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6张PPT)第6课 北宋的政治2022版课标 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素养目标 (1)通过北宋的建立与统一等史实,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巩固和发展的重要历史意义。(家国情怀)(2)通过“杯酒释兵权”等典故及相关史料,了解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运用辩证思维分析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利弊;理解重文轻武与中央集权强化的关系。(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北宋的政治北宋的建立与统一建立:________年,__________(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________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________。统一南北: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______________的分裂割据局面。(易混易错:北宋当时并没有统一全国)960赵匡胤开封北宋中原和南方北宋的政治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领域 措施 影响军事 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________,控制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加强了皇权;加强了中央对军队的控制;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兵权北宋的政治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领域 措施 影响政治 (1)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________。 (2)在地方:派________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在各州府设置________,以分知州的权力 加强了皇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加重财政负担相权文臣通判北宋的政治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领域 措施 影响经济 取消__________收税的权力,大部分的税收由中央掌控;在地方设置__________,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易混易错:通判具有监察地方官吏的实权;转运使除掌握地方财政外,兼有考察地方官吏等职责)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造成地方财政困难节度使转运使北宋的政治重文轻武的政策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措施(1)重用________,抑制武将: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易混易错:宋朝重文轻武,主要是为了压抑武将,防止武将跋扈,但不是轻视武备乃至军队)文臣北宋的政治重文轻武的政策措施(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大幅度增加____________名额,提高________地位。科举制度的发展,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________局面。科举取士进士文治北宋的政治重文轻武的政策影响(1)积极: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____________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2)消极: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导致官吏冗余,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尚武轻文北宋的政治王安石变法背景:(1)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2)在边疆战事中,北宋屡战屡败,每年被迫送出大量钱物。(3)由于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到北宋中期,财政入不敷出。(4)____________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目的:摆脱统治危机,实现____________。时间/人物: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土地兼并富国强兵北宋的政治王安石变法措施领域 措施 内容 目的经济 募役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限制官僚等的特权,增加政府收入__________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促进农业发展军事 __________ 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方田均税法保甲法北宋的政治王安石变法影响: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的____________有所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10 000多处。废除:新法触犯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财政收入大官僚大地主【初高衔接】北宋面临的新形势(1)强化中央集权和皇权的一系列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形成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2)边防压力:遭到辽、西夏的威胁和进攻,边患严重。(3)财政危机:北宋在边疆战事中屡战屡败,每年被迫送出大量钱物;官僚机构和军队不断膨胀,导致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状况日益恶化。(4)阶级矛盾: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北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走向完善的一个重要时期。九年级某班学生以“北宋的政治”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任务一 【阅读史料——了解措施来由】太祖既得天下,……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其故非他,节镇(设置节度使的重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1)根据材料指出,赵普认为“兵革不息”的原因是什么?请任选“权”“钱”“兵”中的一点,说出宋太祖“欲息天下之兵”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原因:节度使权力过大,君弱臣强。权: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设置通判。钱: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兵: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任选一点回答即可)任务二 【分析漫画——解读政策变化】(2)结合宋朝相关政策,简析从唐至宋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并指出该变化的积极影响。原因: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重用文臣,抑制武将;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积极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稳定。任务三 【人物评价——探讨变法原因】我的业师梁启超先生说,王安石是大改革家,中国千古一人。在他以前,有过改革家,如在齐的管仲,在秦的商鞅。然而,论到有见识,彻底了解宋朝的政治缺点、人民疾苦,有办法解决他的问题,有毅力贯彻他的计划,在宋朝以前或其以后,中国只有王安石。——黎东方《我对历史的看法》(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王安石变法前“宋朝的政治缺点、人民疾苦”的主要表现。政治缺点: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官僚机构和军队不断膨胀,财政入不敷出。人民疾苦:土地兼并剧烈,人民生活困苦。★知识点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时空观念)制作时间轴有助于培养时空观念。下图中①处对应的朝代是( )A.西周B.秦朝C.宋朝D.清朝C2.下面漫画描绘的场景发生于北宋初年,图中主人公此举的目的是( )A.避免地方官吏的贪污腐败B.保证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C.把军权集中到皇帝手中D.分解文臣、知州的权力C3.宋太宗时期,有宰相9人,但在实际政治运作过程中,有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50多人参与这个宰相群体。该举措(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削弱相权,强化了皇权C.形成了三权分立 D.形成了政权动荡的局面4.(2022德阳)宋太祖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后又在州级机构中另设一官职,与州长官同签文书,以分散长官权力。当时另设的官职是( )A.转运使 B.刺史C.按察使 D.通判BD★知识点二:重文轻武的政策5.(跨数学)北宋时期,最高军事机构是枢密院。下表是这一机构中文武官员的占比情况。表中数据反映出宋朝( )A.等级森严 B.藩镇割据C.宦官专权 D.重文轻武项目 宋太祖 宋真宗 宋仁宗 宋神宗 宋哲宗 宋徽宗武职出身 60% 34% 21% 7% — 8%文职出身 40% 66% 79% 93% 100% 92%D6.美国史学家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指出:“宋朝得到选拔的官员中,有多于1/3的人来自平民家庭,如此大的社会地位升迁比例……是惊人的。”这主要是因为宋朝( )A.尽力提高平民地位B.农村城镇化的发展C.改革发展了科举制D.贵族普遍腐化堕落C7.(2022荆州)据统计,唐朝共取士近3万名,平均每年取士约100名;宋朝共取士11万5千余名,平均每年取士约360名。宋朝在科举取士上的做法( )A.确保了科举取士的公平B.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昌盛C.提高了人才的选拔标准D.形成了完备的考试制度B★知识点三:王安石变法8.(2022深圳期末)下面是某位同学学习《北宋的政治》这一课的笔记,符合第四部分内容的应该是( )A.国家积弊求出路B.市井物华气象新C.偏安江南遗故都D.零丁洋上明丹心A9.北宋政治家毕仲游《西台集》记载,王荆公(王安石)以振兴的理由说服先帝,先帝信任他,但忧虑财政收入不足,“乃散青苗,置市易,敛役钱,变盐法,凡改之可以得民财者无不用”。材料表明王安石变法的重点在于( )A.加强军事实力B.分散宰相权力C.增加财政收入D.提高文官地位C10.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改革。但是,募役法限制了官僚等的特权,方田均税法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和逃避赋税。可见,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新法触动大官僚、大地主利益B.变法措施在实施中流于形式C.宋神宗大力支持反对派D.王安石未得到宋神宗的支持A11.(2022衡阳)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的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B12.(史料实证)《宋史·食货志》记载:“张根为江南西路转运副使,岁漕米百二十万石给中都。”《宋文鉴》记载,元丰前“天下之财,下自郡县而至于转运”,转运以总财赋运输中都。这说明北宋转运使的设置( )A.有效防止了官员贪污B.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C.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D.适应了向外输纳岁币的需要B13.(历史解释)有学者认为,与唐朝相比,宋人已无士庶之别。自宋仁宗始,社会上逐渐把品官之家称为“官户”,但与过去的士族相比,其社会地位并不稳定,很难世代为官,而大量普通士人则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户”身份。由此可见( )A.宋朝政治制度发生改变B.国家无法控制基层社会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D.宋朝科举制度已趋完善C14.(家国情怀)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C15.(8分)国家的巩固和统一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统治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宋朝的发展轨迹上,承载着晚唐五代以来太过沉重的历史教训。“祖宗之法”立意于防范“意外仓促之变”,以制度的平缓调适保证政治的稳定。……一方面使这一朝代政治上步履蹒跚,因而难免“因循”之讥;另一方面,却也出于对“防弊制约”的重视,使其制度建设颇为细密,且调整更革不断,渗透出务实与创新的精神。——摘编自邓小南《创新与因循:“祖宗之法”与宋代的政治变革》材料二 宋代重视文治,加之放宽了对考生的身份限制,考生的数量剧增,这对于经历了五代十国战乱割据的北宋政府来说,财政困难,兴办官学压力巨大。……宋代士人团体承担起了培养人才和发展教育的历史使命,他们建院讲学,将传授儒家经典,助力生徒科举应试作为自身教学活动目标。茂询、茂先、梦升、子元等十位登甲科,均出自樱桃书院和芝台书院。——摘编自陈祥《试论科举制与宋代书院的兴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初政治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兴办书院的原因。(2分) 特点:温和平缓;建设细密;务实创新。(2分,任答两点即可)作用:防止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再次出现;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2分)宋代重视文治(或重文轻武);科举考试放宽了对考生的身份限制;考生的数量剧增导致教育需求增加。(2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制度所体现的时代特征。(2分)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