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名著阅读 · 经典常谈章节梳理(1)主讲人《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中国第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主要内容:仓颉造字的传说,说文解字前的字书,《说文解字》的作者和内容,造字和用字六个条例以及汉字的演变。作者:东汉和帝时期许慎特点:①从经典和别的字书里搜集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箍文“古文”。②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③书中每字都有说解,来源于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价值:一部划时代的字书,文字学的古典,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练习演练一、填空题1.关于中国文字的起源,战国末期有了________的传说。2.____(朝代)和帝时,许慎作了一部《________》。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这部书有九千字。3.“六书”,即“____”“指事”“会意”“____”“转注”“假借”。其中____字最多。4.晋以来通行了____,这才将同一字分读几个音,让意义分得开些。5.最古的文字应该是______,又称为卜辞,是盘庚以后的商代文字。仓颉造字说文解字东汉象形形声形声四声甲骨文二、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和《说文解字》不符的一项是( )A.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小篆成了国书。B.笔出现于商代,却只用竹木削成。C.我们现在所用的字,本义的少,引伸义的多,一字多义,这源于假借字。D.《说文解字》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体相同的。【解析】《说文解字》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D2.下列说法中和《说文解字》不符的一项是( )A.《说文解字》书中每字都有说解,用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的体例。B.东汉(朝代)和帝时,许慎(人名)作了一部《说文解字》。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这部书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C.秦以前是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代,字体因世、因国而不同,官书虽是系统相承,民间书却极为庞杂。D.古代书写文字的方法,只有“契”,还有“书”和“印”。【解析】古代书写文字的方法,除了有“契”和“铸”,还有“书”和“印”。D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请你根据《说文解字》中对造字的六个条例的解释,完成下面各题。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多选)A.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称为“会意”。B.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的是“形声”。形是音标,声是意符。C.“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刃”是指事文字。D.汉字“鱼”“口”“耳”“手”“田”等都是形声文字。E.“令”本义是发号,假借为“县令”的“令”,这是假借文字。【解析】B项形是意符,声是音标。D项汉字“鱼”“口”“耳”“手”“田”等都是象形文字。BD2.请根据象形文字的图片,分别写出它们对应的现代汉字。( )( )( )( )木日月山四、简答题1.《说文解字》有什么特点?2.秦以后的书体演变越来越实用,越来越简易,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你的理解。答:①从经典和别的字书里搜集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箍文“古文”。②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③书中每字都有说解,来源于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答:秦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隶书”。汉初还有草书,从隶书变化,更为简便。汉末“隶圆变为扁方,这是汉朝隶书的标准。魏晋之际,变为“正书”。晋代也称为“楷书”。正书本也是扁方的,到了唐代,又渐渐变长了。正书简化,便成“行书”,起于晋代。行书介于行书和草书之间,最为适用。现在通用着正书,而辅以行、草。一方面却提倡民间的“简笔字”,这是求应用便利的缘故。《周易》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主要内容:本章从《周易》重要组成部分一一八卦说起,介绍了:五行八卦和生活密切相关八卦真正的由来(笼法),解释八卦吉凶的辞为爻,卦交的集合为《周易》,《周易》怎么成儒家经典的,《周易》怎么一步步登顶《六经》之首的,以及《周易》的民间发展。起源:商民用甲骨卜吉凶,然后便将卜的人、卜的日子、卜的问句等用刀笔刻在甲骨上,这便是卜辞。周朝用筮法辅助卜法,筮法里六十四卦,一卦有六画,每画叫作一爻。断定吉凶的辞,原叫作繇辞,“繇”是抽出来的意思。繇辞有属于卦的总体的,有属于各爻的;所以后来分称为卦辞和爻辞。这种卦爻辞也是卜筮官的占筮纪录,卜筮官将卦爻辞按着卦爻的顺序编辑起来,便成了《周易》这部书。地位:汉代,《周易》上升为儒家“六经”之首。练习演练一、填空题1.讲五行的经典有《尚书洪范》,讲八卦的便是《____》。2.商民族用甲骨卜吉凶,然后便将卜的人、卜的日子、卜的问句等用刀刻在____上,这便是卜辞。3.那时卜筮官将这些卦、爻辞按着___、___的顺序编辑起来的,便成了《周易》这部书。“易”有“____”“____”之意。4.战国末期,儒家在___家、____家学说的影响之下,给《周易》的卦、爻辞作了种种新解释。便是所谓的《____》。周易卦爻简易变化儒阴阳易传甲骨二、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易传》中间较有系统的是彖辞和象辞。彖辞断定一卦的涵义——“彖”是“断”的意思。象辞推演卦和爻的象,这个“象”字相当于现在所谓“观念”。B.筮法里断定吉凶的辞,原叫作繇辞,“繇”有“抽出来”之意。C.周朝用甲骨辅助卜法,这可以说是一种巫术,是靠了数目来判断吉凶的。D.《文言》解释乾坤两卦;《系辞》发挥宇宙观、人生观众,偶然也有分别解释卦、爻的话。【解析】周朝用筮法辅助卜法,这可以说是一种巫术,是靠了数目来判断吉凶的。C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筮法里六十四卦,就是《周易》里的卦数。 一卦有六画,每画叫作一爻。B.早期的《周易》就属于儒家,战国末期,儒家对《周易》卦爻辞的新解释并非是对《周易》的解读,仅仅是加入了自己的所谓“哲学”。C.古代巫与卜官就是史官,《周易》的“简易”也只是对于当时的卜筮官而言。D.观象制器的故事,见于《系辞》,它是最重要的一部《易传》。【解析】B“《周易》现在已经变成了儒家经典的第一部,但早期的儒家还没有注意这部书。”早期,《周易》不属儒家,后由于战国末期,道家、阴阳家学说盛行,文化变迁,《周易》变成儒家的经典。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八卦的基础便是一、二、三的数目。整画“一”是一;断画一是二;三画叠而成卦是三。这样配出八个卦,便是乾、兑、离、震、艮、坎、巽、坤,是这些卦的名字。那整画、断画的排列,也许是排列着蓍草时触悟出来的。八卦到底太简单了,后来便将这些卦重起来,两卦重作一个,按照算学里错列与组合的必然,成了六十四卦,就是《周易》里的卦数。《周易》里的六十四卦是如何形成的?答:八卦逐渐演变,由整画、断画形成八卦。八卦再次排列组合,成了六十四卦。《尚书》主要内容:本章,朱自清没有把重点放在《尚书》的内容上,而是重点介绍了伏生传书的故事,《尚书》古今正真,真伪之辩,展现了《尚书》曲折的流传过程。《尚书》《尚书》素以“信屈牙”著称,其文辞之繁难、流传之复杂令人望而生畏。对于这样一部有难度的经典著作来说,如此介绍,的确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所以朱自清真是煞费苦心,每种经典怎么介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中国第一部历史文献汇编简介:《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商代甲骨卜辞大部分是些问句,记事的话不多见。两周金文也多以记言为主。直到战国时代,记事文才有了长足的进展。《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大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发展历程:秦始皇焚书,伏生私藏《尚书》,仅存二十九篇。汉文帝时,《尚书》得以流传开来,这就是东汉以来的《今尚书》或《今文尚书》。汉景帝时,从孔子旧居中发掘出一些古文经传, 孔子后人孔安国整理后,便是《古文尚书》。汉哀帝时刘歆欲立《古文尚书》博士,引起今古文之争。后来张霸、王肃伪作《古文尚书》直到清朝才被证伪。练习演练一、填空题1.《尚书》是中国最古的____的历史。《尚书》经历了战乱、流亡更迭,其伪作直到清朝才被证实。2.商代甲骨卜辞大部分是些____,记事的话不多见。两周金文多以____为主。3.“书”原是____的意思,《尚书》据说就是“____________”。4.汉哀帝时刘歆欲立《古文尚书》博士,引起__________。5.我国记言文先于记事文,且《尚书》称为“__”,大概是当时的“____”,如今却为古语,时代不同,人们的看法也会相应改变。记言问句记言纪录上古帝王的书今古文之争辞雅言二、简答题1.记言与记事的区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2.请简要介绍《尚书》及其文章分类。答:所谓记言,是记事的一种特别的方式。记事比较的是间接的,记言比较的是直接的。记言大部分照说的话写下来;虽然也须略加剪裁,但是尽可以不必多费心思。记事需要化自称为他称,剪裁也难,费的心思自然要多得多。答:《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大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那些号令多称为“誓”或“诰”。君告臣的话多称为“命”;臣告君的话却似乎并无定名,偶然有称为“谟”的。Thank you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