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文本解读】词人罢官北归,时近中秋,途径洞庭,写了这首词来描摹洞庭月色,并抒发自己的怀抱。万顷湖面上,作者荡一叶扁舟,扣舷独啸,看起来极为渺小。但是,他“肝肺皆冰雪”的胸怀,与洞庭月下“表里俱澄澈”的气象交融;他包罗天地万象的想象,与浩渺无限的自然融合,超越了世俗的崇辱得失。诵读这首词,想象其中恢宏的意境,体会词人高洁的人格。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 《念奴娇·过洞庭》素养目标1.了解张孝祥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2.赏析词中所描写的洞庭湖恢宏的意境。3.体会词人“肝肺皆冰雪”的胸怀和高洁的人格。4.背诵全诗。目 录知人论世01初读课文02文本研读03拓展阅读04知人论世第一部分了解作者张孝祥,南宋著名词人。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安徽和县人。少年聪颖,读书过目不忘,作文一挥而就。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著有《于湖居士文集》和《于湖词》。词风豪放爽朗,风格颇近苏轼。公元1160年,张孝祥在知静江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的任上,遭谗蒙冤罢官。相关背景公元1166年(宋孝宗乾道二年),张孝祥因受政敌谗害而被免职。他从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即景生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词。解题《念奴娇·过洞庭》①念奴娇:词牌名。②过:经过,途径。③洞庭:洞庭湖。初读课文第二部分1.明确字音琼(qióng) 扁舟(piān) 挹(yì) 斟(zhēn)预习检查2.解释下列词语①琼:美玉。②素月:洁白的月亮。③萧骚:稀疏。④襟袖冷:形容衣衫单薄。⑤沧浪:青苍色的水。⑥挹:舀水。⑦万象:万物。预习检查(二)初读课文。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该诗。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文本研读第三部分【思考1】上片告诉我们,作者到洞庭湖来,心情怎样?用文中的字来概括。明确 悠然问题探究【思考2】“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堪称千古名句,请分析这几句在表达上的妙处。明确 词人巧妙地将月夜洞庭在星月的辉映下,波光粼粼、洁净清朗的景色,与作者澄澈纯净的内心世界有机结合,借景抒情,表现自己“肝胆皆冰雪”的高洁情怀。问题探究【思考3】“表里俱澄澈”即使上阕写景的总结,也与下阕的抒情遥相呼应,请结合全词说说你的理解。明确 “表里俱澄澈”概括了天上银河璀璨,湖面波光粼粼,月华星辉与波光水色,上下通明,浑然一体的景象,是对上阕写景的总结;此外,“表里俱澄澈”与下阕的“肝胆皆冰雪”呼应,表达了自己因谗言而被贬职到岭南的那段时间里,虽遭困境,但依然保持高洁品德,连肝胆都如冰雪般晶莹,胸怀坦荡,光明磊落。问题探究【思考4】“妙处难与君说”中“妙处”有怎样的内涵?联系上阕,简要分析。明确 ①景象清疏淡远、湖水澄静宽广;月色皎洁,水天相印。②作者泛舟湖上,内心澄澈,物我合一。问题探究【思考5】“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一句是如何表现豪迈气概的?请简要赏析。明确 ①选取“西江”“北斗”“万象”等宏大的意象,凸显豪放之气。②运用奇特的想象,使诗歌气魄宏大。词人化身为万物之神,把西江水作美酒,把北斗星作酒器,以天下万物为宾客,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超然境界。问题探究【思考6】下阕“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抒发了复杂的情感,试结合全篇加以分析。明确 作者置身水天相连、表里澄澈的洞庭湖上,怡然自得,宠辱偕忘,不知今夕何夕,抒发了超然物外的愉悦之情;“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更显得慷慨激昂,大气磅礴,在总揽天地、驱遣万物中抒发了作者的豪迈进取的情志;但现实的严酷毕竟回避不了,“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表现了作者的失意,但失意不失志,因而仍显沉稳,方寸不乱,“扣舷独啸”抒发了作者的愤激不平之意。问题探究【思考7】结合词作,简要概括词人表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 ①表露出对洞庭景色的喜爱;②表露出自己为官高洁却被谗落职的怨愤;③表露出超然物外、不恋官场的旷达。问题探究【思考8】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请结合本词的上片分析二者景物描写有何不同 明确 范诗“衔远山”等句描写白天洞庭湖的动态之景。“衔远山、吞长江”写出洞庭湖的汹涌奔流;“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写出洞庭湖湖面广阔、水势浩淼的壮观景象。本词上片主要描写月下的洞庭湖静态之景。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辽阔的洞庭湖风平浪静,万顷碧波,如洁白明净的玉界琼田,水天一色。“表里俱澄澈”描绘了天地间空明的坦荡景象。问题探究【思考9】南宋学者魏了翁评价张孝祥的词集时说,词人“有英姿奇气……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点。明确 ①人格高尚,光明磊落,心无纤尘,如月下的大江表里澄澈;②胸坦荡怀,忠肝义胆,如同晶莹的冰雪;③境界高远,气魄豪迈,身处逆境而从容沉稳,身心与博大的宇宙融为一体。问题探究【思考10】联系词中内容,简要分析词人的内心情感。明确 (1)豪迈,从一叶扁舟于万顷湖面可以看出作者的气概。(2)闲适,从所写美景和悠然、妙处等词可以看出。(3)愤慨,作者虽被谗免职,但问心无愧。(4)旷达,与自然交友,万象为宾客,扣舷而歌。问题探究【思考11】张词和《赤壁赋》的以下内容都描写了月下水上的美景,但寄寓的思想情感并不完全相同。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其思想感情的异同。“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苏轼《赤壁赋》)明确 相同:二人均驾一叶扁舟在阔大的水面上畅游,有自由飘逸之感。张孝祥面对美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苏轼面对“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美景有“凌万顷之茫然”之感受,二者均沉醉于自然美景之中。不同点:虽同处于贬谪后,但张词用“表里俱澄澈”“肝肺皆冰雪”“扣舷独笑”表达了对自己冰雪般品格的自信,对小人的不屑;而苏文用“冯虚御风”“羽化登仙”更多地表达了遗世独立、超然物外的思想。问题探究【思考12】阅读与思考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甲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乙 念奴娇·过洞庭问题1:甲乙两首诗都写到洞庭湖的恢弘之气,诗人由此抒发的感情一样吗?请结合诗歌加以简析。明确 不一样。甲诗作者由洞庭湖的壮阔恢宏,联想到自身的病老之悲,进而抒发了对国家安危和时局动荡的忧思,有着心系天下的胸怀。乙诗通过“悠然”“妙处”抒发了诗人愉快的心情,而“肝肺皆冰雪”“稳泛”“独啸”等则彰显了他磊落的襟怀,以及虽受冷落却依然超脱的气度。问题探究这首中秋词是作者泛舟洞庭湖时即景抒怀之作。开篇直说地点与时间,然后写湖面、小舟、月亮、银河。此时作者想起岭南一年的官宦生涯,感到自己无所作为而有所愧疚。而且想到人生苦短不免心酸,不过由于自己坚持正道,又使他稍感安慰。明晰主旨拓展阅读第四部分古典诗文中的“扁舟”意象“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史记》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这里的“扁舟”有隐遁之味,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它随着无数文人跌宕坎坷命运的无限延伸,演化为一种绝处逢生的处世观。在儒家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准则支配下,古代文人或积极入世,或隐身出世。对于潦倒困厄的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拓展阅读“漂泊”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蕴含。古代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天涯漂泊,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扁舟”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诗句,其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出现得最频繁,表现漂泊思乡的意绪也最强烈。他诗中的“扁舟”意象,承载着诗人生活的苦难和不幸,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历尽艰辛的典型写照。“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蕴含是“自由”。庄子说“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的自由。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一意境,表达了他面对被贬谪的处境,渴望摆脱精神苦闷,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张孝祥的《念奴娇 过洞庭》以温和沉浸的心态,表达了与苏轼同样的心境:“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一条小船附着于万顷碧波之上,在碧波中自由自在地轻漾,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自由精神。隐居是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归宿,是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扁舟”意象中既蕴含着他们人生的理想与期冀,也蕴含着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范蠡是古代文人功成身退的典范,但更多人却是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们仕途失意而隐居的一个意象。苏轼被贬黄州,写下“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的诗句,流露出过隐居生活的念头。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表明了他在现实压抑下,欲放浪江湖,过隐逸生活的强烈愿望。在常见的“扁舟”意象中,无论是矢志漂泊,还是追求自由,抑或是失意隐居,无不是中国古代文人心路历程的写照,虽蕴含仕途坎坷失意的无奈与消极,但为后世树立了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光辉典范。(有删改) 素材积累—张孝祥名句1、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2、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3、独立倚危栏,欲向荷花语。无奈荷花不应人,背立啼红雨。4、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5、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6、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7、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结 束《念奴娇·过洞庭》同步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清秀 山清水秀 千金 千斤重担B.衣襟 衣锦还乡 停止 停滞不前C.急风 疾风劲草 风声 谈笑风声D.违犯 违反纪律 申明 郑重声明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A.憧憬(chōnɡ) 鸟瞰(kàn) 吮吸(shǔn) 溘然长逝(hè)B.伉俪(kànɡ) 市侩(kuài) 中肯(zhònɡ) 身体羸弱(léi)C.追溯(sù) 歼灭(qiān) 混淆(xiáo) 朝暾夕月(tūn)D.窸窣(sū) 标识(zhì) 纰漏(pī) 悬崖勒马(lēi)二、古代诗歌阅读(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念奴娇·过洞庭①宋 张孝祥洞庭青草②,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疏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吸西江③,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注)①这首词作于孝宗乾道二年。当时,词人因谗言而被贬职,从广西经洞庭湖北归。②青草:指与洞庭湖相连的青草湖。③西江:长江连通洞庭湖,中上游在洞庭以西,故称西江。3.词的上片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来营造月下洞庭湖广阔清净、上下澄明的美好意境。4.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赏析。(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生查子(宋)张孝祥远山眉黛横,媚柳开青眼。楼阁断霞明,帘幕春寒浅。杯延玉漏迟,烛怕金刀剪。明月忽飞来,花影和帘卷。(注)延:嫌弃。5.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远山眉黛横,媚柳开青眼”两句变代了女主人公的外貌特点,从韦庄的“一双愁黛远山眉,不忍更思惟”可知远山眉往往含有愁情。B.“楼阁断霞明,帘幕春寒浅”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阵阵寒气袭入了女主人公的住处,直接写出了女子独处深闺的无聊和內心的寂寞。C.“明月忽飞来”一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描绘了月亮忽然出现如天外飞来的情景。月亮似乎对人也有情,在女子深居寂寞之际,忽然拨云而出。D.“花影和帘卷”一句描写了女主人公将帘幕和照在帘幕上的花影一同卷起来的情景,通过对动作的描写来表达出女子想要看月的心理。E.从词中写景来看,先是写傍晚时的霞明,然后写深夜时的烛暗,最后写忽然之间的月明。词中人物的心悄也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变化。6.“杯延玉漏迟,烛怕金刀剪”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什么情感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三、情景默写7.《念奴娇·过洞庭》①《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衬托出词人的豪迈气概。②《念奴娇·过洞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明点月华星辉,暗写波光水色,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地,仿佛是一片琉璃世界。③洞庭湖是澄澈的,词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念奴娇·过洞庭》表达物境与词人心境相会,妙处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里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自己的光明磊落、襟怀坦白。⑤《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因夜气清冷,所以觉得头发稀疏,如今被免职了,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但词人的气概却丝毫不减,“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词人不管处境如何,自己心神毫不动摇的气度。四、语言表达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有关问题。(12分)(一)新华网北京3月17日电 据新华社“新华视点”微博报道,春暖花开时节,中原大地充满生机。习近平17日来到他在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联系点——河南兰考县。兰考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工作过的地方。一下车,他就直接来到焦裕禄同志纪念馆。2009年4月,习近平曾来兰考参观焦裕禄事迹展,并种下一棵泡桐。参观过程中,总书记认真听取讲解。在焦裕禄半身铜像、“十条工作方法”电子屏、“干部十不准”图示、办公桌和旧藤椅等展品前,他仔细察看。遇到前来参观学习的河南省中牟县的党员、干部,总书记说:“我们来是同一个目的,我也是来学习的。”总书记说,虽然焦裕禄离开我们50年了,但焦裕禄精神是永恒的。焦裕禄精神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一样,体现了共产党人精神和党的宗旨,要大力弘扬。只要我们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要我们还是共产党,这种精神就要传递下去。党中央号召全党继续学习焦裕禄精神。(二)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习近平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①。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②。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注】①焦裕禄当年为了防风固沙,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提倡种植泡桐。如今,兰考泡桐如海,焦裕禄当年亲手栽下的幼桐已长成合抱大树,人们亲切地叫它“焦桐”。②焦裕禄临终前说:“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党组织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⑴两段文字,所写的共同话题是什么?从体裁和表达方式看,有何不同?(4分)⑵结合两段文字,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评论。(150字左右)(8分)《念奴娇·过洞庭》同步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清秀 山清水秀 千金 千斤重担B.衣襟 衣锦还乡 停止 停滞不前C.急风 疾风劲草 风声 谈笑风声D.违犯 违反纪律 申明 郑重声明【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汉字字形的辨析和修改。对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要辨明其义。考生只有对字的含义有了正确的理解,做到了解形、音、义,才能准确辨别错别字。要学会对字形进行分析、比较。该题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并不难,平时要注意识记和辨析。C项,谈笑风生:有说有笑,兴致高。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风趣,生:生动;风,风趣。所以“谈笑风声”中的“声”错误,应改为“生”。故选C。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A.憧憬(chōnɡ) 鸟瞰(kàn) 吮吸(shǔn) 溘然长逝(hè)B.伉俪(kànɡ) 市侩(kuài) 中肯(zhònɡ) 身体羸弱(léi)C.追溯(sù) 歼灭(qiān) 混淆(xiáo) 朝暾夕月(tūn)D.窸窣(sū) 标识(zhì) 纰漏(pī) 悬崖勒马(lēi)【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汉字字音的辨析和修改。该题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并不难。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高考字音考查的对象主要有多音字、形声字和异形(包括形似)同音(包括近音)字三种,所以,平时复习时要注意识记和辨析以上三种字的读音。A项,“溘”读kè;C项,“歼”读jiān;D项,“勒”读lè。故选B。二、古代诗歌阅读(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念奴娇·过洞庭①宋 张孝祥洞庭青草②,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疏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吸西江③,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注)①这首词作于孝宗乾道二年。当时,词人因谗言而被贬职,从广西经洞庭湖北归。②青草:指与洞庭湖相连的青草湖。③西江:长江连通洞庭湖,中上游在洞庭以西,故称西江。3.词的上片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来营造月下洞庭湖广阔清净、上下澄明的美好意境。4.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赏析。【答案】3.比喻 夸张4.①“孤光自照”,写出了词人不被人理解的孤独。②“肝胆皆冰雪”,用比喻的手法表明自身的清白,表达了自己对高洁品质的坚守。③“短发萧疏襟袖冷”,抒发了词人年华逝去的感叹和仕途失意的落寞、苍凉。④词的后五句,运用想象,通过动作和心理描写抒发了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豁达和豪迈。【分析】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常见的修辞包括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比拟、拟物、夸张等。鉴赏时首先要准确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的具体运用,并指出其作用。上片“玉鉴琼田三万顷”一句中,“玉鉴”就是玉镜;琼是美玉,“琼田”就是玉田。把湖水比作“玉鉴琼田”,运用比喻的手法,形容湖水的平静、明净、光洁。“三万顷”,运用夸张的手法,形容湖面广阔。因此,作者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营造了月下洞庭湖广阔清净、上下澄明的美好意境。4.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赏析诗词情感类的题目,首先要通读诗词,在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可以通过题目、作者、注释、意象特点、抒情的词句、抒情手法等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①“孤光自照”,“孤”,既是孤单,又是孤高。以孤月为伴,引清光相照,表现了既不为人所了解,也无须别人了解的孤高心情。②“肝胆皆冰雪”,冰雪都是洁白晶莹的东西,用来比喻自己襟怀坦白、品质高洁。③“短发萧疏”,形容头发的稀疏短少,借以慨叹年华不在。“襟袖冷”,“冷”字,可指夜晚清冷、身体寒冷,也可以形容词人因谗言而被贬职的心灰意冷。④“尽吸西江③,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三句,词人展开想象,以“西江”为酒,以“北斗”为杯,以“万象”为宾客纵情豪饮,尽显胸怀的广阔与豪放不羁。“扣弦独啸”“不知”通过动作和心理描写更加表明词人沉浸其中不为世事羁绊的豁达心境。(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生查子(宋)张孝祥远山眉黛横,媚柳开青眼。楼阁断霞明,帘幕春寒浅。杯延玉漏迟,烛怕金刀剪。明月忽飞来,花影和帘卷。(注)延:嫌弃。5.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远山眉黛横,媚柳开青眼”两句变代了女主人公的外貌特点,从韦庄的“一双愁黛远山眉,不忍更思惟”可知远山眉往往含有愁情。B.“楼阁断霞明,帘幕春寒浅”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阵阵寒气袭入了女主人公的住处,直接写出了女子独处深闺的无聊和內心的寂寞。C.“明月忽飞来”一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描绘了月亮忽然出现如天外飞来的情景。月亮似乎对人也有情,在女子深居寂寞之际,忽然拨云而出。D.“花影和帘卷”一句描写了女主人公将帘幕和照在帘幕上的花影一同卷起来的情景,通过对动作的描写来表达出女子想要看月的心理。E.从词中写景来看,先是写傍晚时的霞明,然后写深夜时的烛暗,最后写忽然之间的月明。词中人物的心悄也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变化。6.“杯延玉漏迟,烛怕金刀剪”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什么情感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案】5.BC6.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杯延玉漏迟”表面上是写酒杯嫌漏壶漏的慢,实则是将女主人的情感转移到了酒杯上,写女主人嫌时间过得慢,长夜难耐的心情。“烛怕金刀剪”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蜡烛害怕再被剪刀剪的心境,展现了女子一晚上独对孤灯,把烧焦的烛芯剪了又剪,坐待天明的孤独与愁苦。【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B项,应是间接抒情,而非直接抒情。C项中“比喻手法”有误。点睛:诗词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鉴赏诗词的艺术手法,就是把握景、情、意之间的关系。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把握,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手法。鉴赏时不仅要辨识作品运用了哪些技巧,而且要分析、评价作者运用这些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效果。本题重在对情和景的关系(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的考核。三、情景默写7.《念奴娇·过洞庭》①《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衬托出词人的豪迈气概。②《念奴娇·过洞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明点月华星辉,暗写波光水色,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地,仿佛是一片琉璃世界。③洞庭湖是澄澈的,词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念奴娇·过洞庭》表达物境与词人心境相会,妙处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里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自己的光明磊落、襟怀坦白。⑤《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因夜气清冷,所以觉得头发稀疏,如今被免职了,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但词人的气概却丝毫不减,“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词人不管处境如何,自己心神毫不动摇的气度。【答案】①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②素月分辉 明河共影③悠然心会 妙处难与君说④孤光自照 肝肺皆冰雪⑤短发萧骚襟袖冷 稳泛沧浪空阔【详解】本题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的默写。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玉鉴、顷、一叶、悠然、萧骚、襟袖、沧浪。四、语言表达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有关问题。(12分)(一)新华网北京3月17日电 据新华社“新华视点”微博报道,春暖花开时节,中原大地充满生机。习近平17日来到他在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联系点——河南兰考县。兰考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工作过的地方。一下车,他就直接来到焦裕禄同志纪念馆。2009年4月,习近平曾来兰考参观焦裕禄事迹展,并种下一棵泡桐。参观过程中,总书记认真听取讲解。在焦裕禄半身铜像、“十条工作方法”电子屏、“干部十不准”图示、办公桌和旧藤椅等展品前,他仔细察看。遇到前来参观学习的河南省中牟县的党员、干部,总书记说:“我们来是同一个目的,我也是来学习的。”总书记说,虽然焦裕禄离开我们50年了,但焦裕禄精神是永恒的。焦裕禄精神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一样,体现了共产党人精神和党的宗旨,要大力弘扬。只要我们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要我们还是共产党,这种精神就要传递下去。党中央号召全党继续学习焦裕禄精神。(二)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习近平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①。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②。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注】①焦裕禄当年为了防风固沙,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提倡种植泡桐。如今,兰考泡桐如海,焦裕禄当年亲手栽下的幼桐已长成合抱大树,人们亲切地叫它“焦桐”。②焦裕禄临终前说:“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党组织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⑴两段文字,所写的共同话题是什么?从体裁和表达方式看,有何不同?(4分)⑵结合两段文字,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评论。(150字左右)(8分)【答案】【小题1】共同话题是学习焦裕禄。前者为消息,后者为词;前者是实用文体(新闻文体),后者是文学体裁;前者重记叙,后者重抒情(直抒胸臆)。【小题2】一、优秀的民族产生优秀的民族文化,优秀的民族文化培育永恒的民族精神。这种优秀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一经产生与出现,就超越时空,为全人类所吸收,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和精神财富。而同时,世界也会向她送出感激的目光,并报以深情的微笑。无疑,焦裕禄这个人,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民族记忆。焦裕禄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自立、坚忍不拔的精神符号,在人民心中巍然屹立起永恒不倒的民族精神长城。二、习总书记《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的词从艺术特色上讲做到了以情胜、以意胜、以气胜。发自肺腑,饱含深情。是对焦裕禄的深情怀念,默默地表达了对祖国前途、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与忧虑。中国共产党人坦荡无私的家国情怀,赤子之情,可谓跃然纸上。意境开阔,通体透明。立意点全在国家、民族和执政党。作者和盘托出一个共产党人的心境。这样的胸襟与心境足可以温暖人心、温暖社会,引起读者的心灵回响。正气流贯,天地动容。20世纪90年代来追思焦裕禄,体现了习总书记的不同凡响,目光远大,大处着墨,升腾起一种安排山河、指点时令的天地浩然之气。【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按所问内容,依次作答,不要遗漏要点。注意条理性。表达方式即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等,不要和表现手法技巧混为一谈。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2】试题分析:写评论,可以是习近平的角度,可以是焦裕禄的角度,还可以是读者的角度。其他角度,只要言之有理也可。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念奴娇·过洞庭》教案【文本解读】词人罢官北归,时近中秋,途径洞庭,写了这首词来描摹洞庭月色,并抒发自己的怀抱。万顷湖面上,作者荡一叶扁舟,扣舷独啸,看起来极为渺小。但是,他“肝肺皆冰雪”的胸怀,与洞庭月下“表里俱澄澈”的气象交融;他包罗天地万象的想象,与浩渺无限的自然融合,超越了世俗的崇辱得失。诵读这首词,想象其中恢宏的意境,体会词人高洁的人格。【素养目标】1.了解张孝祥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2.赏析词中所描写的洞庭湖恢宏的意境。3.体会词人“肝肺皆冰雪”的胸怀和高洁的人格。4.背诵全诗。【教学重难点】赏析词中所描写的洞庭湖恢宏的意境,体会词人“肝肺皆冰雪”的胸怀和高洁的人格。【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张孝祥,南宋著名词人。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安徽和县人。少年聪颖,读书过目不忘,作文一挥而就。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著有《于湖居士文集》和《于湖词》。词风豪放爽朗,风格颇近苏轼。公元1160年,张孝祥在知静江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的任上,遭谗蒙冤罢官。2.相关背景公元1166年(宋孝宗乾道二年),张孝祥因受政敌谗害而被免职。他从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即景生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词。3.解题①念奴娇:词牌名。②过:经过,途径。③洞庭:洞庭湖。二、初读感悟(一)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琼(qióng) 扁舟(piān) 挹(yì) 斟(zhēn)2.解释下列词语①琼:美玉。②素月:洁白的月亮。③萧骚:稀疏。④襟袖冷:形容衣衫单薄。⑤沧浪:青苍色的水。⑥挹:舀水。⑦万象:万物。(二)诵读感悟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该诗。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三、文本研究【思考1】上片告诉我们,作者到洞庭湖来,心情怎样?用文中的字来概括。明确 悠然【思考2】“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堪称千古名句,请分析这几句在表达上的妙处。明确 词人巧妙地将月夜洞庭在星月的辉映下,波光粼粼、洁净清朗的景色,与作者澄澈纯净的内心世界有机结合,借景抒情,表现自己“肝胆皆冰雪”的高洁情怀。【思考3】“表里俱澄澈”即使上阕写景的总结,也与下阕的抒情遥相呼应,请结合全词说说你的理解。明确 “表里俱澄澈”概括了天上银河璀璨,湖面波光粼粼,月华星辉与波光水色,上下通明,浑然一体的景象,是对上阕写景的总结;此外,“表里俱澄澈”与下阕的“肝胆皆冰雪”呼应,表达了自己因谗言而被贬职到岭南的那段时间里,虽遭困境,但依然保持高洁品德,连肝胆都如冰雪般晶莹,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思考4】“妙处难与君说”中“妙处”有怎样的内涵?联系上阕,简要分析。明确 ①景象清疏淡远、湖水澄静宽广;月色皎洁,水天相印。②作者泛舟湖上,内心澄澈,物我合一。【思考5】“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一句是如何表现豪迈气概的?请简要赏析。明确 ①选取“西江”“北斗”“万象”等宏大的意象,凸显豪放之气。②运用奇特的想象,使诗歌气魄宏大。词人化身为万物之神,把西江水作美酒,把北斗星作酒器,以天下万物为宾客,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超然境界。【思考6】下阕“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抒发了复杂的情感,试结合全篇加以分析。明确 作者置身水天相连、表里澄澈的洞庭湖上,怡然自得,宠辱偕忘,不知今夕何夕,抒发了超然物外的愉悦之情;“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更显得慷慨激昂,大气磅礴,在总揽天地、驱遣万物中抒发了作者的豪迈进取的情志;但现实的严酷毕竟回避不了,“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表现了作者的失意,但失意不失志,因而仍显沉稳,方寸不乱,“扣舷独啸”抒发了作者的愤激不平之意。【思考7】结合词作,简要概括词人表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 ①表露出对洞庭景色的喜爱;②表露出自己为官高洁却被谗落职的怨愤;③表露出超然物外、不恋官场的旷达。【思考8】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请结合本词的上片分析二者景物描写有何不同 明确 范诗“衔远山”等句描写白天洞庭湖的动态之景。“衔远山、吞长江”写出洞庭湖的汹涌奔流;“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写出洞庭湖湖面广阔、水势浩淼的壮观景象。本词上片主要描写月下的洞庭湖静态之景。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辽阔的洞庭湖风平浪静,万顷碧波,如洁白明净的玉界琼田,水天一色。“表里俱澄澈”描绘了天地间空明的坦荡景象。【思考9】南宋学者魏了翁评价张孝祥的词集时说,词人“有英姿奇气……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点。明确 ①人格高尚,光明磊落,心无纤尘,如月下的大江表里澄澈;②胸坦荡怀,忠肝义胆,如同晶莹的冰雪;③境界高远,气魄豪迈,身处逆境而从容沉稳,身心与博大的宇宙融为一体。【思考10】联系词中内容,简要分析词人的内心情感。明确 (1)豪迈,从一叶扁舟于万顷湖面可以看出作者的气概。(2)闲适,从所写美景和悠然、妙处等词可以看出。(3)愤慨,作者虽被谗免职,但问心无愧。(4)旷达,与自然交友,万象为宾客,扣舷而歌。【思考11】张词和《赤壁赋》的以下内容都描写了月下水上的美景,但寄寓的思想情感并不完全相同。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其思想感情的异同。“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苏轼《赤壁赋》)明确 相同:二人均驾一叶扁舟在阔大的水面上畅游,有自由飘逸之感。张孝祥面对美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苏轼面对“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美景有“凌万顷之茫然”之感受,二者均沉醉于自然美景之中。不同点:虽同处于贬谪后,但张词用“表里俱澄澈”“肝肺皆冰雪”“扣舷独笑”表达了对自己冰雪般品格的自信,对小人的不屑;而苏文用“冯虚御风”“羽化登仙”更多地表达了遗世独立、超然物外的思想。【思考12】阅读与思考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甲 登岳阳楼①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乙 念奴娇·过洞庭②张孝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注]①《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712-770)于大历三年(768年)创作一首即景抒情之作。②张孝祥因受政敌谗害而被免职,途经洞庭湖时,即景生情,写下这首《念奴娇·过洞庭》。问题1:甲乙两首诗都写到洞庭湖的恢弘之气,诗人由此抒发的感情一样吗?请结合诗歌加以简析。明确 不一样。甲诗作者由洞庭湖的壮阔恢宏,联想到自身的病老之悲,进而抒发了对国家安危和时局动荡的忧思,有着心系天下的胸怀。乙诗通过“悠然”“妙处”抒发了诗人愉快的心情,而“肝肺皆冰雪”“稳泛”“独啸”等则彰显了他磊落的襟怀,以及虽受冷落却依然超脱的气度。四、明晰主旨这首中秋词是作者泛舟洞庭湖时即景抒怀之作。开篇直说地点与时间,然后写湖面、小舟、月亮、银河。此时作者想起岭南一年的官宦生涯,感到自己无所作为而有所愧疚。而且想到人生苦短不免心酸,不过由于自己坚持正道,又使他稍感安慰。五、拓展阅读古典诗文中的“扁舟”意象“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史记》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这里的“扁舟”有隐遁之味,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它随着无数文人跌宕坎坷命运的无限延伸,演化为一种绝处逢生的处世观。在儒家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准则支配下,古代文人或积极入世,或隐身出世。对于潦倒困厄的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漂泊”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蕴含。古代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天涯漂泊,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扁舟”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诗句,其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出现得最频繁,表现漂泊思乡的意绪也最强烈。他诗中的“扁舟”意象,承载着诗人生活的苦难和不幸,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历尽艰辛的典型写照。“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蕴含是“自由”。庄子说“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的自由。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一意境,表达了他面对被贬谪的处境,渴望摆脱精神苦闷,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张孝祥的《念奴娇 过洞庭》以温和沉浸的心态,表达了与苏轼同样的心境:“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一条小船附着于万顷碧波之上,在碧波中自由自在地轻漾,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自由精神。隐居是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归宿,是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扁舟”意象中既蕴含着他们人生的理想与期冀,也蕴含着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范蠡是古代文人功成身退的典范,但更多人却是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们仕途失意而隐居的一个意象。苏轼被贬黄州,写下“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的诗句,流露出过隐居生活的念头。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表明了他在现实压抑下,欲放浪江湖,过隐逸生活的强烈愿望。在常见的“扁舟”意象中,无论是矢志漂泊,还是追求自由,抑或是失意隐居,无不是中国古代文人心路历程的写照,虽蕴含仕途坎坷失意的无奈与消极,但为后世树立了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光辉典范。(有删改)六、素材积累—张孝祥名句1、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2、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3、独立倚危栏,欲向荷花语。无奈荷花不应人,背立啼红雨。4、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5、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6、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7、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七、作业完成配套练习。《念奴娇·过洞庭》学案【文本解读】词人罢官北归,时近中秋,途径洞庭,写了这首词来描摹洞庭月色,并抒发自己的怀抱。万顷湖面上,作者荡一叶扁舟,扣舷独啸,看起来极为渺小。但是,他“肝肺皆冰雪”的胸怀,与洞庭月下“表里俱澄澈”的气象交融;他包罗天地万象的想象,与浩渺无限的自然融合,超越了世俗的崇辱得失。诵读这首词,想象其中恢宏的意境,体会词人高洁的人格。【素养目标】1.了解张孝祥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2.赏析词中所描写的洞庭湖恢宏的意境。3.体会词人“肝肺皆冰雪”的胸怀和高洁的人格。4.背诵全诗。【学习重难点】赏析词中所描写的洞庭湖恢宏的意境,体会词人“肝肺皆冰雪”的胸怀和高洁的人格。【学习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学习过程】一、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张孝祥, 著名词人。字 ,号 。安徽和县人。少年聪颖,读书过目不忘,作文一挥而就。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著有《于湖居士文集》和《于湖词》。词风豪放爽朗,风格颇近苏轼。公元1160年,张孝祥在知静江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的任上,遭谗蒙冤罢官。2.相关背景公元1166年(宋孝宗乾道二年),张孝祥因受政敌谗害而被免职。他从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即景生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词。3.解题①念奴娇:词牌名。②过:经过,途径。③洞庭:洞庭湖。二、初读感悟(一)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琼( ) 扁舟( ) 挹( ) 斟( )2.解释下列词语①琼:②素月:③萧骚:④襟袖冷:⑤沧浪:⑥挹:⑦万象:(二)诵读感悟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该诗。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三、文本研究【思考1】上片告诉我们,作者到洞庭湖来,心情怎样?用文中的字来概括。【思考2】“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堪称千古名句,请分析这几句在表达上的妙处。【思考3】“表里俱澄澈”即使上阕写景的总结,也与下阕的抒情遥相呼应,请结合全词说说你的理解。【思考4】“妙处难与君说”中“妙处”有怎样的内涵?联系上阕,简要分析。【思考5】“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一句是如何表现豪迈气概的?请简要赏析。【思考6】下阕“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抒发了复杂的情感,试结合全篇加以分析。【思考7】结合词作,简要概括词人表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思考8】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请结合本词的上片分析二者景物描写有何不同 【思考9】南宋学者魏了翁评价张孝祥的词集时说,词人“有英姿奇气……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点。【思考10】联系词中内容,简要分析词人的内心情感。【思考11】张词和《赤壁赋》的以下内容都描写了月下水上的美景,但寄寓的思想情感并不完全相同。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其思想感情的异同。“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苏轼《赤壁赋》)【思考12】阅读与思考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甲 登岳阳楼①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乙 念奴娇·过洞庭②张孝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注]①《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712-770)于大历三年(768年)创作一首即景抒情之作。②张孝祥因受政敌谗害而被免职,途经洞庭湖时,即景生情,写下这首《念奴娇·过洞庭》。问题1:甲乙两首诗都写到洞庭湖的恢弘之气,诗人由此抒发的感情一样吗?请结合诗歌加以简析。四、明晰主旨五、拓展阅读古典诗文中的“扁舟”意象“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史记》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这里的“扁舟”有隐遁之味,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它随着无数文人跌宕坎坷命运的无限延伸,演化为一种绝处逢生的处世观。在儒家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准则支配下,古代文人或积极入世,或隐身出世。对于潦倒困厄的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漂泊”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蕴含。古代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天涯漂泊,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扁舟”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诗句,其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出现得最频繁,表现漂泊思乡的意绪也最强烈。他诗中的“扁舟”意象,承载着诗人生活的苦难和不幸,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历尽艰辛的典型写照。“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蕴含是“自由”。庄子说“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的自由。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一意境,表达了他面对被贬谪的处境,渴望摆脱精神苦闷,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张孝祥的《念奴娇 过洞庭》以温和沉浸的心态,表达了与苏轼同样的心境:“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一条小船附着于万顷碧波之上,在碧波中自由自在地轻漾,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自由精神。隐居是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归宿,是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扁舟”意象中既蕴含着他们人生的理想与期冀,也蕴含着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范蠡是古代文人功成身退的典范,但更多人却是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们仕途失意而隐居的一个意象。苏轼被贬黄州,写下“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的诗句,流露出过隐居生活的念头。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表明了他在现实压抑下,欲放浪江湖,过隐逸生活的强烈愿望。在常见的“扁舟”意象中,无论是矢志漂泊,还是追求自由,抑或是失意隐居,无不是中国古代文人心路历程的写照,虽蕴含仕途坎坷失意的无奈与消极,但为后世树立了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光辉典范。(有删改)六、素材积累—张孝祥名句1、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2、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3、独立倚危栏,欲向荷花语。无奈荷花不应人,背立啼红雨。4、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5、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6、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7、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七、作业完成配套练习。答案一、知人论世1.南宋、安国、于湖居士二、初读感悟(一)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琼(qióng) 扁舟(piān) 挹(yì) 斟(zhēn)2.解释下列词语①琼:美玉。②素月:洁白的月亮。③萧骚:稀疏。④襟袖冷:形容衣衫单薄。⑤沧浪:青苍色的水。⑥挹:舀水。⑦万象:万物。三、文本研究【思考1】明确 悠然【思考2】明确 词人巧妙地将月夜洞庭在星月的辉映下,波光粼粼、洁净清朗的景色,与作者澄澈纯净的内心世界有机结合,借景抒情,表现自己“肝胆皆冰雪”的高洁情怀。【思考3】明确 “表里俱澄澈”概括了天上银河璀璨,湖面波光粼粼,月华星辉与波光水色,上下通明,浑然一体的景象,是对上阕写景的总结;此外,“表里俱澄澈”与下阕的“肝胆皆冰雪”呼应,表达了自己因谗言而被贬职到岭南的那段时间里,虽遭困境,但依然保持高洁品德,连肝胆都如冰雪般晶莹,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思考4】明确 ①景象清疏淡远、湖水澄静宽广;月色皎洁,水天相印。②作者泛舟湖上,内心澄澈,物我合一。【思考5】明确 ①选取“西江”“北斗”“万象”等宏大的意象,凸显豪放之气。②运用奇特的想象,使诗歌气魄宏大。词人化身为万物之神,把西江水作美酒,把北斗星作酒器,以天下万物为宾客,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超然境界。【思考6】明确 作者置身水天相连、表里澄澈的洞庭湖上,怡然自得,宠辱偕忘,不知今夕何夕,抒发了超然物外的愉悦之情;“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更显得慷慨激昂,大气磅礴,在总揽天地、驱遣万物中抒发了作者的豪迈进取的情志;但现实的严酷毕竟回避不了,“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表现了作者的失意,但失意不失志,因而仍显沉稳,方寸不乱,“扣舷独啸”抒发了作者的愤激不平之意。【思考7】明确 ①表露出对洞庭景色的喜爱;②表露出自己为官高洁却被谗落职的怨愤;③表露出超然物外、不恋官场的旷达。【思考8】明确 范诗“衔远山”等句描写白天洞庭湖的动态之景。“衔远山、吞长江”写出洞庭湖的汹涌奔流;“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写出洞庭湖湖面广阔、水势浩淼的壮观景象。本词上片主要描写月下的洞庭湖静态之景。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辽阔的洞庭湖风平浪静,万顷碧波,如洁白明净的玉界琼田,水天一色。“表里俱澄澈”描绘了天地间空明的坦荡景象。【思考9】明确 ①人格高尚,光明磊落,心无纤尘,如月下的大江表里澄澈;②胸坦荡怀,忠肝义胆,如同晶莹的冰雪;③境界高远,气魄豪迈,身处逆境而从容沉稳,身心与博大的宇宙融为一体。【思考10】明确 (1)豪迈,从一叶扁舟于万顷湖面可以看出作者的气概。(2)闲适,从所写美景和悠然、妙处等词可以看出。(3)愤慨,作者虽被谗免职,但问心无愧。(4)旷达,与自然交友,万象为宾客,扣舷而歌。【思考11】明确 相同:二人均驾一叶扁舟在阔大的水面上畅游,有自由飘逸之感。张孝祥面对美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苏轼面对“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美景有“凌万顷之茫然”之感受,二者均沉醉于自然美景之中。不同点:虽同处于贬谪后,但张词用“表里俱澄澈”“肝肺皆冰雪”“扣舷独笑”表达了对自己冰雪般品格的自信,对小人的不屑;而苏文用“冯虚御风”“羽化登仙”更多地表达了遗世独立、超然物外的思想。【思考12】明确 不一样。甲诗作者由洞庭湖的壮阔恢宏,联想到自身的病老之悲,进而抒发了对国家安危和时局动荡的忧思,有着心系天下的胸怀。乙诗通过“悠然”“妙处”抒发了诗人愉快的心情,而“肝肺皆冰雪”“稳泛”“独啸”等则彰显了他磊落的襟怀,以及虽受冷落却依然超脱的气度。四、明确 这首中秋词是作者泛舟洞庭湖时即景抒怀之作。开篇直说地点与时间,然后写湖面、小舟、月亮、银河。此时作者想起岭南一年的官宦生涯,感到自己无所作为而有所愧疚。而且想到人生苦短不免心酸,不过由于自己坚持正道,又使他稍感安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古诗词诵读《念奴娇·过洞庭》(学案)-【新教材精创】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备课(部编版必修下册).docx 古诗词诵读《念奴娇·过洞庭》(教案)-【新教材精创】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备课(部编版必修下册).docx 古诗词诵读《念奴娇·过洞庭》(课件)-【新教材精创】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备课(部编版必修下册).pptx 古诗词诵读《念奴娇·过洞庭》(同步习题)(原卷版).docx 古诗词诵读《念奴娇·过洞庭》(同步习题)(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