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部编版 道德与法治 八年级下册
《 3.1 公民基本权利 》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班级 日期
本框所属单元 第二单元·理解权利义务
本框所属课程 第三课·公民权利
建议课时安排 2课时(若压缩时长请自行删减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理解权利义务》第三课《公民权利》。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有“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权利与义务”。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了解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懂得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知道公民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任何非法侵害他人人身权利的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财产,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不受侵犯,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经济权利”。
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知道公民有哪些基本权利 道德修养:了解这些基本权利的含义 法治观念:结合具体案例理解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意义 健全人格:进一步感受宪法与每个人的关系 责任意识:逐步增强权利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难点 人格尊严权
学情依据 初中阶段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是学生由儿童转为青少年的阶段,也称为人的初始社会化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领域不断扩展,往往会面临如何处理与他人、与国家及国家机关、与社会组织关系的情况。学生不仅需要知晓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和义务,从而对自身所拥有的权利有明确的认识与理解,知道怎样保护自己的权利,而且需要尊重他人的权利,按照权利义务关系的规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我国历来重视青少年道德教育,但存在忽视法治教育的倾向,这直接导致一些青少年法治意识淡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与能力不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青少年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少年时期的教育对人的一生具有重要影响。法治教育不仅事关思想品德塑造,健康人格养成,还事关公民素养提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本册教材是法治教育专册,内容以宪法教育为主,本课所讲授的公民权利是宪法的核心内容之一,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对于教学中可能面临的困难,教师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有预判并准备好应对预案。建议教师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熟悉课程性质和课程基本理念,认真学习《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领会其精神实质,以此指导本课教学。 法律知识准备。建议教师通读宪法,熟练掌握宪法中与教学相关的内容,同时学习其他法律知识,扫清知识障碍,以便在教学中涉及相关法律知识时能熟练运用,或者在回答学生疑问时能够及时应对。
学生准备 与家人亲友访谈。学生就本课内容所涉及的公民权利,与家人、亲朋好友进行访谈,了解公民权利在他们实际生活中的体现,感知其积极意义;了解他们行使权利的具体做法,积累生活经验,为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供帮助。
↓ 教学过程 ↓
第一目· 政治权利 展示第一的标题:政治权利
运用你的经验 小云的爸爸妈妈的工资收入在当地属于中等水平,小云的爷爷奶奶每月能领到养老金,妈妈还当选为县人大代表。早餐后,小云去上学,爸爸妈妈去上班,爷爷奶奶相伴去公园锻炼。他们开始了平凡而幸福的一天。 教师提问: 从小云一家人的生活可以看出他们享有哪些基本权利? 请你结合自己与家人的生活经验,谈谈我们还享受着哪些基本权利? 这些基本权利对我们有什么样的意义? 提示: 养老金:物质帮助权 当选为县人大代表:被选举权 小云去上学:受教育权 爸爸妈妈去上班:劳动权 注意事项: 一是在学生自主思考时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对于学生思维中的亮点和存在的不足在总结提升时要给予恰当的评价。 二是在学生交流分享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学生意见不一致时要及时予以引导,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通过描述小云一家的基本情况及家庭成员一天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其中体现的公民基本权利,并初步认知这些权利,体会这些权利对于一家人幸福生活的意义,帮助学生从具体生活中了解权利的广泛性,感受公民基本权利的价值。
了解什么是公民权利: 公民权利:公民权利是社会成员的个体自主和自由在法律上的反映,是国家对公民所承诺和维护的权利,是一种社会所认可的赋予公民个体可做或可不做的自由 【重点知识】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宪法的核心内容 确认并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实现,是宪法的核心价值 公民权利的意义:为我们追求有尊严的生活、实现人生幸福提供保障 学生做笔记,全班齐读知识点
【温故知新】我们在第一单元学习过我们国家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可见,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们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展示10张图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解释: 政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和自由的统称 注意区分“人民”与“公民”、“权力”与“权利”
【探究与分享】 小岩的爸爸参加了新一届区人大代表的选举。小岩好奇地问爸爸投了谁的票。爸爸认真地说:“参加选举是我们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途径。我赞成的候选人都是能够为我们着想、替我们说话、真心为我们服务的人。”小岩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说:“等我有了选民资格,也会认真投下我的一票!” 提问: 公民享有选举权需要哪些条件你心目中的人大代表是什么样的? 公民享有选举权的条件: 是中国公民(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籍) 年满十八周岁 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 谈谈我心目中的人大代表: 政治素质高。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能够密切联系群众,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敢于和善于为人民说话办事。 代表意识强。能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时时想着为党、为国家、为人民负责;有强烈的职责意识,时刻把履行自己的职责当作第一任务。 履职能力强。有一定的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敢于提出问题、提出意见;不仅敢于提出批评意见,而且能身体力行。 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选举的重要意义,初步了解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条件,初步形成对于行使选举权的社会意义的正确认识,进而引发对于如何正确行使选举权的思考。
【重点知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条件:我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展示人民选举人大代表管理国家的图示,强调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重要意义: 意义: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
【即学即用】请你判断,哪些人拥有我国宪法赋予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拓展知识: 并非所有犯罪分子都会被剥夺政治权利。 根据刑法第56、57条的规定,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主要是以下三种犯罪分子: (1)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 (2)故意杀人、强奸、放火、爆炸、投毒、抢劫等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 (3)被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对该类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红色框表示没有该权利,绿色框表示有该权利
【重点知识】政治自由 言论:通过语言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或其他意思,既包括口头表达也包括书面表达 出版:通过公开出版物的形式,自由地表达自己对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社会事务的见解和看法 集会:为着共同目的,临时聚集于露天公共场所,发表意见、表达意愿的自由 结社:依法创建或参加社会团体的自由,包括以非营利为目的的政治、宗教、学术、慈善结社及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结社 游行:是公民在公共道路、露天公共场所列队行进、表达共同意愿的活动 示威:是公民在露天公共场所或者公共道路上以集会、游行、静坐等方式,表达要求、抗议或者支持、声援等共同意愿的活动 展示3张图片:出版、结社、游行示威 公民享有政治自由的意义:有助于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 注意:宪法赋予公民这些权利和自由,不等于可以为所欲为。公民在行使权利时必须遵守法律,不得损害他人、集体、社会和国家的利益
【探究与分享】 罗先生通过媒体实名举报某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刘某违法犯罪问题。经调查,刘某及其亲属非法收受巨额财物,刘某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违规为其亲属经营活动谋取利益。经审理,人民法院以受贿罪判处刘某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提问: 罗先生实名举报是在行使什么权利?他在举报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教师点拨: 罗先生实名举报是在行使监督权。 他在举报时应该注意: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要对举报内容的真实性、客观性负责,不得捏造事实、制造假证、诬告陷害他人;根据地域管辖等情况向相应的举报中心举报;要实事求是,如实提供被举报人的有关情况和犯罪事实;如进行实名举报,要详细填写联系电话等内容;等等。 引导学生认知公民监督权,知晓依法行使监督权的途径和方式,理解监督权的积极意义,学会依法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同时对学生进行廉洁教育。
【重点知识】监督权 内容: ① 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② 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的违法失职行为,有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如何区分这五种权利? 批评: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缺点和错误、态度与作风提出要求克服改正的意见 建议: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提出各种改进的主张和方案 申诉:对国家机关做出的决定不服,可向有关部门请求重新处理。分为诉讼型的和非诉讼型的 控告:对违法失职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侵权行为提出指控,请求有关机关予以制裁 检举: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失职行为向有关机关进行揭发和举报 意义: 有助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二目· 人身自由 展示第二目的标题:人身自由
【重点知识】人 身 自 由 含义: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侵犯的自由 内容: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人格尊严权),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意义:人身自由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只有在人身自由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公民才能独立、自由、有尊严地生活。
【重点知识】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任何公民非经批准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 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展示图片:逮捕证、非法拘禁、非法搜身
观看视频《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被处罚》
【重点知识】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包括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等 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展示图片:起侮辱性绰号、网络造谣诽谤
【重点知识】5种人格尊严权 名誉权 公然侮辱、讽刺他人,捏造事实诽谤等行为 荣誉权 非法剥夺他人荣誉,侵害荣誉人的物质利益 肖像权 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公民肖像 未经他人同意,通过发表、复制、发行等方式使用他人肖像 姓名权 假冒、盗用、干涉他人姓名 隐私权 监视他人私生活,传播他人隐私等
【重点知识】住宅不受侵犯 禁止非法搜查和非法侵入公民住宅 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第三目· 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 展示第三目的标题: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
观看视频《警察可以借用你的车吗》
【探究与分享】 一天,警察小郑在执勤时听到有个女士高喊:“快抓住那个人!他抢了我的皮包。”只见前方一个男子抱着一个皮包在街头飞奔。为了尽快追上那个男子,小郑拦下一辆摩托车,出示警察证件,说:“您好!我是警察,前面有人抢劫,我想借用您的摩托车追人,可以吗?谢谢配合!”车主二话没说把摩托车和头盔给了小郑,小郑戴好头盔,飞身上车,追了上去,很快抓获那个男子,并把他带回公安局。处理完公务后,小郑把摩托车还给车主,向他表示感谢,并告知车主可以根据法律规定向公安机关申请相应补偿。 提问: 警察征用摩托车的行为涉及公民的哪项基本权利? 教师点拨: 一是警察小郑抓获抢劫女士皮包的男子,通过积极履行职责维护了该女士的财产权; 二是警察小郑在归还摩托车时,及时告知车主可以依法申请相应补偿,因履行公务征用摩托车,对车主给予补偿,维护了摩托车车主的合法财产权益。 通过设置警察因公务征用摩托车的具体情境,让学生感知国家维护公民财产权的方式。
【重点知识】财产权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公民可以通过合法方式取得财产,并依法占有和使用,获取收益和进行处分 展示多张图片与解释文字: 占有 拥有该物的所有权。比如自己生产、购买或从他人那里合法地获取到某物。 使用 发挥该物的使用价值。可以是自己使用也可以是授权他人使用。 收益 收取由该物产生出来的新增经济价值。比如将该物租给他人并收取租金。 处分 对该物进行事实上和法律上的最终处置。失去了所有权。比如消灭、卖出、转赠等。
【重点知识】劳动权 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有劳动就业和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这是公民赖以生存的基础。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人们通过劳动,参与社会生产与服务活动,获得劳动报酬和其他收益,既可以保障合理的生活水平,实现自身价值,也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意义)
【重点知识】受教育权 内容 公民有按照其能力平等地从国家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并获得相应物质保障的权利。 意义 教育为个人人生幸福奠定基础,为人类文明传递薪火,成就民族和国家的未来 措施 国家实行义务教育制度,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国家制定资助政策,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重点知识】文化权利 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措施 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
第四目· 其他基本权利 展示第四目的标题:其他基本权利
【重点知识】平等权 所有公民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展示图片:不同民族的人、不同性别的人、不同职业的人、不同财富的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
【重点知识】宗教信仰自由 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宪法》第36条 拓展知识: 我国合法的宗教主要包括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
【重点知识】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特定人群的权利受到宪法和法律的特殊保障 展示图片:
展示本课的知识小结:
随堂
练习 (广东2022中考真题) 题图体现了法律保障公民的( B ) A.平等权 B.隐私权 C.监督权 D.名誉权 (广东2020中考真题) 梅梅去一家超市购物,结账后通过安检门时,报警装置鸣叫不停。超市保安立即将她带到旁边的安保室,强迫其脱下外套接受检查。保安的行为侵犯了梅梅的( C ) A.财产所有权 B.肖像权 C.人身自由权 D.健康权 (广东2019中考真题) 刘永坦院带领团队经过800多个日夜数千次实验,为我国新体制雷达研制作出了开创性贡献。2019年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为他颁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说明( A ) A.国家肯定科研人员的辛勤劳动 B.科学家对科技发展贡献最大 C.从事科学研究是公民法定义务 D.科学家荣誉权受法律的特殊保护 (广东2019中考真题) 某店主把每天的第一笔收入放进爱心箱,两年来已捐助7000多元。这是对自己财产的( D ) A.占有 B.使用 C.收益 D.处分 (广东2019中考真题) 2019年初,上海五位中学生撰写了《关于进一步整治老年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的建议》,经由全国政协委员提交给全国“两会”。他们是在( A ) A.行使公民政治权利 B.保障两会科学决策 C.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D.健全监督制约机制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