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上海市2023年中考备考化学一轮复习 3.2 溶液 练习题一、单选题1.(2022·上海·统考中考真题)加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A.氧化铜 B.铁粉 C.氢氧化铁 D.硝酸钾2.(2022·上海长宁·统考二模)属于悬浊液的是A.自来水 B.纯净水 C.粗盐水 D.矿泉水3.(2022·上海·九年级专题练习)发生结晶现象的溶液,一定是A.浓溶液 B.稀溶液 C.饱和溶液 D.不饱和溶液4.(2022·上海嘉定·统考二模)关于如图所示过氧化氢溶液说法错误的是( )A.500g溶液中含溶质30g B.500mL溶液的质量为550gC.500mL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3:7 D.取出 50mL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仍为5.(2022秋·上海青浦·九年级校考期末)将 8 克固体粉末进行如下实验:对于该实验的过程及结果判断正确的是A.原固体是纯净物 B.溶液 I 一定是某种物质的饱和溶液C.剩余的 2g 固体一定是纯净物 D.溶液 II 一定是不饱和溶液6.(2022秋·上海徐汇·九年级校联考期末)一定能增大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度的操作是A.边升温边加压 B.边降温边加压C.边升温边减压 D.边降温边减压7.(2022·上海黄浦·统考二模)60℃和2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分别为55.2 g/100 g水、37.2 g/100 g水。对60℃时,含有120 g水的氯化铵溶液进行如下图所示操作,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溶液①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溶液②B.溶液②为60℃时,氯化铵的不饱和溶液C.溶液④中含氯化铵19.2 gD.若溶液①蒸发25 g水,仍无氯化铵析出8.(2022·上海浦东新·统考模拟预测)配制 100g10%NaOH 溶液的实验中,会造成 NaOH 溶质质量分数偏高的是A.取用的 NaOH 固体已部分吸水 B.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C.用于配制溶液的烧杯中有水残留 D.溶解搅拌时有液滴溅出二、多选题9.(2022·上海徐汇·统考二模)有三种常见的消毒剂:3%双氧水、碘酒、消毒酒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三种消毒剂的溶剂相同 B.碘酒的溶质是单质C.碘酒和消毒酒精中含有机物 D.三种消毒剂都是化合物10.(2022·上海崇明·统考二模)有关水与硝酸钾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电解水时,连接正极一段产生的是氧气 B.水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C.硝酸钾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少量氯化钾 D.硝酸钾溶液均一、稳定、透明11.(2022·上海长宁·统考二模)1956年中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说法正确的是A.晶体都带有结晶水B.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C.形成晶体的过程称为蒸发D.从不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一般需要消耗能量12.(2022·上海·统考中考真题)5%的葡萄糖溶液可用于补充人体所需能量,“5%”表示A.葡萄糖的质量分数 B.每100g溶液中含5g葡萄糖C.葡萄糖的溶解度为5g/100g水 D.葡萄糖与水的质量比为5:10013.(2022·上海徐汇·统考模拟预测)恒温条件下,在KNO3溶液稀释的过程中,下列量保持不变的是A.KNO3的溶解度 B.KNO3的质量分数C.溶液中KNO3的质量 D.KNO3溶液的质量三、填空题14.(2022·上海·九年级专题练习)溶液是生产生活中常用的物质。温度(℃) 20 30 40 60 80 100溶解度(g/100g水) 氯化钠 36.0 36.3 36.6 37.3 38.4 39.8硝酸钾 31.6 45.8 63.9 110 169 246(1)为配制100g、15%的氯化钠溶液,需称取氯化钠_______g。(2)20℃时,分别配制等质量的氯化钠、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所需水量较多的物质是_____。(3)60℃时,50g饱和硝酸钾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_______。(4)某固体混合物含244gKNO3、36.3gNaCl。为得到尽可能多且纯度较高的硝酸钾,设计如下实验:在该固体中加入100g水,加热至100℃,固体全部溶解后,再_______。(请将操作步骤补充完整)15.(2022·上海宝山·上海交大附中统考一模)海水中含有多种物质,某地海水中主要物顶含量如表1,表2为相关物质溶解度。表1某地海水中主要物质含量物质 每100g海水所含质量水 96.5氯化钠 2.7硫酸钠 0.2… …表2温度(℃) 20 100氯化钠溶解度(g/100g水) 36.0 39.8硫酸钠溶解度(g/100g水) 20.2 42.5(1)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______硫酸钠的溶解度(填“>”“=”或“<”);(2)100℃时,硫酸钠的溶解度为______g/100g水;(3)晒干100g上述海水,所得固体中氯化钠的质量为______g,某化学兴趣小组欲从所得固体中提纯氯化钠,进行如下操作。(4)步骤1的名称为______;(5)如图表示步骤3过程中蒸发时间和析出固体的关系,由此可知,步骤2蒸发后所得氯化钠溶液是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6)为了得到尽可能多的纯净的氯化钠,理论上蒸发掉的水的质量约为______g(结果保留一位小数)。16.(2022·上海嘉定·统考一模)水是最常见的溶剂,也是生命的源泉。(1)自来水厂生产过程中常用到液氯,其作用是_________。(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内放少量水的目的是_________。(3)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温度和压强有关。室温下,打开可乐瓶盖后有气泡冒出,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_________。(4)向20°C时100g水中加入20g硝酸钾进行下列实验(如图1),a-e表示所得溶液编号;其溶解度曲线如图2。1. 2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_________,c是硝酸钾的_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其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_g。II. 图1中的实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有________(填溶液编号)。III. 除去KNO3固体中混有的少量NaCl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原因是_________。17.(2022·上海金山·统考二模)下表是硝酸钾和氯化钠的部分溶解度数据,回答下列问题。温度(℃) 0 20 40 60 80溶解度(g/100g水) 氯化钠 35.7 36.0 36.6 37.3 38.4硝酸钾 13.3 31.6 63.9 110.0 169.0(1)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______。该温度下,20 g氯化钠放入50 g水中,形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精确到0.1%)。(2)若硝酸钾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提纯硝酸钾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_。(3)根据上表数据分析NaCl与KNO3的溶解度相等的温度范围为______。(4)20℃时,在100 g水中溶解NaCl和KNO3,进行以下实验:Ⅰ、固体a为______g,溶液c所含溶质为______(填化学式)。Ⅱ、溶液c和溶液d中硝酸钾的质量是否相等,并说明理由______。18.(2022·上海静安·校考二模)如图是NaCl、KNO3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1)20℃时,KNO3的溶解度为_______g/100g水,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钠,为提纯混合溶液中的硝酸钾,进行如图实验,经操作I后,溶液为热饱和溶液,操作Ⅱ的名称为______。(2)20℃时,分别将m克NaCl、KNO3固体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加热到60℃时现象如图(不考虑水分蒸发)。请根据图回答:甲烧杯中加入的固体是_______(选填“KNO3”或“NaCl”),60℃时,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是_______(填烧杯编号),6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_______(列式即可)。19.(2022·上海宝山·统考二模)以下是NaC1、NH4C1的溶解度表,请根据表格回答问题:温度/℃ 10 20 30 40 50 60溶解度(g/100g水) NaCl 35.8 36.0 36.3 36.6 37.0 37.3NH4Cl 33.5 37.2 41.4 45.8 50.4 55.2(1)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的物质是______。(2)3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______(填“>”、“=”或“<”)氯化铵的溶解度;(3)氯化钠和氯化铵具有相同溶解度的温度范围为______。(4)甲是60℃时含有120g水的NH4C1溶液,经过如下操作后,得到12.8gNH4C1固体。Ⅰ、操作1的名称是______;Ⅱ、丁烧杯中溶液的质量是______g,甲、乙、丙、丁烧杯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______。Ⅲ、对以上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______。a.甲→乙过程中,溶质质量没有改变b.丙→丁过程中,溶质质量减少c.乙→丙过程中,开始析出NH4C1固体的温度在40℃至50℃之间20.(2022·上海杨浦·统考一模)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图一)回答下列问题(1)20℃时,KNO3的溶解度是______。(2)40℃时,将50gKNO3固体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恢复到原温度,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是______。(3)60℃时,向10g水中加入 Xg KNO3固体形成溶液,再降温到20℃,析出固体的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二所示。Ⅰ、X的数值是______。Ⅱ、60℃时形成是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Ⅲ、该溶液降温过程中,在60℃、40℃、20℃时对应的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a、b、c则三者的大小关系是______。Ⅵ、有关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50℃时,溶液为不饱和溶液B.40℃时,10gKNO3饱和溶液中含有31.6gKNO3C.20℃时,若向烧杯中加入100g水,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会变D.溶液从60℃降到20℃析出的固体比在60℃时恒温蒸发90g水析出的固体多Ⅴ、实验结束后,通过降温结晶的方式不能回收到 XgKNO3固体,理由是______。21.(2022·上海松江·统考一模)硝酸钾和氯化钠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温度(℃) 10 20 30 40 60 80 100溶解度 (g/100g 水) 硝酸钾 20.9 31.6 45.8 64 110 169 246氯化钠 35.8 36.0 36.3 36.4 37 38.4 39.8(1)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___________(填“>”、“<”或“=”)氯化钠的溶解度。(2)20℃时,20 克氯化钠固体放入 50 克水中,所得溶液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饱和溶液,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___克。(3)现有硝酸钾和氯化钠的固体混合物 146g,为了提纯其中的硝酸钾。设计如下实验:I.操作A 的名称是___________。II.原混合物中硝酸钾的纯度(质量分数)___________(列式即可)。III.若降温到 10℃,能否得到纯净的硝酸钾?请结合相关数据分析说明。___________22.(2022·上海黄浦·统考一模)水是宝贵的资源。(1)某水样含有泥沙。该水样属于_______(选填“悬浊液”或“乳浊液”)。除去泥沙的操作名称是_______。(2)自来水厂生产过程中,通入氯气的作用是_______。(3)水电解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与水电解器电源正极相连接的电极上产生气体的化学式是_______;得到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2:1,从溶解度角度分析其原因________。23.(2022·上海普陀·统考一模)阅读下列溶解度曲线,并回答有关问题:(1)1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为______。“氢氧化钙的溶解的曲线”未呈现在“a 图”中的原因是______。(2)20℃时,11g 硝酸钾投入到 10g 水中,形成的是______(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随着温度的升高,硝酸钾不断溶解,当温度升高到______℃以上时,固体全部溶解。(3)气体溶解度变化规律是______,若将 CO2通入海水中吸收,应通入______(选填“深”或“浅”)海中。(4)实验室回收的硝酸钾溶液,若要得到硝酸钾固体,操作的方法是______。24.(2022·上海奉贤·统考一模)2020年9月,中国向世界宜布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1)实现“碳中和”,能源转型首当其冲,氢能是绿色能源,光伏发电可为电解水制氢气提供电能,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光伏发电用到的高纯硅可用SiO2制取,SiO2中Si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2)CO2的捕获与封存也是实现膜中和的重要途径,有科学家提出设想:将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液化后压入到冰冷的深海中进行封存,二氧化碳在深海中溶解度比在通常状况下水中的溶解度______(填“大”、“小”或“不变”),原因是______。(3)CO2若合理利用,也是一种重要原料。CO2与H2在催化条件下能反应生成甲醇(CH4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的化学式为______,CH4O由______种不同元素组成,1molCH4O中约含______个碳原子。25.(2022·上海青浦·统考二模)硝酸钾和氯化钠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表:温度(℃) 10 20 30 40 60 80 100溶解度 (g/100g水) 硝酸钾 20.9 31.6 45.8 63.9 110 169 246氯化钠 35.8 36 36.3 36.6 37.3 38.4 39.8(1)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______。(2)60℃时,60克KNO3固体放入50克水中,所得溶液为______(选填“饱和”、“不饱和”或“无法确定”)溶液,该溶液的质量为______g。(3)现有一包含169g硝酸钾和3.6g氯化钠的固体混合物,为了提纯硝酸钾,设计如图实验:Ⅰ、操作1的名称是______。Ⅱ、溶液B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______(选填“>”、“=”、“<”或“无法确定”)溶液A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Ⅲ、请结合数据说明实验中蒸发90g水并降温至20℃的原因:______。26.(2022·上海嘉定·统考模拟预测)R 是氯化铵或硝酸钾中的一种,氯化铵和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图2所示实验。(1)t1℃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_______g/100g水。(2)欲使硝酸钾从其饱和溶液中结晶出来,通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3)甲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4)根据以上信息可推出R 是_______。(5)关于图2中烧杯内的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丙中,只有丙中上层清液是饱和溶液B.甲和乙的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C.使丙中的固体溶解,可采用加水或升温的方法四、简答题(共0分)27.(2022·上海浦东新·统考二模)下图是 NH4Cl、NaCl、NaHCO3(碳酸氢钠)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60℃时,NH4Cl 的溶解度是______g/100g 水;(2)能将接近饱和的 NaHCO3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一种方法是______;(3)60℃的饱和 NH4Cl 溶液中含有少量的 NaCl,提纯 NH4Cl 的方法是______;(4)20℃时,将 NH3、CO2通入饱和 NaCl 溶液中,可生成 NaHCO3和 NH4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Ⅰ、以上过程中,操作 a 是______,产物中可作氮肥的是______;Ⅱ、经测定,以上反应中,参加反应的 NaCl 的物质的量为 1mol,20℃的固液混合物中,NaHCO3固体首先析出,而 NH4Cl 固体不析出,请结合相关数据分析说明______ 。28.(2022·上海普陀·统考二模)根据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1)溶解度的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__。(2)20℃时,将24gKNO3加到8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____g。为了进一步提高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3)60℃时,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饱和溶液降温到20℃,析出固体最多的是____________。(4)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氢氧化钙,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变化如图所示,为了分离硝酸钾两位同学设计了以下两种方法:Ⅰ、溶解、加热浓缩、降温结晶、过滤,得硝酸钾固体Ⅱ、溶解、加热至沸腾、趁热过滤、蒸发滤液,得硝酸钾固体你认为方法______________(选填“Ⅰ”或“Ⅱ”)得到的硝酸钾纯度更高,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5)上述过滤所得的硝酸钾表面附着有可溶性杂质,可用_______________洗涤,达到既不损耗硝酸钾又能洗去杂质的目的。29.(2022·上海浦东新·统考二模)下表是KNO3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温度/℃ 0 20 40 60 80溶解度(g/100gH2O) 13.3 31.6 63.9 110 169(1)20℃时,KNO3的溶解度是___________。(2)将一定量的KNO3晶体加入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缓缓升温、充分溶解,不同温度下烧杯中溶液质量如图所示。Ⅰ.a、b、c、d四点对应的溶液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___(选填字母)。Ⅱ.b点对应的溶液质量为___________g。Ⅲ.d点对应的溶液,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滤、洗涤、干燥等操作,可以重新得到KNO3晶体。五、流程题(共0分)30.(2022·上海徐汇·统考二模)苦卤主要含有水、氯化钠和硫酸镁,某化工厂欲用苦卤为原料制备硫酸镁。(1)查阅资料,不同温度下氯化钠、硫酸镁、七水合硫酸镁的溶解度(见表1)和溶解度曲线(见图1)。温度 20℃ 50℃ 70℃溶解度(g/100g水) 氯化钠 36 37 37.8硫酸镁 33.5 49 37.8七水合硫酸镁 106 207 253表1①硫酸镁的溶解度曲线是______(请字母编号)。②50℃的饱和氯化钠溶液质量分数为______。(2)该化工厂根据20℃时原料苦卤的成分(见表2),设计了两套生产硫酸镁的方案。资料:硫酸镁从溶液中析出时会带有结晶水形成七水合硫酸镁晶体,200℃烘干能使其完全失去结晶水。水 氯化钠 硫酸镁100g 36g 24g表2方案一:方案二:①操作X、操作Y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②方案中有酸和碱发生的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③方案二中若要使160g苦卤完全沉淀出Mg(OH)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至少要加多少摩尔NaOH?______。④若两套方案使用相同质量的苦卤进行生产,请比较产品中硫酸镁的质量:m(方案一)______m(方案二)。(填“<”、“>”或“=”)⑤请从产品纯度角度分析、比较两套方案______。六、计算题(共0分)31.(2022·上海长宁·统考一模)实验室常用 3%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备氧气。(1)欲配置 100g 3%的过氧化氢溶液,需取用 10%的过氧化氢溶液____________mL。(2)含 0.04mol 溶质的过氧化氢溶液完全反应,能产生多少克的氧气___________ (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3)反应结束后,发生装置内剩余气体的主要成分为氧气,请设计实验方案,收集该剩余气体______________。七、综合应用题(共0分)32.(2022·上海徐汇·统考模拟预测)请根据NaC1和Na2CO3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回答下列问题。温度(℃) 0 10 20 30 40溶解度(g/100g水) NaCl 35.7 35.8 36 36.3 36.6Na2CO3 7 12.5 21.5 39.7 49(1)20℃时NaC1的溶解度为_____g/100g水。Na2CO3属于_______。(选填“酸”、“碱”、“盐”或“氧化物”)。(2)烧杯a中加入10gNaC1、5gNa2CO3和85g水,保持溶液温度为40℃,充分搅拌后,固体完全溶解,后续操作如下图所示。①烧杯a的溶液中Na2CO3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②烧杯b中析出NaCl固体的质量为_______g。③烧杯_______(填烧杯的编号)中的溶液是NaCl的饱和溶液。(3)从烧杯b中分离出的NaCl固体和烧杯c中分离出的Na2CO3固体都不纯,用这两种固体继续实验。①实验一:用烧杯b中的固体提纯NaCl取烧杯b中分离出的固体,加适量水溶解后,滴加稍过量的盐酸,再通过_______(填操作名称),可以获得纯净的NaCl。②实验二:测定烧杯c固体中NaCl的含量称取1g烧杯c中分离出的固体,先加入过量的硝酸,再加入过量的AgNO3溶液,生成0.1435g沉淀,该沉淀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mol。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原固体中NaCl的质量分数为多少?_______。③实验二中硝酸不能替换为盐酸的理由是_______。33.(2022·上海宝山·统考模拟预测)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示回答问题:(1)P点表示的意义_______;(2)图中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与气体相似的是_______;(3)甲溶液中含有少量乙,分离提纯甲的方法是_______;(4)将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对所得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降温后都是饱和溶液 B.降温后溶剂质量:甲<乙C.降温后溶质质量:甲<乙 D.降温后溶质质量分数:甲>乙(5)某同学用甲物质进行以下实验:实验过程中,II、III、IV对应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向II对应的溶液中再加入20g甲固体的过程中,发现固体全部溶解,一段时间后又有部分固体析出,“全部溶解”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参考答案:1.D【详解】A.氧化铜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的是悬浊液,故不符合题意;B.铁粉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的是悬浊液,故不符合题意;C.氢氧化铁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的是悬浊液,故不符合题意;D.硝酸钾易溶于水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符合题意,故选:D。2.C【分析】悬浊液是难溶性固体与液体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乳浊液是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而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溶液是可溶性固体和液体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详解】A、自来水是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等溶于水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B、纯净水中只含有一种物质水,属于纯净物,故选项错误;C、粗盐中含有难溶于水的杂质,可以形成悬浊液,故选项正确;D、矿泉水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故选:C。3.C【详解】固体溶质从其饱和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是结晶,所以发生结晶现象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故选C。4.A【详解】A.500g溶液中含溶质的质量为:500g×30%=150g,故错误;B.500mL溶液的质量为500mL×1.1g/mL=550g,故正确;C.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0%,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溶剂的质量之比为:30%:70%=3:7,故正确;D.溶液具有均一性,所以取出50mL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仍为30%,故正确。故选A。5.B【详解】A、将8克固体粉末投入1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过滤,得到4克固体,说明10克水中最多溶解4g可溶性物质,再将这4克固体投入1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过滤,得到2克固体,说明有2g固体物质不溶于水,即原物质是混合物,选项A错误;B、溶液 I 中还有4g固体没有溶解,这4g固体加入10g水又能溶解2g固体,说明溶液I 一定是某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选项B正确;C、剩余的 2g 固体是不溶性物质,但不一定是纯净物,选项C错误;D、溶液 II 中还有2g固体未溶解,溶液可能是这未溶解的物质的饱和溶液,所以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选项D错误。故选:B。6.B【详解】A、对气体来说压强越大溶解度越大,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故选项操作不正确;B、加压会使二氧化碳溶解度增大,降温也会使其溶解度增大,故选项操作正确;C、升温和减压都会使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变小,故选项操作不正确;D、降温会使其溶解度增大,减压会使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变小,故选项操作不正确。故选B。7.A【详解】A、由图可知溶液①恒温蒸发20g水后仍没有溶质析出,说明溶液①和溶液②中溶质质量相等,但因为溶剂减少,故溶液①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溶液②,说法正确;B、溶液②降温至20℃析出18g氯化铵,说明溶液③为饱和溶液,其中含有水100g,因2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37.2g,故其中含有溶质氯化铵为37.2g,则溶液②中含有溶质质量为37.2g+18g=55.2g,溶液②中水为100g,因6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55.2g,则溶液②为60℃时,氯化铵的饱和溶液,说法不正确;C、溶液②降温至20℃析出18g氯化铵,说明溶液③为饱和溶液,溶液中含有水分100g,因2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37.2g,故其中含有溶质氯化铵为37.2g,因溶液③过滤后得到溶液④,故溶液④中含有溶质氯化铵为37.2g,说法不正确;D、溶液①中含有水分120g,溶液①中含有溶质氯化铵为55.2g,6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55.2g,蒸发25 g水,则溶剂为95g,则在该温度下,95g水不能完全溶解55.2g氯化铵,故会析出晶体,说法不正确。故选A。8.B【分析】溶质质量分数变大,则可能是溶质质量偏大或溶剂质量偏小,可以分析出可能造成这两个方面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详解】A.取用的 NaOH 固体已部分吸水造成所取溶质偏少,溶剂偏多,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B.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C.用于配制溶液的烧杯中有水残留,会因溶剂偏多而造成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D.溶解搅拌时有液滴溅出对溶质的质量分数没有影响。故选B。9.BC【详解】A、3%双氧水、消毒酒精溶剂是水,碘酒溶剂是酒精,错误。B、碘酒的溶质是碘,属于单质,正确。C、碘酒和消毒酒精中含酒精,酒精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正确。D、三种消毒剂都是混合物,错误。故选:BC。10.AD【详解】A、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是的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此选项正确;B、水由水分子构成,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一个水分子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此选项不正确;C、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还能溶解其它溶质,因此硝酸钾饱和溶液能再溶解少量氯化钾,此选项不正确;D、硝酸钾溶液是由硝酸钾和水混合而成的均一、稳定、透明的混合物,此选项正确。故选AD。11.BD【详解】A、晶体不一定都带有结晶水,如明矾为五水硫酸铜,带有结晶水;氯化钠晶体,不带结晶水,故A错误;B、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故B正确;C、形成晶体的过程称为结晶,故C错误;D、从不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一般需要蒸发溶剂或降低温度,一般需要消耗能量,故D正确;故选BD。12.AB【分析】5%的葡萄糖溶液,其含义是每100份质量的葡萄糖溶液中含有5份质量的葡萄糖,即溶液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之比是5:100-1:20,或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比为5:95-1:19,或溶剂和溶液的质量之比为95:100=19:20。【详解】A、葡萄糖的质量分数为5%,故说法正确,B、每100g葡萄糖溶液中含5g葡萄糖,故说法正确;C、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的葡萄糖的质量,100g水中溶解5g,溶液不一定饱和,故说法错误,D、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5g:95g=1:19,故说法错误。故选AB。13.AC【详解】A、恒温条件下,在KNO3溶液稀释的过程中,但由于温度不变,故硝酸钾的溶解度不会改变,符合题意;B、恒温条件下,在KNO3溶液稀释的过程中,溶剂的质量变大,故KNO3溶液的质量增加,KNO3的质量分数减小,不符合题意;C、在KNO3溶液稀释的过程中,溶质质量不变,故溶液中KNO3的质量不变,符合题意;D、恒温条件下,在KNO3溶液稀释的过程中,溶剂的质量变大,故KNO3溶液的质量增加,不符合题意;故选AC。14.(1)15(2)硝酸钾(3)11:10(4)将溶液降温至20℃,过滤【详解】(1)配制100g、15%的氯化钠溶液,需称取氯化钠的质量为:100g×15%=15g。(2)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则分别配制等质量的氯化钠、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所需水量较多的物质是硝酸钾。(3)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因为溶液具有均一性,则50g饱和硝酸钾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10g:100g=11:10。(4)10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9.8g,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46g,向含244gKNO3、36.3gNaCl固体混合物中,加入100g水,加热至100℃,氯化钠全部溶解,硝酸钾全部溶解,然后将混合溶液降温至20℃,此时溶液中析出硝酸钾晶体的质量为:244g-31.6g=212.4g,析出氯化钠晶体的质量为:36.3g-36.0g=0.3g,再过滤,即可得到纯度较高的硝酸钾晶体,上述步骤可简述为:将溶液降温至20℃,过滤。15.(1)>(2)42.5(3)2.7(4)溶解(5)不饱和(6)89.0【详解】(1)根据表2可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硫酸钠的溶解度;(2)根据表2可知,100℃时,硫酸钠的溶解度为42.5g/100g;(3)根据表1可知,100g海水中含有2.7g氯化钠,因此晒干100g上述海水,所得固体中氮化钠的质量为2.7g;(4)根根据图示可知,步骤一为溶解过程;(5)根据步骤3过程中蒸发时间和析出固体的关系可知,蒸发开始时没有固体析出,说明步骤2中所得氯化钠溶液是不饱和溶液;(6)需要提纯的固体混合物中含有2.7g氯化钠和0.2g硫酸钠,水的质量为90g,在20℃恒温蒸发水分时,硫酸钠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钠,为了得到尽可能多的纯净的氯化钠,当水分蒸发至硫酸钠达到饱和状态时,停止蒸发操作,0.2g硫酸钠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所需要的的水的质量为:,因此理论上蒸发掉的水的质量约为:90g-1.0g=89.0g。16.(1)杀菌消毒(2)防止高温熔化物溅落,使集气瓶底炸裂(3)减小(4) 31.6g 不饱和 150 b和e 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变化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解析】(1)自来水厂生产过程中常用到液氯,其作用是杀菌消毒。(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生成物的温度很高,直接与瓶底接触,会使集气瓶底因局部骤热而炸裂,所以集气瓶内放少量水的目的是防止高温熔化物溅落,使集气瓶底炸裂。(3)室温下,打开可乐瓶盖后有气泡冒出,说明气压减小后有气体从水中逸出,从而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4)I、由溶解度曲线图可以看出,2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c溶液的温度为50°C,此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85.5g,即在50°C时,100g水溶解85.5g硝酸钾达到饱和状态,由图1可以得出,c溶液是在50°C时,100g水中加入了50g硝酸钾,所以c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此时的溶液质量为:。II、a、b溶液温度为20°C,加入的硝酸钾分别为20g、50g,溶剂都是100g,而2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所以a溶液中溶质为20g,溶剂为100g;b溶液中的溶质为31.6g,溶剂为100g;c溶液中的溶质为50g,溶剂为100g;d溶液中的溶质为80g,溶剂为100g;将d溶液降温到20°C后得到的e溶液中溶质质量为31.6g,溶剂为100g,所以图1中的实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有:be。III、 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变化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所以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除去硝酸钾中少量的氯化钠。17.(1) 36.0g 26.5%(2)降温结晶(3)20℃(4) 114 NaCl、KNO3 相等,根据溶解度数据,整个过程硝酸钾在溶液中始终没有达到饱和状态【分析】根据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的相关知识分析。(1)由表中数据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即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g氯化钠,则50g水中最多能溶解18.0g氯化钠,该温度下,把20 g氯化钠放入50 g水中,能形成氯化钠的过饱和溶液,有2g氯化钠未溶解,所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20.0g-2g=18g,溶液的质量是18g+50g=68g,形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故填:36.0g;26.5%。(2)由表中数据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所以硝酸钾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提纯硝酸钾可采取的方法是降温结晶,故填:降温结晶。(3)由表中溶解度数据知,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从20℃到40℃,氯化钠的溶解度由36g增大到36.6g,硝酸钾的溶解度由31.6g增大到63.9g,因此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的温度范围为20℃(4)Ⅰ、由表中溶解度数据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硝酸钾的溶解度由31.6g,在100 g水中加入150gNaCl和15gKNO3,则15gKNO3全部溶解未达到饱和,NaCl只溶解了36g,未溶解的NaCl的质量为,过滤后固体a为未溶解的NaCl,溶液c所含溶质为NaCl、KNO3,故填:114;NaCl、KNO3。Ⅱ、由表中溶解度数据知,80℃时,KNO3的溶解度为169g,则80℃时,10g水中最多溶解16.9gKNO3;溶液c保持80℃不变蒸发90g水,此时溶液中有10g水,溶液仍是KNO3的不饱和溶液,所以溶液c和溶液d中硝酸钾的质量相等,故填:相等,根据溶解度数据,整个过程硝酸钾在溶液中始终没有达到饱和状态。【点睛】本题考查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的相关知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溶质质量分数都是中考的考点。18.(1) 31.6 降温结晶(2) KNO3 甲、乙 【解析】(1)由图可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100g水;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故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钠,可采取降温结晶的方法,故经操作I后,溶液为热饱和溶液,操作Ⅱ的名称为降温结晶;(2)20℃时,分别将m克NaCl、KNO3固体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甲中固体部分溶解,乙中固体全部溶解,20℃时,溶解度:氯化钠大于硝酸钾,故甲烧杯中加入的固体是:KNO3;20℃时,甲中固体部分溶解,甲是饱和溶液,乙全部溶解,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甲是硝酸钾乙是氯化钠,升温后,两者溶解度都增加,固体全部溶解,因为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远大于20℃和6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则甲在60℃时一定是不饱和的,20℃时,乙中固体全部溶解,可能恰好饱和,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升温后,溶解度增加,则乙也一定是不饱和溶液,故60℃时,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是甲和乙;6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19.(1)氯化钠##NaCl(2)<(3)10~20℃(4) 过滤 137.2 甲、乙##乙、甲 ac##ca【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温度改变后,溶液中各种成分的变化程度。(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的物质是氯化钠。(2)3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3g,氯化铵的溶解度为41.4g,因此3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氯化铵的溶解度。(3)通过分析溶解度表中氯化钠和氯化铵的溶解度可知,在10~20℃之间氯化钠溶解度在35.8g-36.0g,氯化铵溶解度在33.5g-37.2g,二者在该温度间会具有相同溶解度。(4)Ⅰ、过滤可以将不溶性固体从溶液中分离出来,所以操作1的名称是过滤;Ⅱ、20℃,氯化铵的溶解度是37.2g,丙溶液中含有100g溶剂,溶液温度是20℃,甲溶液从60℃蒸发20g水,降温到20℃,析出晶体质量12.8g,所以丁烧杯中为氯化铵的饱和溶液,质量是100g +37.2g =137.2g;甲溶液从60℃蒸发20g水形成乙溶液,乙溶液降温到20℃形成丙的饱和溶液,且析出晶体质量12.8g,析出晶体后丁溶液为饱和溶液,故乙溶液中溶质质量为:12.8g+37.2g=50g , 60℃时乙溶解度为55.2g,因此乙为不饱和溶液,甲溶液从60℃蒸发20g水形成乙溶液,因此甲溶液也是不饱和溶液,故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甲、乙;Ⅲ、a、甲→乙过程中,没有晶体析出,所以溶质质量没有改变,故正确;b、丙→丁过程中有晶体析出,析出晶体后仍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因此溶质质量不变,故错误;c、通过计算可知,甲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50g,所以乙→丙过程中,开始析出NH4Cl固体的温度在40℃至50℃之间,故正确。故填ac。20.(1)31.6g(2)1:2(3) 35.46 饱和 a>b>c C 实验结束后水中还溶解有KNO3【解析】(1)由图一可知,20℃时,KNO3的溶解度是31.6g;(2)40℃时,KNO3的溶解度为63.9g,即4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63.9g的KNO3,将50gKNO3固体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恢复到原温度,所得溶液中溶质为50g,溶剂为100g,故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是50g:100g=1:2;(3)Ⅰ、分析图二可知,60℃时,向10g水中加入 Xg KNO3固体形成溶液,再降温到20℃,析出固体的质量为32.3g,20℃KNO3的溶解度为31.6g,即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1.6g的KNO3,20℃时有固体析出,则此时10g水中溶解了3.16g的KNO3,故开始加入KNO3的质量为3.16g+32.3g=35.46g,X=35.46;Ⅱ、60℃时,KNO3的溶解度为110g,即6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110g的KNO3,60℃时10g水中最多能溶解11g的KNO3,将35.46gKNO3固体加入到10g水中,有固体剩余,故60℃时形成是KNO3的饱和溶液;Ⅲ、通过分析可知,该溶液降温过程中,在60℃、40℃、20℃时对应的溶液均为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成正比,故60℃、40℃、20℃时对应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a>b>c;Ⅵ、A.由上述分析可知,50℃时,溶液为饱和溶液;B.40℃时,10gKNO3饱和溶液中含有KNO3的质量=;C.20℃时,溶液为饱和状态,若再向烧杯中加入100g水,也只能再溶解31.6g的KNO3,溶液仍然饱和,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会改变;D.没有溶液质量,无法比较溶液从60℃降到20℃析出的固体与在60℃时恒温蒸发90g水析出固体的多少;故选C。Ⅴ、实验结束后,通过降温结晶的方式可以回收一部分KNO3固体,但不能回收到 XgKNO3固体,因为降温后水中仍然溶解有KNO3。21.(1)<(2) 是 68(3) 过滤 ×100% 否,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5.8g,降温至10℃时,溶液中36g氯化钠会有部分氯化钠与硝酸钾一起结晶析出,则得到的硝酸钾晶体中混有氯化钠【解析】(1)由图可知,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9g,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5.8g,则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氯化钠的溶解度,故填<。(2)由图可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则20℃时,20 克氯化钠固体放入 50 克水中,只能够溶解18g氯化钠,所得溶液为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故填是;20℃时,20 克氯化钠固体放入 50 克水中,只能够溶解18g氯化钠,所得溶液的质量=50g+18g=68g,故填68。(3)I.操作A将硝酸钾晶体与溶液进行了分离,能够分离不再溶解的固体与液态的操作是过滤,即操作A的名称是过滤,故填过滤。II. 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溶液降温至20℃时,析出硝酸钾晶体的质量为78.4g,此时溶液为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溶剂水的质量为100g,则溶液中溶解的硝酸钾的质量为31.6g,则原混合物中硝酸钾的质量=78.4g+31.6g,则原混合物中硝酸钾的纯度=×100%,故填×100%。III.原固体中氯化钠的质量=146g 78.4g 31.6g=36g,若降温到 10℃, 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5.8g,则溶液中36g氯化钠会有部分氯化钠与硝酸钾一起结晶析出,则得到的硝酸钾晶体中混有氯化钠,故填否,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5.8g,降温至10℃时,溶液中36g氯化钠会有部分氯化钠与硝酸钾一起结晶析出,则得到的硝酸钾晶体中混有氯化钠。22. 悬浊液 过滤 杀菌消毒 分解反应 O2 相同条件下,H2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O2【详解】(1)水样中含有泥沙,这种液体里悬浮着很多不溶于水的固体小颗粒,使液体呈现浑浊状态,这种液体叫做悬浊液,除去泥沙是除去液体中不溶性的固体物质的操作是过滤;(2)自来水生产过程中通入氯气的作用是杀菌消毒;(3)电解水是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氧气和氢气,反应属于“一变多”,为分解反应,电解水实验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因此正极产生的是氧气,得到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2:1,从溶解度角度分析其原因是:相同条件下,H2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O2。23.(1) 80g 氢氧化钙溶解度较小,用该图不能明确呈现(2) 饱和 60(3) 随压强增加而增大,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深(4)降温结晶【分析】(1)根据a图可看出,1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为80g,结合c图氢氧化钙溶解度,氢氧化钙相对较小,用a图不能明确呈现其变化规律;(2)由a图可看出20℃时,硝酸钾溶解度为30g,即是10g水中最多溶解3g硝酸钾,所以此时形成的溶液是饱和溶液;随着温度升高,固体不断溶解,恰好完全溶解时,溶液刚好达到饱和,溶解度为110g,结合图示60℃时硝酸钾溶解度为110g,所以当温度达到60℃时,硝酸钾完全溶解(忽略水分蒸发);(3)由图b可看出,气体溶解度随压强增大而增大,由图d可看出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二氧化碳通过海水吸收,通入位置越深,温度越低压强越大,所以应通入深海进行吸收;(4)由图a可看出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变化幅度较大,所以回收硝酸钾应用降温结晶法进行回收硝酸钾晶体。【点睛】24.(1) +4##+4价(2) 大 温度越低,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增大(3) H2O 3##三 6.02×1023【详解】(1)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i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 价,根据化学式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则Si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故填:;+4或+4价。(2)将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液化后压入到冰冷的深海中进行封存,二氧化碳在深海中溶解度比在通常状况下水中的溶解度大,因为温度越低,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增大,故填:大;温度越低,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增大。(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碳、氧、氢原子的数目分别是:1、2、6,反应后碳、氧、氢原子的数目也分别是:1、2、6,则一个X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所以X的化学式为H2O;CH4O是由碳、氧、氢3种元素组成;1个CH4O分子中含有1个碳原子,1molCH4O中约含6.02×1023个碳原子,故填:H2O;3或三;6.02×1023。25.(1)36g(2) 饱和 105(3) 过滤 > 根据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20℃时10g水中最多溶解3.6g氯化钠和3.16g硝酸钾,该操作能使硝酸钾尽可能多地析出并保证氯化钠不析出,从而得到纯净的硝酸钾晶体(合理给分)【解析】(1)由溶解度表可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2)60℃时,KNO3的溶解度为110g,60克KNO3固体放入50克水中,只能溶解55g,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该溶液的质量为55g+50g=105g。(3)I、通过过滤可将难溶于水的固体物质与水分离,故操作1的名称是过滤。II、8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69g,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8.4g,则溶液A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1.32%,10g水最多能溶解16.9g的硝酸钾和3.84g的氯化钠,溶液B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11.8%,故溶液B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溶液A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Ⅲ、实验中蒸发90g水并降温至20℃的原因是:根据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20℃时10g水中最多溶解3.6g氯化钠和3.16g硝酸钾,该操作能使硝酸钾尽可能多地析出并保证氯化钠不析出,从而得到纯净的硝酸钾晶体。26.(1)40(2)降温结晶(3)25%(4)硝酸钾##KNO3(5)A【解析】(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1℃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40g;(2)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且随温度升高变化趋势很大,故欲使硝酸钾从其饱和溶液中结晶出来,通常采用的方法是降温结晶;(3)甲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4)根据图示可知,物质R在t1℃时,180g水中完全溶解60gR,升温并蒸发80g水至t2℃时,无晶体析出,在t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0g,而氯化铵的溶解度小于60g,若R为氯化铵,在t2℃时,必然会析出晶体,而烧杯乙中无晶体析出,则R是硝酸钾;(5)A、由于在t1℃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40g,而烧杯甲中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5%,则烧杯甲中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在t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0g,则烧杯乙中溶液恰好为饱和溶液,烧杯丙中有晶体析出,则烧杯丙的上层清液为饱和溶液,所以甲、乙、丙中,有乙溶液和丙中上层清液是饱和溶液,故说法错误;B、甲、乙两个烧杯中溶质质量均为60g,故说法正确;C、物质R是硝酸钾,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为使丙中的固体溶解,可可以通过升温的方法来增大溶解度或加水的方法,故说法正确;故选A。27.(1)55(2)加入碳酸氢钠;降低温度;蒸发溶剂(任写一点)(3)降温结晶(或冷却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4) 过滤 NH4Cl##氯化铵 1mol 氯化钠参加反应生成碳酸氢钠为 84g、氯化铵 53.5g。20℃150g水中最多溶解碳酸氢钠 15g、氯化铵 55.5g。所以碳酸氢钠首先析出,而氯化铵不析出【解析】(1)由曲线可知,60℃时,NH4Cl 的溶解度是55g/100g 水。(2)NaHC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可通过加入碳酸氢钠或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的方法将将接近饱和的 NaHCO3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3)NH4Cl 、 NaCl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NH4Cl 受温度影响较大,NaCl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可以通过降温结晶(或冷却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含有少量的 NaCl的NH4Cl。(4)Ⅰ、操作 a 是将固体和液体分离的操作,故操作a是过滤;由流程可知NH4Cl 中含有氮元素,可用作氮肥。Ⅱ、由可知,1mol 氯化钠参加反应生成碳酸氢钠为 84g、氯化铵 53.5g。由溶解度曲线可知,20 ℃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是10g, 氯化铵的溶解度是37g,所以,20 ℃时150g水中最多溶解碳酸氢钠 ,溶解氯化铵 ,所以碳酸氢钠首先析出,而氯化铵不析出。28.(1)g##克(2) 104 升温加氯化钾(上述得到的是恰好饱和的氯化钾溶液,如果只升温的话质量分数不变)(3)硝酸钾(4) Ⅰ 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下降而下降,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下降而上升,降温结晶后只有硝酸钾会析出,而氢氧化钙不会析出,得到的硝酸钾固体更纯净(5)硝酸钾饱和溶液【解析】(1)固体的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故溶解度的单位是“g”或“克”。(2)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0g,即该温度下100克水能溶解30克硝酸钾,那么80克水能溶解 硝酸钾,所以24克硝酸钾能完全溶解,故所得溶液的质量是24g+80g=104g;因为该溶液是恰好饱和的,所以提高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应升高温度并继续加入硝酸钾。(3)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钾的,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等于氯化钾的,所以由60℃降温到20℃,硝酸钾的溶解度变化大,所以析出固体最多的是硝酸钾。(4)方法Ⅰ得到的硝酸钾纯度更高,因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下降而下降,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下降而上升,降温结晶后只有硝酸钾会析出,而氢氧化钙不会析出,得到的硝酸钾固体更纯净。(5)为了达到既不损耗硝酸钾又能洗去杂质的目的,应用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去洗涤过滤所得的硝酸钾,这样硝酸钾不会溶解,而其他的可溶性杂质可溶解于溶液中而除去。29.(1)31.6g/100gH2O(2) a、b 163.9 加热浓缩 降温结晶【解析】(1)根据表格分析可知,20℃时,KNO3的溶解度是31.6g/100gH2O;(2)Ⅰ、根据如图所示分析,60℃时,c点溶解的溶质质量为208g-100g=108g<110g(60℃时,KNO3的溶解度),所以c、d对应的溶液不是饱和溶液,而a、b对应的溶液是饱和溶液;Ⅱ、40℃时,b点对应的溶液质量为100g+63.9g=163.9gⅢ、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故d点对应的不饱和溶液,经过加热浓缩、降温结晶、过滤、洗涤、干燥等操作,可以重新得到KNO3晶体。30.(1) B 27%(2) 降温结晶 过滤 解:设至少要加xn(MgSO4)=24g÷120g/mol=0.2molx=0.4mol答:至少要加0.4 mol NaOH。 < 方案一中制备70°C的硫酸镁溶液时已经有氯化钠析出,在降温结晶过程中有氯化钠析出,过滤后也没有洗涤,因此产品中混有一定量的氯化钠,纯度不高;方案二中生成氢氧化镁沉淀能与氯化钠溶液完全分离,因此产品纯度较高【解析】(1)①根据表中硫酸镁的溶解度数据,在20℃时,硫酸镁的溶解度为33.5g,在20℃时的三种物质的溶解度中最小,结合不同温度下氯化钠、硫酸镁、七水合硫酸镁的溶解度曲线,可知B为硫酸镁的溶解度曲线;②50℃的饱和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7g,则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2)①方案一中,操作X后为过滤,过滤后得到滤渣,最后得到硫酸镁,根据七水合硫酸镁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变化较大,则操作X为得到七水合硫酸镁固体,应为降温结晶;方案二中,苦卤中加入NaOH溶液后会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操作Y后为洗涤,则操作Y为过滤;②结合两个方案分析,酸和碱发生的反应为方案二中的氢氧化镁和硫酸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Mg(OH)2+H2SO4=MgSO4+2H2O;③见答案;④方案一中,降温结晶时,硫酸镁不能完全析出,方案二中,加入足量NaOH溶液,可以使硫酸镁完全沉淀,则两套方案中产品中硫酸镁的质量:m(方案一)⑤方案一中制备70°C的硫酸镁溶液时已经有氯化钠析出,在降温结晶过程中也会有氯化钠析出,过滤后也没有洗涤,因此产品中混有一定量的氯化钠,纯度不高;方案二中生成氢氧化镁沉淀能与氯化钠溶液完全分离,因此产品纯度较高,合理即可。31.(1)解:设需取用10%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为x100g×3%=10%x,x=30g,即30mL(2)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质量为:0.04mol×34g/mol=1.36g设能产生氧气的质量为yy=0.64g答:能产生氧气的质量为0.64g(3)通过分液漏斗向装置内加水,将氧气排出,然后利用右边装置利用排水法收集【分析】(1)见答案;(2)见答案;(3)氧气不易溶于水,要想收集氧气,可通过分液漏斗向装置内加水,将氧气排出,然后利用右边装置利用排水法收集。32.(1) 36 盐(2) 5% 6.34 bc(3) 蒸发结晶 0.001 5.85%设氯化钠的质量为x解得则原固体中NaCl的质量分数为答:原固体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5.85%. 引入了氯离子,会与硝酸银产生氯化银沉淀,影响数据【解析】(1)由表可知,20℃时NaC1的溶解度为36.6g/100g水;Na2CO3属于盐;(2)①由表可知,4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6g,碳酸钠的溶解度是49g,烧杯a中加入10gNaC1、5gNa2CO3和85g水,氯化钠和碳酸钠均可以全部溶解,即烧杯a的溶液中Na2CO3的质量分数是;②烧杯b中蒸发了75g水,则溶剂水的质量为85g-75g=10g,温度仍旧为40℃,故此时10g水最多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3.66g,10g水最多溶解碳酸钠的质量为4.9g,故析出NaCl固体的质量为10g-3.66g=6.34g;③b中氯化钠析出,为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又将b烧杯降温到0℃,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5.7g,故10g水中最多溶解3.57g氯化钠,而b中氯化钠的质量为3.66g,故此时c也析出氯化钠,也为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故烧杯bc中的溶液是NaCl的饱和溶液;(3)①实验一:用烧杯b中的固体提纯NaCl取烧杯b中分离出的固体,b中分离出的固体为析出的氯化钠和碳酸钠,加适量水溶解后,滴加稍过量的盐酸,盐酸与析出的碳酸钠反应完全,得到氯化钠溶液,再通过蒸发结晶,可以获得纯净的NaCl。②实验二:测定烧杯c固体中NaCl的含量称取1g烧杯c中分离出的固体,先加入过量的硝酸,再加入过量的AgNO3溶液,生成0.1435g沉淀,该沉淀的物质的量为;见答案。③实验二中硝酸不能替换为盐酸的理由是加入盐酸会引入氯离子,影响实验数据。33.(1)t1℃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为50g 。(2)乙(3)降温结晶(4)D(5) Ⅱ、Ⅳ##Ⅳ、Ⅱ 甲固体溶解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使甲的溶解度变大。【解析】(1)根据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可知,P点表示的意义是t1℃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为50g 。(2)根据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可知,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图中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与气体相似的是乙物质。(3)根据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甲溶液中含有少量乙,分离提纯甲的方法是冷却热饱和溶液,即降温结晶法。(4)A、根据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可知,将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甲有晶体析出,仍是饱和溶液,乙溶解度变大,是不饱和溶液。A错。B、由于原甲乙饱和溶液的质量未知,所以无法判断降温后溶剂质量。B错。C、由于原甲乙饱和溶液的质量未知,所以无法判断降温后溶质质量。C错。D、根据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可知,t2℃时,甲的溶解度>乙的溶解度。所以t2℃时,甲的溶质质量分数>乙的溶质质量分数。温度降到t1℃时,尽管甲乙溶解度相等,但是乙变为不饱和溶液,所以降温后溶质质量分数:甲>乙。D正确。综上所述:选择D。(5)根据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可知,t1℃时,甲的溶解度是50g,t2℃时,甲的溶解度是80g,所以t1℃时50g水溶解25g 甲饱和。t2℃时,50g水溶,40g 甲饱和。所以实验过程中,II、III、IV对应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的是II、IV。向II对应的溶液中再加入20g甲固体的过程中,发现固体全部溶解,一段时间后又有部分固体析出,“全部溶解”的原因可能是甲固体溶解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使甲的溶解度变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