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1.了解词人辛弃疾及其词风、代表作,理解词意,熟读成诵。2.能够赏析词句,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重点)3.领悟词人的雄心壮志,感受豪放派词作的艺术风格。(难点)学习目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写作词牌名豪放、雄壮的词陈同甫,名亮,南宋婺(wù)州人,思想家、文学家。是辛弃疾好朋友。题目解读从题目上看,这是一首辛弃疾寄给好友陈亮抒发抗金壮志的词。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县(今济南市)人。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1207年病逝,追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词风“激昂豪迈,风流豪放”,代表着南宋豪放词的最高成就。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写作背景:辛弃疾积极主张抗金北伐,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因而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诬陷。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退居江西上饶。辛弃疾与陈同甫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当时寄给陈同甫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tiǎozhìdìpī lì划节奏,熟读成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醉意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响着号角声的军营。梦中回到。连在一起的众多军营。理解诗句挑起油灯的灯芯,使灯光明亮。示例一: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内容)写出词人在夜里酒醉后挑亮灯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曾经的军营生活,(情感)表达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无奈和悲愤。示例二:词人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作者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无奈和悲愤。赏析句子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五十弦,原指瑟,这里泛指乐器。把酒食分给部下享用,军中的乐器演奏着悲壮粗犷的军乐,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指牛,这里泛指酒食。烤熟的肉食。翻,演奏。塞外声,指悲壮粗犷的军乐。战场。品析上片上片描述军旅生活,前两句将镜头定在军营之中,三到五句每句写一事,“分麾下炙”“翻塞外声”“沙场点兵”,都是作者热爱且抹不掉的关于军中生活的回忆,作者对从军杀敌、建功立业的渴望清晰地跃然纸上。壮词的“壮”体现在:①豪壮——酒气盛②雄壮——场面大、声音响、速度快、志气高③悲壮——现实悲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的典故:“八百里”出自《世说新语·汰侈》。说王某有一头珍贵的牛名为"八百里驳(bó)”,有人愿意出资千万与他比试射术,赌注便是这头牛,谁料对方一箭获胜,便立即杀掉了八百里驳,将它烤来吃了。驳,是骏马的称呼,这里用来形容牛,自然是赞美它如骏马般的形态之美;八百里,是形容它善于奔驰,可以视作一个形容词。连起来"八百里驳”,就是一头善于奔驰的如骏马般的牛,自然是珍贵无比了。1.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明确:士兵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2.炼字赏析“沙场秋点兵”中的“秋”字妙在何处。明确:“秋”字(1)点明了季节。(2)为将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同时也暗示了战争的残酷。(3)让人联想到了秋高马壮之时出征,预示着战无不胜的前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了却响雷,震雷。这里喻指射箭时弓弦的响声。这里指收复北方失地的国家大事。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弦的声音如响雷一般使人心惊。我一心想着替君主完成收复北方失地的国家大事,博得生前身后美名。可惜(我壮志未酬,)已白发丛生!了结、完成可惜品析下片下片紧承上文,前四句描绘战事,末句一声感叹凝聚词人万千感慨,由梦境返回现实,化“雄壮”为“悲壮”,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弓弦声比作霹雳,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激烈的战斗场面,写出作者希望自己能够驰骋沙场、冲锋陷阵的强烈愿望。2.运用典故,引用“的卢”的典故,写出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突出惊险的战斗场面,以及将士冲锋陷阵、勇猛雄健的英雄形象。3.侧面描写,以马快弦急烘托战斗的激烈,刻画了出征英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的精神。1.任选角度赏析。2.“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理想?写出了作者收复失地、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赢得青史留名的理想。“天下事”这里指收复北方的国家大事。表现了词人渴望率师北伐,统一南北的美好愿望,也充分表达了词人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3.词末有“可怜白发生”一句。联系整首词,简要分析词人因何而感慨“可怜”。(2分)一方面表明前面所叙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另一方面说明自己年近半百,两鬓染霜却壮志难酬的抑郁和愤慨。(意思对即可)4.赏析“可怜白发生”。(或炼字赏析“可怜”)对比的手法,这一句刻画了词人苍老的形象。“可怜”是“可惜”的意思。这个词将词人从梦境拉回现实,结构上与首句前后呼应,与梦境中的理想形成强烈对比反差,感情由豪壮到悲壮。表现了作者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1)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2)报国无门的愤慨。(3)壮志难酬的抑郁。写作手法:1.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本词第一句为实写,由“看剑”引起回忆;然后用大量篇幅追忆当年抗金义军的军旅生活,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感,采用的是虚写; 结尾“可怜白发生”再次实写,词也收束,耐人回味。2.构思奇特,结构奇变。本词打破一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传统写法。除首尾两句写现实外,中间全写梦境,将爱国之心忠君之念及自己的豪情壮志推向顶点,结句猛然跌回现实,在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对比中,宣泄了词人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文章主旨:中心思想:全词抒发了作者①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②以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③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激励和慰勉。辛弃疾说自己写这首词是“壮词”,试结合作品说说你的理解。从内容上看,有军营生活、战斗场面的壮怀激烈;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感慨悲凉;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是“壮词”。巩固提升(1)辛弃疾颇具武才,年轻时曾率一万义军反金投宋,但南宋政府却不重用他。赋闲渐老的他难以驰骋疆场,只能“ , ”,凝视长剑,梦回沙场,聊以抒发杀敌报国之志。(2)词中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词句是:,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练习巩固(3)辛弃疾在词中直抒胸臆、抱负远大的句子是:, 。(4)辛弃疾在词中表达了作战的目的和自己理想的句子是:, 。(5)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运用典故,描写激烈的战争场面的句子是:,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下列对《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是辛弃疾写给志同道合的朋友陈同甫的,“壮词”即豪放之词。B.这首词上下两片共十句,节奏紧凑,绘声绘色,形象生动。C.上片实写军旅生活。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翻塞外声,沙场点兵,都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D.下片一、二句写马快弦急,战斗激烈,从侧面衬托了人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从气氛上向人们预示着战事的胜利。C【解析】C项结合“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可知,“看宝剑”是实写,“听号角,分麾下炙,翻塞外声,沙场点兵”都是作者的回忆,是虚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