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复习课件(3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复习课件(35张PPT)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2022版课标 了解辽、宋、西夏的并立
素养 目标 (1)识读《北宋时期形势图(1111年)》,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并立的史实。(时空观念)
(2)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有理有据地对其进行评价。(历史解释)
(3)运用《契丹文字》《西夏货币》等图文史料,知道中国古代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契丹族与党项族
民族 契丹族 党项族
活动地区 中国北方地区 中国西北地区
政权名称 辽(契丹) 西夏
建立时间 10世纪初 11世纪前期
建立者 ______________ ________
都城 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南) 兴庆府(今宁夏银川)
统治措施 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 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耶律阿保机
元昊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辽与北宋的和战
背景:辽太宗时,占领______________,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时期 和/战
宋太祖晚期 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宋太宗时期 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燕云十六州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辽与北宋的和战
时期 和/战
宋真宗时期 战 澶州之战 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宰相________力劝皇帝亲征,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和 澶渊之盟 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________。这次宋辽盟约称“____________”。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________局面
寇准
岁币
澶渊之盟 
和平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西夏
与北
宋的
关系
战争: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连年的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耗,人民处于困苦之中。
议和:北宋与西夏和谈,订立宋夏________,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________兴旺。(易混易错:北宋和辽、西夏之间的战争是民族之间的战争,不是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但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
和约
贸易
1.【历史解释】如何看待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与和
(1)战:频繁的战争使社会动荡不安,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痛苦和灾难,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战争也使各民族之间有了更多的接触,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和:议和对宋朝来说是屈辱的,是统治者牺牲人民利益换取的和平局面,岁币给北宋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但议和带来的和平局面使双方边境相对稳定,有利于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
(3)认识: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有战有和,但“和”始终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各民族之间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大概念·中国古代历史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国历史上民族交融的途径
途径 概况
战争与交往 (1)春秋战国时期,长期的战争和相互交往使中原的“诸华”“诸夏”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出现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2)秦朝时期,北击匈奴,南征越族,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3)北宋时期,中原汉族与辽、西夏三个政权之间时战时和,中原农耕文化与边疆游牧文化交汇融合,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途径 概况
民族迁徙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游牧民族大批内迁,和北方汉族杂居相处,一部分北方人民也南迁到江南地区
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增强自身实力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交融
友好往来 唐朝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
某校围绕“宋辽关系”这一课题展开了一系列探究活动。
材料一
  《武经总要》是北宋时期官修的一部军事著作。书中介绍的“平戎万全阵”由前锋、殿后、中军、左翼及右翼组成,是宋太宗在位期间御制的一套作战阵法。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辽朝军队以骑兵为主,用兵战略、战术极为灵活,攻防完全视形势变化而定,并不拘泥于阵法套路。辽军充分发挥自身骑兵的特点,在对宋作战中充分运用机动灵活、长途奔袭的战术,不拘战法,进退自如 
 (1)材料一的图文资料是关于宋辽双方的一些军事信息,请你据此判断宋辽之战谁的胜算更大?说说你的理由。
判断:辽的胜算大。理由: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在战争中拘泥于阵法套路,战术不灵活;辽军不拘泥于阵法套路,战术灵活,可以充分发挥骑兵的优势。
材料二
  澶洲之盟(1005年)以后,宋辽双方达成协议,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了雄州(雄县)、霸州(霸县)、安肃军(徐水)、广信军(保定西北)等四处榷场,其中以雄州榷场最为重要,双方交换的主要商品,宋方有茶叶、琴角、象牙、漆器、瓷器、麻布和儒家典籍等,辽方有羊、马、骆驼、银子等。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宣化辽代墓葬中发现的壁画《备茶图》(局部)(壁画描绘了茶具的造型与烹茶程序,但辽地并不产茶)
(2)从材料二的图文资料中提取一个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示例】 现象:宋辽时期中原茶文化在辽国传播。
说明:宋辽时期,民族交融加强;双方在边界设置榷场,进行茶叶贸易;澶渊之盟签订后,双方长期保持着和平局面,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中原茶文化逐步传播到辽国。
★知识点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他勇善射骑,明达世务,并契丹余七部。任用汉人韩延徽等,制定法律,改革习俗,创造契丹文字,发展农业、商业。”他建立的政权是(  )
A.西夏 B.辽
C.金 D.元
B
2.(时空观念)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中国)10—12世纪的后起少数民族,也强烈地被中原文明所吸引。除了自身采纳中原文明,他们还在自己统治的领土上传播中原文明。”材料描述的“后起少数民族”是(  )
A.党项 B.匈奴
C.鲜卑 D.突厥
A
3.(史料实证)《宋史》中记载:“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朝贺之仪,杂用唐、宋,而乐之器与曲则唐也。”材料反映了西夏(  )
A.效仿唐宋制度
B.向宋朝臣服
C.创立了文字
D.全面汉化
A
4.下面漫画反映的辽、北宋、西夏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民族政权并立
B.大一统国家的建立
C.中华文明的起源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A
★知识点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5.(2022佛山期末)有学者指出,北宋在境内抵抗来自辽、西夏进攻的防御战中,宋军多能取得颇为不俗的战绩。下列史实能够印证这一说法的是(  )
A.陈桥兵变 B.澶州之战
C.靖康之变 D.岳飞北伐
B
6.宰相王钦若曰:“城下之盟,虽春秋时小国犹耻之,今以万乘之贵而为澶渊之举,是盟于城下也,其何耻如之!”材料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
A.北宋与金议和 B.北宋与辽议和
C.南宋与金议和 D.西夏与辽议和
B
7.1005年宋辽签订澶渊之盟,给双方长达26年的争战画上了句号。此后120年中,宋辽双方弥兵敦好,“两国享无事之福者且百年”。材料表明澶渊之盟(  )
A.使北宋的财政负担加重
B.是北宋政权软弱的表现
C.使宋朝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D.促进了宋辽之间的和平
D
★知识点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8.(2022宜昌·时空观念)1040年,范仲淹因直谏触怒皇帝,被贬到陕西地区,参与宋朝西北边防事务。他当时的军事对手是(  )
A.契丹 B.西夏
C.大金 D.蒙古
B
9.“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这是古代史书中对榷场的描述,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榷场的存在(  )
A.使民族间长期争战不休
B.使民族间的隔阂完全消除
C.促进了民族交流与交融
D.消除了民族间的经济差距
C
10.(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度称雄漠北、统治契丹的突厥、回纥已经风光不再,而晚唐五代之际中原政权衰微分裂,自顾不暇,都给辽太祖和契丹民族的登台亮相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机。”这说明(  )
A.此时的突厥、回纥已经没有任何影响力
B.辽的勃兴完全依靠时代大环境
C.中原政权决定少数民族政权的发展状况
D.辽的兴起和时代大环境有重要关联
D
11.(史料实证)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比较下面三枚古代货币,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各民族政权交流互鉴 B.农耕文明取代游牧文明
C.中华文明由汉族缔造 D.少数民族照搬汉族文化
A
12.(时空观念)北宋曾把与契丹政权交界地区的一些地方改名,如“威虏”改为“广信”,“静戎”改为“安肃”,“破虏”改为“信安”等。这一现象约出现在(  )
A.澶渊之盟前
B.澶渊之盟后
C.宋金和议前
D.宋金和议后
B
13.“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品。”材料意在强调澶渊之盟(  )
A.使宋朝财产损失重大
B.使辽朝获得巨大利益
C.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D.延续了双方和平局面
C
14.(2022广东模拟)辽朝茶仪大多仿宋礼,皇帝宴请宋使,要“行饼茶”,重新开宴后要“行单茶”;西夏“连接诸蕃,以茶数斤,可以博羊一口”。这表明北宋时期(  )
A.茶是民族交往的重要媒介
B.茶文化进入了鼎盛时期
C.茶叶贸易能解决民族矛盾
D.饮茶的风气在民间普及
A
15.(8分)辽、西夏与北宋时期的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指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真宗时,宋辽议和,签订盟约。两宋时期,中原王朝与对峙政权在边境设立榷场,进行贸易。
——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北宋时期主要榷场   “澶渊之盟”签订后,辽宋维持了百年之久的和平局面。……由于双方关系恶化,宋朝封闭了榷场,西夏人迫切需要的茶与布匹等物资无法获得,要求停战求和、与宋重开互市的愿望日益强烈……入主中原后,女真贵族官员皆以学习汉文化为荣。……为元代杂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中国民族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指出,辽、西夏的政治制度有什么共同点?产生了什么历史作用?(3分)
共同点:辽和西夏都仿用汉族官制。(1分)历史作用:推动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有利于民族交融。 (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辽、宋、西夏时期民族交往的主要方式。(2分)
战争;议和;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2分,任答两点即可)
(3)根据材料三说明什么是榷场。综上所述,概括该时期民族交融的新变化。(3分)
榷场: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的贸易场所。(1分)新变化:交流范围更广(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程度更深;主体多元。(2分,任答两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