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点字词,品味散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作者在散文抒发的对人生的深刻认识和哲学思想。3、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本文创作独特的艺术手法和美学风格。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散文中透露出来的深厚文化底蕴。【教学重难点】重点:品味散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难点:体会作者在散文抒发的对人生的深刻认识和哲学思想。【教学方法】导学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中国的山山水水都是引发作家思考人生、历史、自然的对象。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来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文章来表现自己的思考,同时表现了什么样的思考。预习两篇散文。1、作者作品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州人,现代诗人、学者、翻译家。1921年考人北京大学,1925年与友人创立沉钟社,发表了许多诗与散文。1930年至1935年留学德国,其间受到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影响。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同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和北京大学,1964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作为诗人的冯至,与卞之琳一起被认为是中国新诗史上的现代派大家。鲁迅曾称赞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朱自清曾以其“诗里耐人沉思的理,和情景交融成一片的理”对他的《十四行集》做出了很好的总结。主要作品: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西郊集》《十年诗抄》,散文集《山水》,学术著作《杜甫传》《诗与遗产》,中篇历史小说《伍子胥》等。2.文题解说《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是冯至散文集《山水》中的一篇,题目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写作对象。文章专注于平凡的原生态描写,追寻着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余韵,景物描写中蕴含着哲思,字里行间寄托着作者对人生、自然、历史的思考。读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划分层次。识记字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①清冽liè②茸 rónɡ毛③掺 chān 杂④鼠麴( qū)草⑤骤zhòu 然⑥胭脂yān zhī ⑦菌( jūn)子⑧悚sǒnɡ 然⑨赭( zhě)色⑩嗥háo 叫 飓jù风 麂( jǐ)子2、理清文章条理。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思路 分段 段意总写感悟 1 从一条小路引出对一个消失的山村的思考初发感叹 2-3 一条旧路以及引发的思考村落在浩劫中消失了,只留下了名字,证明这里有人。与上文照应。山村余韵 4-10 总写感受山村余韵山脚下的泉水鼠麴草、村女草间菌子加利木野狗、狂风麂子、鹿启迪思考 11 总括自然风物给作者的启迪第二课时【导入】介绍感悟类散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涉及“人与自然”这人文主题,属于“感悟自然”类的散文。其优美的画面,独特的文风,隽永深长的哲理吸对大自然的审美感悟和哲思。感悟类散文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有以下4个特点。强调客体对主体的反作用。客体触动了主体,主体借客体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而人生的认识、领悟,而人的认识过程是发展的,且创作主体是以真实的身份投入作品之中,坦白地表现自己。2.体现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表明对人生的认识和领悟,而人的认识过程是发展的,因此它表明的作者的认识是多方面的、立体、动态的。3.主体部分所涉及的对象,都有暗含意图的作用。作者往往用不同的对象,用各种含蓄的手法来婉叙自己的心态,表明自己对人生的理解。4.内容是递进的、分散的。作者借不同的对象来折射自己的心态,表明自己对人生的领悟。精读课文,分析句子含义,解读文章。【原文呈现】第一段:①在人口稀少的地带,我们走入任何一座森林,或是一片草原,总觉得他们在洪荒时代大半就是这样。②人类的历史演变了几千年,它们却在人类以外,不起一些变化,千百年如一日,默默地对着永恒。③其中可能发生的事迹,不外乎空中的风雨,草里的虫蛇,林中出没的走兽和树间的鸣鸟。③我们刚到这里来时,对于这座山林,也是那样感想,绝不会问到:这里也曾有过人烟吗?④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标出第一段有几句话,请把这几句话分为两个层次,然后用一句话概括该段段意。总写对自然的感悟:自然独立于人类以外,默默地对着永恒;①②引出下文对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联想。③④说说第四句话的含义。“石路的残迹”指有人工开凿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指有人在这里住过生活过这句话引出了下文,对消逝了的山村的探寻第二段:1我们走入山谷,沿着小溪,走两三里到了水源,转上山坡,便是我们居住的地方。2我们住的房屋,建筑起来不过二三十年,我们走的路,是二三十年来经营山林的人们一步步踏出来的。3处处表露出新开辟的样子,眼前的浓绿浅绿,没有一点历史的重担。4但是我们从城内向这里来的中途,忽然觉得踏上了一条旧路。5那条路是用石块砌成,从距谷口还有四五里远的一个村庄里伸出,向山谷这边引来,先是断断续续,随后就隐隐约约地消失了。6它无人修理,无日不在继续着埋没下去。7我在那条路上走时,好像是走着两条道路,一条路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条路是引我走到过去。8因为我想,这条石路一定有一个时期宛宛转转地一直伸入谷口,在谷内溪水的两旁,现在只有树木的地带,曾经有过房屋,只有草的山坡上,曾经有过田园。这段写了几条路?你怎样理解“好像是走着两条路”?一条路。一条是现实中的路,一条是旧路引发的联想。本段虚实结合,你谈谈哪里是虚写,哪里是实写?都写了什么?前3句话是实写,写的是现实中的路;后三句话是虚写,写的是联想。概括本段大意。本段主要写一条旧路,以及旧路引发的联想。第三段:1过了许久,我才知道,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2在七十年前,云南省的大部分,经过一场浩劫,回、汉互相仇杀,有多少村庄城镇在这时衰落了。3当时短短的二十年内,仅就昆明一个地方说,人口就从一百四十余万降落到二十五万。4这里原有的山村,是回民的,可是汉人的,是一次便毁灭了呢,还是渐渐地凋零下去,我们都无从知道,只知它们是在回人几度围攻省城时成了牺牲。5现在就是一间房屋的地基都寻不到了,只剩下树林、草原、溪水,除却我们的住房外,周围四五里内没有人家,但是每座山,每个幽隐的地方还都留有一个名称。6这些名称现在只生存在从四邻村里走来的,砍柴、背松毛、放牛牧羊的人们的口里。7此外它们却没有什么意义;若有,就是使我们想到有些地方曾经和人发生过关系,都隐藏着一小段兴衰的历史吧。这一段写了什么?(思考每一句话的关键词)村落在浩劫中消失了,只留下了名字,证明这里有人。最后一句话什么含义,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这里曾经有人在生活,留下了名称却没有什么特别意义。这一段的作用是什么?引出下文,对自然的探索。第四段:我不能研究这个山村的历史,也不愿用想象来装饰它。它像是一个民族在世界里消亡了,随着它一起消亡的是它所孕育的传说和故事。我们没有方法去追寻它们,只有在草木之间感到一些它们的余韵。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作用是什么?写了我们没法追寻消逝的山村,只能探寻它的余韵。作用是总起下文。2、体会“我们不愿用想象来装饰它”的含义。不愿意虚构这个山村的历史。阅读5-10段,思考,填写下表:意象 关键词句 感悟泉水 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 接受自然滋养,人类可以跨越时空声息相通鼠麴草 少女 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 这使我知道,一个小生命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夸,孑然一身担当着一个大宇宙。 一言不语的负担着一切。 大自然生命纯洁、坚强、谦虚,默默无闻地奉献,担当一切菌子 这些彩菌,不知道点缀过多少民族的童话,它们一定也滋养过哪些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吧 大自然对人类生命、生活和精神的滋养加利树 月光把被微风摇摆的叶子镀成银色,我们望着它每瞬间都在生长,仿佛把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周围,甚至全山都带着生长起来。望久了,自己的灵魂有些担当不起,感到悚然,好像对着一个崇高的严峻的圣者,你若不随着他走,就得和他离开,中间不容有妥协。 感受大自然的崇高和庄严野狗的嚎叫 这时有如身在荒原,所有精神方面所体验的,物质方面所获得的,都失却了功用。使人想到海上的飓风,寒带的雪潮,自己一点也不能作主。风声稍息,是野狗的嗥声,野狗声音刚过去,松林里又起了涛浪。这风夜中的嗥声对于当时的那个村落,一定也是一种威胁, 大自然对人类的威胁麂和鹿 这温良而机警的兽,自然要时时躲避野狗,但是逃不开人的诡计。 思考人应该善待自然阅读最后一段思考: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但我相信它们也曾以同样的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运命。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连。这一段作用是什么?总结全文,写大自然和人类的关联。怎样理解风雨如晦的时刻?【提示】写作背景1942年秋,冯至将他过去写的数篇散文集在一起,题名"山水",1943年9月在重庆出版。本文即选自散文集《山水》。《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写于1942年。当时冯至身处昆明,在自然怀抱中的冯至得以短暂地远离战争的阴影以及都市的喧嚣,孤独地面对自然。他开始思考生命与自然的更深层的关系,写下了《一棵老树》《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等散文。"风雨如晦的时刻"即作者写作的年代-1942年,这是祖国遭受浩劫的时刻。作者的感悟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寄寓了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共创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这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所在。【课堂小结】通过关键意象、关键词汇读懂作者的感悟。第三课时【导入】冯至的散文文笔优美,含义丰富。今天,我们一同来体悟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的语言。【任务一】体会文章的主旨文章结尾,作者说“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联系全文,概括说明消逝了的山村给了作者的生命哪些滋养?作者说“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你如何理解?(1)①消逝了的山村提供了养育作者的物质条件;②消逝了的山村让作者学会了谦虚、纯洁和坚强;③消逝了的山村让作者懂得了生命的美好与崇高。(2)①作者认为人与人,只要有相联系的事物,不管时空的间隔有多远,彼此的生命都有声息相通的地方;②如今土地上的一切曾经以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山村;③现今居住的山村同样给作者的生命许多滋养。2、文章标题为《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那么,村庄真的消逝了吗?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①实质意义上的山村已然消逝,这是因为从人类历史的角度来看,生活在其中的人和动物都已消逝了。但在作者笔下勾勒了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和原始野性的山村意境,人和动物生活在自然之中且彼此相通相息,和谐共处。曾经的那些自然景象并没有随着历史和人事的变迁而消逝,依然在无声地诉说着山村曾经的存在及辉煌,有力地补充了历史的空白和虚无,可以说山村并没有消逝。②作者对这个消逝了的山村富有情感色彩的想象和描述,将山村的质朴和原始融合大自然的至性常情,使之鲜活地重现在历史的舞台上,蕴含着丰富的内涵,给人深刻的震撼。3、有人认为,这篇写"灵魂里的山川"的散文,表现了作者"歌德式"的诗性生活态度,即思想和灵魂超越现实的喧器,执着于对纯粹精神面艺术世界的追求。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简要说说理由。(观点一)同意。①这篇文章写于1942年,当时正是中国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此文写作者避居山林,寄情山水,对现实和时局表现出一种超然和淡然的态度。②文章所写内容不仅与当时国家、民族的命运没有关系,甚至与作者当时教书育人的生活也没有关系,纯粹是在文学艺术的世界里放飞自己的才情与思想。(观点二)不同意。①作者并没有完全超越现实。文章中有“浩劫”二字,而1942年恰好有一场关乎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的“浩劫”;文章末尾“风雨如晦的时刻”含蓄地点明时代特点。②文章所表达的自然美好、生命美好、人类声息相通等人生感悟,以及末段所寄托的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共创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显然都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对阻止人类之间的杀戮、消除人为的“浩劫”是一种呼唤和感召。【任务二】品味语言文章第6段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最能体现宁静之美的村女放羊图,试分析作者是如何描绘的。【提示:本题主要是考察写作手法,先回忆写作手法再分条作答】答:①联想、想象。借助画家的思维,运用想象塑造了一个宁静幽远的画面,如同一幅清新淡雅的图画,生动形象地渲染了人物和环境的自然和谐,诗意盎然。②动静结合。通过对那纯洁而坚强的、装饰着山坡的、从杂草中露出头来的鼠鹅草,那无忧无虑的、聚精会神的村女,那涌动在“四面是山,四面是树”的旷野中羊群的描绘,动静结合,使画面呈现出鲜明生动的视觉效果,可视感很强。5.冯至散文“明净、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见出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出华美”,结合文章第7段分析这一特点。【提示:本题是对语言的考察,注意审题,引号中的两句话分别找到相应的地方。朴素中的华美,平凡中的崇高,怎样体现】①文章第7段这幅采菌图就像一幅色彩绚丽的水墨画。冯至在比喻、排比句中着重运用了丰富的色彩形容词“红”“青”“褐”“白”“赭”“靛蓝”等,通过色彩的搭配加强了画面的视觉效果,营造了一种色彩的“热闹”。②此外,冯至在使用这些颜色形容词时,不仅描绘彩菌的色彩斑斓,还赋予彩菌生命的力量:人们的采菌活动是一种热闹,但热闹之中,各人有各人的世界。彩菌色彩的热闹和采菌活动的热闹相得益彰,但又层次分明,前后有序,从而使画面呈现出气氛感、整体感和层次感。这充分体现了冯至散文“明净、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见出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出华美”的特点。【课堂小结】能够体会本文的主旨能够品味本文的语言【课堂练习】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A.本文侧重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文章开头描写的“这座山林”是属于人类以外的去处,近似于世外桃源。(这里曾经有人居住)B.文中一棵小小的鼠鹅草、一些彩菌都承载了作者丰富的联想,也会引发读者思考与生存意义有关的话题:生死、病苦、兴亡等。C.“风雨如晦的时刻”点明了作者写作的年代,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寄予了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共创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D.作者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如第七段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太阳出来后,草间菌子的色彩斑斓和旺盛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