系列组成。湄洲是妈祖祖庙所在地。
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福建省闽南地区的传统音乐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为Ⅱ-71 [4] 。2009年9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组织大会上,南音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
16、热贡艺术 列入年份2009年
17、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 列入年份2009年
18、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 列入年份2009年
19、宣纸传统制作技艺 列入年份2009年
20、西安鼓乐 列入年份2009年
21、粤剧 列入年份2009年
热贡艺术
热贡艺术产生于13世纪的青海黄南藏族地区,并随着隆务寺的兴盛而发展。热贡艺术主要指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绘画造型艺术。热贡艺术以藏传佛教中的佛本生故事,藏族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史诗等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包括一些世俗化的内容。 [1]
22、花儿 列入年份2009年
23、玛纳斯 列入年份2009年
24、格萨(斯)尔 列入年份2009年
25、侗族大歌 列入年份2009年
26、藏戏 列入年份2009年
27、中医针灸 列入年份2010年
28、京剧 列入年份2010年
29、中国皮影戏 列入年份2011年
30、中国珠算——运用算盘进行数学计算的知识与实践 列入年份2013年
《花儿》是流传在中国西北部甘、青、宁三省(区)的汉、回、藏、东乡、保安、撒拉、土、裕固等民族中共创共享的民歌。
《玛纳斯》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已传唱千年,翻译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维吾尔语、哈萨克语、英语、俄语、日语等多种文字。《玛纳斯》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格萨(斯)尔
格萨(斯)尔,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内蒙古、新疆地区地方传统民间文学,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
格萨(斯)尔主要描写了雄狮国王格萨尔以大无畏的精神率领岭国军队南征北战,降伏妖魔,抑强扶弱,救护生灵,使百姓过上安宁日子,晚年重返天国。史诗熔铸了神话、传统民歌、格言俚语,具有雄浑壮丽、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
2006年5月20日,格萨(斯)尔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Ⅰ-27。
2009年,格萨(斯)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31、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 列入年份2016年
32、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 列入年份2018年
33、太极拳 列入年份2020年
34、“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 列入年份2020年 我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
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个)
1、羌年 列入年份2009年
2、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列入年份2009年
3、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列入年份2009年
4、麦西热甫 列入年份2010年
5、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 列入年份2010年
6、中国活字印刷术 列入年份2010年
7、赫哲族伊玛堪 列入年份2011年
羌年,流行于四川省理县、茂县、汶川县、北川羌族自治县23个乡镇的羌族聚居地的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1]
羌年(羌历年),羌语称日麦节、日美吉,意为羌历新年、过小年、丰收节等,是羌族一年中庆丰收、送祝福、祈平安的节日。羌年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为3-5天,有的村寨要持续到十月初十。羌年,是集祭祀、歌唱、舞蹈、技巧表演、知识传授、服饰、羌餐为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活动。
麦西热甫是一种舞蹈和娱乐活动形式的名称,指那种有众多人员参加(所谓参加是指在场者没有观众而全部是活动的参加者),以歌舞为主的大型自娱自乐活动。
赫哲族伊玛堪是赫哲族的曲艺说书形式,它至迟在清末民初就已经形成,流行于黑龙江省的赫哲族聚居区。
赫哲族伊玛堪的表演形式为一个人说唱结合地进行徒口叙述,大体上以说为主,以唱为辅,没有乐器伴奏。赫哲族伊玛堪的节目类型及演出风格有“大唱”和“小唱”之分。“大唱”即“伊玛堪大唱”,是指以说为主的表演,侧重和擅长表现英雄与传奇性的节目内容;“小唱”即“伊玛堪小唱”,是指以唱为主的表演,侧重和擅长表现抒情性内容的短篇节目。 传统节目长、中、短篇均有,代表性作品有《什尔达鲁莫日根》《满格木莫日根》等。
赫哲族伊玛堪是赫哲族人民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艺术品类和一种娱乐审美的方式,它同时还具有传承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教科书”功能,价值独特,意义重大。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优秀实践名册(1个)
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 列入年份2012年
这42个入选的非遗项目包括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4个、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个,以及优秀实践名册1个。其中,最近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的是“太极拳”和“送王船”两个项目,均于2020年12月入选。“太极拳”为我国单独申报,“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为我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南京云锦织造技艺于2009年入选。
传统戏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