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竹石》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竹石》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课的一篇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作者是清代著名文学家、画家郑燮,诗人借物喻人(托物言志),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全诗语言质朴,寓意深刻。古诗文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古诗文的学习,这对他们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学习古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同时能够让学生受到美得熏陶。诗歌教学重视学生的自我感悟,着重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通过资料收集如查字典、上网查找等等形式读懂诗句,理解诗意和体悟诗情。诗歌的韵律美是其一大特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结合朗读,在朗读中学习,边读边想,读中体会,读中感悟。同时体悟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也是一大重点,结合诗人和创作背景,通过对诗歌形象的感知,发掘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等写法,体悟内涵的情感,最后通过拓展研读,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野。六年级的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到极大发展,他们在六年的学习中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能够根据注释图片工具书,自学古诗他们知识面较广,教学内容适当拓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教学目标(三维目标)1.掌握“坚劲”、“任”、“尔”的释义,理解“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等词在文中的意思(本意、引申)。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3.能用自己的话翻译古诗的意思。1.借助注释和资料收集。2.解诗题——看诗人、明背景——知诗意——悟诗情——课堂拓展。了解托物言志的特点,结合作诗人生平,体会诗中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韧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 理解竹子立场坚定、绝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2.教学难点:体会诗中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的思想感情。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诗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华夏文化的结晶,那相信一提到诗歌大家想到的肯定是唐诗宋词元曲,唐诗宋词元曲是可以说是我国诗歌文化发展的三个顶峰,但是并不代表在其他朝代就没有优秀的诗词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著名的清朝古诗《竹石》。(二)解诗题1.看到这个诗题《竹石》,大家首先联想到了什么,通过诗题可以得出那些信息呢?(诗人郑燮,描写对象是竹子、——咏物诗)(三)看作者、明背景1.通过这个标题我们知道这是清代诗人郑燮的一首咏物诗,吟咏的对象就和竹子石头有关。那关于诗人郑燮,大家又了解多少呢,结合这个视频我们来讨论一下,郑燮是谁,他是怎样的,他有哪些成就呢?生1: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又叫郑板桥。生2:扬州八怪之一。生3:清代有名的书画家,诗书画三绝。2.看来大家对郑燮都有一定的了解了,课前预习都完成的很好啊,很不错的学习习惯。☆“扬州八怪”——拓展:扬州八怪(扬州画派)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的总称。 扬州八怪较为公认指金农、郑燮、黄慎、李鳝、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他们的书画风格异于常人,不落俗套,因此称作“八怪”,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愤世嫉俗、了解民间疾苦,他们的画题以花卉为主,也画山水、人物,摆脱了保守派格遵清规戒律的影响,高度发挥了即景抒情的创造意志。☆郑板桥——拓展:”,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他还有一广为人知的名字“郑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朝学者、书画家、。☆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客居扬州期间,以卖画为生;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郑板桥集》等。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读一读)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3、通过对郑燮生平的了解,我们知道郑燮对竹是非常喜爱痴迷的,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竹景优美。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竹石》就是他所作的《竹石》图的题画诗。四、读诗句,解诗意1.现在跟着老师,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古诗,看看郑燮笔下的竹究竟是有怎样的魅力,值得后人称颂。《竹石》((清)郑燮(xiè)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2.刚刚同学们读的读音都很准确,相信大家在课前都有好好预习啊,这个生僻字燮(xiè)字也读正确了,大家做一下笔记,燮在现代汉语中是调和的意思。3.我们都知道古诗文是有韵律节奏的,古诗的节奏停顿划分一般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意的内在关系来划分。哪位同学愿意说一说你划分的节奏呢,按照你的节奏读一读。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4.很好,同学们他划分的正确吗,你们还有其他的划分方式吗?现在大家跟着节奏和配乐再一起读一读这首咏竹诗吧!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停顿。《竹石》(清)郑燮(xiè)(边读PPT展示读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5.刚刚我们已经对《竹石》进行了节奏诵读,可单单会读还不够,还得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赏析语言文字之美,那大家有哪些好方法可以方便古诗内容的学习呢?生1:结合诗人的背景、生平。生2:结合注释,结合图片。6.说的很全面啊,那接下来请大家结合注释,我们一起来理解古诗的现代汉语意思吧。7.首先我们看到前两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1)这里的“咬定”是指—— 比喻根扎得很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2)“立根”是——扎根,生根。(3)原:本来,原本,原来。(4)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弄清了重要字词的意思,那现在那位同学愿意分享一下你的翻译呢?生:紧紧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8.谁紧紧抓住青山?生1:竹子紧紧抓住青山。9.现在跟老师我们一起来说一说这两句话的翻译师生:竹子紧紧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10.再看到后面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注意这里的千和万是具体的数字吗?生1:不是,是虚数词。类似的还有石灰吟中的“千锤万凿”。11.这里的千万都是虚数词,表示打击折磨很多。(1)磨:折磨,挫折,磨炼。(2)击:打击。(3)坚劲:坚强有力。(4)任:任凭,无论,不管。(5)尔:你。12.所以翻译过来的意思是——你来说一下:生1: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13.刚才两位同学分享了他们的翻译,那位同学愿意结合前面的知识,将整首诗翻译出来?生1: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五、悟诗情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郑燮非常欣赏竹子,这是一首赞美竹子的咏物诗,那请再次齐读古诗,读的同时仔细想一想,诗人笔下的竹子是怎样的品格特点,为什么值得郑燮如此的喜爱呢?2.首先我们看到古诗的前两句,从这里你感受到竹子怎样的特点呢 生1:顽强的生命力、立场坚定 .3.你从哪里看出来生命力顽强、立场坚定的呢?结合诗句赏析一下(可以从用词、修辞手法出发)。生1:竹子生长在贫瘠的岩石缝隙中,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任然坚持扎根,咬住青山不放,用两个动词,可以看出它的生命力顽强、立场坚定。4.不错,这里的重点是运用了两个动词,我们都知道竹子是一种植物是不可能会有人的动作的,“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很生动形象,写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突出竹子立场坚定的。5.再看到最后两句,从这两句又能看出哪些竹子的品质呢 生1:顽强不屈、坚韧不拔。6.‘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从这句我们可以看出竹子面临万千磨难打击,面对困难不屈服、不妥协、乐观无畏的品质。7.现在我们知道这首《竹石》赞美的竹子的立场坚定、坚韧顽强的美好品格,那这首诗仅仅是在表达在对竹子的赞美吗,是否蕴含诗人更深刻的感情呢?生1:8.结合郑板桥,不愿与黑暗妥协、同流合污、辞官归隐的经历,从诗中可以看出寄托的是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由此的出我们这首诗的主题:大家跟着老师一起读一读——《竹石》中诗人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借赞美竹子的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表达自己对当时黑暗、污秽的社会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9.让我们再次回到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志向品格,有感情的齐声朗读古诗。(配乐)六、拓展延伸1.竹自古以来就是气节风骨的象征,我们每位同学在生活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考验,但老师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坚定立场、信念,长青竹一般,不屈不挠,奋发向上,关于竹的寓意还有很多,除此之外同学们还知道竹子有哪些品质寓意吗?2.竹因其空心的,寓意谦虚;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历来被文人墨客所称颂,成就了许多诗词名句,你们都知道有哪些呢?老师跟大家分享三首关于竹子的古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这三首诗的作者分别是苏轼、李白和郑燮,关于这三位诗人你们了解多少呢,老师请三位同学带大家认识一下这三位诗人?☆大家拿出阅读单,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一组选择一首你们最喜欢的古诗,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按要求学习古诗,大家一起读一读PPT上的学习要求。☆三首诗歌都表达了对竹子的喜爱赞美之情,但又各有什么不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