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教案 (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教案 (表格式)

资源简介

年级 九 学科 历史 教师 任教班级
课题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主备人
课型 新授 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知道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2、了解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3、知道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教学重难点 重点:苏联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板书 设计 见课件中课文知识结构图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社会主义国家的增多 2、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 3、《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2、勃列日涅夫改革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2、八一九事件 3、东欧剧变 4、苏联解体
教学 环节 二次 备课
一、习 二、研 三、测 学生自主学习完成预发的学案“自主学习”部分 1、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等东欧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 ”。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苏共按照 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2、1953年,苏联 上台执政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且存在严重偏差。 3、1964年, 开始执政,苏联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国民经济呈现畸形发展状态。 4、1985年, 担任苏联领导人。在经济改革效果不佳后,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实行 。局势迅速失控。 5、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在政治上,实行 ;在经济上,实行 。 6、 年底,苏联解体。 二、教师导学: (一)、导入新课: 二战后期,苏联越过国界,进入东欧,这些东欧国家的人民热烈欢迎苏军的到来。二战后,东欧国家几乎都是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推广到东欧国家。 (二)、讲授新课: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社会主义国家的增多: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 2、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 ⑴成立的背景: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⑵成立时间及成员国: 3、《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对新中国是很重要的支持。 (2)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新中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2、改革措施: 经济领域: 政治领域:批判对斯大林个人崇拜 评价:改革有一定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体制未变, 3、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1964年勃列日涅夫开始执政。 措施: 结果: 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经济改革: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开始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 政治体制改革: 从1988年6月到1989年底,改革转向政治体制方面。把社会主义“多元化”“民主化”和“公开性”作为三大倡议。 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 2、东欧剧变 原因: 表现: ①东欧各国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东欧剧变的实质) ②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③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3、苏联解体 1、根本原因: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 2、过程: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3、影响: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下,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世界上唯一能 与美国抗衡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历史。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也标志 着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 (三)、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社会主义超越一国范围,社会主义国家的增多,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 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这些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 改变斯大林模式,因此改革失败了。这让我们认识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 展的严重挫折,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非社会主义自身的失败。 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发展 不会一帆风顺,其中必然充满着艰巨、复杂和曲折。 【达标检测】 1.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对此,苏联和东欧国家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A.成立共产党情报局 B.成立经互会 C.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D.支持民主德国成立 2、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 ) A.政治改革初见成效 B.改革使苏联由一党制变为多党制 C.改革导致苏联的解体 D.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 3、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D.勃列日涅夫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4、导致东欧剧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外部原因是( ) A.西方的“和平演变” B.国内改革失败 C.国内物价不断上涨 D.领导人的决策失误 5.普京在评论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优劣时说:“如果不是集中全国的资源,苏联是无法同纳粹德国展开战争的……但是,对变化、技术革命和新技术制度的迟钝最终导致经济的崩溃。”据此可知,普京对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态度是( ) A.完全肯定 B.全盘否定 C.客观公正 D.不置可否 6.关于苏联改革,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这句话中“改死了”即指苏联解体。从实质上分析,苏联解体是( ) A.国家已经四分五裂 B.国家名称发生变化 C.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D.执政党失去了政权 7、苏联解体说明了:( ) A、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B、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事业受挫 C、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社会主义道路行不通 D、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失败 8、苏联的镰刀锤子红旗悄然自克里姆林宫上空降下,红、蓝、白三色旗冉冉升起。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 A、1990年 B、1991年 C、1992年 D、1993年 9、苏联解体给我们的最大教训是( ) A. 要找到一条适合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B. 要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C. 要警惕民族分离分子 D. 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0、导致苏联解体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B、戈尔巴乔夫实行错误的政策 C、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D、民族矛盾的激化 11.东欧剧变的实质是( )www.中考资源网 A.国家名称发生了变化 B.执政党发生了变化 C.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D.由一党制变成了多党制 12、下列有关苏联的历史表述有误的是( ) ①戈尔巴乔夫经济、政治改革使苏联权利更加集中 ②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③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④苏联解体说明了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失败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教学 反思 领导 查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