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共61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那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共61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那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61张PPT)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侍坐
他没有什么万卷巨著,万余字的语录是他一生思想的浓缩;他没有什么惊天事迹,极平凡的言行却给后人树立了万世楷模。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九州四海因他而一统,寰球世界也必将因他而和谐;华夏文明因他而灿烂,未来明天也必将因他而美好。
(公元前551-前479)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被尊称为圣人。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
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政治:思想核心为
经济:
教育:
修身:
孔子思想
“礼”“仁”,主张“为政以德”,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
开私人讲学的先例,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教育观。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时宣言: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写,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半部论语治天下”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论语》20篇512章,共一万多字,记言最多的《季氏将伐颛臾》章,也不过是279字。最少的是《学而第一》等仅用了4个字。以只言片语来表现孔子及其弟子的学习、生活、做人的方法态度,处世立业的观点及风格。在描写他安贫乐道、心安理得的情感时,描写他是一位有方法经验、责任心、能因材施教的夫子时,描写他悲恸欲绝或深爱弟子的心情时,描写他反对战争的仁人君子时用语都非常简练。如“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语言特色是浅显明了,接近口语化,亲切自然。由于《论语是记录孔子和孔子弟子有关言论的记实性语录体散文,它不是官方语言,也不是有关文献资料的编撰,实际上是孔子和弟子之间教学、谈论的片断。孔子的弟子决定将老师及学子们的言论记录下来,因此很多内容都是接近原话甚至就是将原话记录。程颖曾发表言论说。“孔子言语,句句是自然》。”“自然”实际上就是说<论语》的语言口语化、通俗化。比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言酣畅,浅显明了,就像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 言语中透露口语化通俗化特点,但也典雅凝练,给人亲切感,就其“俗”和“雅”来说,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形容也并不矛盾。
《论语》名句填空:
1、学而时习之,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2、知之为知之, ,是知也。(《论语·为政》)
3、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4、 ,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为政》)
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
7、士不可以不弘毅, 。(《论语·泰伯》)
8、岁寒, 。(《论语·子罕》)
《论语》名句填空: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为政》)
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
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四书:
六艺
六经:《诗》《书》《礼》 《易》《乐》《春秋》
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诗》《书》《礼》《易》《 春秋》
五经: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
曾皙:姓曾,名点,字皙。
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
子路、
冉有、
曾皙、
公西华
(由51)
(点39)
(求31)
(赤18)
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
长辈对晚辈说话
尊敬对方或自谦
称名
长幼有序,尊师重道
1、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
2、字: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地位相当者,尊称别人用字不用名,谦称自己用名不用字;而长辈对晚辈、老师对学生 、上级对下级,也可以称名而不称字。
文化常识:名、字
“侍坐”指在尊长近旁陪坐,这二字表现了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为下文的对话渲染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
文题解读
题目概括了人物以及中心事件,也就是四个学生陪着老师闲坐谈话。
文本诵读
听名家朗诵,正音。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zhǎng)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shèng)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shěn)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sì)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kēng)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夫子喟(kuì)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孔子问志
弟子言志
孔子评志
(第2自然段)
(“子路率尔”——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文末)
课文主要围绕
谈“志”展开
整体感知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因为
很短的时间
相当于“于”,介词,放在形容词之后,可译为“比”。

同“已”,停止。
平日,平常
那么,就
如果
有人

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些,(你们)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日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什么呢?”
初读释义
在尊长近旁陪坐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轻率,不加考虑的样子
中等国家
夹处
于,在
军队
接续
饥荒

等到
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微笑
用、把
译文:
子路轻率而不加考虑地回答说:“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中等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有(别国)军队来攻打它,接下来(国内)又有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就可以使人人都有勇气,而且知道义理。”
孔子对他示以微笑。
攻打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计量面积用语
或者
使动,使……足。
至于
等待
译文: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要等待君子(来推行了)。”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胜任,能做到……事
或者
诸侯朝见天子
礼服,名作动,穿着礼服
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
译文: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不敢说我能做到什么,但是愿意在这方面学习。宗庙祭祀的事,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礼帽,名作动,戴着礼帽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通“稀”,稀疏
停止
起身,站起来
动作名,才能
何妨,有什么关系呢
和、跟
译文:
“曾皙,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为政的才能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通“暮”,农历三月

成年人
少年
名作动,吹风
长叹的样子
赞同
译文:
(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好了。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水里去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啊!”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名作动,落后
罢了
治国
谦让
译文: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笑他。”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怎么、哪里
语气助词,用于句首,无实义
国家
同“欤”,疑问语气词
译文:
(曾皙说):“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的事吗?”
(孔子说):“怎么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就不是国家呢?”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疑问代词,谁
译文:
(曾皙说):“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国家的事吗?”
(孔子说):“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国(的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呢?”
形作名,小相
形作名,大相
孔子问志
弟子言志
孔子评志



四弟子分别具有怎样的志向?从中看出他们怎样的人物形象?孔子又是怎么评价的?
文本
研读
人物 志向 形象 孔子评价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曾皙
填写表格
  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义理。
子路(仲由)
有抱负,自信,却失之鲁莽、轻率。
志向:
性格:
侧重强国
孔子“哂之”。“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并没有否定子路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但他认为子路的谈话的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评价:
2.文中孔子四个弟子的志向分别是什么?从志向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孔子对四个弟子的志向分别做出了什么评价?理由是什么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孔门十哲”之一、“二十四孝”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家祭祀。
曾对孔子很无礼,孔子对他启发诱导,设礼以教,子路接受孔子的劝导,请为弟子,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做孔子的侍卫。后做卫国大夫孔悝的蒲邑宰,以政事见称,任内开挖沟渠,救穷济贫,政绩突出,辖域大治。鲁哀公十五年,卫国内乱,子路临危不惧,冒死冲进卫国国都救援孔悝,混战中被击杀,葬于澶渊(今河南濮阳)。
子路
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还难办到。
冉有(求)
谨慎小心,谦虚退让。
志向:
性格:
侧重富民
评价:
面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没有评点,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即“富民可以,礼乐当为”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冉有
冉求,字子有,通称“冉有”,尊称“冉子”,鲁国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家祭祀。
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前484年率军抵抗入侵齐军,取得胜利,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在外流亡十四年的孔子。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
冉求是孔子的最得意的门生之一,在孔子的教导下逐渐向仁德靠拢,其性情也因此而逐渐完善。
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
公西华(赤)
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志向:
性格:
侧重以礼治邦
评价:
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孔子认为公西华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的能力。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公西赤,字子华,又称公西华,鲁国人,今河南濮阳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唐玄宗尊之为“邵伯”,宋真宗加封为“巨野侯”。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公西子”。
公西赤有非常优秀的外交才能。孟武伯曾经向孔子问起公西赤,孔子回答说:“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与宾客言也。”公西赤曾经为孔子出使齐国。
公西华
暮春时节,脱下冬衣,穿上春衣,和五六个20岁的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曾皙(点)
洒脱高雅,从容淡定。
志向:
性格:
春游图
孔子与之。
评价: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合乎礼治,深表认同
曾晳
曾点,字皙,春秋时期鲁国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是孔子30多岁第一批授徒时的弟子。与其子曾参(曾子)同师孔子,曾经自言志向,孔子颇为赞赏。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曾皙被封为“宿伯”;宋真宗时,改封“莱芜侯”;明世宗时尊称为“先贤曾子”。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曾皙的志向描绘的是 怎样的生活图景?请反复诵读曾皙的志向,展开想象,选词完成如下填空。
·通过曾皙之志,我看到了一幅 生活图景。
悠闲自得 自由祥和
和平宁静 其乐融融
……
孔子为什么赞同曾皙的观点?这背后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内涵?
资料链接二
大同社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同“鳏” g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
明确:曾皙描绘的悠闲自得、自由祥和、和平宁静等美好的普通人的生活图景,背后定是一个社会和谐、经济稳定、天下太平、人民富足有序的大同社会。曾皙描绘的“太平盛世”图,正是孔子“以礼治国”的理想的一种形象化描绘,是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最高境界。
解析原因
1、“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
——见杨树达《论语疏证》
2、“全文突出了儒家的礼乐治国的理想。”
——刘盼遂等主编的《中国历代散文选》
3、“今以《论语》考之,孔子本有行道救世之心,而终不得志,因此他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话和‘欲居九夷’的想法;孔子又说:饭疏食(吃粗糙的食物)饮水,曲脑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先秦文学参考资料》
具体探究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被后世尊称为“圣人”,读这一章,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一位老师?
探究课文
1.教学民主
侍坐 呻之 鼓瑟
2.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3.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课堂总结
本文通过记述孔子和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次谈话,反映了儒家“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及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四位弟子的志向都有各自独特的价值。子路尚勇,所以先勇后方。冉求有经济才能,所以志在“足民”。公西华擅长祭祀、宾客之礼,所以志为“小相”。曾皙追求的是一种太平盛世下洒脱恣意的诗意生活,他描绘的图景实则是孔子追求的“大同社会”的折射。
各抒已见:同学们你们的志向是什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拓展延伸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
文化常识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六经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乐经》。

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
先秦时代,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
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中等国家
万乘之国—— 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原指周朝,后泛指大国
师旅——军队
2500人为一师
500人为一旅
方:
计量面积用语,多用以计量土地,后加表示长度的数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的意思
且知方也
方六七十
宗庙之事:
会同:
诸侯祭祀祖先的事
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古代诸侯朝见天子
端章甫:
端——古代一种礼服
章甫——古代一种礼帽
相:
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舞雩:
鲁国求雨的坛
冠guàn礼 古代男子20岁时行加冠之礼,表示成年。
笄jī礼 女子在15岁许嫁之时举行笄礼,结发加笄,也要取字。结发是将头发梳成发髻,盘在头顶,以区别童年时代的发式。
小相 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屈原姓什么?
既然都叫芈,凭什么人家能叫芈,他不能叫芈原
原因:先秦时期,女子是称姓不称氏,男子是称氏不称姓
例子:孔子的学生颜回姓曹,颜氏
孔子姓子,孔氏
秦汉以后,姓氏合一。
姓芈 ,屈氏
文言知识
通假字
鼓瑟希
莫春者
唯求则非邦也与
毋吾以也
(通“稀”,稀疏)
(通“暮”)
(通“欤”,语气词)
(通“已”,停止)
端章甫
鼓瑟希
风乎舞雩
三子者出,曾皙后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名→动,穿礼服、戴礼帽)
(名→动,弹奏)
(名→动,吹风)
(名→动,落在后面)
(形→名,小相,大相)
词类活用
倒装句式
不吾知也
则何以哉
尔何如
以吾一日长乎尔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浴乎沂,风乎舞雩
异乎三子者之撰
为国以礼
(不知吾也)
(则以何哉)
(尔如何)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以吾乎尔长一日)
(以师旅加之,因以饥馑(加)之)
(乎沂浴,乎舞雩风)
(乎三子者之撰异)
(以礼为国)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1)如或知尔
(2)如五六十、如会同
(3)如其礼乐
(4)沛公起如厕
(5)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名词,纵横,方圆)
(名词,道,指是非准则)
(连词,如果)
(连词,或者)
(连词,表示另提一事,至于)
(动词,到……去,往)
(动词,比得上)
一词多义

(1)以吾一日长乎尔
(2)毋吾以也
(3)则何以哉
(4)加之以师旅
(5)以俟君子
(6)为国以礼
(介词,因为)
(通“已”,停止)
(动词,做)
(介词,用)
(连词,表目的,来)
(介词,用)
【知识运用】 1.情境默写1.孔子打消学生们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让弟子们畅所欲言的句子是“ , ”。
2.从“ ”一句可以看出子路的性格直率。
3.子路设想的“千乘之国”面临的困难是“ , , , ”,他认为治理这样的国家可达到的效果是“ , 。这体现了子路自信、有抱负、自认为具有优秀的政治才能。
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子路率尔而对曰
摄乎大国之间 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
4.冉求的政治设想中想要治理“ , ”的国家,他认为可以用三年时间达到“ ”的治国效果。冉求对自己治国能力中的不足的态度是“ , ”,这里也侧面看出他的谦逊。5.赤在回答中表明自己政治志向的句子是“ , , , ”。对此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 ”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宗庙之事 如会同 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
方六七十 如五六十
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赤也为之小 孰能为之大
6.“ , ”生动地描绘出了曾皙从容、洒脱的情态,同时“ ”又表现了他回答老师问题时的恭敬态度。7.当孔子问曾皙志向时,曾皙说自己的与他人志向不同的句子是: 。8.曾晳所描绘的盛世图景是:“ , , , , ,
, ,”。这是曾皙向往的生活美景,也是孔子追求的仁政、礼乐治国的理想社会。
风乎舞雩 咏而归
鼓瑟希 铿尔
舍瑟而作
异乎三子者之撰
莫春者 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
9.孔子因到处碰壁,政治理想不能实现,所以“ : ”,对曾皙的述志不但盛赞,而且喟然长叹。10.在曾晳的追问下,孔子说出了哂笑子路的原因是:“ , 。”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