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渔——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和方法 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共5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授之以渔——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和方法 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共54张PPT)

资源简介

(共54张PPT)
授之以渔
高考历史选择题
解题技巧和方法
新高考下的选择题主要特点就是提供一段历史新材料,其呈现主要有四种方式——文字型、图片型、表格型和图文混合型,从选材内容上看是“小切口”,即反映的是某一段历史的一个片段,从而创立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新情境(学术、学习、生活和社会情境),以此来考查学生头脑中储藏的必备知识和思维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三大能力)。
常见问题:
1.史实不清,基本常识欠缺,时空观错乱
2.语文功底薄弱,逻辑思维跑偏
3.史学素养薄弱,缺乏辨别史观能力
4.历史概念不清,判断方法单一
5.想象力过剩,过度“臆想”
6.脱离材料,忽视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注意:
材料是用来选出正确选项的
知识是用来排除错误选项的
解决方法:
1.掌握历史史实(记)
2.掌握审题、解题方法技巧(学)
3.精品题目,多练精评,提高训练效率(做) 
1、时间
显性呈现:如1919年5月4日;1949年10月1日
隐性呈现:
特殊人名、地名、特定名称、专有名词、历史事件等。如春秋战国时期、国民大革命时期,新中国过渡时期等
选择题:三审六原则法
选择题解题方法——“三审”之一:审时空
例1.(2021·新课标全国乙卷高考·32)16世纪起,英国国王将大量特许状授予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团体,成立特许公司。与此同时,欧洲许多国家掀起创办海外贸易特许公司的热潮。至18世纪末,特许公司数量已达数百个。这反映出该时期
A.资本输出成为海外扩张的主要形式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划分势力范围成为列强争霸的焦点
D.殖民扩张呈现竞争格局
D
2、关键词
选择题解题方法——“三审”之二:抓关键
(1)中心词:即关键词、 主体或重心。
选择题:三审六原则法
例2.(2021高考·广东卷.6).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洋纱输入最多的是产棉稀少的华南、西南地区,而江南地区输入洋纱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区土布店收购土布时声明“掺和洋纱,概不收买”。这说明当时
A.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沿海超过内地
B.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
C.洋纱排挤土纱进程受制于原料成本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审:关键词:材料侧重华南、西南与江南的洋纱输入的对比
C
例3.(2019年全国Ⅰ卷·27)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
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
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
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
D.四民社会结构
审关键词:体现的就是儒家思想——“尊尊亲亲、修齐治平”
2、关键词
(1)中心词:即关键词、 主体或重心。
(2)题干语气:如转折、假设、因果、递进、否定肯定、赞扬贬抑等。
解读题干材料时,分析题干材料中包含的语气,题干材料的意思很快就会弄清楚,做出正确选择也就是分分钟的事。
A、转折关系:一般强调的重心在转折部分,常用的关联词语有,“虽然(虽是、虽说、固然)……但是”、“尽管……却(还、可是)”、“然而”、“可是”、“却”、“不过”、“只是”等。
B、递进关系:一般强调的重心在递进部分,主要的递进性关联词语有,“不仅……而且”、“况且”、“不光……也、“不仅……还”、“不但不……反而”、“连……也”、“何况”、“甚至”、“不但……还”、“非但……而且”等。
C、并列关系:并列前后权重相同,做这类含有并列性关联词的选择题时,常常要用到后边我们要讲的选择题八大原则中的全面原则。主要的并列性关联词语有,“既……又”、“又……又”、“一边(面)……一边(面)”、“有时……有时”、“一会儿……一会儿”、“既不……也不”、“既是……也是”、“连同”、“也”、“只是……而不是”等。
D、因果关系:题干材料含有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正确选项也应含有因果关系,常用的因果关系关联词语主要有,“因为……所以”、“因此”、“之所以是……是因为”、“既然……就”,“由于”“既然……那么”、“由于……因此”等。值得注意的是,题干材料往往不出现这些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但是题干材料的叙述中却暗含着因果关系,同学们在阅读中务必注意这个隐性的因果关系,如果能在“因”“果”之间标出一个箭头,这道题作对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
E、假设关系:一般强调的重心在假设部分,常用的假设关系关联词语有,“如果……就”、“要是……那么”、“倘若……就”、“要是……就”、“如果……那么”、“即使……还(也)”、“假使……便”、“要是……那么”等。
F、条件关系:一般强调的重心在条件部分,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主要有,“只有……才(就)”、“凡是……都”、“除非……才(否则)”、“无论(不管、任凭)”、“无论……都”、“不管…也(总是)”、“不论……都”、“否则”等。
例5(2021·新课标全国乙卷高考·29)1934年,毛泽东提出:“我们是革命战争的领导者、组织者,我们又是群众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在这里,工作方法的问题,就严重地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当时毛泽东强调改进工作方法意在
A.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战争
B.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C.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
D.动员社会各界进行抗战
审关键词:语气词 不但……而且……递进关系,一般强调的重心在递进部分
A
例6. (2021高考·广东卷.11).公元前5世纪中期,叙拉古城邦推行橄榄叶放逐法,投票时使用橄榄叶,投票数没有最低限制且可以频繁使用。许名公民因担心被流放而拒绝参与国家管理,由此引发政局混乱。这主要反映了
A.公正性缺失导致城邦瓦解
B.内部矛盾扩大了社会阶层的对立
C.权力的滥用影响国家稳定
D.轮番而治削弱了平民的政治地位
C
审关键词:转折词“而”“政局混乱”
例7(2018年全国Ⅱ卷·30)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审关键词:假设语气词如果…….那么……
A
例8.(2020年全国Ⅱ卷·32)有学者认为:“在政体形式这个关键问题上,只有完全的一致,或者多数派强大到近乎全体一致的程度,即使那些不完全赞同的人也必须尊重这种政体,才能让政治激情不至于造成流血,同时让国家所有权威部门受到人们充分而自如地平和批评。”这一论述可以用于说明
A.雅典民主政治
B.僭主政治
C.罗马共和政体
D.寡头政治
关联词“只有……才”,强调的是前半句这个必备的条件,只有建立多数人赞同的政体——民主政体,才能抑制因政治激情即专制独裁而“造成流血”,
A
2、关键词
(1)中心词:即关键词、 主体或重心。
(2)题干语气:如转折、假设、因果、递进、否定肯定、赞扬贬抑等。(因果
关系往往是以逻辑关系呈现)
(3)标点符号:分号、括号和个别词加的双引号,有时还要注意省略号。
A、分号或省略号:如要表达两层或多层意思,或将两件事作比较,或讲某件事的发展演变过程,往往要用分号或省略号表示分层、比较或发展趋势。遇到分号或省略号时,这就提醒我们,判定选项就往往要考虑全面原则。
B、括号,往往后边缀的往往是某历史事件的起止时间,某历史人物的生卒年月,某个词语的注释(这个词语对解决本题有重要作用,括号的作用是暗示强调的意思)等。
C、双引号,这句话加双引号,表示某人说的话,没什么特殊含义。但是个别词加的双引号,就有特殊含义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起着强调、暗示的作用,其历史意义是解答时务必高度关注加双引号的这个词的特殊含义,可结合所学知识对此分析解读;二是表示否定之意,如我们一般在针对社会主义国家或共产党时,说“左”的错误,左字是要加双引号的,就做的本来意思来说是好的,但是加了双引号之后,其历史意义是表示否定之意。
例9(2021高考·湖南卷.4)据研究,唐代白居易(772~846)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
A.地方势力膨胀
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
C.中央财政紧张
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
注意括号白居易生活(772-846),安史之乱后,地方割据势力膨胀
A
例10(2015年全国Ⅰ卷·28)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审关键词标点符号“”这里的“无用”显然意在强调英国棉布的市场价值而不是实际价值几乎为零,
D
3、分析选项:
判定选项正误的六种基本方式:基础知识、政治原理、逻辑推理、题干意思、基本原则和基本常识。
(1)基础知识错误:
我们发现高考选择题选项的设置遵循着一个基本原则:四个选项都是围绕题干材料设置的,错误选项并不因为是错误的,命题人就随便捏造错误的选项,错误选项必须是和题干材料密切相关,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包含着以下四种错误思维活动——①逻辑思维错误混乱;②(混淆视听的史实;③错误的历史解释;④不符合唯物史观等。因此,同学们做选择题时,要重视对错误选项的研究,甚至可以搞个错题本,把典型的错误思维活动、识记不准确或不符合历史解释造成的错误分门别类汇总,不时翻着看看,汲取教训,总结经验,对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大有帮助。
选择题解题方法——“三审”之三:分析选项
选择题:三审六原则法
例11(2021.山东卷.11)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热情讴歌充满人性要求和感性魅力的生活态度,并追求现世幸福和享乐,西欧宗教改革思想家们却将这视为奢靡和不道德。然而,二者却又共同推动了西欧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的过渡。这是因为他们都
A.重新审视人,冲破了传统的束缚
B.提升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C.反对神学,重构了人与神的关系
D.沉重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
A
3、分析选项:
判定选项正误的六种基本方式:基础知识、政治原理、逻辑推理、题干意思、基本原则和基本常识。
(1)基础知识
(2)政治原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其主要内容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低级到高级;从分散到整体;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例12(2019年全国Ⅱ卷·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政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运用政治原理唯物史观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
3、分析选项:
判定选项正误的六种基本方式:基础知识、政治原理、逻辑推理、题干意思、基本原则和基本常识。
(1)基础知识(2)政治原理
(3)逻辑推理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题干材料主体部分本身包含逻辑关系,对应的正确选项就必须是包含符合题干材料逻辑关系的选项。那些不包含或不符合题干材料蕴含的逻辑关系的选项就是错误项。
第二种是题干材料本身并没有呈现逻辑关系的信息,但是但是,和题干材料能构成符合逻辑推理的选项就是正确选项,这种情况往往比较常见。
例13(2020年全国Ⅱ卷·26)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
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
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C
徇私舞弊→殿试重考→殿试成定制
3、分析选项:
判定选项正误的六种基本方式:基础知识、政治原理、逻辑推理、题干意思、基本原则和基本常识。
(1)基础知识(2)政治原理(3)逻辑推理
(4)题干意思:
弄清楚题干意思的解答选择题的关键利用题干意思判定选项正误,必须注意以下三点:首先,必须弄清楚题干意思,因为这是判定选项正误的主要依据。带着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题干意思去看选项,距离题干意思最接近的选项就是正确答案。其次,凡是不符合题干意思的选项基本上都是错的。以致许多教辅资料在解析试题时,经常用“不符合题意”来说明,让人看了莫名其妙,因此我们在使用这个理由判定选项正误时,前提是必须依据清楚明白的题干意思。第三,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思路来判定选项正误,以提高正确率。
例14.表1 美国与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贸易出口额比较 单位:百万美元
年份 美国对苏联、东欧国家 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
1948年 397 582
1949年 145 765
1950年1—6月 41 268
表1作为直接论据,可用来探究的论题是
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及其历史背景
B.两极格局与西方国家滞胀的根源
C.世界贸易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
D.欧洲市场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
D
3、分析选项:
判定选项正误的六种基本方式:基础知识、政治原理、逻辑推理、题干意思、基本原则和基本常识。
(1)基础知识(2)政治原理(3)逻辑推理(4)题干意思
(5)基本常识:
利用历史常识来判断。选项中但凡违背历史常识的选项,基本都是错误项。违背历史常识的选项一般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不符合逻辑推理;二是不符合基本政治原理;三是违背基本常识,比如说法太绝对。由于利用逻辑推理和政治原理判定选项正误我在前边都讲过,这里我们重点讲解利用基本常识判定选项正误的情况。
例15(2020年全国Ⅰ卷·25)图4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违背“基础知识”,西域不是吐蕃
违背“历史常识”,国家民族大事不是市井风情
违背“历史常识”
C
3、分析选项:
判定选项正误的六种基本方式:基础知识、政治原理、逻辑推理、题干意思、基本原则和基本常识。
(1)基础知识(2)政治原理(3)逻辑推理(4)题干意思(5)基本常识
(6)基本原则
选择题解题方法——“原则”之一:化简原则
结合我前边讲的解读题干要注意时空、关键词等要素,标出题干材料的时间、主体、重心、关联词等关键词,运用一定的语文知识和政治原理,将题干化简为一句简单的话语将复杂的题干材料化简为一句简单的陈述句、或简单的逻辑推理、或材料中的若干关键词或一句成语等。
选择题:三审六原则法
例17:(2020年全国Ⅰ卷·29)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有海关尺、营造尺、裁衣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这一状况
A.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B.加剧了军阀林立的局面
C.造成国民经济结构失衡 D.阻断了商品的大量流通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度量衡不统一,这必然严重影响各地的经济交流
A
例18(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
陈独秀强调个人的重要性,但我国伦理道德却压抑人性
B
选择题解题方法——“原则”之二:全面原则
全面原则是指基于对题干意思全面的准确把握后对选项的判定。正确选项必须包含题干材料中涉及的所有意思,缺一不可,否则就是错误项。
选择题:三审六原则法
例19. (2021·新课标全国乙卷高考·26)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
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
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
C
例20.(2021.湖南卷.2).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
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
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
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
D.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B
选择题解题方法——“原则”之三:主体一致原则
主体一致原则。主体即题干的主体,亦称主语或重心,该原则指的是正确选项的主体必须与题干材料的主体一致,否则为错误项。因此,同学们分析题干时,务必抓住题干的主体、重心或主语,根据这个主体、重心或主语去分析选项,一定会避开命题人设置的陷阱,一定会大大提高我们做题的正确率。再具体运用主体一致原则时,如果能结合化简原则则更好,通过化简原则知道了题干材料讲的主体是什么,做出正确选择就容易多了。
选择题:三审六原则法
例21. (2021·新课标全国乙卷高考·30) 18世纪90年代初,法国国民议会取消监禁专制授权令,否定了家长或家族可不经审讯就将孩子投进监狱的做法;国民议会还规定,由新建立的家事评议庭专司听审父母和20岁以下子女的争讼,21岁的家庭成员不分男女,不再受父权的管辖控制。上述内容体现了
A.个人意志即个人权利
B.个人与国家间的契约关系
C.男女的政治地位平等
D.家族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
B
例22(2020年山东新高考·13)表2为1928年和1932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不同播种方式的情况。这反映出苏联
方式 时间 手播 (%) 马拉播种机 (%) 拖拉机牵引播种机
(%)
1928年 74.4 25.4 0.2
1932年 51.7 28.3 20.0
A.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 B.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C.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 D.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
题干材料的主体是“农业”,B、D两项都提到了“工业”,直接排除
C
例23.(2020·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7)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  )
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
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
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
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
D
选择题解题方法——“原则”之四:根本性原则
考查根本目的、意图或根本原因时,“根本目的”则是指当事者想要达到的各种境地和希望实现的各种结果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目的。一般与当事者从其阶级本性(立场)、阶层(集团)利益、民族利益或所处的历史环境等方面密切相关。根本原因,通常用于描述因果链之中最深层次的原因,考查上层建筑变革的根本原因,往往要从经济基础方面考虑,考查社会意识的根本原因,往往要从社会存在的角度考虑。
选择题:三审六原则法
例24:(2020年全国Ⅲ卷·29)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
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
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
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
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
B
例25(2021·新课标全国乙卷高考·35)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纽约画派领衔人物杰克逊·波洛克以将油墨滴洒和倾泼在大块画布上的创作方法而著称,画作没有任何可识别的主题。美国中央情报局竭力推崇该画派,并资助其在海外展览,以显示自由、个性的表达。这表明
A.纽约画派的创作方式受到各国民众欢迎
B.纽约画派的创作具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
C.美国政府旨在扩大纽约画派的影响力
D.美国政府借助艺术领域渗透冷战思维
D
例26.(2015·全国Ⅱ卷)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
B
选择题解题方法——“原则”之五:褒贬一致原则
①通过形容词等猜测命题者情感倾向,是褒是贬?
②选项的褒贬应该和题干一致。
选择题:三审六原则法
例27.(2020年全国Ⅰ卷·34)有人描写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巴黎:人们在巴黎内部建立了两座截然不同、彼此敌对的城市,一座是“奢靡之城”,另一座是“悲惨之城”,前者被后者包围。当时“悲惨之城”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A.波旁王朝的苛政
B.资产阶级的贪婪
C.贸易中心的转移
D.教会统治的腐朽
A
例28.(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8)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D
选择题:三审六原则法
选择题解题方法——“原则”之六:绝对性原则
绝对原则:选择题题干材料往往也就几十个字,提到的史实非常有限,要得出一个带有绝对化意思的选项,显得很粗暴很武断。因此这类带有绝对化意思的选项,如果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最好第一时间排除。经过对大量历史试题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带有绝对化意思的选项往往包含着如下词语:
单字词:皆、均、仅、最、凡、只、都。
双字词:开始、彻底、始终、全面、全部、完全、仅仅、但凡、凡是、不再、根本、所有、消亡。
三字词:保证了、消除了、摒弃了。 开始、尚未、彻底、始终、全面、全部、完全、仅仅、但凡、凡是、不再、皆、均、最、都、消除了、摒弃了等。
例29(2021·新课标全国甲卷高考·31)1982年12月《人民日报》报道,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改变了过去“上面来货多少,下面供应多少”的状况,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许多职工还积极寻找经营门路,开拓新的市场。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
A.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
B.经济责任制逐步实行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B
30(2020年全国Ⅰ卷·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D
例31、 (2019.海南卷)文艺复兴时期,透视、人体比例、解剖学等受到艺术家们的广泛关注。达·芬奇称画家是一切看得见的自然景物的模仿者。这表明,在文艺复兴运动中(  )
A.绘画不再以宗教为主要题材
B.绘画多表现当时的日常生活场景
C.画家运用科学知识表现真实
D.画家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的万物
C
例32. (2021高考·广东卷.9)对于毛泽东的重庆之行,民主人士柳亚子赋诗称颂为“弥天大勇”。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评说:“毛先生能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这反映了当时
A.国共力量对比出现逆转
B.民主党派认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C.国家重建成为国人共识
D.民族矛盾的上升推动国共走向和谈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