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老舍《四世同堂》(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老舍《四世同堂》(含答案)

资源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老舍《四世同堂》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世同堂(节选)
老舍
天很热,而全国的人心都凉了,北平陷落!
小羊圈胡同的李四爷立在槐荫下,声音凄惨地对大家说:“预备下一块白布吧!万一非挂旗不可,到时候用胭脂涂个红球就行!”说完话,他蹲在了地上,呆呆的看着一条绿槐虫儿。拉车的小崔,赤着背出来进去的乱晃。今天没法出车,而家里没有一粒米。晃了几次,他凑到李四爷跟前:“四爷爷!您还得行行好哇!”李四爷没有抬头,还看着地上的绿虫儿。剃头匠孙七今天铺子都没开市,他在家中喝了两盅闷酒,脸红扑扑的走出来。借着点酒力,他很想发发牢骚。小文夫妇照例现在该吊嗓子,可是没敢出声。刘师傅在屋里用力地擦自己的一把单刀。头上已没有了飞机,城外已没有了炮声,一切静寂。只有响晴的天上似乎有一点什么波动,随人的脉博轻跳,跳出一些金的星,白的光。
今天瑞宣失去了平日的沉静,也不想去掩饰。出了屋门,他仰头看看天,天是那么晴朗美丽,他知道自己还是在北平的青天底下。一低头,仿佛是被强烈的阳光闪的。眼前黑了一下会儿——天还是那么晴蓝,而北平已不是中国人的了!他赶紧走回屋里去。他想到祖父已经七十多岁,不能再去出力挣钱。父亲挣钱有限,而且也是五十好几的人。母亲有病,禁不起惊慌。二爷的收入将将够他们夫妇俩花的,而老三还正在读书的时候。今天,北平亡了,该怎么办?平日,他已是当家的;今天,他的责任与困难更要增加许多倍!在一方面,他是个公民,理当去给国家做点什么,在这国家有了极大危难的时候。在另一方面,一家老的老,小的小,就依仗着他,现在便更需要他。他能甩手一走吗?不能!不能!可是,不走便须在敌人脚底下作亡国奴,他不能受!不能受!
老二还在屋中收听广播——日本人的广播。
老三在院中把脚跳起多高:“老二,你要不把它关上,我就用石头砸碎了它!”
小顺儿吓愣了,忙跑到祖母屋里去。祖母微弱的声音叫着:“老三!老三!”
瑞宣一声没出的把老三拉到自己的屋中来。
哥儿俩对愣了好大半天,都想说话,而不知从何处说起。老三先打破了沉寂,叫了声:“大哥!”瑞宣没有答应出来,好像有个枣核堵住了他的嗓子。老三把想起来的话又忘了。
屋里,院中,到处,都没有声响。天是那么睛,阳光是那么亮,可是整个的大城——九门紧闭——像晴光下的古墓!忽然的,远处有些声音,像从山上往下轱辘石头。
“老三,听!”瑞宣以为是重轰炸机的声音。
“敌人的坦克车,在街上示威!不知又会整出啥汤儿事?”老三的嘴角上有点为阻拦嘴唇颤动的惨笑。
老大又听了听。“对!坦克车!辆数很多!哼!”他咬住了嘴唇。
坦克车的声音更大了,空中与地上都在颤抖。
最爱和平的中国的最爱和平的北平,带着它的由历代的智慧与心血而建成的湖山,宫殿,坛社,寺宇,宅园,楼阁与九条彩龙的影壁,带着它的合抱的古柏,倒垂的翠柳,白玉石的桥梁,与四季的花草,带着它的最轻脆的语言,温美的礼貌,诚实的交易,徐缓的脚步,与唱给宫廷听的歌剧……不为什么,不为什么,突然的被飞机与坦克强暴着它的天空与柏油路!
“大哥!”老三叫了声。
街上的坦克,像几座铁矿崩炸了似的发狂的响着,瑞宣的耳与心仿佛全聋了。
“大哥!”
“啊?”瑞宣的头偏起一些,用耳朵来找老三的声音。“呕!说吧!”
“我得走!大哥!不能在这里作亡国奴!”
“啊?”瑞宣的心还跟着坦克的声音往前走。
“我得走!”瑞全重复了一句。
“走?上哪儿?”
坦克的声音稍微小了一点。
“上哪儿都好,就是不能在太阳旗下活着!”
“对!”瑞宣点了点头,胖脸上起了一层小白疙瘩。“不过,也别太忙吧?谁知道事情准变成什么样子呢。万一过几天‘和平’解决了,岂不是多此一举?你还差一年才能毕业!”
“你想,日本人能叼住北平,再撒了嘴?”
“除非把华北的利益全给了他!”
“没了华北,还有北平?”
坦克车的声音已变成像远处的轻雷。
瑞宣听了听,接着说:“我不拦你走,只是请你再稍等一等!”
“要等到走不了的时候,可怎么办?”
瑞宣叹了口气。“哼!你……我永远走不了!”
“大哥,咱们一同走!”
瑞宣的浅而惨的笑又显露在抑郁的脸上:“我怎么走?难道叫这一家老小都……”
“太可惜了!你看,大哥,数一数,咱们国内像你这样受过高等教育,又有些本事的人,可有多少?”
瑞全小声地说:“大哥!你要是这样,教我怎好走开呢?”
瑞宣用手背把泪抹去。
“你走你的,老三!要记住,永远记住,你家的老大并不是个没出息的人……”他的嗓子里噎了几下,不能说下去。
(有删改)
【注】《四世同堂》是老舍于1941年开始创作准备的长篇小说,当时正是北平沦陷的第五个年头。直到1944年,抗战进入反攻阶段,老舍从夫人的经历中想到了一个完整的小说框架,才开始共延续了4年的写作。此处节选自第一部《惶惑》,故事从北平陷落之初讲起,表面本来和睦的胡同变得风云四起。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多次提到天气晴朗,阳光明亮,不仅强调了自然环境的美好,还反衬出日寇的仗略暴行和人物内心的灰暗惨淡。
B.老二在屋中收听日本人的广播,老三则扬言要“用石头砸碎了它”,可见二人虽是亲兄弟,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观念。
C.“上哪儿都好,就是不能在太阳旗下活着!”这句话道出了老三和大哥共同的心声,但在老三的去留问题上两人出现了严重分歧。
D.小说语言颇具京味,如“绿槐虫元”“撒了嘴”“啥汤儿事”等词语,带有北京独特的地域特色,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2.关于北平陷落时小羊圈胡同各类人反应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为一项是()
A.北平陷落,小羊圈胡同的“众生相”,为下文写瑞宣一家的言行做铺垫。
B.李四爷早早地就开始谋划悬挂日本国旗,是其对战事不乐观的无奈之举。
C.与孙七和刘师傅表现出来的情绪不同,车夫小崔更担心自家生计的问题。
D.飞机、炮声的消失让一切暂回寂静,也让人们沉入片刻的安宁与平和中。
3.小说中第三段集中表现了面对北平陷落瑞宣的复杂情感。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概括。
4.“在抗战中,我不仅应当是个作者,也应当是个最关心战争的国民。老舍先生作为人民艺术家的创作理念。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世同堂(节选)
老 舍
胖菊子看到东阳吓得不行,搓了搓脸,想出一个缓兵之计。她自个儿也不是老三瑞全的对手,她要去学校和瑞宣见一面。
“大哥,”胖菊子对他说,“咱们可是一家人。”
瑞宣的脸红了。
“我,”她想为自己辩护,说没对她丈夫老二做过什么,但是立刻又改了主意——还是不提老二为妙,“告诉我,老三现在忙什么?”
“什么老三?哪个老三?”瑞宣可不能承认老三回到了北平,“东阳请我来教书,你提老三干什么?”
胖菊子看见老大也这么硬,就想祁家兄弟背后一定有人,既然老大不愿提老三,他一定也有靠山,而不是依仗着他兄弟的力量,来挑战东阳和她。她不敢再打听。
“好吧,我明天来上课。”瑞宣转身离开。
瑞宣走后,胖菊子想出一个计划。啊,有了。她必须上一趟祁家,亲自去看一看。假若她给家中的老小都买上些礼物,他们必定感激她,而且也许就在说话中间,能听到老三的一些真实消息。就算他们很小心,绝口不提老三,她起码可以注意他们的言语与神色,在缝隙间仔细端详。就算什么也看不出来,也不妨碍恢复“两国邦交”,而两家关系和好了,就可以逐渐说服他们同她合作。
她买了两三件礼物,亲自拿着来到祁家。她觉得自己既勇敢又聪明。
一进小羊圈胡同,她就四处张望。小羊圈的一切,还是老样子,只是院墙和大门更加破旧,寒酸,像是电影里的贫民区。她觉得自己很聪明,算是逃出这个贫民区,否则,她不管怎样会修饰打扮,也不过是插在狗屎上的花朵而已。
路过三号的门口时,她不想让心情受到扰乱,她甚至也不为招弟而伤心,虽然招弟死去才两三天。死者已去,活着的人,还要活下去。继续活下去的人,用活着的方式,表明自己有更大的能力。她看着手中的礼物,笑了。
阳光很温暖,天佑太太坐在自己屋子的门坎上晒太阳。两个孩子就在阶石前面。小妞子严重缺乏营养,好像都忘记怎么玩了,只是立在一旁,愣愣地看着哥哥。小顺儿虽然也很瘦,可是还能够在四处蹦蹦跳跳,玩耍。
两个孩子最先看到胖菊子。他们不太认得出她了。虽然日常说闲话,会提到“胖婶”,可是她的相貌,在他们的小脑子里渐渐地模糊了。小顺儿只是喊了声“哟”,然后就没话了。
天佑太太慢慢地睁开眼皮,一眼就认出胖菊子。她立起来说:“小顺儿,妞妞,回屋去。”然后拉着两个孩子的手,回到屋里。老太太知道怎样维持一家子的关系,和怎样让四辈子人都和和睦睦,可是她不能宽容像胖菊子这样下贱的妇人。
胖菊子生气了。她本来以为老太太会给个面子。
不,她可不能发火——外交官没有发火的资本,她是来恢复邦交的啊。她于是喊了声:“大嫂!”她知道,大嫂比较容易对付。
韵梅在厨房里,不用往外看,听声音就知道菊子来了。她马上变了脸色。她什么人都不得罪,可是她能够分辨是非。她要不要出门招呼胖弟妹呢?
她也知道,胖菊子是“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可是她来干什么,却猜不出来。她决定一声不出。假若胖菊子是来闹事,她就要对付这个无耻的女人,给自己招惹麻烦。
祁老人听见叫“大嫂”,就想着来客人了。他慢慢地打开屋门。等看见是胖菊子,老人立刻仰头看着天,似乎是要请老天爷拿主意,来对付这个胖女人。
“爷爷,我给你带礼物来了。”胖菊子决定压住怒火,使出自己的外交手段。
老人腮上的白胡子一劲儿地颤动,一句话也没说出来。
胖菊子往前走了几步,要进到老人的屋里。她举着礼物,想引起老人的注意。
老人拦住她。他大声地喊了一句:“滚!”然后,他的话就像水泵打开了似的,喷涌而出,“滚开,滚出去!你还有脸到这儿来给我送礼!我要是收了你的礼,我老祖宗们在坟里可睡不安稳了。滚!”
胖菊子的脸,变得跟纸似的煞白。她想咒骂这个老东西,说他早就该死了。可是,老人的两个小眼,就像两颗尖的钉子,直刺她的心窝。她干咽了几口,说不出话来。假若瑞全在家,听见她骂老人,那还不打肿她的脸?
这时,韵梅从厨房里走出来。她担心这个胖女人,再说什么不合适的话,让老人受不了。她立在厨房门口,大声说:“你还不走?出去!”
胖菊子没有别的办法,只好转过身去。她首先想到,要把礼物摔到地上,算作一个辱骂,但是她犹豫一下,礼物抓得更牢了。
韵梅快步地走出来,对着祖父说:“爷爷!您还是歇一会儿。”
老人还有很多话,可是已经气糊涂,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瑞宣到家的时候,听了家人的报告,自言自语的说:“不错,祁家人毕竟是有骨头的。”
(有删改)
【注】本文节选自《四世同堂》的第三部《饥荒》,全书主要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北平普通民众的生活与抗争。文中的胖菊子曾是瑞全的二嫂,后改嫁蓝东阳。此时的瑞全受党组织派遣潜回北平,鼓励大哥答应学校聘任以参与抗争,杀死了已成为日本特务的招弟,震慑了汉奸蓝东阳和胖菊子。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瑞宣说话硬气是因为受到三弟瑞全的鼓励,敢于与胖菊子做正面斗争,进行反抗。
B.胖菊子勇敢聪明,为了笼络祁家、打探老三瑞全的消息而亲自带着礼物登门探访。
C.胖菊子为自己能活下来,显示自己能力强而感到高兴,说明她未意识到自己的无耻。
D.从两个孩子看到胖菊子时的表现,可以看出即使孩子对待汉奸也是鄙视和不屑的。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两国邦交”形容两家关系,把胖菊子称为“外交官”,这些幽默戏谑的语言背后隐含着作者对民族败类们的辛辣讽刺和批判。
B.小说从胖菊子的视角对小羊圈胡同面貌进行的描写,看似闲笔,其实以小映大,反映出抗战时期沦陷区城市破败和民生凋敝的现实。
C.小说中的瑞宣虽然只是出现在文章的首尾部分,但是仍然贯串起了全文情节;作者也借此把祁氏一家人的形象较完整地展示给读者。
D.小说以“祁家人毕竟是有骨头的”作为结尾,既是借瑞宣之口表达对祁家人的肯定和赞扬,又使文章主题更加显豁,有画龙点睛之意。
7.在受到祁老人的斥骂后,胖菊子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8.有评论者认为,《四世同堂》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能在平和的自然状态中呈现出正的力量,突出邪不压正的观念。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四世同堂(节选)
老舍
北平陷落了,瑞宣像个热锅上的蚂蚁,出来进去,不知道要做什么好。他失去了平日的沉静,也不想去掩饰。出了屋门,他仰头看看天,天是那么晴朗美丽,他知道自己还是在北平的青天底下。一低头,仿佛是被强烈的阳光闪的,眼前黑了一小会儿——天还是那么晴蓝,而北平已不是中国人的了!他赶紧走回屋里去。到屋里,他从平日积蓄下来的知识中,去推断中日的战事与世界的关系。忽然听到太太或小顺儿的声音,他吓了一跳似的,从世界大势的阴云中跳回来:他知道中日的战争必定会使世界的地理与历史改观,可是摆在他面前的却是这一家老少的安全与吃穿。祖父已经七十多岁,不能再去出力挣钱。父亲挣钱有限,而且也是五十好几的人。母亲有病,禁不起惊慌。二爷的收入将将够他们夫妇俩花的,而老三还正在读书的时候。天下太平,他们都可以不愁吃穿,过一份无灾无难的日子。今天,北平亡了,该怎么办?平日,他已是当家的;今天,他的责任与困难更要增加许多倍!在一方面,他是个公民,而且是个有些知识与能力的公民,理当去给国家做点什么,在这国家有了极大危难的时候。在另一方面,一家老的老,小的小,平日就依仗着他,现在便更需要他。他能甩手一走吗?不能!不能!可是,不走便须在敌人脚底下作亡国奴,他不能受!不能受!
出来进去,出来进去,他想不出好主意。他的知识告诉他那最高的责任,他的体谅又逼着他去顾虑那最迫切的问题。他想起文天祥、史可法,和许多许多的民族英雄,同时也想起杜甫在流离中的诗歌。
老二还在屋中收听广播——日本人的广播。
老三在院中把脚跳起多高:“老二,你要不把它关上,我就用石头砸碎了它!”
小顺儿吓愣了,忙跑到祖母屋里去。祖母微弱的声音叫着:“老三!老三!”
瑞宣一声没出的把老三拉到自己的屋中来。
哥儿俩对愣了好大半天,都想说话,而不知从何处说起。老三先打破了沉寂,叫了声:“大哥!”瑞宣没有答应出来,好像有个枣核堵住了他的嗓子。老三把想起来的话又忘了。
屋里,院中,到处,都没有声响。天是那么晴,阳光是那么亮,可是整个的大城——九门紧闭——像晴光下的古墓!
最爱和平的中国的最爱和平的北平,带着它的由历代的智慧与心血而建成的湖山、宫殿、坛社、寺宇、宅园、楼阁与九条彩龙的影壁,带着它的合抱的古柏、倒垂的翠柳、白玉石的桥梁与四季的花草,带着它的最轻脆的语言、温美的礼貌、诚实的交易、徐缓的脚步与唱给宫廷听的歌剧……突然的都让给了敌人!
“大哥!”老三叫了声。
“啊?”瑞宣的头偏起一些,用耳朵来找老三的声音。“噢!说吧!”
“我得走!大哥!不能在这里作亡国奴!”
“我得走!”瑞全重复了一句。
“走?上哪儿?”
“上哪儿都好,就是不能在太阳旗下活着!”
“对!”瑞宣点了点头,“不过,也别太忙吧?谁知道事情准变成什么样子呢。万一过几天‘和平’解决了,岂不是多此一举?你还差一年才能毕业!”
“你想,日本人能叼住北平,再撒了嘴?”
“除非把华北的利益全给了他!”
“没了华北,还有北平?”
瑞宣愣了一会儿,才说:“我是说,咱们允许他用经济侵略,他也许收兵。武力侵略没有经济侵略那么合算。”
坦克车的声音已变成像远处的轻雷。
瑞宣听了听,接着说:“我不拦你走,只是请你再稍等一等!”
“要等到走不了的时候,可怎么办?”
瑞宣叹了口气。“哼!你……我永远走不了!”
“大哥,咱们一同走!”
瑞宣的浅而惨的笑又显露在抑郁的脸上:“我怎么走?难道叫这一家老小都……”
“太可惜了!你看,大哥,数一数,咱们国内像你这样受过高等教育,又有些本事的人,可有多少?”
“我没办法!”老大又叹了口气,“只好你去尽忠,我来尽孝了!”
这时候,李四爷已立起来,轻轻的和白巡长谈话。白巡长已有四十多岁,脸上剃得光光的,看起来还很精神。他很会说话,遇到住户们打架拌嘴,他能一面劝告,一面恫吓,而把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因此,小羊圈一带的人们都怕他的利口,而敬重他的好心。
今天,白巡长可不十分精神。他深知道自己的责任是怎样的重大——没有巡警就没有治安可言。虽然他只是小羊圈这一带的巡长,可是他总觉得整个的北平也多少是他的。他爱北平,更自傲能作北平城内的警官。可是,今天北平被日本人占据了;从此他就得给日本人维持治安了!论理说,北平既归了外国人,就根本没有什么治安可讲。但是,他还穿着那身制服,还是巡长!他不大明白自己是干什么呢!
“你看怎样呀?巡长!”李四爷问,“他们能不能乱杀人呢?”
“我简直不敢说什么,四大爷!”白巡长的语声很低。“我仿佛是教人家给扣在大缸里啦,看不见天地!”
“咱们的那么多的兵呢?都哪儿去啦?”
“都打仗来着!这年月,打仗不能专凭胆子大,身子棒啦!人家的枪炮厉害,有飞机坦克!咱们……”
“那么,北平城是丢铁了?”
“铁啦!”
“怎么办呢?”李四爷把声音放得极低,“告诉你,巡长,我恨日本鬼子!”
巡长向四外打了一眼:“谁不恨他们!得了,说点正经的:四大爷,你待会儿到祁家、钱家去告诉一声,教他们把书什么的烧一烧。日本人特别恨念书的人!我想这条胡同里也就是他们两家有书,你去一趟吧!我不好去——”巡长看了看自己的制服。
李四爷点头答应。白巡长无精打采地向葫芦腰里走去。
(取材于老舍同名长篇小说第四章,有删改)
9.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瑞宣得知北平陷落后,想起文天祥、史可法等民族英雄和杜甫在流离中的诗歌,这与他的所受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B.老二在屋中收听日本人的广播,老三在院中扬言要“用石头砸碎了它”,可见二人虽是亲兄弟,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观念。
C.“上哪儿都好,就是不能在太阳旗下活着!”老三这句话说出了自己和大哥瑞宣共同的心声,因而赢得了大哥的全力支持。
D.李四爷敢跟白巡长说“我恨日本鬼子”,白巡长不肯亲自去传烧书的命令,让李四爷去代为转达,可见他们之间相互信任。
10.赏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11.这段选文塑造了瑞宣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世同堂
老舍
北平的天又高起来!八一三!淞沪抗战!胜利!上海的炮声把久压在北平人的头上的黑云给掀开了!
祁瑞宣的眉头解开,胖脸上拥起一浪一浪的笑纹,不知不觉的低声哼着岳武穆的《满江红》。
瑞全扯着小顺儿,在院中跳了一个圈,而后把小妞子举起来,扔出去,再接住。弄得小妞子惊颤的尖声笑着,而吓坏了小顺儿的妈。
“老三!你要是把她的嫩胳臂嫩腿摔坏了,可怎么办!”小顺儿的妈高声的抗议。
祁老人只晓得上海是个地名,对上海抗战一点也不感兴趣,只慨叹着说:“劫数劫数!这又得死多少人呀!”
天佑在感情上很高兴中国敢与日本决一死战,而在理智上却担忧自己的生意:“这一下子更完了,货都由上海来啊!”
“爸爸,你老想着那点货,就不为国家想想!”瑞全笑着责备他老人家。
“我并没说打日本不好哇!”天佑抱歉的声辩。小顺儿的妈莫名其妙,也不便打听,看到大家都快活,她便加倍用力的工作,并且建议吃一顿茴香馅的饺子。歪打正着,瑞全以为大嫂是要以吃饺子纪念这个日子,而大加夸赞。“大嫂我帮着你包!”
“你呀?歇着吧!打惯了球的手,会包饺子?别往脸上贴金啦!”
天佑太太听到大家吵嚷,也出了声:“怎么啦?”
瑞全跑到南屋,先把窗子都打开,而后告诉妈妈:“妈!上海也开了仗!”
“好!蒋委员长作大元帅吧?”
“是呀!妈,你看咱们能打胜不能?”瑞全喜欢得忘了妈妈不懂得军事。
“那谁知道呀!反正先打死几万小日本再说!”
中国的飞机出动!北平人的心都跳起多高!小崔的耳边老像有飞机响似的,抬着头往天上找。他看见一只敌机,但是他硬说是中国的,红着倭瓜脸和孙七辩论:“要讲剃头刮脸,我没的可说;你拜过师,学过徒!说到眼神,就该你闭上嘴了;尊家的一对眼有点近视呀!我看得清楚极了!飞机的翅膀上画着青天白日,一点错没有!咱们的飞机既能炸上海,就能炸北平!”孙七心中本来也喜欢咱们的飞机能来到北平,可是经小崔一说,他就不能不借题抬几句杠。及至小崔攻击到他的近视眼,他认了输,夹着小白布包,笑嘻嘻的到铺户去做活。到了铺户中,他把小崔的话扩大了一些,告诉给小商人们。他一手按着人家的脸,一手用刀在脸上和下巴底下刮剃,低声而恳切的说:“我刚才看见七架咱们的轰炸机。好大个儿!翅儿上画着青天白日,清楚极了!”人家在他的剃刀威胁之下。谁也不敢分辩。
小崔哼唧着小曲,把车拉出去。到车口,他依然广播着他看见了中国飞机。李四爷许久也没应下活来——城外时时有地声,有几天连巡警都罢了岗,谁还敢搬家呢。今天,他应下一档儿活来,不是搬家,而是出殡。他的本行是“窝脖儿”。到了晚年,他也应丧事:他既会稳当的捆扎与挪移箱匣桌椅,当然也能没有失闪的调动棺材。在护国寺街口上,棺材上了杠。一把纸钱像大白蝴蝶似的飞到空中,李四爷的尖锐清脆的声音喊出:“本家儿赏钱八十吊啊!”抬杠的人们一齐喊了声“啊!”李四爷,穿着孝袍,精神百倍的,手里打着响尺,好像把满怀的顾虑与牢骚都忘了。
李四大妈在小羊圈口上,站得紧靠马路边,为是看丈夫领殡——责任很重的事——的威风。擦了好几把眼,看见了李四爷。她含笑的说了声:“看这个老东西!”
小文夫妇今天居然到院中来调嗓子,好像已经不必再含羞带愧的做了。
今天,长顺告诉外婆:“不要紧了,我可以出去做买卖啦!上海也打上了上,咱们的飞机,一千架,出去炸日本鬼子!咱们准得打胜!上海一打胜,咱们北平就平安了!”
外婆不大信长顺的话,所以大着胆子亲自到门外调查一下:倒仿佛由门外就能看到上海似的。老太太的白发,在阳光下,发着一圈儿银光。大槐树的绿色照在地的脸上,给皮肤上的黄亮光儿减去一些。有皱纹的地方都画上一些暗淡的细道儿。胡同里没有行人,没有动静,她独自立了一会儿,慢慢的走回屋中去。
“怎样?外婆!”长顺急切的问。
“倒没有什么,也许真是平安了!”
“上海一开仗,咱们准打胜!外婆你信我的话。准保没错儿!”长顺开始收拾工具,准备下午出去做生意。
(有删改)
【注】祁老人,近80岁。儿子祁天佑,布店掌柜。长孙祁瑞宣,三孙祁瑞全。曾孙小顺儿,祁珊宜之子;曾孙女小妞子,祁瑞宣之女。
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淞沪抗战之际,祁天佑既为战局高兴,又为自己的生意担心,其表现真实再现了一个普通生意人的矛盾心理。
B.作者细致地描写了车夫小崔红着脸和孙七辩论的情节,含蓄地表达出对车夫小崔的固执与盲目乐观的批评。
C.小说通过多个人物对话展开故事,又紧扣淞沪会战这一中心事件,这种安排让文章内容丰富且更有条理。
D.小说综合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等多种描写手法,多角度塑造出淞沪会战胜利后的北平市民群体形象。
13.老舍是公认的语言大师,其作品素有“京味十足、诙谐风趣、简洁朴素”的特点。请从以上角度分析本文的语言特征。
14.本文匠心独运,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C“但在老三的去留问题上两人出现了严重分歧”错误,结合“‘我得走!’瑞全重复了一句。‘上哪儿都好,就是不能在太阳旗下活着!’‘对!’瑞宣点了点头,胖脸上起了一层小白疙瘩。‘不过,也别太忙吧?……”可知,两人在去留问题上没有严重分歧。听说老三要走,瑞宣心里支持他,但还是希望他先等等看,别忙着走。
2.D“也让人们沉入片刻的安宁与平和中”表述有误。结合“小羊圈胡同的李四爷立在槐荫下、声音凄惨地对大家说”“呆呆的看着一条绿槐虫儿”“赤着背出来进去的乱晃”“他在家中喝了两盅闷酒”“小文夫妇照例现在试吊嗓子,可是没敢出声”“刘师傅在屋里用力地擦自己的一把单刀”“随人的脉搏轻跳,跳出一些金的星,白的光”可知,此刻小羊圈胡同的人们内心依然沉重和压抑。
3.①为北平陷落感到痛心与焦虑。②为北平陷落后家人的生计问题感到忧虑和担心。③国难当头,为国尽力而不得,是去是留,忠孝无法两全的痛苦和两难。
4.①作为创作者,老舍先生客观展现了北平陷落后,普通民众的生活画卷和真实情感变化;②作为国民,老舍先生通过小说中的人物,表达了自己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怒,以及对国家的真诚热爱;③老舍先生的创作基于人民立场,书写人民的生活,引导人民的价值观。
5.C
A.“做正面斗争,进行反抗”错,文中瑞宣和胖菊子说了几句话,但没有和胖菊子做正面斗争,进行反抗。
B.“勇敢聪明”错,根据注释可知胖菊子改嫁给了汉奸蓝东阳,她带着礼物登门探访是为了笼络祁家、打探老三瑞全的消息,可见她是第一个狡猾之人。
D.“孩子对待汉奸也是鄙视和不屑的”错,过度解读文本内容。
6.C“贯串起了全文情节”错,中间的部分瑞宣没有出现,不能说是贯串起了全文情节。
7.①先是由压住怒火转为愤怒,却又不敢表露:受到祁老人的斥骂后,胖菊子想要发作,但是慑于老人的威严而不敢表现出来。
②然后是想挽回颜面,却又害怕、心疼钱财:胖菊子想用摔礼物的方式作为回应,但因为吝惜钱财,再加上害怕犹豫而未付诸行动。
8.①本文主要是围绕胖菊子对祁家人的试探、拉拢以及祁家人的回击展开故事情节的,不以激烈的矛盾冲突取胜,而是在舒缓平和、波澜不惊的生活场景和细节中,表现普通百姓的不屈和抗争。
②文中祁家人在面对已成为侵略者帮凶的胖菊子时,有尊严、有节制地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屑,坚守做人的底线和民族大义,传递出伟大的精神力量。
C“因而赢得了大哥的全力支持”说法有误。根据后文中大哥说的话“谁知道事情准变成什么样子呢。万一过几天‘和平’解决了,岂不是多此一举?你还差一年才能毕业!”可知,大哥并不是全力支持,他还关心老三的个人前途,所以劝他再等一等。
10.①用排比和拟人的手法列举了北平城有代表性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概括了北平人为人处世的方式与生活特点。②强调北平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北平人淳朴温和,北平城美好文明。③表达了瑞宣对北平的无比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无比痛恨,也传达出作者对北平、对中国的无限深情。
11.①受过高等教育。他有知识也有些能力,能从平日积累下来的知识中,去推断中日的战事与世界的关系。②具有深沉的爱国情怀。北平陷落,瑞宣万分焦急;他痛恨侵略者,希望为国尽力,不作亡国奴。③对家庭富有责任感。他忧虑一家人乱世中的生计,担负养家糊口的重任。④有些懦弱,缺乏主见。忠孝无法两全,令他无奈、痛苦与忧愤,对老三的选择感到无所适从。
12.B“含蓄地表达出对车夫小崔的固执与盲目乐观的批评”错误,没有批评的意思,这里表现出百姓对于中国能打败日本的极度渴望心理。
13.①京味十足,有地方特色。如“一档儿话”“窝脖儿”等都带有北京独特的地方特色。
②诙谐风趣,有幽默感。如“人家在他的剃刀威胁之下,谁也不敢分辩”这一情节,有种令人捧腹的幽默感。
③语言简洁朴素。如“瑞全扯着小顺儿,在院中跳了一个圈,而后把小妞子举起来,扔出去,再接住”,句子没有多余的赘述,没有多余的修饰,表达简洁明了,语言朴素。
14.①以小羊圈胡同为点,折射整个广阔的社会。小说叙事的地点是北京的一个小羊圈胡同,折射的是“八一三”淞沪会战大背景下的社会。(地点角度)
②以北平一小胡同市民的生活状况为点,凸显出整个北平市民的生活。小说刻画小羊圈胡同的各类市民如祁老人、瑞宣、瑞全、李四、长顺等人,向读者展示了民国时期北平市民的日常生活。(人物角度)
③以小羊圈胡同市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点,表现小说战争大主题。作者没有正面描写战场,而是将众人得知胜利后喜形于色的形象描写出来。(事件角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